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转轨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与发展
研究生课程论文题目:转轨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发展学院研究生学院课程名称政治学专题研究专业年级2011级思想政治教育学号20110335姓名杨克任课教师梁素贞教授2012年12月25日转轨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与发展摘要:本文从我国新时期的改革入手,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历史阶段的改革阻力并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目标,即必须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因此,大力推动各方面的改革,构建完善的利益补偿机制,对于认清问题、分析改革阻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关键词:改革阻力、共同富裕、机制利益是国家或个人为满足生存和发展而对对象的客观需求,追求利益也是国家或个人最根本的目的。英国首相帕麦斯顿说过:“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可以说,利益是社会主体对客体的一种主动关系,构成了国家或个人行为的内在动力。本文以利益的得失和利益不同群体之间的转化为基本准则,对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史进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目的就是为了认清在不同阶段改革阻力在哪里,这对于进一步排除阻力、进一步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一、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历史阶段的改革阻力第一阶段是从1978年至1992年这段时间的阻力主要来自意识形态和体制方面的阻力,即以“两个凡是”为首的旧体制派对新的体制的不信任以及意识形态教条化对改革的阻挠。意识形态的教条化曾经严重的阻挠了社会的改革发展,改革开放之初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不断破除意识形态阻力的过程。而生产力标准的确立以及邓小平南方谈话,确立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使改革之初从“两个凡是”开始的意识形态的阻力也得以彻底停息。当然,这一阶段的快速发展也得予以邓小平和江泽民为首的党中央国家领导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正确路线,带领人民群众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从人民群众当中吸取了无限的力量,推进了改革的进行。第二阶段就是从1992年至2002年邓小平南巡后,中国的改革进程加快,改革的力度和速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一阶段的特点就是政府的强力推进成为改革的最重要力量。在这个时期,经济的发展依靠政府的大企业、大项目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强力推进,形成了较长时期的稳定发展。但是政府主导的改革也有弊端,这种主导的改革在一定情况下忽视了资源的最优化配置,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在改革进程中也形成了强大的利益集团,导致了社会成果分配不均、社会阶层固化加剧。人们也显示出了对改革的怀疑和不满,来自群众的改革力量日益减少,为以后的进一步改革埋下了隐患。第三阶段是2003年至今2002年中国人均GDP接近一千美元,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人均千美元是道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起点。经济发展到这一阶段,各种矛盾也最为突出,处理不好,也容易造成社会动荡,经济停滞。通过近二十多年的改革发展,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整个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本的表现就是一部分人富了起来,相应的人们的收入水平也拉开了差距,而且幅度越来越大,出现了拥有不同阶层利益的利益集团。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和中国经济步入人均千美金时代,既得利益者凭借钻体制漏洞获得高收入的空间会逐步缩小,其拥有的不得当的权利也将被剥夺,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也不可避免的对改革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自觉不自觉的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拒绝那些减少自己利益的改革进行。这必然导致他们阻碍了政治体制改革等一系列的改革的持续推进。所以说在这一阶段,既得利益集团成为改革的主要阻力。改革就是为了实现利益的新均衡,实现公平公正,但是在近二十多年的改革背后,是改革成果的分配不均引发的人们对改革的怀疑和不满。随着改革的深化和体制的不断完善,必然会使一部分既得利益者失利,拥有的部分权利和利益将被调整。比如:打破垄断行业内部招聘规则、事业单位施行公开竞聘制度等等,这就会使那些既得利益者失去了旧体制下的许多利益,引入竞争,必然损害了他们的利益。所以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来阻止改革,延缓改革进程。二、应当重视既得利益集团对中国社会改革发展的不利影响。在现有的社会结构中,凭借不合理的制度或社会整合错位等多种手段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合法的或不合法的特殊利益群体,即所说的既得利益者组成的团体。既得利益集团并不代表公共利益,只代表小团体的权利和个人利益。他们对社会改革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促成了大量不稳定因素的产生,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社会财富大量涌现,但是财富的分配不均日益加剧。近些年来,两极分化问题突出,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主要障碍。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这必然会导致社会的公平公正缺失。富者越富,穷者越穷;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这种发展趋势具有高度的不稳定性,而这种发展也就偏离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正如温总理在今年两会上说的:“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改革和建设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社会上新产生的问题也不能从根本得到解决,“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历史悲剧还有可能重新发生。”