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简答题及答案.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简答题及答案三、简答1、劳动在从猿转变为人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2、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的区别。3、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飞跃的理论成果。4、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及其理论基础。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关系。6、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7、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8、掌握“度”的实际意义。9、生产关系体系及其内容,以及两种类型生产关系的区别。10、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论的根源。11、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12、意识能动性的作用及其实现的途径和条件。1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14、形而上学否定观的错误。15、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16、为什么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决定力量?认识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意义是什么?17、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大意义。18、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9、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具体、历史的统一。20、现代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21、如何理解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如何理解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活动之间的关系?22、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两手抓的重要意义。23、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具体表现。24、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25、简述国体和政体的关系。26、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27、用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说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义。28、什么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这一规律有什么现实指导意义?29、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及其方法论意义。30、简述在个人和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问题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四、辨析1、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2、世界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3、人为自然界立法。4、哲学是科学之科学5、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思维将取代人类思维。6、斗争性是绝对的,因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7、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8、任何个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是起作用的。9、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10、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11、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12、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包含的哲理是截然对立的,它们的分歧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的根本分歧。13、在实际工作中,只要善于抓住中心,抓住关键,集中力量解决,就能把事情办好。14、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15、主体、客体与主观、客观是等同的。16、错误思想也是客观存在的反映17、人类不能穷尽对世界的认识,因此,世界是不可知的。18、真理是有用的,因此有用就是真理。19、必然性是有原因的,偶然性是没有原因的。20、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21、在人们认识过程中,同一对象可以用多种理论观点解释,因此,真理是多元的。五、论述1、运用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及其相互关系原理,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2、用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原理,说明学习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3、怎样理解共产主义的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4、运用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原理,说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如何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5、运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说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6、怎样理解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前中国的最大实际?7、运用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原理,说明应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我国的人口问题。8、运用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原理,说明应该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9、运用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性原理,说明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可能性。10、试述社会主义改革的特点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关系。11、运用国家职能的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12、运用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说明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13、运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14、运用人的价值论,说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15、结合中国改革的实际说明“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16、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持的正确态度。17、用哲学发展史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引起的哲学上的革命变革。18、结合中国环境问题的实际,说明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当代的环境问题。19、运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依据。20、用本质和现象关系原理,说明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三、简答1答:在猿转变为人的过程中劳动具有决定意义。首先,劳动促使类人猿前、后肢分工,创造了人的手。其次,劳动创造了人脑,推动了语言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再次,通过劳动形成了人类的社会关系。在生产劳动和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们还从事其他社会活动,形成其他社会关系,如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从而形成了人类社会。2答: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之间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首先必须将两者严格区别开来。逻辑矛盾是指思维中前后不一致、自相冲突、自相矛盾。这是主观造成的,是人的思维违反逻辑规则造成的,应当从思维中加以排除的。辩证矛盾则是对立统一关系,它是客观的、普遍的,是不能否认和排除的;它具有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联系的性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双方互相贯通,存在着由此达彼的桥梁,主要表现为:矛盾双方相互渗透,包含着各自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趋势。(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和趋势。(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综上所述,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有着种种区别,但它们又同属于认识范畴,都是对矛盾的具体看法。3答:(1)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第二次理论飞跃的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2)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总结了我国人民数十年人民斗争的实践经验,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并继承、丰富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有着丰富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诸多方面,并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3)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在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中,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它是马列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内容丰富,在哲学上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①坚持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统一起来,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②强调实践观点和实践标准是邓小平理论的突出特点。③强调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特色。④高度重视发展生产力是邓小平理论又一重大特色。4答1)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对党负责和对人民群众负责相一致的观点;党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和引导群众前进的观点。(2)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和运用。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3)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是:其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其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完全一致的。5答: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是一致的。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在认识的发展过程中,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也就是从群众中来的过程,即深入群众,集中群众在实践中产生的经验和智慧、意见和要求,并经过整理研究,形成领导的意见、政策的过程。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也就是到实践中去的过程,即把领导的意见、政策在群众中宣传,指导群众的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修正和发展这些意见、政策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不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从而使领导的意思、政策越来越完善,并且随着群众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过程。6答: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各有自己特定的含义,彼此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有能动作用,客体对主体有制约作用,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主体与客体之间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即实践关系。其次,主体与客体之间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即认识关系。第三,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即客体对主体的效用关系。第四,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其中,实践关系是首要的和基本的关系。7答: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客观实际是不断变化的,只有解放思想,才能与时俱进,切实做到实事求是。另一方面,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内在要求,解放思想不是毫无根据地胡思乱想,也不是随意地否定一切,而是要达到思想认识与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相符合,更好地做到实事求是。因此,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就必须解放思想;而要真正解放思想,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内在统一的,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很好地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任何把二者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的观点都是错误的。8答1)度是事物保持自己的质的数量限度(或范围、幅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对立统一。事物的度的两端的界限叫关节点或临界点。关节点是一定质的事物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的最高界限和最低界限。事物的量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事物不会发生质变,量变超出度的范围,事物就发生质变。(2)掌握事物的度对于我们的认识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只有认识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把握事物的质。其次,只有准确地把握事物的度,才能提高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性,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人们通常说的“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适可而止”、“过犹不及”,都是要求在实践中坚持适度原则。9答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体系的构成主要有三个方面: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包括交换)、产品的分配关系。这三项内容是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起着决定作用,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2)生产关系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包括原始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和共产主义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另一类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包括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10答: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长期存在并占统治地位,其根源在于:(1)阶级根源。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剥削者总是垄断脑力劳动的特权,被剥削阶级被迫从事物质生产劳动。所以,剥削阶级必然夸大脑力劳动的作用,夸大个别人物的聪明才智的作用,贬低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劳动群众的作用。(2)社会根源。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生产力水平低,生产规模狭小,因而限制了人们眼界,使人们看不到物质生产及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3)认识论根源。如果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只停留在人们的思想动机上,特别是只着眼于少数英雄人物的思想动机上,就会片面夸大他们的思想动机在
本文标题: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简答题及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131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