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课题:郑伯克段于鄢课时安排:2课时【学情分析】文言文教学易言文分离,先一字一句地梳理课文字词句,然后分析课文;以前者为重点,以后者为次。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如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学生只见字句,不见全文。单一的字词句的讲授容易陷入死记硬背的陷阱。如今高考用全国卷,文言文考察更注重理解文意和迁移能力,所以文言文教学应既重文言字词句的积累又注重学生个体的读懂能力与分析能力的培养。学生经过初中及高一的学习,具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积累及读懂基础。本课拟在学生预习之后,发挥小组讨论解疑的功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关于《左传》的基本文学常识,掌握相应的文言基础知识。过程与方法: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基本情节和内容,学会多角度地评价人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操和伦理观。【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学会结合语境推测语意。难点:多角度地分析人物形象【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相关常识;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特殊用法。(二)过程与方法:放录音或范读课文,准确认读,扫清语言障碍。(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学会结合语境推测语意。【教学重难点】梳理文章脉络;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学习内容一、课前预习知识积累:1.解题及《左传》简介郑伯克段于鄢:《春秋》里的一句经文。《郑伯克段于鄢》是史学、文学的经典名篇,《左传》的首篇,《古文观止》的首篇。《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间鲁国及当时几个主要诸侯国二百多年的历史。相传本书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目的是传述《春秋》,即把《春秋》中所提到的,所简短记述到的事件,发展成为较完整的叙事散文,如《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就是由《春秋》中的一句“郑伯克段于鄢”加以丰富,叙述成这个较完整的故事的。《春秋》是“经”,文字俭省,微言大义。《左传》是“传”,“传”是对“经”的具体叙述。解释《春秋》的除《春秋左氏传》之外,还有《谷梁传》、《公羊传》,史称“春秋三传”。2.背景:春秋战国是个战乱频仍的时代,群雄争霸。各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内部也出现了非常残忍的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矛盾冲突,如鲁国一度君权旁落、三家分晋、田氏代齐。《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初期郑国国君郑庄公和他的弟弟共叔段为争权而大动干戈的一个历史事件。3、完成下列文言文知识梳理(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1、虢叔死焉,佗邑唯命佗:通“他”2、谓之京城大叔大:通“太”3、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参:通“三”4、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辟:同“避”5、无庸,将自及庸:通“用”6、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帅:通“率”,率领7、段不弟,故不言弟弟:通“悌”不悌:不合乎做弟弟的道理8、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寘:通“置”,放置9、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阙:通“掘”,即挖。10、孝子不匮,永锡尔类锡:通“赐”(二)词类活用1、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惊:使(姜氏)受惊,使动;名:名词作动词,命名,取名2、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度:名词活用为动词,合乎法度3、无生民心。