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会议纪要 > 让我们一起来爱交响乐吧(教学案例)
让我们一起来爱交响乐吧●主题与背景自八十年代以来,许多音乐工作者走进校园,走向媒体做音乐欣赏讲座,或是撰稿著文,或是编写教材,做了大量可敬可佩的交响乐普及工作。然而十多年过去了,虽然音乐工作者在不懈努力,国家意识形态方面也给予大量的支持,却未从根本上转变交响乐所面临的困境。古典音乐爱好者群体并没有实质性扩大,层次并没有明显的提高。笔者学习西洋乐器多年,从小耳濡目染严肃音乐,自然而然对严肃音乐产生深厚的感情,()年走上音乐教育工作岗位的同时,也萌发出在中学生中普及严肃音乐的想法。但是从教几年下来,收效甚微,特别是交响乐欣赏的教学,更是步履维艰,于是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交响乐,她到底离我们中学生有多远?是什么阻碍了中学生步入交响乐殿堂的步伐?目前,国家再一次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中,突出强调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并明确提出了向百万大学生“补交响乐课”的要求。那么作为音乐工作者在学生的中学阶段该如何给他们上好这堂课呢?●情境描述情景一“铃铃铃……”上课铃声响了,我面带微笑地走进了高二某班的教室。同学们早早地打开了教室里多媒体设备,静静地等待着一周一次的音乐课。我感到很欣慰。“上课!同学们好”“老师好!”“请坐!今天我给同学们介绍古典音乐中的大型音乐套曲——交响乐”我的话音刚落,教室里犹如炸开的锅一样,沸沸扬扬:“啊,不是吧。这么难听的音乐……”“算了,我还是写作业吧。”“是啊,是啊,我还不如睡觉呢,老师你有没有搞错啊????”“老师你还是不要上了,给我们放流行歌曲吧……”……此时我讲再多的话都无济于事。可想而知,这节课我上得有多么失败,下课铃声响了之后,我落荒而逃,隐约之间背后传来了学生的声音:“这样的音乐课还不如不上呢,真没意思。”当天晚上,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学生的话语在我耳边久久回荡……交响乐,这个让学生爱不起来的音乐,我该如何让学生能够接受呢???情景二“铃铃铃……”上课铃声响了,同学们高高兴兴地走进了音乐教室,很快他们被眼前的乐器所吸引,大家伙儿围着乐器爱不释手。“老师,今天你要教我们演奏乐器吗?”“老师,今天你是不是要教我们弹钢琴啊?”“老师,你不会是让我们个人才艺表演吧?”……很快,学生们找到位置坐下来,但是课堂的气氛依然很活跃,大家都在猜测这节课到底要做什么?“同学们!今天,老师想给大家每人一次当演奏家的机会。放在你们面前的就是你们将要演奏的乐器。那么,我们这支乐团将要演奏什么音乐作品呢?大家请看大屏幕。……”《惊愕交响乐》第二乐章:(片段)“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分析、演唱一下这部作品的主题”教师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组并将乐器分发给大家,乐器有竖笛若干、钢琴、二胡、架子鼓、单簧管、小号、电子琴。(1)全体吹竖笛的学生分声部分段落进行练习。(反复时,人数减半,使乐句之间进行强弱对比)(2)分析与演奏四个变奏及尾声,指导学生分析作品、演奏乐器及选择现有的乐器进行演奏。分析情绪,进行强弱对比演奏,注重音乐的层次(3)全体学生完整演奏作品。这节课在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甚至有些同学还做着演奏乐器的姿势,边唱边跳地离开了音乐教室。此时的我感到有莫大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同时我也在思索着同样的问题:怎样让交响乐走进我们的学生当中,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交响乐的巨大魅力??●问题讨论通过上述的两个课例,同样的是交响乐鉴赏教学为什么学生有如此大的不同反映?作为音乐教师我们该如何把握交响乐的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否适合这一教学模块?●诠释与研究一、消除恐惧心理首先,我建议大家挺起胸膛对自己的学生说:“听交响乐何须懂?”从认识层面上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其实,大多数学生不喜欢听交响乐,认为它“高处不胜寒”。其症结在于以往教师的引导失误,即先入为主地跟学生说,交响乐是高雅音乐,你必须从乐曲中听出意思来!否则就是听不懂。然后便是大量的内容讲解,使学生在独立倾听音乐时因为“听不懂”而逐渐远离甚至放弃聆听交响乐。、尽管音乐可以来源于语言,但音乐毕竟不是语言,音乐自身的美及宽阔无垠的意象疆界是不可能用语言替代的。音乐这门艺术,它是由声音构成的,那么它的最基本材料——声音,具有以下两个根本的属性:一是它不具有空间造型性;二是它不具有语义符号性。