可见继续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2)、削弱了人们对于推动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十年文革”结束后,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尽快寻找一种力量推进经济的起飞迫在眉睫。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充分的激发了公民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潜力,真正的起到了社会动员的作用,也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公民的主动性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这种社会能量的迸发,可以说是前所未有。但是,既得利益者的存在,社会成果的分配不公,严重的打击了人们全身心投入改革发展的积极性,这对于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平稳发展具有致命的影响。因此,不排除既得利益者集团对社会改革造成的阻力,社会发展的动力将持续减退。三、当前形势下,必须继续深化各方面的改革,采取多种措施破除改革阻力。(1)、合理把握改革的“度”,多管齐下、多措并举的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各方面的改革。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经济体制的改革一直处于改革的优先地位,并且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为了改革而改革的情况。应当看到,社会的发展,不仅仅单指经济的发展,还包括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应该积极推进其它方面的改革进程。在经济体制的改革过程当中,我们应当从我国的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出发,在合理利用资源、充分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深入推进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社会的综合发展;同时,在推进财富增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文化与道德建设,深化文化体制的改革,虽然财富的增加和道德的堕落并不必然成正比。但如果财富的增加不能与公正地分配财富并行,如果社会的普遍的道德水平非但不能相应地得到提高,反而持续不断地下降,那就谈不上有实质意义的自由和平等,社会不可能成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在政治体制的改革当中,要充分考虑改革措施的可行性问题,不能奢望一簇而就,要从完善法律法规入手建立政治体制改革的长效机制。可以说,政治体制的改革是一场艰难的改革,要有相当大的决心,也要敢于冒险,敢于变革。并从国情出发,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这样才能开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新局面。因此,应从全局入手、从不同群体的利益入手,坚持合理、适度的原则推进改革的进行。(2)、坚持实事求是,构建合理的改革利益补偿机制。改革必然使一部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受损,这就要求我们建立完善的利益补偿机制,以减少他们对继续改革所造成的阻力。比如在政治体制改革当中,必然会出现一些政府公职人员下岗等情况,这就要求我们从实际情况出发,合理安排他们的就业,减少他们对改革的阻力。当然,对于改革造成利益受损的补偿不是无条件、无限度的。利益补偿机制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一致,与国家的劳动分配政策相适应。补偿过度,又会造成新的不公;补偿不足,对于减轻改革的阻力有限,因此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从地方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这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坚持动态的维稳观,正确认识稳定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我们一直强调,社会的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但是认为稳定就是最高目标、稳定压倒一切的人大有人在。他们可能没有认识到,如果把社会的稳定凌驾于社会的全面发展之上,这样的社会极有可能缺乏活力,趋于僵化。另外,只要矛盾得到应有的解决的情况下,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稳定,不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而单纯为了稳定而维稳,也会造成新的社会矛盾。因此,我们要坚持动态的稳定观,正确处理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不能仅仅为了稳定而放弃各行业结构调整、改革和发展,也要正视问题,合理解决改革当中的矛盾,推进改革的持续进行。四、坚持正确的改革目标,真正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出改革开放政策之初,我们改革的目的就很明确,这就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在很多的改革中,出现了很多偏离这一目标的情况。比如,我们的医改,越改老百姓越看不起病,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日趋恶化。因此,对于改革,我们要时刻要抓住改革的本质目的,无论做到哪里,都应该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因此,改革开放走到今天,我们有必要再次重申一下我们改革的目的,反思一下哪些改对了,哪些改偏了,然后着力改正,把改革真正落实到为人民生活富裕的轨道上来。总之,改革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应该从全局入手,把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改革置身于社会大环境当中去考虑,全面的分析问题,构建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明确改革目标,这才是缓解改革阻力、实现社会发展的有效方式。参考文献[1]、列宁全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9。[2]、邓小平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1。[3]、杨荣峰.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阻力破解[J].青年科学2010.03。[4]、戴韶华.从“猫论”到“不折腾”[J].学理论2009.19。[5]、刘长发.从利益视角看改革30年的阻力和动力.[J]福州党校学报2008.06。[6]、吴忠民.中国改革中的特殊难题——群体性阻力[J].科技导报1993.07。
本文标题:转轨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与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109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