生:使动用法,使……产生4、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隧:隧道,名词活用为动词,挖隧道(三)一词多义1、国A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国都)B国不堪,君将若之何(国家)2、遗A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也,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赠送)B蒙故业,因遗策(遗失,遗留)3、爱A爱共叔段,欲立之。(偏爱,疼爱)B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吝惜)(四)古今异义词1.都城过百雉。古义:城邑的城墙,两个词。今义:京城,京都。2.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五)特殊句式1、姜氏何厌之有?宾语前置2、敢问何谓也?宾语前置3、对曰:“君何患焉?”宾语前置4、其是之谓乎!宾语前置5、制,岩邑也。蔓,难图也。判断句6、颍考叔,纯孝也。判断句7、郑武公娶于申。状语后置句8、亟请于武公。状语后置句9、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省略句大叔又收贰以(之)为己邑二、课堂导学首先独立思考探究,然后合作交流展示(一)导入:春秋战国是个战乱频仍的时代,群雄争霸。各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内部也出现了非常残忍的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矛盾冲突,如鲁国一度君权旁落、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今天我们要学的《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初期郑国国君郑庄公和他的弟弟共叔段为争权而大动干戈的一个历史事件。(二)解题:郑伯—郑庄公克—战胜段—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于鄢—在鄢这个地方(三)整体感知,诵读全文,解决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大致理解课文。1、学生齐读全文,教师正音。恶(wù)寤(wù)生亟(qì)请虢(guó)叔祭(zhài)仲自毙(bì)暱(nì)廪(lǐn)延城颍(yǐng)繄(yī)泄泄(yì)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勾出疑点。3、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做好文言积累。4、整体把握文章思路。结构段落主要内容开端1姜氏厌恶郑庄公,请立共叔段发展2—5共叔段不断扩张领地,郑庄公欲擒故纵高潮6郑伯克段于鄢结局7—9庄公幽禁姜氏,后母子如初(第7段和第9段其实是议论段落)三、布置作业:1、这场“皇家恩怨”,兄弟至亲却最终兵戈相向,孰是孰非?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建议以“我认为是____之过,理由是_____,从文中________可以看出”的句式来表达观点并阐述理由)2、文章的题目为”郑伯克段于鄢”,为什么在文段末尾还要描写庄公与母亲和好的事情?庄公是真孝还是假孝?请谈谈你的看法?第二课时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文意,学会多角度地评价人物。过程与方法: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基本情节和内容,学会多角度地评价人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操和伦理观。教学重难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会多角度地评价人物学习内容一、课前预习1、这场“皇家恩怨”,兄弟至亲却最终兵戈相向,孰是孰非?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建议以“我认为是____之过,理由是_____,从文中________可以看出”的句式来表达观点并阐述理由)2、文章的题目为”郑伯克段于鄢”,为什么在文段末尾还要描写庄公与母亲和好的事情?庄公是真孝还是假孝?请谈谈你的看法?二、课堂导学首先独立思考探究,然后合作交流展示(一)回顾课文内容结构段落主要内容开端1姜氏厌恶郑庄公,请立共叔段发展2—5共叔段不断扩张领地,郑庄公欲擒故纵高潮6郑伯克段于鄢结局7—9庄公幽禁姜氏,后母子如初(二)探究文本,重点分析1-6自然段1、问题引入:在这场“皇家恩怨”中,兄弟至亲最终兵戈相向,孰之过?2、学生展示课前预习成果3、师生共同探究,明确第一种观点:我认为是姜氏之过,理由是姜氏偏狭昏愦、以私情干政,助纣为虐。从文中姜氏的言行可以看出:(1)“亟请于武公”,偏爱共叔段。(2)请制不成,然后请京,不符合制度。(3)怂恿共叔段谋反,里应外合帮共叔段弑兄篡位。第二种观点:我认为是共叔段之过,理由是共叔段不义不悌,权欲熏心,狂妄愚蠢且得寸进尺。从文中共叔段一系列的举动可以看出:请求岩邑—居于京地—修京超度—鄙贰于己—收为己邑—修治城郭—聚集百姓—修缮甲兵—具备卒乘—将要袭郑。