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轴对称图形说课稿王浩荣
轴对称图形说课稿王浩荣一、说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中的《轴对称图形》二、说教材本册教材中的对称,仅限于轴对称和镜面对称,而本节课则是认识轴对称图形。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动手实践到总结归纳,再用理论检验实践活动,并且引导学生认识、感受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轴对称。三、学情分析1、学生已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已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2、自然界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对,学生已有了一定的感性基础。3、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动手实践操作等活动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可以让学生从实践中感知,从观察中发现,从发现中总结归纳,再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做到在学习中体验生活、在实践中学习数学。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了解“对称”“对称轴”等概念,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2、能力目标:通过变一变、猜一猜、画一画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准确辨认轴对称图形,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学会欣赏数学美。五、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对称图形,了解对称图形的基本特点教学难点:认识对称轴,会利用对称轴的性质完成对称图形的绘制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剪纸作品、复写纸、作业纸、方格纸、正方形、长方形、六边形、五边形、圆形的纸、钉板、橡皮筋七、教法选择、学法指导根据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本课内容的特点,我设计了教师激趣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等活动,从感知中获得对轴对称图形认识的教学方法,力求体现以下几方面理念:1、从生活情景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运用共同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了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在重视教法选择的同时,更要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特别是:观察活动,特征要突出;动手操作活动目的要明确,难易适度,易于操作,;归纳总结活动引导要巧妙,顺水推舟。八、教学过程:(一)“玩”对称,激趣引入1、千手观音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好的开始将会在人的大脑皮层建立优势的兴奋中心,从而激发人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本节课的引入上,我先通过一个视频,春晚中聋哑人表演的节目《千手观音》让学生感受轴对称的美,同时提出问题:这是一种怎样的美呢?从而引出课题:轴对称。[在这里从贴进学生生活的认知导入,不仅自然引出课题,更主要是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美的潜能。]2、猜测图形观察课件中的漂亮图形,猜一猜,整个图形是什么?(学生们将踊跃发言,顺利猜出前几个图形,但最后一个图形的样子难以定论)。教师顺势提问:为什么前面几个图形能很快猜出,而最后一个很难猜呢?引出学生回答出对称二字。并进一步提出问题:要判断一个图形两边是否一样,你有什么好办法呢?(学生可能会回答:对折后看是不是重合。)[由于学生在小学时已经学习过轴对称,对前几个图形“对称”的特性非常熟悉,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进行判断,初步感知轴对称。同时,通过游戏活动营造一种活跃的课堂气氛,诱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新知的热情。](二)“识”对称,感悟特征1、剪一剪(课前教师给每个学生发几张正方形纸片)问题:一张正方形纸片,如何剪出下面的图案?(有的学生可能会在正方形纸片上画出图形后沿着边缘剪下图形,也有的学生可能对折后再画图剪下。)2、议一议(哪种方法剪下的图形更美?)[通过两种不同剪法的比较,让学生再次感受轴对称的美,感悟轴对称的特征:“图形的两边是一样的。”]3、折一折通过刚才的操作大家发现了什么?如果我们把剪好的图形沿着某条直线折叠,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让学生将自己剪下的图形对折一下,再把图形展开。)学生可能会说对折后两边是完全重合的;也可能会说折痕两边一模一样;还可能会说对折后再展开,中间有一条线,这条线两边的形状是一样的。师:像这样的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4、说一说(1)请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集体完善“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概念)(2)认识对称轴。(教师指着折痕,引导学生说出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并强调对称轴是一条直线。)(板书: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一般用虚线画。)5、练习:判断下面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的形成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之一,所以这里突出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通过让学生自主剪、议、折、想,层层推进,使学生经历了初步体验——深入探究——发现归纳这一知识形成的过程,帮助学生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并及时进行反馈。](三)“分”对称提升认识。1、把一个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剪开,并均匀地向两边分离,一个图形变成了两个,这两个图形也给人一种对称的美感,生活中有许多相似的图形,我们应该如何表述它们的关系呢?这时,有同学会说,这也是对称的,也应该叫做轴对称图形。但也有许多学生会迟疑不决,处在两难境地,课堂上议论纷纷,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中说的是一个图形,而现在是两个图形,我便顺势引导得出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概念。(板书:把一个图形沿着某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2、学生利用前面剪出的图形与屏幕上的图形类比讨论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及性质,从而深刻理解相似知识的相似之处。3、学生分组讨论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两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如下:轴对称图形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区别一个图形两个图形联系1、沿着某条直线对折后,直线两旁的部分都能互相重合;2、都有对称轴(至少一条)3、如果把一个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个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如果把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看成一个图形,那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4、下列给出的每幅图形中的两个图案是轴对称吗?如果是,试着找出它们的对称轴,并找出一对对称点。5、如图所示,请观察并指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图形成轴对称.[通过分割轴对称图形,顺利地引出了两个图形轴对称的情形,进而得出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同时也对学生自主归纳出两者的区别与联系作了铺垫,有效地突破了难点。](四)“做”对称,拓展延伸思考1:如图,把一个正方形纸片按以下方向对折后,沿虚线剪下,再展开,则所得的图形大致是()从下往上折从左往右折沿虚线剪下(A)(B)(C)(D)这道题目有些抽象,所以我让学生先观察,再猜想一下答案,最后再利用手中的剪刀和正方形纸片,按照题目中的要求折叠、裁剪,最后展开。学生很容易得到答案是B。这时我提问:为什么是这样的图形?这里面有什么数学奥妙?我用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设问1:纸张对折的作用是什么?——作“轴对称”!设问2:对称轴在哪里?——折痕所在的直线!设问3:怎样用轴对称得到所求图形?——用“逆向思维”!设问4:把四个选项的图形按题目的折叠顺序做轴对称,最后得到的图形是什么样的?思考2:如果换个位置裁剪,展开后图形又是怎样的呢?从下往上折从左往右折沿虚线剪下思考3:如果换个折叠方法,展开后图形又是怎样的呢?从上往下折从右往左折沿虚线剪下[利用轴对称构建几何图形,通过让学生观察-猜想-试验-思考-归纳,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对课堂内容进行延伸,不仅加强本节课的趣味性,也让学生体验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奇妙应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动眼-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五)“赏”对称,畅谈收获1、欣赏图片。(1)中国最具魅力的国粹之一——京剧脸谱(2)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剪纸艺术(3)国家的标志——国旗(4)自然风景——大自然的杰作2、畅谈收获。(1)本节课你学到了了哪些知识,(2)你体会到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展示京剧脸谱和我国民间传统的剪纸艺术,说明我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美。]3、作业布置(1)必做题:习题12.1第1、2、6题(2)选做题:动脑筋想一想,再亲手做一做,一张正方形纸片,如何只剪一刀,就得到一个十字形?[弹性作业体现同起点不同终点的思想,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真正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九、板书设计:轴对称“玩”对称,激趣引入“识”对称,感悟特征“分”对称,提升认识“做”对称,拓展延伸“赏”对称,畅谈收获
本文标题:轴对称图形说课稿王浩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123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