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潼关谭嗣同走进作者谭嗣同(1865.3.10—1898.9.2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走进作者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背景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十四岁,当时随父赴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方的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欣然下笔,遂有此诗。背景14岁的谭嗣同,当时面临的中国正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家,14岁的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国家争取光荣,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所以才写下这首诗。潼关潼关战场潼关要塞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得关中者得天下潼关潼关战场秦国从晋国夺取潼关之后,开始剿灭六国的大业。东魏乘关中大荒,发兵10余万,准备击灭西魏,后败。东汉末年,曹操率军10多万,两次攻打屯兵潼关的马超。公元880年,黄巢起义军击败潼关唐军10万,夺取潼关,直捣长安。华山黄河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河流大野犹嫌束眼见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山入潼关不解平。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在关东并不怎样惹眼,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一座座争奇斗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终古高云簇此城诗一开篇,作者首先向我们描述了一幅“白云潼关图”,千山万壑之中,远远望去,一座关城要塞飞踞半山腰间,清肃无声,闲云悠荡。“终古”说明了关塞历史的悠久,“高云”烘托出关城地势的险要,不直写关城高险,而以“高云”烘托,的确独具匠心。作者开篇紧扣诗题,突现描述对象的主要特征,为下面诗文内容的展开留下无限空间,一个“簇”宇,以动写静,让人自然想到白云朵朵、簇拥高城的奇景。秋风吹散马蹄声紧承上句,交待了此次经过潼关的时节。秋来万物萧索,游子于此更为敏感,见秋伤怀,乡愁旅恨,自是骚人旧套。披拣历代歌诵潼关之作,枫叶、长亭、残云、淫雨等多是常用景语,无不带有悲秋伤怀的凄楚。但谭嗣同笔下没有这些。羁旅风尘、落第愁怅,丝毫没上这位青年英雄的眉头、心头,他诗笔挥处,唯有天高云淡,气朗风清;得得马蹄,直入关城,一位豪情勃发、扬鞭催马的青年的飒爽英姿跃然纸上。1、第二句诗展现了一个空旷辽远的境界,请你展开想象进行描写?诗人在潼关道上单骑孤行,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的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河流大野犹嫌束此句最有气魄,最见功力。古人诗云:“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都写了河在大野里欢畅奔腾的情景。谭嗣同不肯依傍古人,翻其意而别开生面,说它犹嫌拘束,这就把河的不驯服的性格发展了,写绝写活了。这是诗人个性的象征,说明他是一个慷慨任侠、不囿于世俗观念的放达之士,是一个决心与传统势力较量到底的改革者。2、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表达诗人怎样的豪情?请结合谭嗣同的经历简要分析。表现了诗人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山入潼关不解平结句含蓄凝炼,给人以启迪和思考。是的,过了潼关,将是重重叠叠、浩渺无际的秦岭山脉,再没有平坦之路。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修辞关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人物典故——剑胆琴心在浏阳乃至中国的历史上,维新志士谭嗣同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丈夫,他为戊戌变法慷慨赴义的壮举感召日月。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谭嗣同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剑胆琴心”的雅号。在才常路的“谭烈士专祠”里,曾经有一幅谭嗣同摄于南京的照片,那年他32岁,外穿月白色长衫,内着玄色武士装,左手叉腰,右手持剑,浓眉俊目,闪闪似电,有一种立如山岳、傲视死神的凛然正气。谭嗣同短暂的一生中,两剑三琴陪伴他度过了不少苍茫岁月。狱中题壁谭嗣同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名人评价梁启超称谭嗣同为: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康有为曾经这样赞扬谭嗣同:挟高士之才,负万夫之勇,学奥博而文雄奇,思深远而仁质厚,以天下为己任,以救中国为事,气猛志锐。北京西城区政协主席杜灵欣:作为近代中国为改革变法而流血牺牲的第一人,谭嗣同的思想学说得到后人重视,他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爱国精神更是时下锐意创新、不断深化改革需要的一种精神传承。
本文标题:潼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160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