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训诂学小抄最新(2011)
1·一、名词解释1、训诂:就是对语言,主要是对古代语言的作解释。用语言解释语言是训诂的一般含义,对古文献语言作解释是训诂的特定含义。2、训诂学: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科学。3、疏(正义):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释作注解。这种注释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如现在最通行的《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就是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4、史记三家注:给史记作注解的,包括刘宋裴胭的《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引》和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5、谓:使用这个术语的时候,被解释词放在前面。它往往用来表示以一般释特殊或以具体释抽象。“谓”相当于“指的是”或“说的是”。6、某,某也:表示某一个词当解释为另一个词(解释的词在后,被解释的词在前)。7、谓之:“谓之”和“曰”、“为”的作用一样,可以任用其一。相当于现代的叫或叫做使用这些术语的时候,被解释的词在后面。除一般释义外,它还特别用来分辨同义词和近义词。8、当为(当做):凡遇原文有误字误读需更正的,就用“某当为某”或“某当做某”这个格式。9、读为读曰:这个术语表示用本字说明假借字。10、读若读如:这个术语多用来拟声注音。段玉裁说读若、读如者,拟其音也古无反切,故为比方之词。11、之言、之为言:使用这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与词义的推诿有关其格式为“某之言某也”“某之为言某也”。12、浑言析言:浑言,笼统的说。析言,分析的说。这是指出近义词的共同义和区别义时所用的术语。浑言也称统言、通言、散言、或散文,析言也叫对言或对文。13、辞(词)这个术语用来指明文句中的虚词。14、破读:用本字去该读古书中的通假字,称为破,也叫破读、破字或易字。15、读破:即改变一个字的原来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16、如字:表明某字当读本音,与破读、读破相对而言。17、转语:指因时地不同或其他原因而音有转变的词,有音转而义不变的,有音转义变而分化为不同词的。18、互文:这个术语说明山下文有互相交错补充的情况,必须合起来理解,意思才完整。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19、变文:说明引用原文时词语有变动。古人写文章为避免前后重复或为增添文章色彩,引用前人文章时有意改变某些词语。20、今文:汉初的经学书籍是用隶书写的,当时称为今文。研究今文的经学叫今文经学。21、古文:把先秦使用的文字,尤其是战国时代的文字称为古文,研究古文的经学叫古文经学。22、以形索义(形训):它是通过字型的分析去了解字形记录的词的本义,也就是“依形求义”的训释方法。23、笔意:从字形中反映出的词义。24、笔势:文字字形的发展结果,字形日益显出不出一点一画的意思,甚至有的只是象征的符号,字形与字义的联系疏远了,切断了,这就成为笔势了。25、通假借:通过考察本字而不是考察借字来表达它的本意。26、明方言:既了解方言词声音变化的轨迹,然后以此为依据来推求音和义之间的关联。27、寻语源:旨在解释某些词诠释命名的由来。28、声训:主要是从声音线索推求语源的方法。29、同源词:有同一来源,是由同一个词分化来的一组词,称为同源词。30、析词审议:分析词的结构关系(顾及词与词之间的结构关系)以审意义。31、偏义合成词:两个词素意义相反或相对,而偏用其中一个词素意义,另一个词素意义只做陪衬。32、互训的实质:互训是义训的一种,互训实质上是实际语言的比较训释,即用同义词相互训释。更具体的说,互训就是指意义和用法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相互解释。33、义界:是义训的一种,黄侃说“凡一句解一字之义者,即谓之义界”。陆宗达加以发挥,说“用一句或几句话来阐明词义的界限,对词所表示的内涵作出阐述或定义,这种方法叫做义界。34、推因:黄侃说“凡子不但求其义训,且推求其字义得声之由来,谓之推因”,推因的原则便是根据词的声音线索探求词义的由来。35、右文说:就是从声符求字义的学说,由宋代王子韶提出的,是就大部分声符在右而言的。36、引申:指一个词由本义推演而形成新的意义。37、反训:训诂学上指用反义词来解释词义的方法。38、《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字典,编者是东汉许慎。全书以篆文为主,合一古籍,博采通人,《说文解字》提出了战国以来流行的分析文字的理论“六书”说,并阐明了六书的内容,建立了古文学家的文字学系统。此书共14篇,加上叙为十五篇。收字9353个,重文1163个。许慎所做的解说,计133441字。全书分为540部(即一般锁称述的部首)使纷纭复杂的文字初步有了门类可归。它通过字形解释字义,是一种形训字典,首创了部首编撰法。39、《说文》四大家:清代研究《说文》的成就较大的是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义证》,王筠的《说文释例》和《说文句读》,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其中段玉裁的成就最大,代表了清代的最高成就。