第一个属性决定了音乐不能直接描述任何具有造型性的事物;第二个属性决定了,音乐不能像文学一样直接传达明确的概念性、逻辑性的内容。音乐的这两个本质属性决定了音乐不能明确地表现出视觉性和逻辑性的内容。正因为如此,我们听不懂音乐,但是又何须懂呢?追求在每一首音乐作品中去获得形象性、哲理性与戏剧性的内容,是在用文学化和美术化的方式理解音乐。这是音乐审美观念的极大误区!其实,绝大多数专业音乐家,在绝大多数的时间里,对绝大多数音乐作品,都并不刻意追求音乐作品到底表现的是什么具体的内容。而音乐工作者在进行交响乐教学工作时,也不在于告诉学生某首作品表现了什么内容,而在于培养学生听觉感受的能力,与体验内心精神世界活动变化的审美方式。二、丰富欣赏的形式我们在讲授交响乐欣赏教学的时候,首先应该抓住学生的兴趣,逐步引导他们走进音乐,同时在选择音乐作品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审美能力。比如,[先从学生喜爱,内容健康甚至有一定思想深度,形式新颖的通俗歌曲入手,引导他们思考一些有意义的问题,然后再让他们欣赏相关的交响乐。]因为人的审美感悟能力是实现音乐审美需求的基础,而对音乐声音媒介直觉把握人的感性经验则是音乐审美感悟能力的前提条件。如何引导学生欣赏呢?1.以“听”为先导,让学生尽情感受。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一切音乐艺术的实践活动都必须依赖于听觉,它是音乐欣赏中的音响感知。“听”作为音乐欣赏过程中必需的一种要素,是对音乐音响及其结构形式的欣赏。当然欣赏交响乐也不例外。马克思说过:“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你想得到艺术享受,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那么,我们的学生怎样才会有“音乐耳朵”呢?我在教学中曾尝试着采用下列几种形式:2.唱着听。所谓唱:就是让学生开口演唱交响乐中的主题,通过演唱这些优美的旋律,亲身体验音乐的走向、节奏特点以及情感等。有了唱作为基垫,学生在倾听交响乐时就会更关注音乐,他们希望从乐曲中听到自己熟悉的旋律,心中充满着强烈的期待感,而这种期待感将会调动他们聆听交响乐的积极性。当他们听到了熟悉的音乐就会获得心理上极大的满足感与愉悦感。比如:我在介绍[俄]格林卡的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时,就是采用从该作品的写作素材《北方的星》和《卡玛林斯卡亚》这两个主题入手,让学生跟着钢琴反复地轻声哼唱。当我开始播放这首作品时,学生的无意识欣赏就自然地转为有意识的欣赏。乐曲中两个主题在性格、体裁、结构、调式等各个方面的不同,以及乐曲威严庄重、活泼欢快等不同情绪的变化,通过对比欣赏和听觉体验在学生脑海中自然而然会勾画出一幅生动的俄罗斯民间生活风俗画。3.演奏着听。所谓演奏:就是让学生通过聆听乐曲、分析乐曲和亲自参与到演奏中,从而理解作品的音乐特点并把握曲式结构特点,使听的意义得以深化。如课例:欣赏《惊愕交响乐》第二乐章4.舞动着听。舞即跟随音乐旋律,通过肢体语言体会音乐的律动,从而带动了听觉,同时也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比如,在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教学中,我设置了“唱、奏、舞”三个环节,三管齐下。先让学生反复演唱《鳟鱼》的主题,使旋律烂熟于胸。接着简单分析一下主题和副题的旋律特点,引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仔细辨别乐曲中演奏乐器的音色及其特点。有了这两个环节的铺垫后,接着我让学生用手上现有的乐器演奏各部分的旋律,同时让一部分同学拿着不同颜色(红、黄、蓝、绿、紫分别代表不同的主题)的丝带来随着音乐舞动。因为有了唱为基础,分析为桥梁,再结合听就达到舞动旋律与演奏旋律的目的。学生在愉快的聆听中体会到音乐的律动和获得了音乐美的感受后自然也就爱上了交响乐。听觉上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学生就会静下心来仔细听,交响乐在他们心中产生了强大的共鸣,自然浮想联翩。三.编织欣赏情感1.以“想”为创造,让学生尽情编织。高尔基曾说过:“想象是创造形象的文学技巧的最重要方法之一。”黑格尔也曾说过:“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音乐对客观事物的描绘,呈现出来的只是一种声音的表象,是非具像性的,只有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在听者的头脑中形成客观世界的表象和意境。想象与联想是聆听音乐的人感悟音乐精神内涵的必要方式,它对非语义性的音乐表现提供了一种更为实在的内容补充。