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设计及方案 > 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与实施
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与实施第一章城市道路绿地的发展历史第一节国外城市道路绿地的历史据文献记载,世界上最古老的行道树种植于公元前10世纪,建于喜马拉雅山麓,在连接印度加尔各答和阿富汗的干道中央与左右,种植了三行树木,称大树路。古希腊(公元前5世纪)在斯巴达的户外体育场,其两侧列植法国梧桐作为绿荫树。文艺复兴时期以后,欧洲一些国家街道绿化有了较大发展。1858年,巴黎修建了香榭丽舍大道,成为近代园林大道之经典。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工商业城市不断涌现。为了满足交通运输的需要,特别是汽车的日益增多,城市必须建立宽阔的道路和方便的交通网。作为城市建设组成部分的行道树种植更加普遍,如澳大利亚的堪培拉市,城市规划中绿地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58%,街道两旁种植行道树,道路中央的分车带宽十余米,全部铺种草皮;公园和私人花园一般不设围墙,使城市中的各种设施和园林融为一体。目前堪培拉市已成为一个非常美丽的城市。朝鲜平壤和日本各大城市也在街道绿化方面做的非常好,将城市真正建成了“花园城市”。第二节国内城市道路绿地的历史我国的城市道路绿地也具有悠久的历史。据《周礼》记载,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代就已沿道路种植行道树,随后汉朝的“槐街”也可以说是行道树种植的典范,唐玄宗(8世纪中叶)开元时期定有路树制度,首都长安南北11街,东西14街、布局严谨,城内街道主要树种是槐树、垂柳、桃、李、榆,宋朝的东京(今开封)街道绿化已将传统的形式发展的极为丰富,清中叶以后,欧美经商和入侵中国,沿海城市绿化迅速兴起,一些新建街道引种刺槐、法国梧桐、意大利黑杨等树种作为行道树。建国后我国的城市建设发展很快,不少城市在街道绿化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如郑州市在解放前只有零星栽植的行道树,现在已经种植了155000株行道树,全城街道绿荫覆盖,俯瞰全市如在绿海之中。第二章城市道路绿地的类型城市道路绿地是道路环境中的重要景观元素。道路绿地是以带状或块状绿化的“线”性使城市绿地连成一个整体,美化街景,衬托和改善城市面貌。道路绿地的形式直接关系到人们对城市的印象。根据栽植目的和用途不同,道路绿地可分为景观种植和功能种植两大类。按照道路断面形式可分为:一板两带式、两板三带式、三板四带式和四板五带式。第一节景观栽植从道路环境的美学观点出发,从树种、树形、种植方式等方面来研究绿化与道路、建筑协调的整体艺术效果,使绿地成为道路环境中有机组成的一部分。景观栽植主要是从绿地的景观角度来考虑栽植形式,可分为以下几种:一、密林式沿路两侧栽植浓茂的树木,主要以乔木再加上灌木和地被,封闭道路,行人或汽车走入其间如入森林之中,夏季绿荫覆盖凉爽宜人,且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因此引人注目,一般用于城乡交界处或环绕城市或结合河湖布置。二、自然式这种绿地方式主要用于造园,路边休息所、街心、路边公园等也可应用。自然式的绿地形式模拟自然景色,比较自由,主要根据地形的环境来决定。沿街在一定宽度范围内布置自然树丛,树丛由不同植物种类组成,具有高低、浓淡、疏密和各种形体的变化,形成生动活泼的气氛。它的景观即模拟自然景色,沿线布置高低、大小不一的树丛和不同种类植物,形成一条亮丽的绿色景观。三、花园式沿道路外侧布置成大小不同的绿化空间,有广场、有绿荫,并设置必要的园林小品,在城市建筑密集、缺少绿地的情况下,这种形式可在商业区、居住区内使用。四、田园式道路两侧的园林植物都在视线以下,大都种植草坪,空间全面敞开。在郊区直接与农田、菜田相连,在城市边缘也可为苗圃、果园相邻。这种形式主要适用于气候温和地区。五、滨河式道路一面临水,空间开阔,环境优美,是市民休息游憩的良好场所。在水面较窄,对岸又无风景时,滨河绿地可布置得较为简单,树木种植成行,岸边设置栏杆,树间安放坐椅,供游人休憩。如水面宽阔,沿岸风光绮丽,对岸风景点较多,沿水边就可设置较宽阔的绿地,布置游人步道、草坪、花坛、坐椅等园林设施。