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避讳是如何形成的作者:罗沧明代敖英《东谷赘言·卷下》云:“古礼入门问讳,讳其名也。春秋之法,为亲者讳、为尊者讳、为贤者讳,讳其事也。”——题记范围战国齐公羊高《春秋公羊传·闵公元年》云:“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何为“避讳”?所谓“避讳”,乃是在人际交往时的忌讳,由于道德或审美的原因,可能遭到危险而不愿说出,或听到某些会引起不愉快的字眼。关于“避讳”一词,在几部语文工具书里的注释,乃是大同小异。李行健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注解云:“避名,不直接说出或写出君主或尊长的名字。这是封建社会等级观念的体现。”罗竹风主编的《汉语大词典》注释云:“谓封建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舒新城和陈望道主编的《辞海·语词分册》注解云:“封建社会对于君主或尊长的名字,避免写出或说出叫‘避讳’。”至于“避讳”一词,具体最早起于何时何书,在此不作任何考证,这里仅作与其相关的内容进行论述。民国陈垣《史讳举例·序》云:“民国以前,凡文字上不得直书君主或所尊之名,必须用其他方法以避之,是之谓‘避讳’。”毛上文《五花八门的避讳》云:“避讳,是中国古代史上,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所谓‘讳’,是指帝王、圣人、长官及所尊者的名字,人们说话作文不能随便乱写乱用,平时用到这类人物名字相同的字,必须设法避开或改写。此谓‘避讳’,讳是一种神圣的行为,随便使用是一种亵读行为,在封建时代,避讳是一般臣民不可不懂的学问。”中国从周朝至清代,世人不可书写直呼君王或尊长的名字,必须得加以回避来表示尊敬,此种方式称作为“避”。人类伴随着社会文化的向前发展,人们更加注重礼俗和文雅,忌讳撰写或直说一些不吉利或不雅观的社会现象,此种方式称作为“讳”。汪泽树和孙旭君在其《中国民间命名习俗·避讳》里所云:“另一种避讳,即人物姓名的避讳。这里的所谓‘避’,是指躲开,回避。所谓‘讳’,是指忌讳。具体地说,是指帝王、圣人、长官、父母、祖父母以及其他所尊者的名字。所谓‘避讳’,就是指人们在说话或者写文章的时候,不能乱用乱写,遇到应该忌讳的人物的名字时,必须设法避开,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或用其他办法来改说改写。”古时人们对皇帝或尊长,不可直呼或直书其名,否则就有因犯讳,坐牢甚至丢脑袋的危险。故而避讳造成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不少将地名、官名、人名、书名、物名或姓名等,改得面目全非的奇怪现象。封建君王或尊亲,为了显示威严,规定人们说话中避免直呼其名,或在行文中直书其名,就用别的字来代替本名。余光明《“避讳”浅说》云:“避讳,是封建时代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不直接说出或写出的一种现象。”避讳乃是中国古往今来的一种文化现象,用以表示对别人的尊敬。人们在交际中,名字通常用作谦称与卑称,或上对下与长对幼的称呼。平辈之间只有在非常熟悉的情况下,才可相互称其名,在大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别人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平辈之间相互称其字,则认为是有礼貌的表现。下对上或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可以称其字,但绝对不能称其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长辈的名字,更是不可以提及,否则就是大不敬或大逆不道。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避讳尊长是一种天经地义和义不容辞的宗法制度。由于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森严,于是便产生了避讳制度。中国的避讳制度,在政治思想文化上,暴露了封建专制统治的残暴性。在中国封建时代,若不避讳则要判刑。唐代长孙无忌《唐律疏议·职制篇》云:“诸上书若奏事,误犯宗庙讳者,杖八十;误及余文书误犯者,笞五十;即为名字触犯者,徒三年。”例如金代张元素在二十七岁时,参加经义进士考试,由于在试卷中用字犯庙讳,于是在这次科举考试中导致落第。