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本科《遗传学》A卷答案卷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总得分大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陆新华题分201515152015考试日期2015.11.09得分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称为同源染色体。有些生物的细胞中除具有正常恒定数目的染色体以外,还常出现额外的染色体,这种额外染色体统称为超数染色体。2.某一区段DNA单链的核苷酸顺序如下:A链TACGATTG,其B链的核苷酸顺序为ATGCTAAC,若mRNA转录是以A链为模版的,那么,mRNA的碱基顺序为AUGCUAAC。3.牛的毛色遗传为不完全显性,RR为红色、Rr为花斑色、rr为白色,二只花斑牛杂交,预期其子代的表型及比例为1/4红:2/4花斑:1/4白,如此花斑母牛与白色公牛交配,其子代的表型及比例为1/2花斑:1/2白。4.从遗传规律考虑,基因重组途径可有自由组合和连锁交换。5.番茄中,圆形果对长形果为显性,光皮果对桃皮果为显性。用双隐性个体与双杂合个体测交得到下列结果,光皮圆果24、光皮长果246、桃皮圆果266、桃皮长果24。a、杂合体亲本的基因连锁是相引还是相斥?相斥。b、这两个基因的交换率为8.57。6.基因的表现型因其所在位置不同而不同的现象称位置效应,因基因出现的次数不同而不同现象称剂量效应。7.入噬菌属于温合性噬菌体,噬菌体是通过一种叫做转导的拟有性过程实现遗传重组。8.某对夫妇生了四个孩子,他们的血型基因型分别为IAIB、IAi、IBi、ii,据此可以推测这对夫妇的可能基因型是IAi和IBi。9.草履虫放毒型试验表明,核基因K决定卡巴粒的存在,而草履虫素则是由卡巴粒产生的。10.杂合体通过自交可以导致后代群体中遗传组成迅速趋于纯合化,纯合体增加的速度,则与⑴涉及的基因对数⑵自交代数有关。二、是非判断题(对的请打“√”错的打“×”每题1分,共15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1.物种是指一群相互交配或可以相互交配的个体。2.在一个大群体中,若无其他因素干扰,只要随机交配一代,群体即可达到平衡。3.近亲繁殖能够使纯合基因型的频率迅速增加。4.性状的遗传力越大,在后代出现的机会就越大,选择效果也就越好。5.草履虫的放毒特性依赖于核基因K,因此,有K基因就是放毒型,否则就是敏感型。6.在植物雄性不育性遗传中,配子的育性受母体基因型的控制的现象称为配子体不育。27.移动基因是可以在染色体基因组上移动,甚至在不同染色体间跳跃的一种基因。8.真核生物中DNA的修复没有原核生物重要,这是因为体细胞的二倍体特征。9.在接合过程中,Hfr菌株的基因是按一定的线性顺序依次进入F-菌株的,距离转移原点愈近的基因,愈早进入F-细胞。10.转化和转导在进行细菌遗传物质重组的过程中,其媒介是不同的,前者是噬菌体,后者是细菌的染色体。11.易位杂合体所联合的四体环,如果在后期Ⅰ发生交替分离,则所产生的配子都是可育的。12.单倍体就是一倍体。13.两个连锁基因之间距离愈短并发率愈高。14.如果某基因无剂量效应,就说明它是完全显性的。15.DNA和RNA的主要区别在于碱基的不同。三、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选取出一个答案,填写在下表内,每题1分,共15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BACDCCCCDBADBAC1.1900年()规律的重新发现标志着遗传学的诞生。A达尔文B孟德尔C拉马克D克里克2.一种(2n=20)植株与一种有亲缘关系的植株(2n=22)杂交,F1加倍,产生了一个双二倍体,该个体的染色体数目为():A42B21C84D683.杂合体AaBb所产生的同一花粉中的两个精核,其基因型有一种可能是()AAB和Ab;BAa和Bb;CAB和AB;DAa和Aa。4.遗传物质中决定生物性状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叫做()A细胞核B染色体C染色质D基因5.在独立遗传下,杂种AaBbDdEe自交,后代中基因型全部纯合的个体占():A25%B1/8C1/16D9/646.独立分配规律中所涉及的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具有平行性,所以基因重组是发生在减数分裂的()A中期ⅠB后期ⅡC后期ⅠD中期Ⅱ7.由等位基因A-a组成的遗传平衡群体,A基因频率为0.8,那么Aa基因型频率为()A0.8B0.64C0.32D0.168.缺体在下列哪一种类型的生物中最易存在():A单倍体B二倍体C多倍体D单体9.八倍体小黑麦种(AABBDDRR)属于()A同源多倍体B同源异源多倍体C超倍体D异源多倍体10.在E.coliF(+)str(s)lac(+)与F(-)str(r)lac(-)两菌株的杂交中,预期的菌株将在下列哪3种培养基上被选择出来():A乳糖培养基B乳糖、链霉等培养基C葡萄糖、str培养基D阿拉伯糖培养基11.经放射照射,下列个体哪个损伤可能最大?()A单倍体B二倍体C多倍体D同源多倍体12.紫茉莉的枝条有绿色、白色和花斑三种不同颜色,其颜色的遗传属于细胞质遗传,用♀花斑×♂绿色,其后代表现为()A绿色;B白色;C花斑;D绿色,白色,花斑。13.植物质核型雄性不育中的配子体不育类型,如基因型为Rr时,产生的花粉表现()A全不育B一半可育C全可育D穗上分离14.