游人步道应尽量靠近水边,或设置小型广场和临水平台,满足人们的亲水感和观景要求。六、简易式沿道路两侧各种一行乔木或灌木形成“一条路,两行树”的形式,在街道绿地中是最简单、最原始的形式。简易式也是兰州市目前最普遍的绿化形式。在调查的90多条街道。路段中,有一半以上属于此种形式。第二节功能栽植功能栽植是通过绿地栽植来达到某种功能上的效果。一般这种绿地方式都有明确的目的,如为了遮蔽、装饰、遮荫、防噪音、防风、防虫、防雪、地面的植被覆盖等。但道路绿地功能并非唯一的要求,不论采取何种形式都应考虑多方面的效果,一般栽植又有如下几种形式。一、遮蔽式栽植遮蔽式栽植,是考虑需要把视线的某一部分加以遮挡,如街道上某一处景观不好,即需要遮挡。二、遮荫式栽植我国许多地区夏天比较炎热,道路上的温度很高,所以对遮荫树的种植十分重视。不少城市道路两侧建筑多被绿化遮挡也多出于遮荫种植的缘故。三、装饰栽植装饰栽植可以用在建筑用地周围或道路绿化带、分隔带两侧作局部的间隔与装饰之用。它的功能是作为界限的标志,防止行人穿过,遮挡视线,调节通风、防尘、调节局部光照等。四、地被栽植即使用地被植物覆盖地表面,如草坪等,可以防尘、防土、防止雨水对地面的冲刷,在北方还有防冻作用。第三节根据断面形式的道路绿地分类一、一板二带式一条车行道,2条绿带。是最常见的绿化形式,中间是车行道,在车行道两侧的人行道上种植行道树,可在车流量不大的街道,采用此种形式。二、二板三带式即分成单向行驶的2条车行道和两条行道树,中间以1条绿带分隔开。此种形式对城市面貌有较好的效果,同时车辆分为上、下行,减少了行车事故发生,但由于不同车辆不能分开行驶,还不能完全解决互相干扰的矛盾。这种形式多用于高速公路和入城道路。三、三板四带式利用两条分隔带地车行道分为3块,中间为机动车道,两侧为非机动车道,这同车道两则的行道树共为4条绿带,故称为三板四带式。该形式夏季蔽荫效果较好。在非机动车辆多的情况下是较合适的。四、四板五带式利用3条分隔带将车道分成4条,使各种车辆均形成上下行,互不干扰,保证了行车速度和安全,但占地面积较大,其中绿带可考虑用栏杆代替.第三章城道路绿地的生态功能一绿地可以滞尘和净化空气据测在广州有绿化的街道上,距地面1.5m高处的含尘量比没有绿地的街道上含量低56.7%,而草坪的飘尘浓度仅为裸露地面的1/5。乌鲁木齐、兰州及太原等城市都是国内空气污染较为严重的城市,所以考虑到北方大城市冬季SO2污染较严重的事实,在市区道路及工厂和生活污染源周围应发展针叶树种和吸附性强的乡土树种,既有美观的景观效果,又一年四季具有净化环境污染的效应。二、行道树具有遮荫降温功能。太阳光辐射到树冠时,20%-25%的热量反回大气,35%的被树冠吸收,加上树木的蒸腾作用所消耗的热量都有助于降温。据测定,夏季有树荫的地方,一般比没有树荫的地方气温要低3-6℃。三、绿地植物可以增加空气湿度。据测定草坪植物的叶面积,一般是地面面积的20倍左右,通过茎、叶的蒸腾作用,能使周围空气中的水分增加20%左右。四、绿地可以隔音和吸收噪音。据南京市测定结果。通过18m宽的林带(两行柏,一行雪松)噪音减少16dB,通过36m宽的林带,噪音减少30dB。五、低矮的绿篱或灌木可以遮挡汽车眩光,也可以作为防止交通事故的缓冲栽植。第四章道路绿地总体规划设计的原则道路绿地规划设计不仅要考虑功能上的要求,还必须考虑现代交通条件下的视觉特点,综合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协调,力求创造更加优美的道路绿地景观。一、道路绿地要与城市道路的性质,功能相适应由于城市的布局、地形、气候、地质、水文及交通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性质与功能的道路系统,对一个城市而言,有快速道路系统、交通干道系统等。由于交通的功能不同,其景观元素要求也不同,路旁建筑、绿地、小品以及道路自身设计都必须符合道路的特点。交通干道、快速路的景观构成,汽车速度是重要因素,道路绿地的尺度,方式都必须考虑速度因素。大城市的交通干线、环城快速路,其绿化必须以服务交通为主。而商业街、步行街的绿化,树木如过于高大,种植过密,就不能反映商业街繁华的特点,居住区道路的宽度不同,因此其绿地树种在高度、树型、种植方式上也应有不同。二、道路绿地设计要符合用路者的行为规律与视觉特性根据人们不同的出行目的和乘坐不同交通工具所产生的行为特性与视觉特性,进行道路景观的设计。1.行为规律人们的出行方式有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如公交车、电车、地铁等,有乘坐私人交通工具如小汽车、摩托车等,还有骑自行车的人和步行者。