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辽宁省国家级监测点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方案
中文word文档库辽宁省国家级监测点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方案一、概述本文由【中文word文档库】搜集整理。中文word文档库免费提供海量教学资料、行业资料、范文模板、应用文书、考试学习和社会经济等word文档肾综合征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为其自然宿主和主要传染源。根据我国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种类不同,本病可分为姬鼠型和家鼠型,其中黑线姬鼠为姬鼠型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褐家鼠为家鼠型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通过多年来的流行病学、病原学、分子生物学和监测研究,基本明确了我国存在姬鼠型、家鼠型和家鼠姬鼠混合型3种疫区,对汉坦病毒的型别和亚型分布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近年来在我国还发现了以棕背鼠平为主要宿主动物的普马拉型汉坦病毒。世界上已有30多个国家发现肾综合征出血热,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其中发病最多的为中国、俄罗斯、朝鲜、芬兰、瑞典、挪威、波兰等。我国每年出血热发病人数占世界报道的汉坦病毒感染病例的90%以上,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均有病例发生。辽宁省是受汉坦病毒危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近年来,我省出血热疫情呈不断上升趋势,2004年出血热发病占全国首位,流行范围广泛、危害严重,病例以青壮年为主,严重影响劳动力,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为加强我省出血热的预防控制工作,在全省范围内系统地进行出血热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监测,了解我省出血热的疫情动态和流行规律,了解宿主动物情况和病原分布,分析流行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广泛地开展灭鼠和出血热疫苗接种等防制工作,进一步控制出血热在我省的流行,现结合国家出血热监测方案,特制定下发我省出血热监测方案。二、监测目的(一)了解我省出血热的疫情动态和流行规律。(二)了解我省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动物密度、构成和感染情况。(三)了解我省出血热流行毒株的型别、分布及变异等情况。(三)为出血热流行趋势的分析预测和制定相应的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从而降低我省出血热的发病率,控制其流行。三、监测病例定义(一)诊断原则根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二)诊断标准1.流行病学史在出血热疫区及流行季节,或发病前两个月内有疫区旅居史,或发病前两个月内有与鼠类或其排泄物(尿、粪)/分泌物(唾液)直接或间接接触史。2.临床表现2.1早期症状和体征:起病急,发冷,发热(38℃以上);2.2全身酸痛,乏力,呈衰竭状;2.3头痛,眼眶痛,腰痛(三痛);2.4面、颈、上胸部充血潮红(三红),呈酒醉貌;2.5眼睑浮肿、结膜充血,水肿,有点状或片状出血;2.6上腭粘膜呈网状充血,点状出血;2.7腋下皮肤有线状或簇状排列的出血点;2.8束臂试验阳性。中文word文档库3.病程经过典型病例有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经过。前三期可有重叠,并存在有大量五期不全的异型或轻型非典型病例。4.实验室检查4.1血检查早期白细胞数低或正常,3~4病日后明显增多,杆状核细胞增多,出现较多的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明显减少。4.2尿检查尿蛋白阳性,并迅速加重,伴显微血尿、管型尿。4.3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见附件1、2)。4.4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见附件3、4)。4.5从病人血清中分离到汉坦病毒和/或检出汉坦病毒RNA(见附件5、6)。5.病例分类5.1疑似病例:具备1、2.1、2.2和2.3~2.8之一以上者;或虽无明确流行病学史但临床症状典型者。5.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加3、4.1、4.2。5.3实验室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加4.3、4.4、4.5中的任一项。四、监测内容(一)常规监测以市为单位,开展人间疫情调查监测及血清学和病原学监测。1.疫情报告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规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检疫机构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发现疑似、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病例应在诊断后24小时内填写报告卡进行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应在诊断后24小时内向相应单位送(寄)出传染病报告卡,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具备条件的乡镇卫生院收到传染病报告卡后立即进行网络直报。2.个案调查各市对所报告的出血热病例抽样进行个案调查(出血热个案调查表见附表1),每市调查50例,病例数少于50例的市,调查全部病例。个案调查表录入数据库,数据库文件于每月十日上报省疫情FTP站点。3.死亡病例调查各市对辖区内所报告的全部出血热死亡病例进行个案调查,个案调查表录入数据库,数据库文件于每月十日上报省疫情FTP站点。4.血清学核实诊断各市对进行个案调查的病例采集急性期(发病7天内)血清,用MacELISA或胶体金标记试纸纸条方法进行血清学核实诊断(见附件1、2)。每市核实诊断数不得少于50例,病例数低于50例的,全部进行检测。血清学核实诊断结果及时录入个案调查表数据库。阳性血清(1ml)于1月内送省CDC复核。5.人群感染状况调查各市在未开展大范围人群疫苗接种的乡村,采集高危人群血清标本50~100份(1ml/人份),进行抗体水平的检测,了解人群隐性感染状况。6.病原学监测⑴核酸检测中文word文档库各市采集10例急性期(发病7日内)患者血清,由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用RT-PCR分型方法检测病毒核酸(见附件6),如果病例数少于10例,则全部采样送省疾控中心检测。⑵病毒分离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集10例急性期病人全血送省疾控中心进行分离病毒(见附件5),省疾控中心将阳性病毒分离物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进一步鉴定。