避讳在明清时期,由于人们犯君讳而引起的文字狱,于是惨遭无辜屠戮者不计其数。东汉班固《汉书·张耳陈余传》云:“尝亡命游外黄,外黄富人女甚美,庸奴其夫,亡邸父客。”唐朝颜师古注云:“命者名也,脱名籍而逃之。名生则命生,名亡则命亡。”这里是对避讳的另一种阐述,属于避讳嫌名的文化现象。明代顾炎武《日知录·生而曰讳》云:“生曰名,死曰讳。今人多生,而称人之名曰‘讳’。《金石录》云:‘生而称讳,见于石刻者甚众。’因引孝宣元康二年,诏曰:‘其更讳询。’以为西汉已如此。《蜀志·刘豹》等上言:‘圣讳豫睹。’许靖等上言:‘名讳昭著。’《晋书·高□》言:‘范伯孙恂,恂率道名讳,未尝经于官曹。’束□《劝农赋》:‘场功毕,租输至。录社长,召闾师。条牒所领,注列名讳。’”何为“嫌名”?所谓“嫌名”,乃是避讳与人姓名,读音近似或相同的字眼。儒家经典《礼记·曲礼上》云:“卒哭乃讳,礼不讳嫌名,二名不偏讳。”东汉郑玄注云:“嫌名,谓音声相近,若‘禹’与‘雨’、‘丘’与‘区’也。”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十》云:“晋人避其君名,犹不避嫌名。康帝名‘岳’,邓岳改名‘岳’。”明代顾炎武《日知录·二名不偏讳》云:“宋武公名‘司空’,改‘司空’为‘司城’,是其证也。”在中国古时礼法中,先前臣民避君主或父亲名讳时,不避讳声音相近的字眼。后来避讳制度更加严格,就是相近或相似的字词,也得必须避讳。明代顾炎武《日知录·嫌名》云:“卫桓公名‘完’,楚怀王名‘槐’。古人不讳嫌名,故可以为谥号”。在东晋王朝之前,人们不避嫌名。从隋朝开始,人们不但要避讳与君主或尊长名字相同的字眼,而且还要避讳其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眼。然而在唐朝初期,人们不避嫌名。那时避讳嫌名,仅属于个人行为,并没有上升为国家的礼法制度。大概到了唐高宗李治时期,才将避讳嫌名上升为国家的礼法制度。至于避讳与君主或尊长有关的姓名用字,大抵在秦朝以前,人们只避讳真名,不避讳嫌名。后来避讳制度更是变本加厉,一切与君主或尊长相关的字眼均得避讳。中国古代生活中人们的避讳,有些因避讳而啼笑皆非,有些因避讳而拒绝从政,有些因避讳而不食东西,有些因避讳而取消玩乐,有些因避讳而丢官落职,有些因避讳而坐牢杀头等。凡此种种怪象丛生,因避讳而造成的受害者不胜枚举。汪泽树和孙旭君所著的《中国民间命名习俗·避讳》云:“这种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特有的一种历史和文化现象。在长达数千年的封建时代里,人物姓名的避讳,是上下臣民不可不懂的一门政治学问,不能不遵从的一项政治法规。”因而避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乃是人们交流和书写时所用的一项准绳,更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起源中国古代的避讳,乃是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它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的禁忌,最初的原因是为了名字的保密,与人们对巫术的崇拜及其恐惧的心里,有作直接的密切关系。早在商朝就已经出现了类似于避讳的避名萌芽,最迟在西周时期就已经产生了避讳。民国陈垣《史讳举例·序》云:“避讳为中国特有之风俗,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其历史垂二千年。”中国古代的避讳,大约起于周朝,形成于秦代,盛行于唐宋,传至于清代更趋完密,直到中华民国成立改元,避讳习俗逐渐废除。从近现代至今日避讳在不断变化,然而从未彻底消亡于历史舞台。由于避讳是源于古老的语言禁忌,后来逐渐演化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御用工具,于是形成了完备而苛刻的束缚圈套和避讳文化。郭迎春《古代避讳之礼漫谈》云:“忌讳是古人的习惯,它起于周代,成于秦汉,盛于唐宋。所以古人为了忌讳,讲究修辞方式而委婉言之,如果不明避忌,则容易致误。”至于中国古代的避讳,具体起源于那朝那代?古往今来的人们却是众说纷纭,各家对避讳的起源论述,主要有夏朝、商朝和周朝三代等三种说法,然而至今尚无完全的统一定论。中国古代的避讳,一说是源自夏商时期。明朝钱希言《戏瑕·吴越时忌讳》云:“案《山海经》有夏后‘开’,盖讳‘启’名也,讳所‘鲧’始矣。”儒家经典《尚书·五子歌》云:“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咸贰。”