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联想与想象在某种程度上会因作品类型不同,聆听方式不同而有所差异,有时也会受到作品标题的影响以及欣赏者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差异而有所不同。联想与想象并不是凭空臆造的,它是以一定的生活经验、精神体验、文化素养为前提的。所以教师在指导音乐鉴赏的过程中,可以介绍诸如历史、地理、民俗、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会成为学生头脑中的一种文化积存,为联想和想象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背景。课例:柴可夫斯基《一八一二序曲》的欣赏教学。该作品是以历史题材为背景,为我们描绘了一场人民英勇不屈地抗击外来入侵者并最后胜利的英雄史诗。在授课前一周,我布置学生去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1812年俄罗斯人民反抗拿破仑军队入侵这一历史事件。在课上,我直接分段播放音乐,乐曲中时而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缓慢而广阔的曲调;时而大管、黑管、长笛轮流演奏柔和的旋律,让人产生某种紧迫感;时而在小军鼓节奏声中,木管和圆号吹出了具有号召性的主题;时而又有打击乐奏出的犹如刀枪互相搏杀的抨击声等等。结合着历史倾听音乐,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将会更具体,更生动,也更丰富和更具有多层次性。对高中学生来说,思维的发展,经验的积累,使他们不仅善于联想,而且更喜欢想象,所以学生在聆听音乐时,要插上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获得审美的愉悦和深刻的感悟。2.以“情感”为纽带,让学生尽情享受。音乐欣赏教学要引导学生把握音乐作品的情感,运用作品的情感因素来感染学生,使情感成为学生鉴赏音乐作品的纽带。如在《黄河大合唱》这节课设计中,我就是抓住了音乐中的情感进行教学的,即从音乐中爱、愤、怨、恨等方面入手挖掘音乐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在欣赏这部交响音乐时有的放矢。同时通过学生演唱、表演其中的片段来加深这种情感体验。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前备课时要充分考虑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发挥其情感作用,将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艺术美以及抒情色彩化为学生强烈的情绪活动,激发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使他们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启迪心智,培养想象力,陶冶情操。3.以审美为核心,让音乐得以升华。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而强化审美体验的重要手段是运用音乐教学中音乐本体,(如节拍、节奏、旋律、速度、力度、音色、和声、调式、配器等)去教育感染学生,这才是最积极有效的方法。海涅说过:“语言无法表达的时候,音乐开始登场。”为此,在音乐课堂教学改革和创新中,应该牢牢把握音乐学科的音乐性这一原则是强化学生审美体验的本源性建设。比如在《黄河大合唱》的教学中,我没有给学生讲解《黄河大合唱》创作背景和创作方式,而是先在音乐的伴随下,课件出示有关黄土高原的地质地貌以及黄河沿岸的风土人情的图片,让音乐激发学生的情感,同时结合学生已有的文化背景,深刻地感受母亲河——黄河带给我们的强大精神震撼!通过体验情感,获得了音乐与表现内容和谐统一,强化了学生的审美体验。而这种审美体验的深化,往往能让学生实现从感性向理性的升华,从而把握交响乐深刻的思想内涵。课例:笔者在讲授《命运》交响曲这一课时,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1)先介绍作曲家(2)介绍音乐作品创作的背景(3)欣赏片断,并逐一分析(4)完整欣赏全曲,归纳主题。而是采用另一个角度:课前分析:命运——作为一个具有较大概括性的标题,在音乐中表现的一般不是指个人,而是一个阶级层甚至整个人类的命运。因此,在音乐中表现命运,通常有三种情况:一、正面地写命运,把命运拟人化,作为恶势力,写成阴毒、严峻、咄咄逼人的“命运之神”形象。二、从侧面写命运,通过写命运,通过人们在命运威胁面前所做出的反应,在主要表现人们与命运搏斗的精神状态的同时,间接地使人感到命运形象的存在。三、既不是正面写凶暴的命运,
本文标题:让我们一起来爱交响乐吧(教学案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173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