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三节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教学课题:第三节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教学目标:1.在与传统环境观及其实践的比较中明确新环境观的基本特点,并进行“正确认识见诸行动”的教育,以促成环境观发展的新水平。2.在新环境观的基础上建立可持续发展观。教学重点:1.环境观的概念及功能。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3.我国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教学难点: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2.我国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教学课时:2节教学过程:引言:当前,我们承受着人类需求的膨胀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双重压力。我们除了采取有效行动,以求达到环境与发展双赢的结果外,别无选择。要把行动由自发转为自觉,必须依靠正确的思想来指导,因此树立现代环境观和发展观乃是最基本的任务。一.一种新的环境观1.环境观的概念:人类对的环境观(也称为自然观,或人地关系论)是指人类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2.功能:决定了人类对环境的态度,制约着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行为。图1.9全球商业性捕鱼“简史”3.两种环境观的比较:环境观核心思想行为表现行为后果传统的环境观“人的对立”“征服自然”的环境观,是一种人地对立的环境观,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和征服者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壮大,从环境中获得越来越多的资源和能源。砍伐森林、开垦草原、拦河筑坝、移山填海。同时,向自然环境排放大量的废弃物,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新的环境观“天人合一”或“人地归一”的环境观,认为人类是自然的儿子而不是主人,人类只有保持同自然界(环境)的平衡与协调,才能生存与发展。人们正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尊重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认真研究、谨慎而合理的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协调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P10.活动填表格1.1环保行动调查二.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图1。10我国古代的可持续发展思想1.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2.内涵:①要发展,要满足人类发展的需求;②不能损害自然界支持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能力。3.基本思想:①鼓励经济增长;②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③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4.图解可持续发展内涵地位目标生态可持续发展基础强调展发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经济可持续发展条件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增长数量,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社会可持续发展目的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4.比较传统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传统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发展目标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经济的增长就意味着发展以社会全面发展为标准,其最终目标是生态、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增长方式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费方消式提倡高消费提倡适度消费文明标准建立物质文明,主要考虑经济利益建立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考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时间尺度当代人的最大需求强调代际公平空间尺度多区域利益出发,采取封闭式、掠夺式和转嫁的方式从全球利益出发,是一种互补式的发展方式5.我国可持续发展政策: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确定为我国两大发展战略。我国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危机和压力表现庞大的人口压力人口众多给发展带来沉重的负担。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有相当一部分新增产值被新增人口消耗,加上人口素质低,造成一系列问题资源短缺问题严重我国人均资源少,需求量大,生产技术低,资源利用率低,资源短缺日益严重深刻的环境危机一方面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迅速向农村蔓延;另一方面,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小结:再次提示本节课要点课堂练习:1.下列环境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B.各国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是相同的C.环境问题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性的问题D.解决酸雨、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生态足迹是人们所消耗的每种消费品的生物生产面积的总和。有效生态承载力是自然能够对人类提供的生态服务。分析表一中的数据,回答2—4题。表一世界上部分国家的人均生态赤字资料(单位:公顷/人)国家生态足迹有效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国家生态足迹有效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比利时5.01.2-3.8新西兰7.620.412.8美国10.36.7-3.6秘鲁1.67.76.12.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1.2公顷/人,人均有效生态承载力为0.8公顷/人,则中国的人均生态赤字为()A.0.4B.-0.4C.2.0D.-2.03.根据计算,1993年全球的人均生态赤字为-0.7公顷/人,1997年全球的人均生态赤字为-0.8公顷/人。下列叙述中,与这两个数据说明的问题相吻合的是()A.生物的多样性不断减少B.地球上的交通和通信越来越发达C.人类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越来越近D.地球的生态环境处在不断改善之中4.当生态赤字为负值时,从国家和地区的角度看是使用了别国的资源,从全球的角度看是盗用了下一代的资源。这句话中体现出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有()A.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B.共同性原则和公平性原则C.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D.经济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读黄河干流部分河段水质状况图,判断5—7题。5.B附近河段的水质要好于A附近河段,可能原因之一是()A.A附近河段工业发达,污染严重,B河段附近没有工业污染B.A河段支流多,B河段支流少C.B河段河流的自我净化能力比A河段强D.A河段流域年蒸发量大于B河段6.甲、乙两地目前主要的环境问题()A.都不得以土地荒漠化为主B.都以水土流失为主C.甲以土地荒漠化为主,乙以水土流失为主D.乙以土地荒化为主,甲以水土流失为主7.C河段的支流和水系的密度明显大于B附近河段,原因是C河段()A.附近地区的地形平坦,而B河阶段附近地区地形起伏大B.流经半干旱地区,流水对地表的作用比B河段附近强C.附近地区地形更为破碎D.位于B河段的下游海洋石油污染、赤潮已成为备受关注的海洋环境问题,据此回答8—9题。8.下列海域,若发生同等规模的海上原油泄漏,污染最严重的是()A.波斯湾B.几内亚湾C.孟加拉湾D.墨西哥湾9.长江口附近海域是我国赤潮多发地区之一,其多发期一般出现在()A.3~5月B.6~8月C.9~11月D.12~次年2月补充课外材料:我国将在六大领域推进可持续发展为了全面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国务院印发了原国家计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这是进一步推进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政策文件,同时也是对2002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的积极响应。《纲要》提出我国将在六个领域推进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方面,要按照“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发展”的动态调整原则,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和城乡结构,积极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全方位逐步推进国民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初步形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可持续发展国民经济体系。社会发展方面,要建立完善的人口综合管理与优生优育体系,稳定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总量,提高人口素质。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医疗卫生体系、劳动就业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大幅度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健全灾害监测预报、应急救助体系,全面提高防灾减灾能力。资源保护方面,要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水、土地、能源、森林、草地、矿产、海洋、气候、矿产等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综合利用水平。建立重要资源安全供应体系和战略资源储备制度,最大限度地保证国民经济建设对资源的需要。生态保护方面,要建立科学、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形成类型齐全、分布合理、面积适宜的自然保护区,建立沙漠化防治体系,强化重点水土流失区的治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强城市绿地建设,逐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环境保护方面,要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开展流域水质污染防治,强化重点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加强重点海域的环境综合整治。加强环境保护法规建设和监督执法,修改完善环境保护技术标准,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环保产业发展。积极参与区域和全球环境合作,在改善我国环境质量的同时,为保护全球环境作出贡献。能力建设方面,要建立完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法律制度,加强执法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教育媒体,全面提高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监测评价系统,建立面向政府咨询、社会大众、科学研究的信息共享体系。为了落实上述任务,《纲要》提出了六项保障措施。一是运用行政手段,提高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水平,二是运用经济手段,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投入机制,三是运用科教手段,为推进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四是运用法律手段,提高全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法制化水平,五是运用示范手段,做好重点区域和领域的试点示范工作,六是加强国际合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来源:国家发改委网站)
本文标题:选修六第一章第三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168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