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XXXXXXXXX煤业有限公司XXXX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编号:采(2015)3号工作面名称:XXXX采煤工作面编制人:施工负责人:总工程师:主管矿长:批准日期:年月日执行日期:年月日会审单位及人员签字会审部门会审人会审时间编制生技科安监科机运副矿长安全副矿长生产副矿长总工程师常务副矿长矿长会审意见表作业规程会审情况记录一、存在的主要问题二、处理意见目录第一章概况第一节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第二节编制依据第三节煤层第四节煤层顶底板第五节地质构造第六节水文地质第七节影响回采的其它因素第八节储量及服务年限第二章采煤方法第一节巷道布置第二节采煤工艺第三节设备配置第三章顶板控制第一节支护设计第二节工作面顶板控制第三节运输巷、回风巷及上下出口顶板控制第四节矿压观测第四章生产系统第一节运输第二节“一通三防”与安全监控第三节排水第四节供电第五节通讯照明第五章劳动组织和主要技术指标第一节劳动组织第二节循环作业第三节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第六章煤质管理第七章安全技术措施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顶板第三节防治水第四节“一通三防”与安全监控第五节运输第六节机电第七节其它安全技术措施第八章灾害应急措施及避灾路线附件:作业规程学习和考试记录作业规程补充学习和考试记录作业规程复查记录第一章概况第一节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表表1-1-1水平名称XXX水平采区名称XXX采区地面标高+620m~+650m井下标高+117m~+174m地面相对位置该工作面位于XXX以西,岩湾以北,XXX以东,XXX以南;回采对地面设施的影响工作面所对应的地表主要以山地为主,无建筑物与河流,且工作面与地面高差比较大,因此开采对地表无大的影响井下位置与四邻关系该工作面的北为XXX采区边界;西为未开采区域,南与XXX煤矿井田边界相邻,东为XXX工作面采空区。走向长度(m)m倾斜长度(m)m面积(m2)㎡第二节编制依据一、《煤矿安全规程》(2011年版)、《XXX煤矿岗位技术操作规程》;二、XXX采区设计;三、XXX采区地质说明书和XXX采煤工作面地质说明书;四、XXX年生产接替计划;五、其它依据。第三节煤层煤层情况表表1-3-2煤层编号K13煤层结构较简单稳定程度较稳定煤层厚度(m)0.60.80.7mmm~煤层硬度1~3煤种肥气煤煤层走向42°煤层倾向132°倾角(°)40°煤层情况描述工作面煤层属于三叠纪晚三叠系须家河组。煤层为黑色,显沥青光泽为半亮型煤,煤层层理、节理发育,密度为1.2t/m3,加热能产生大量的胶质体;煤层受顶底板变化因素的影响,存在局部厚薄分布不均匀的情况。第四节煤层顶底板煤层顶底板情况表表1-4-3顶底板名称岩石名称厚度(m)岩性特征老顶砂岩50呈灰白色,坚硬岩石直接顶页砂岩10颜色呈深灰色,质地坚硬伪顶泥岩0.1~0.2质地软,易破碎直接底页岩0.3呈深灰色,含有黄铁矿结核及少许植物化石老底砂岩、灰岩7.82质地坚硬,其中长石石英砂岩中含有菱铁矿结核和少许植物化石附图1-4-1:煤系地层综合柱状图煤系地层综合柱状图(1:100或1:200)柱状图系统组地、煤层厚度(m)累厚层厚2.712.71岩层及煤层特征深灰色页岩,局部含有细砂岩,含鳞片铁矿结核深灰色砂岩,含有云母片。0.254.36K12煤层。1014.36深灰色页岩,砂岩,质地坚硬,俗称麻矸砂。0.715.060.3灰、深灰色页岩、含有黄铁矿结核及植物化石。4.1519.51底板砂岩,质地坚硬。3.6723.18灰、深白色中厚层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含菱铁矿结核和少许植物化石。须家河组三叠系晚三叠纪4.111.415.36K13煤层综合柱状图水文地质情况:区域内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仅有少量的裂隙水出现,无老窖水。