由于交通目地和手段不同而产生对道路绿地不同的需要和感受,设计应以人为本,方便人们的出行。2.?视觉特性行人视觉特性也是进行道路景观设计时的重要依据。在街道上行走或车辆低速行驶时,视力看到的物体细节的视场角为3,如集中精力观察某物体时人眼的舒适度大约为18。一般行人在道路上活动时,平视要比仰视自然而舒适,站立者的视线俯角约为10,端坐俯角为15等视觉规律。在道路绿地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视觉特点,对不同性质的道路设计应有所不同。如商业街,步行街行人多,应以步行者视觉要求为主,而有大量自行车与机动车行驶的路段,设计时要注意骑车者的视觉特点三、道路绿地要与其他的街景元素相协调街景由多种景观元素构成,各种景观元素的作用,地位各不相同。道路绿地设计应与道路环境中的其他景观元素协调,符合美学的要求。道路绿地还应与周围的环境协调,使道路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前提下,将城市自然景色(山形、山峰、湖泊、绿地等)、历史文物(古建筑、古桥梁、塔、传统街等)以及现代建筑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把道路与环境作为一个景观整体加以考虑并做出一体化的设计,创造有特色、有时代感的城市环境。四、道路绿地要选择适宜的园林植物,形成优美、稳定的景观道路绿地中的各种园林植物,其树形、色彩、香味、季相等不同,在景观功能上产生不同的效果。根据道路景观及功能上的要求,要实现四季常青三季有花,应处理好树种的间距、树木的品种、树冠的形状以及树木成年后的高度及修剪等问题。不同的城市可以有不同的道路绿地形式与树种,但是在选择一个城市的绿化树种时应避免单一化,这不仅能丰富景观,而且可形成稳定的景观。五、道路绿地应与街道上的交通、建筑、附属设施等相配合为了交通安全,道路绿地中的植物不应遮挡司机的视线,不应遮蔽交通管理标志,要留出公共站台的范围,保证乔木有适当高的分枝点,不致刮碰到大轿车的车顶,在可能的情况下利用绿篱或灌木遮挡汽车灯的眩光,要对沿街各种建筑对绿地的个别要求和全街的统一要求进行协调。其中对重要公共建筑的美化和对居住建筑的防护尤为重要。六、道路绿地设计应考虑到城市土壤条件、养护管理水平等因素。第五章城市街道绿地设计第一节道路绿地率指标在规划道路红线宽度时,应同时确定道路绿地率。道路绿地率应符合下列规定。一.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得小于40%二.红线宽度大于50m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30%。三.红线宽度40-5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5%四.红线宽度小于4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0%第二节街道绿化的种植设计一、街道树种和地段植物的选择市区内街道的环境条件较差,路面辐射温度较高,空气干燥,交通车辆排放废气,土壤坚实,建筑残土较多,加上室中,地下管线比较复杂等不利因素,因此,要选择适应道路环境条件,生长稳定、观赏价值高和环境效益好的植物种类。1.适地适树,多采用乡土树种,移植易成活,生长迅速而健壮的树种。2.要求管理粗放、病虫害少、抗性强、抗污染。如水蜡,刺槐,榆树等。3.树干要挺拔、树形端正,体形优美、树冠冠幅大、枝叶茂密,分枝点高。4.要求树种发芽早、展叶早、落叶晚、而落叶期整齐的树种5.要求树种为深根性,无刺、无毒、无臭味、落果少、无飞絮、无飞粉、少根蘖的树种。6.花灌木应选择花繁叶茂、花期长、生长健壮和便于管理的树种。7.绿篱植物和观叶灌木应选用萌芽力强、枝繁叶密、耐修剪的树种。8.地被植物应选择茎叶茂密、生长势强、病虫害少和易管理的木本或草本观叶、观花植物,其中草坪地段植物应选择萌蘖力强、覆盖率高、耐修剪和绿期长的种类。二街道树种配置要点为了绿化街道,并反映出园林艺术水平,街道树种的配置一般有以下几点要求。
本文标题: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与实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093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