【共叔段是个贪婪狂妄,愚昧无知的人物,他依仗姜氏对他的偏爱,自以为有恃无恐,野心勃勃,不断扩张,他所居京地的城墙违反当时制度的规定,又命西边,北边地区归自己管辖。庄公心怀杀机,但表面不动声色,让他在自取灭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愚昧狂妄的共叔段却以为庄公可欺,最后发动叛乱,很快被庄公击败。】第三种观点:我认为是郑伯之过,理由是郑伯欲擒故纵,阴险狠毒、老谋深算、工于心计。从文中郑伯的言行可以看出:(1)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2)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3)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4)公曰:“无庸,将自及。”(5)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6)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郑庄公阴险狠毒,老谋深算,冷酷狡猾,奸诈虚伪。姜氏为共叔段请求封给制这一地方,庄公因制是险要之地而不给,可见其精明,深知其利害关系,“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据说虢叔恃险不修德政,被郑武公所灭,话中所含杀机,姜氏未必可知。求制不得而求京,这也在庄公意料之中,可见其老谋深算。共叔段在母亲的纵容之下,违反国家制度,肆意扩张,臣下再三劝他约束共叔段,及早消除隐患,庄公光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这决不是宽容,而是故意纵养其恶,后又说:“不义不昵,厚将崩。”对于共叔段自取灭亡的结局显得胸有成竹。当共叔段与姜密谋袭郑,完全暴露其叛乱行径时,庄公才认为“火候”已到,下令出兵伐京,一举击败共叙段。庄公设下陷井,就是养共叔段之骄,纵共叔段之欲,使其不断膨胀,逐步发展到自我毁灭,郑庄公竭力容忍共叔段得寸进尺,从表面看,好像处于被动地位,实际上主动权仍然掌握在郑庄公手里,可见其深藏不露,工于心计。】小结:兄弟至亲却最终兵戈相向,孰之过?为母不慈,为兄不爱,为弟不悌。(三)文本探究与交流,分析文章第8-9段1、设问:文章的题目为”郑伯克段于鄢”,为什么在文段末尾还要描写庄公与母亲和好的事情?庄公是真孝还是假孝?请谈谈你的看法?2、学生小组交流,畅所欲言,教师适时点拨:其实,郑庄公和母亲在隧道和好的这个事件其实就是在探讨哪方面的问题对庄公是真孝还是假孝的问题,以下观点可供参考:第一种观点:认为庄公其实是伪孝的。就当时的时局而言,内患已除,对自己王位的威胁已经消除,但民心所向仍然是个大问题。老百姓会想,你对自己的弟弟和母亲都这样,会不会又是一个暴君纣王呢?恰好遇到颍考叔吃饭为母亲留肉这个机会,庄公就萌生巧计,伪装成“孝子”来稳定民心。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角度来说,“孝纲”应十分盛行,后来孔子推崇的思想“礼乐”也正是周礼沉定下来的。孔子主张施仁政,可以看出,历史上成功的君王应该以仁义来笼络人心,以德治国,则可安天下!在我们现代人看来,他的这个“计谋”的确十分完美:既给后世留下好名声,又有助于当时的政局稳定。第二种观点:认为庄公是真孝。第一,从之前郑伯说:“姜氏欲之,焉辟害?”的伪孝,只是因为在权利和孝顺两者中,他选择了权利。而且在当时的情况下,他想孝顺却不能孝顺,因为姜氏一直偏爱弟弟而厌恶他。第二,郑伯在不久之后就后悔软禁姜氏了,而在这时颍考叔又给了他台阶下,所以才又挖隧道相见。甚至可以认为,郑伯会与弟弟争得那么厉害,也是为了引起母亲的注意。第三种观点:庄公孝顺是真假皆有,说他真,是因为发誓之后,没有别人的指责,也不久就后悔了;另外只是受颍考叔的感染就能和母亲和好如初,说明血浓于水,他天性未泯;说其假,是因为他的孝还是参杂了政治因素,的确可以为自己捞政治资本;还有就是要涉及到人性的心理学这个范畴了。我们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母子二人积怨已深,要在短时间内冰释前嫌也是不符合人们的惯常心理的,所以二人出隧入隧赋诗而其乐融融的情景就显得有几分尴尬和不真实。3、教师小结:不管庄公是真孝还是假孝,这个不是最重要的问题。重要的是,庄公做出了行孝的举动。而我们的左丘明对这种行为也是持褒扬态度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最后一段,左丘明假借君子的议论: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以纯孝赞扬颍考叔,寓意也在此。三、课堂小结本文通过郑庄公与其弟共叔段争斗并取胜,与其母姜氏反目而后和好的过程的生动记叙,展现了郑国王室内部为争夺最高权力而勾心斗角以至兵戎相见的情况,揭露了春秋时期统治者残酷无情和虚伪卑鄙的丑恶面目,对我们今天了解奴隶社会的后期情况有一定的认识作用。四、布置作业:复习课文,完成归纳积累重点文言字词。板书设计:姜氏:偏狭昏愦、以私情干政。共叔段:贪婪狂妄、愚昧无知。郑庄公:阴险狠毒、老谋深算、工于心计、伪善伪孝。
本文标题:郑伯克段于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112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