K13煤层第五节地质构造一、断层根据该工作面上下两巷揭露资料及XXX工作面的开采情况分析,该采面区域煤层在走向上有褶曲构造和断层,对开采有一定的影响;由于该煤层倾角大,并且顶板随采动影响易破碎垮落,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加强现场顶板管理。断层情况表表1-5-4编号构造名称性质走向(°)倾向(°)倾角(°)落差(m)对回采工作面的影响1断层一逆断层10°190°50°2较大第六节水文地质一、该工作面处于XXX采区,工作面下部没有进行开采,通过上部开采情况得知,该区域内不存在大的含水层,只存在局部的裂隙渗水,同时区域内不存在径流等水源地,不会有大的水害存在,对工作面的正常开采不会造成什么大的影响。二、工作面相邻区域为XXX采区边界及XXX采区南部区域,上部为采空区,存在部分积水,但皆可以通过正常的排水系统将水导出,不会对工作面造成大量积流水影响,会存在局部淋水现象。区域内无钻孔,不存在钻孔水等现象。三、涌水量:1、正常涌水量1m3/h,2、最大涌水量2.1m3/h。第七节影响回采的其它因素影响回采的其它地质因素情况表表1-7-5其它因素对回采工作面的影响CH4该矿井属于高瓦斯矿井,因此工作面相对瓦斯涌出量大。工作面绝对瓦斯涌出量0.28m³/min,相对瓦斯涌出量为9.31m³/t。CO2低CO2矿井,涌出量小煤层爆炸指数煤层具有爆炸危险性煤层自燃倾向性煤层自燃发火倾向经鉴定为Ⅰ级,属易自燃煤层地温危害无第八节储量及服务年限一、工作面储量:该工作面走向长XXXm,倾斜长XXXm(工作面共留设煤柱XXXm),平均煤厚0.7m,煤层密度为1.2t/m3,工业储量为t。可采储量:工作面回采率参考值为90%,可采储量t二、服务年限:工作面服务年限=可采推进长度/设计月推进长度。T=L/l=(月)T-工作面服务年限L-可采推进长度l-设计月推进长度第二章采煤方法第一节巷道布置一、采区设计、采区巷道布置情况:该采区设计共布置三条准备巷道,分别为XXX采区提升上山,XXX采区回风上山,XXX采区人行上山。二、工作面运输巷:1、巷道净断面:半圆拱形巷道,宽m,高m,断面积m2。2、支护形式:工作面回采期间采用工字钢架厢作为超前支护,超前距离不得低于20米。3、巷道位置:该巷道位于工作面下部,与XXX采区三条上山相通。4、巷道用途:为工作面进风、运煤、行人服务。三、工作面回风巷:1、巷道净断面:半圆拱形巷道,宽m,高m,断面积m2。2、支护形式:采用工字钢架厢作为支护。3、巷道位置:该巷道位于工作面上部,与XXX采区三条上山相通。4、巷道用途:为工作面回风、材料供应、行人服务。四、开切眼:1、巷道净断面:巷道采用矩形断面,宽2.0m,高为0.8m,断面积1.6m2。2、支护形式:采用单体液压支柱戴帽点柱支护,支护柱、排距为0.8m。3、开切眼位置:距离处m开口。4、巷道用途:主要用于连接两巷,形成通风及生产系统。五、溜煤眼:1、巷道净断面:巷道采用矩形断面,宽2.0m,高为0.8m,断面积1.6m2。2、支护形式:采用单体液压支柱戴帽点柱支护,支护柱、排距为0.8m。3、溜煤眼位置:XXX运输巷处。4、巷道用途:工作面放煤出口。附图2-1-2:工作面及巷道布置图(1:1000或1:2000)第二节采煤工艺一、采煤方法:1、该工作面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方法。工作面上、下巷采用留煤柱开采,上巷煤柱规格:8-10m(走向)×3m(倾向),下巷:3m(走向)×3m(倾向)。2、采煤工艺流程:安全检查→回柱→风镐落煤→临时支护→选砂、回填→自溜→支护→文明生产。3、采高、循环进度:正常回采期间采高控制在1.0米(以内),特殊情况下补充相关措施,循环进度为0.8m。二、采煤工艺:(一)落煤方式:工作面采用风镐落煤。(二)工作面煤炭装、运方式:工作面风镐落煤后煤自溜到溜煤眼,由人工将放落的煤通过溜煤眼装入大巷矿车中,然后由机车牵引运送至XXX车场,再由绞车经XXX采区提升上山提升至XXX采区上部车场,最后由5T电机车牵引经m主运输平硐运出地面。