⑶序列测定省疾控中心对分离到的病毒或PCR产物,每年测定家鼠型和姬鼠型汉坦病毒的M和S片段全序列各1株,并将测序结果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二)监测点的监测以县为单位,设立国家级监测点,我省选择丹东市凤城(市)、本溪市本溪县、鞍山市海城(市)、锦州市凌海(市)、沈阳市于洪区等5个县(市)和区开展人间疫情调查、监测和宿主动物监测。各监测点将近两年自然地理资料(包括地形、地貌、河流、植被、海拔、气温、降雨量、土壤等)和社会经济资料(人口数和居民人均收入)等上报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疫情报告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规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检疫机构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发现疑似、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病例应在诊断后24小时内填写报告卡进行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应在诊断后24小时内向相应单位送(寄)出传染病报告卡,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具备条件的乡镇卫生院收到传染病报告卡后立即进行网络直报。2.个案调查各监测点对辖区内医疗机构报告的出血热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确诊病例、死亡病例全部进行个案调查。个案调查表录入数据库,数据库文件于每月十日上报省疫情FTP站点。3.血清学核实诊断各监测点报告的出血热病例,按照80%比例采集急性期血清标本,由县级(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用MacELISA方法(见附件1)或胶体金标记试纸纸条方法进行血清学核实诊断。并将血清学核实诊断结果立即录入个案调查表数据库。4.病原学监测⑴核酸检测MacELISA法或胶体金标记试纸纸条方法核实诊断阳性的病例,血清送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用RT-PCR进行核酸检测。每个监测点的送检20份,如果监测点内阳性病例数低于20例,则全部送检。⑵病毒分离各监测点每年采集10份急性期病例全血,送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病毒分离。⑶序列测定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分离到的病毒和阳性PCR产物进行M和S片段序列测定,将测序结果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⑷血清分型各监测点每年采集20份实验室确诊病例恢复期血清送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交叉中和实验(附件7),进行血清学分型。(三)宿主动物监测以县为单位,逐步查清居民区及野外宿主动物种类、分布、密度、感染率和所带病毒的型别及变异情况(见附表2、3、4)。1.鼠密度的监测调查点的选择根据监测点的疫情分布情况和地理景观选择调查地点。农村居民区应选择有代表性的、既往有中文word文档库出血热病人发生的自然村;野外鼠密度调查,应在自然村外500米半径范围内,选择河流、水渠、道路两旁、田埂、坟地和场院等可能有鼠类栖息活动的地方。监测时间每年3~4月和9~10月,分别在城镇、农村居民区和野外同时进行监测。捕鼠方法居民区:布夹数不少于100只。晚上将鼠夹放在鼠类经常出没活动的场所和室内,每房间(约15m2)放鼠夹一个。诱饵用花生米或油条、油饼等。次日晨取回鼠夹,将捕获鼠放在塑料袋(或白布袋)内,编号,做好记录,并系紧袋口。野外:放夹数不少于300夹(或笼)。夹(笼)应放在有鼠活动的地方,行距30m以上,夹(或笼)距5m,诱饵应统一,天黑前将夹(或笼)放完,次日晨收回;如捕白天活动的鼠,在同一地点放24h后再更换放夹(或笼)地点。其间早晚应各检查一次,并取回捕获鼠类,补充诱饵。分类鉴定记录捕获的宿主动物名称应写学名,参考《医学动物分类鉴定》确定宿主动物名称。参考陈化新《监测手册》附录3部分。2.鼠感染率调查各监测点,分别在居民区和野外各捕鼠50只以上,进行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计算感染率。阳性鼠肺送省疾控中心复检。鼠标本的采集取分类鉴定的鼠,无菌解剖,取鼠肺,放入编号的冷冻塑料管内,封口,放入液氮罐内保存。在取鼠肺的同时,用滤纸条(5cm×1cm)沾取鼠血,阴干后用塑料袋包好放入液氮罐。罐中保存。上述标本带到实验室后,应及时放到超低温或低温冰箱内保存,或尽快分装检测。鼠肺抗原和血清抗体检测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用免疫荧光法检测鼠肺抗原,用双抗原夹心ELISA检测鼠抗体(见附件8、9)。3.宿主动物的病原学监测核酸检测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免疫荧光阳性鼠肺标本,采用RT-PCR方法(见附件6)进行核酸检测。病毒分离各监测点采集的阳性鼠肺标本,送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病毒分离(见附件5)。序列测定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分离到的病毒和阳性PCR产物进行M和S片段序列测定,并将测序结果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暴发疫情调查与监测1.暴发疫情的定义出血热在某一人群中在该病最长潜伏期内发病数突然增多称为暴发。暴发疫情判定按照暴发的定义。在非疫区同一村、建筑工地、学校等场所出现1例及以上;在疫区同一村、建筑工地、学校等场所在该病最长潜伏期内(45天)连续发生3例及以上临床诊断病例,均称为暴发点。2.暴发疫情的报告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的规定,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检疫机构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发现暴发疫情,城镇于2小时内,农村于6小时内填写报告卡进行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应在诊断后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相应单位送(寄)出“传染病报告卡”,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具备条件的乡镇卫生院收到传染病报告卡后立即进行网络直报。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暴发疫情后,应中文word文档库立即报告县卫生行政部门和逐级报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3.暴发疫情的调查暴发疫情的调查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具体实施。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疫情报告后,应在24小时内到达现场开展调查。⑴核实诊断①病例核实:对报告的病例逐个进行详细的个案调查
本文标题:辽宁省国家级监测点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136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