估算狭义遗传率时由2VF2-(VB1+VB2)计算所得是()A加性方差值;B显性方差值;C遗传方差值;D环境方差值。15.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保持不变,是在()中,交配一代后情况下能够实现。A自花粉群体B回交后代群体C随机交配群体D测交后代群体四、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1.基因频率:在一群体内不同基因所占比例。(某一基因在群体的所有等位基因的总数中所占的频率或一群体内某特定基因座某一等位基因占该基因座等位基因总数的比率。)2.杂种优势:指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品种(或品系)杂交,F1代在生活力、繁殖力、抗病力等方面都超过双亲的平均值,甚至比两个亲本各自的水平都高的现象。3.植物雄性不育:雄蕊发育不正常,不能形成有功能的正常花粉;而其雌蕊却是正常的,可以接受正常花粉而受精结实。4.正向突变(forwardmutation):野生型基因经过突变成为突变型基因的过程。回复突变5.染色体组:在通常的二倍体的细胞或个体中,能维持配子或配子体正常功能的最低数目的一套染色体。或者说是指细胞内一套形态、结构、功能各不相同,但在个体发育时彼此协调一致,缺一不可的染色体。五、简答题(每题4分,共20分)1.显性现象的表现有哪几种形式?显性现象的实质是什么?答:(1)完全显性,不完全显性,共显性。(2)显性现象的实质:并非显性基因抑制隐性基因作用,一对相对基因在杂合状态下,显隐性基因决定性状表现的实质在于它们分别控制各自决定的代谢过程,从而控制性状的发育、表达。如孩子皮下脂肪颜色的遗传、豌豆株高的遗传。2.为什么只有DNA适合作为遗传物质?答:DNA是由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的单核苷酸多聚体以反向平行形成的双链分子,形成双链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了依赖于模板复制的准确性。DNA以三联体密码的形式指导多肽和蛋白质的合成,其编码信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无限的。3.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有何最基本的区别?以最简要方式指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减半的原因?4答:减数分裂:(1)包括两次分裂,第一次是减数的,第二次是等数的。(2)同源染色体在前期Ⅰ配对联会。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减半的原因:染色体了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了两次。4.什么是同源多倍体和异源多倍体?请各举一例说明其在育种上的应用。答:同源多倍体:增加的染色体组来自同一物种,一般是由二倍体的染色体直接加倍形成例如同源三倍体的无子西瓜,是利用它的高度不育性;同源多倍体甜菜含糖量高等.异源多倍体:增加的染色体组来自不同物种,一般是由不同种属间的杂交种染色体加倍形成的,例如异源八倍体小黑麦;白菜和甘蓝杂交得到的白蓝等。5.为什么在特殊转导中,环状染色体比棒状染色体容易溶源化?答:特殊性转导是由噬菌体染色体从供体(宿主)染色体上环出的特定基因的转导,转导体本身为环状。与环状受体染色体只要一个单交换即可插入,而与棒状染色体则要偶数次交换方能插入。六、论述题(每题5分,共15分)1.杂交稻是利用哪些遗传学理论和技术培育出来的?答:杂交水稻主要是利用(1)细胞质遗传的理论:利用细胞质基因和核基因互作控制的雄性不育类型,通过选育水稻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的三系配套育成;(2)杂种优势理论:通过选育水稻三系配套,打破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念,丰富了遗传育种理论和技术,利用了杂种优势,获得了杂交水稻的成功。(3)遗传学的三个基本规律:双亲纯合,F1才能整齐一致;F2因基因的分离重组而表现衰退现象;由于连锁,难以固定杂种优势等。2.某城市医院的94075个新生儿中,有10个是软骨发育不全的侏儒(软骨发育不全是一种完全表现的常染色体显性突变),其中只有2个侏儒的父亲或母亲是侏儒。试问在配子中软骨发育不全的突变频率是多少?答:因为软骨发育不全是一种充分表现的常染色体显性突变,所以在10个软骨发育不全的侏儒中有8个为基因突变所形成,且每个新生儿被认定为软骨发育不全时,就表示形成该儿童的两个配子中有一个配子发生了显性突变,所以,在配子中该基因的突变率为(10-2)/[2×(94075-2)]=4.2×10-5。3.举例说明在育种上如何利用染色体数目的改变。答::如四倍体番茄所含维生素C比二倍体番茄大约多了一倍;四倍体萝卜的主根粗大,产量比最好的二倍体品种还要高;三倍体甜菜比较耐寒,含糖量和产量都较高,成熟也较早;三倍体的杜鹃花,因为不育,所以开花时间特别长;三倍体无籽西瓜,因为很少能产生有功能的性细胞,所以没有种子。
本文标题:遗传学本科A答案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096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