据此可以推知中国古代的避讳,起源于夏商时期。这里的王太康,乃是继夏启之后的君主,可臣下对国君的名字是直言不讳。后来在地理著作《山海经》和屈原诗歌《楚辞》中,均改夏启的“启”字为“开”字,乃是汉代人抄书时,为了避讳汉景帝刘启的名字所致。郭迎春《古代避讳之礼漫谈》云:“周朝之前,商人并无避讳,没有避祖讳、避父讳的制度。《周易·泰卦》六五云:‘帝乙归妹,以祉元吉。’《尚书·酒诰》亦云:‘自成汤咸至于帝乙,成王畏相,惟御事厥棐有恭,不敢自暇自逸。’《白虎通·姓名》卷九谓:‘《易》(即《周易》)曰帝乙,谓成汤。《书》曰帝乙,谓六代孙也。’又《史记·殷本纪》云:‘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少子辛。’辛即商纣,则此帝乙又指称商纣的父亲。由此可见,同一‘帝乙’之名,‘始祖之成汤用之,六世孙之祖乙用之,十六世孙之纣父复用之’,可见商时可以同以乙日生即以乙为名,后代人可不避先祖之讳而用先祖的名字。”中国古代的避讳,一说是源自西周时期。春秋鲁左丘明《春秋左氏传·桓公六年》云:“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儒家经典《礼记·檀弓下》云:“卒哭而讳,生事毕而鬼事始也。”宋代洪迈《容斋三笔·帝王讳名》云:“帝王讳名,自周世始有此制,然只避之于本庙中耳。‘克昌厥后,骏发尔私。’成王时所作诗,‘昌’、‘发’不为‘文’、‘武’讳也。宣王名诵而‘吉甫’之句,正在其时。厉王名‘胡’,而‘胡为虺蜴’、‘胡然厉矣’之句,在其孙幽王时。小国曰‘胡’,亦自若也。襄王名‘郑’,而‘郑’不改封。至于出居其国,使者告于秦、晋。曰:‘鄙在郑地。’受晋文公朝,而郑伯傅王。”据此可以推知中国古代的避讳,起源于西周时期。那时仅在本庙中进行避讳,而个人未曾有避讳。东汉班固《白虎通义·姓名》云:“《礼》曰:‘二名不偏讳,逮事父母则讳王父母,不逮父母则不讳王父母也。君前不讳讳,诗书不讳,临文不讳,郊庙中不讳。’又曰:‘君前臣名,父前子名。’谓大夫名卿、弟名兄也,明不敢讳于尊者之前也。太古之时,所不讳者何?尚质也,故臣子不言其君父之名。故《礼记》曰:‘朝日上值,不讳正天名也。’”由于夏商时期生者的避讳很不严格,于是当时才有“君前不讳讳,诗书不讳,临文不讳,郊庙中不讳”之语产生。儒家经典《诗经·武》云:“允文文王,克昌厥后。”又《雝》云:“燕及皇天,克昌厥后。”又《噫嘻》云:“骏发尔私,终三十里。”这里文中的“昌”与“发”字,都没有避讳周文王“姬昌”和周武王“姬发”的名字。郭迎春《古代避讳之礼漫谈》云:“古人之避讳,至为重要者莫过于避名讳。讳,避也,即回避、不直称君王或尊长之姓名。从上述文献资料中来看,避讳之始应于周时,主要是为君王或为父母在其葬礼之后讳名。但是在周初周人并无避讳之制,周武王祭祀文王之乐章《诗·周颂·邕》中,就有‘燕及皇天,克昌厥后’,成王时所作之诗《噫嘻》中,也有‘骏发尔私’之句,可见其中的‘昌’、‘发’均不避文王姬昌、武王姬发之名讳。”中国古代的避讳,一说是源自东周时期。清代赵翼《陔余丛考·避讳》云:“避讳本周制,《左传》所谓‘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是也。然周公制礼时,恐尚未有此。虽《金縢》有‘以旦代某’之语,然《金縢》之真伪不可知。而祀文王之诗,曰‘克昌厥后’;戒农官之诗,曰‘骏发尔私’。皆直犯‘文’、‘武’之名。虽曰‘临文不讳’,然临文者,但读古书遇应讳之字,不必讳耳。非谓自撰文词,亦不必讳也。而周初之诗如此,则知避讳非周公制也。今以意揣之,盖起于东周之初。晋以‘僖侯’废‘司徒’,宋以‘武公’废‘司空’,鲁以‘献武’废‘具敖’。考数公之生,皆在西周。若其时已有避讳之例,岂肯故犯之而使他日,改官及山川之名乎?想其命名时尚未有禁,及后避讳法行,乃不得不废官及山川名耳。”据此可以推知中国古代的避讳,起源于东周时期。依据是晋僖侯名叫“司徒”、宋武公名叫“司空”、鲁献公名叫“具”、鲁武公名叫“敖”,于是晋国废除“司徒”的官职、宋国改“司空”为“司城”、鲁国改“具”和“敖”两座山的名称。郭迎春《古代避讳之礼漫谈》云:“周人所倡言的取名原则,其最重要的核心是基于宗庙祭祀避讳的基础之上,因此哪些字在取名时就应该回避,周人有一个较为明确的原则:一是取名不用国名,因为国名受之于天子,不可改易,人若以国名为名,那么他死之后人们就无法避讳,就等于其名被废弃了;二是不用官名,用官名取名就会使官名或被废弃,或被改称,如春秋时晋国国君僖侯名司徒,为避
本文标题:避讳是如何形成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104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