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赤峰学院附属中学高三文科历史选修一导学案编号001使用时间:2015.1主备人:解亚杰班级小组姓名教师评价学习这件事,不是缺乏时间,而是缺乏努力。1[考纲要求](1)商鞅变法;(2)王安石变法;(3)欧洲的宗教改革;(4)明治维新;(5)戊戌变法。[思维导图][知识主线]1.多样性:历史改革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1)本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2)促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的改革,如商鞅变法、欧洲宗教改革、明治维新等等。2.复杂性:任何一场改革都会涉及经济社会关系的组合和各阶层利益的调整,因此,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和旧观念的抵抗,这就决定了改革的复杂性。3.精神品质:在重大改革活动中涌现出许多风云人物,他们在改革中体现出的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值得后人学习。名称时间背景内容影响和评价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战国时期,秦国落后于东方六国,秦孝公为富国强兵,任用商鞅实行变法(1)经济上: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2)政治军事上:奖励军功;推行县制;颁布法律;建立户籍制度,实行连坐制度。(3)社会生活上:移风易俗。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改革,实现了秦国的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王安石变法1069年北宋初年因加强中央集权,造成冗官、冗兵和冗费,进而出现积贫积弱局面,引起严重的社会危机(1)理财方面:推行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2)军事方面:整顿军队,推行保甲法、将兵法、保马法,设军器监等。(3)文化方面: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等(1)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2)提高了军队战斗力。(3)一定程度上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欧洲宗教改革1517年14~15世纪以来欧洲封建制度衰落,资本主义发展,天主教会奢侈腐化(1)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的主张,主张简化宗教仪式。(2)加尔文将“信仰得救”解释为“先打击了天主教会的势力,解放了思想,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某些障碍赤峰学院附属中学高三文科历史选修一导学案编号001使用时间:2015.1主备人:解亚杰班级小组姓名教师评价学习这件事,不是缺乏时间,而是缺乏努力。2定论”。(3)亨利八世规定英王是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1)明治维新之前闭关锁国,封建落后。(2)“黑船事件”后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3)武装倒幕,推翻了幕府统治,建立了明治政府(1)政治上:实行废藩置县,加强了中央集权;废除等级制度,实现“四民”平等;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2)经济上:殖产兴业;承认土地私有制,统一征收地税,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3)文化上:推行文明开化政策。(4)军事上:实行义务兵役制,改进军事装备,培养军事人才(1)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先进的工业国;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亚洲第一个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2)对外推行侵略扩张政策,给亚洲邻国造成了巨大的灾难戊戌变法1898年(1)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2)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3)康梁大力对维新思想进行(1)政治上:实行提倡官民上书言事等措施。(2)经济上: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3)文化上:改革科是一次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传播举制,废除八股取士。(4)军事上:裁汰旧军考向一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典例1(2013·山东高考)宋人话本中有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畜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1)据材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2)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知识定位王安石变法辨析设问本题以宋代话本为材料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史实。第(1)问考查王安石变法的消极影响。由材料信息可知,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新法扰民的现象。第(2)问考查史料的相关知识,史料分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史学著作和文学作品属于二手史料,需要仔细的研究考证,去除夸张、虚构、歪曲的内容,还原真实的历史后可以作为史学研究的依据。答案(1)免役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用人不当,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新法引起了民间不满。(2)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须用其他史料印证。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1.相同点: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变法都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赤峰学院附属中学高三文科历史选修一导学案编号001使用时间:2015.1主备人:解亚杰班级小组姓名教师评价学习这件事,不是缺乏时间,而是缺乏努力。32.不同点(1)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2)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3)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考向二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资本主义性质改革典例2(2013·全国卷Ⅰ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据《清德宗实录》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知识定位戊戌变法——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反应活动辨析设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的根本不同。第(1)问可从两者的形式、侧重点、学习的对象方面入手分析。第(2)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领导者、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态度、具体执行情况、结果等方面分析差异;“实质”要突出清末新政是清政府的自救措施,维护其统治是根本目的。答案(1)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2)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面临的国内外情势不同。实质:维护专制统治,抵制革命。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分类及工业文明冲击下改革的特点比较1.改革的类型(1)从改革的程度看,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①在不触动社会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统治政策的调整、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②促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的改革,如商鞅变法、明治维新等。(2)从改革的内容看,多数改革都涉及到政治、经济内容,甚至还包含了军事、文化、生活习俗等内容。学习中要多作横向归纳和比较,如涉及到土地问题的改革有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日本明治维新,还可以就这些土地制度改革的目的、措施、影响进行分析和比较。2.工业文明冲击下两次改革的不同特点(1)日本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是以中下级武士为核心力量的改革派进行武装倒幕运动,是在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府的前提下进行的,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强国,并迅速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2)中国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救亡图存的改革运动。改革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自上而下进行。由于民族危机的加重和资产阶级力量的相对薄弱,改革昙花一现。但改革所起的社会启蒙作用是深刻的,戊戌文化遗产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押题1(立意:从文明的交流融合视角审视明治维新)福泽谕吉是日本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对近代日本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日]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1875年)赤峰学院附属中学高三文科历史选修一导学案编号001使用时间:2015.1主备人:解亚杰班级小组姓名教师评价学习这件事,不是缺乏时间,而是缺乏努力。4(1)结合日本历史,说明福泽谕吉为什么提出“汲取欧洲文明”的主张,明治维新中有哪些“汲取欧洲文明”的做法?试举两例。(2)材料认为“汲取欧洲文明”的理想途径是什么?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并说明理由。答案(1)原因:欧洲文明是工业文明,代表历史发展方向;日本门户被美国打开,出现民族危机;日本长期闭关锁国,国力落后,需要壮大自身实力;中国深受列强欺凌的现实引起日本有识之士的警觉。体现:殖产兴业、文明开化。(2)途径:先学文化再学制度最后进行物质建设。态度:赞同;福泽谕吉关于学习西方必须思想、制度、经济多管齐下的主张很有见地,遵循先难后易的原则,有利于减少阻力,对明治维新有指导和推动作用。或不赞同;所列出的文化—制度—经济的学习顺序具有理想化和机械主义的弊端,在实践中很难操作。解析第(1)问实际考查明治维新的原因,需要结合当时日本面临外来侵略问题和西方文明的特点来回答,做法考查明治维新的内容,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任举两例即可;第(2)问先概括理想途径是什么,“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即先学文化再学制度最后进行物质建设;然后明确观点,阐述理由时要史论结合,语言规范。押题2(立意:从近代化模式多样性审视中、俄近代化改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正因如此,史学界才有人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历史争鸣·回顾戊戌》材料二1860年,……改革使斗争空前激烈,俄罗斯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它是把西方模式作为“现代化的普世道路”而遵循前进,还是找一条“俄罗斯特殊性之路”?这就是此后半个世纪展现在俄罗斯大地上的基本事态,它涉及思想与文化斗争、政治与经济斗争。——钱乘旦为《现代化的特殊性道路》所作序言(1)据材料一,指出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俄国1861年改革遵循的“西方模式”的含义?如何理解“俄罗斯特殊性之路”?答案(1)依据:触动传统中国政治体制;影响其后历次革命运动。(2)含义:经济上实现工业化;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理解:改革不彻底;废除了农奴制但保留大量封建残余。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无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
本文标题:选修一导学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167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