(三)工作面支护及采空区处理:1、工作面采用DW10-150/63型、DW12-150/63型外注液式单体液压支柱带帽点柱支护。2、采空区采用垮落法处理。3、工作面采空区在开采过程中沿倾斜20m一处码设条带砂墩,根据该工作面的实际情况,为2条条带砂。条带砂相关要求:沿工作面走向2m的间距(中对中)架设木垛,木垛间用挡板挡实,再用竹笆等材料平铺于木垛上形成码砂平台,再用煤、砂堆码墩,砂墩沿倾向不得小于1.5m,防止采空区冲矸对作业人员造成伤害。三、工作面正规循环生产能力:W=L×S×h×r×c=t式中:W——工作面正规循环生产能力,t;L——工作面平均长度,m;S——工作面循环进尺,m;h——工作面设计采高,m;r——煤的容重,t/m3;c——工作面回采率,%。第三节设备配置工作面设备配置:附表2-3-6工作面设备、工具、材料配备表表2-3-6序号设备名称规格型号单位数量主要参数备注1风镐G-10台51.2KW2台备用2瓦斯传感器KG9701A型台2监测瓦斯3硫化氢传感器CLH100型台1监测硫化氢4乳化液泵BRW40/20型台1额定工作压力18MP电机功率17KW支柱供液第三章顶板控制第一节顶板支护设计一、采煤工作面的支护设计:根据该工作面采高和煤层顶板情况,采面空间采用DW10-150/63型、DW12-150/63型单体液压支柱带帽点柱支护,末排支柱设密集支柱切顶,柱帽规格:300㎜×100㎜×50㎜;上、下出口采用单体支柱参设丛柱加强支护。二、支护强度、密度、柱距计算:1、支护强度计算:采用经验公式Pt=9.81hγk=9.81×1.0×2.5×5=122.6式中:Pt——工作面合理的支护强度,kN/m2;h——采高,取1.0m;γ——顶板岩石重力密度,取2.5t/m3;k——工作面支柱应该支护的上覆岩层厚度与采高之比,一般取4~8,我矿煤层取5。2、支柱实际支撑力计算:Rt=kgkzkbkhkaR=0.99×0.95×0.9×1×0.95×300=241.2式中:Rt——支柱实际支撑能力,KN;Kg——支柱工作系数,取0.99;Kz——支柱增阻系数,取0.95;Kb——不均匀系数,取0.9;Kh——采高系数,取1.0;Ka——倾角系数,取0.95;R——支柱额定工作阻力,取300kN;3、支护密度计算:N1=Pt/Rt=122.6/241.2=0.51式中:N1——理论支柱密度,根/m2;Pt——工作面合理的支护强度,kN/m2;Rt——支柱实际支撑能力,kN/根。4、支柱柱、排距的确定:根据邻近工作面采用的柱、排距,暂定该工作面柱、排距为0.8m,则实际支护密度为:N2=n/EL=4/(2.6*0.8)=1.92根/m2>N1式中:N2——实际支护密度,根/m2;n——最大控顶距内的最少支柱根数即支柱排数,根;E——支柱柱距,m;L——最大控顶距,m;经计算,工作面柱、排距定为0.8m符合要求。5、工作面控顶距的选择:工作面人行道、材料道、工作道(人行道、材料道和工作道共用)后面留设临时矸石堆放空间,因此,工作面最小工作空间应有XXX排XXX空,煤壁排支柱距煤壁取0.2m,工作面最小控顶距为XXX排支柱XXXmm。工作面循环进度为0.8m,因此,工作面最大控顶距为XXX排支柱XXXmm。综上所述,工作面支柱排距为0.8m,柱距为0.8m,最大控顶距(XXX排)XXXm,最小控顶距(XXX排)XXXm,支柱的初撑力不小于XXXKN,工作阻力不小于XXXKN。三、工作面切顶方式:工作面采用单排密集支柱切顶,密集支柱间距0.3m(即在两根支柱间加掺两根支柱)四、对工作面支护的相关规定为了防止工作面支柱失效滚落伤人,工作面所有支柱必须全部拴油丝绳,并且必须首尾相接,不得留空挡。工作面每5m掺打一排走向密集支柱(第一排与第二排之间不掺打,保证下煤),密集支柱为每两根之间掺打一根;同时每5米安设一组挡板,挡板交错安置,挡板高度不得低于0.3m,但风镐落煤时,操作区域必须实行全封闭,即煤壁至第一、二排支柱间必须用挡板进行扛实接顶,保证下方人员操作、行走安全。五、乳化泵站设计:1、乳化液泵站及管路选型:泵站压力不低于18MP,乳化液浓度达到2%-3%。2、乳化液泵站位
本文标题: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143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