40、五经正义:唐王朝由于政治上大统一的需要,命孔颖达对前代复杂的经说来一番统一整理,融合南北经学的见解,编出了统一的“五经正义”,即《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41、正义:就是准确解释经义并对前人注解中的讹误加以绳正的意思。42、传:是传书之意,用以解经。43、注:本意是灌注,古书文义难懂好像水道阻塞,必须灌注才能够流通,因而用注来表示解释古书。44、笺:本来是一种小竹片,读书的时候,随手记录新的体会,系在相应的简上以备参考。后来,称为注释的一种。古人治学讲究师承,对引申前人的说法就称为笺。45、疏:又叫义疏,是疏通义理意思,因为汉人的传注比较简略,后人阅读古代典籍仍有困难,所以自六朝以后,又产生了疏。它是解释经义,又注释前人的注释,所以又连成注疏。46、十三经:《五经正义》、《周礼》《仪礼》《公羊传》《毂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的义疏为十三经。47章句:古代解经,往往在解释字词的基础上,分析章句句读,对文章进行串讲,甚至指出其中心思想,这叫章句。著名的有汉代赵岐的《孟子章句》,王逸的《楚辞章句》。48、前四史: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49、疏不破注:唐代疏不破注强调学有宗主,对于旧注可以有引申生发,但不能另立新说,只能墨守旧说。50、丛书:是总聚众书而会刻成一大部的书。51、类书:是从古书中摘录成语典故、诗赋文章甚至整部著作,按类分列于若干标题之下,便于寻检,引用的一种工具书。52、对校法:先选定一种完善的版本作为底本而后用不同的版本进行互校。53、他校法:用他书校勘本书。54、文物校书法:利用出土的古代文物来校订古书。55、理校法:从事理或文理上去分析,判断而加以订正。二、简答题1、训诂学的任务?答:(1)释古今之异言—用当代的话去解释古代词语。(2)通方俗之殊语—用通语释方言。(3)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说明事物的形貌让人了解。2、今天训诂学的任务?答:第一,加强对训诂史和训诂学方法论的研究,实现训诂学自身建设与发展;第二总结训诂实践的经验,提高训诂工作水平,促进古文教学、古籍整理和词典编撰等。4、解释文句的具体内容?答: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义、阐明语法这些内容。5、训诂学的原则?答;(1)历史的(2)唯物的(3)辩证的(4)现实的。6、谓与谓之的区别?答:谓:使用这个术语的时候,被解释词放在前面。它往往用来表示以一般释特殊或以具体释抽象。“谓”相当于“指的是”或“说的是”。谓之:“谓之”和“曰”、“为”的作用一样,可以任用其一。相当于现代的叫或叫做使用这些术语的时候,被解释的词在后面。除一般释义外,它还特别用来分辨同义词和近义词。谓之和谓的前后次序相反。7、读为、读曰、和读若、读如的区别?答:读为读曰:这个术语表示用本字说明假借字。读若读如:这个术语多用来拟声注音。区别在于:前者是用本字破解假借字;后者一般是用于注音。8、今古经学的产生与分歧?答:汉初的经学书籍都是用隶书书写的,当时称为“今文”。到了汉武帝末年,鲁恭王引荐王府而孔子住宅,在夹壁中发现了一些用战国时代字体写的经书,和原来存世的今文经学有些不同,于是就有人去研究它,这就称为古文经学。随后就形成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的对峙。今文经学派重在微言大义,古文经学派重在章句训诂;今文经派认定孔丘之后才有经,古文经派主张六经在孔丘前便存在。今古文经学的差别开始时主要是经学书写字体的不同。今文用的是汉代通用的隶书,古文写的是战国文字;今文经书在行文中多用本字,古文经书则多用假借字。9、常见的训诂方法有哪些?答:(1)以形索义—形训。(2)因声求义—声训。(3)据文正义。(4)析词审议。(5)辨体明义。10、为什么训释古书要以《说文》为重要依据,同时还要参考古文字?答:①《说文》是东汉许慎写的一本字典,是通过对字形的分析来反映字词的本意,由于许慎掌握了较为全面的材料和较为科学的方法,他对自已的考察大部分比较可靠,在我们训释古籍字词意思时可作为重要的参考资料,所以训释古书要以《说文》为依据。②《说文分析字形是以小篆为主的,小篆虽属于古文字,但是在形体上距离汉字的造字之初的形态也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仅仅依靠《说文》还不能完全正确地考求出字的本义,因此考出字义需要参考古文字。12、笔意与笔势的区别?答:(1)在汉字的古文字时期,字型的具象性很强,通过考察古文字的字形,往往就可以发现它所代表的意思,这就是笔意。(2)到了今文字时期,汉字的形体大大抽象化,笔画形态往往只是运笔的走势,从中很难考求出造字者的意图,所以字形字义之间的联系就脱节了。13、说明音和义的关系?答:①音义关系的偶然性。是人为的非自然的,某一语义要求用什么语音形式来负载,一开始就具有偶然性。⑵音义关系的约定性。音义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但存在着与现实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由使用语言的社会成员共同约定。③音义关系的回授性。由于社会的约定,本无必然联系的音义关系便对自身所处的语言系统产生反作用,使语言发展接受其已有的音义关系的影响制约,即早起的音义关系对后起的音义关系产生回授用。④音义关系的延展性。主要是从语音系统的对应关系着眼的;音义关系的延展性反映于音义系统的对应性。⑤音义关系的类聚性。音义相近的字往往能聚合成群。⑥音义关系的多元性。某一音素或音位所允许的联系的意义不是单一的,而某一意义单位也允许由不同的语音形式负载。14、因声求义的条件与轨道?答:在已经约定俗称的语言系统中,音义关系的回授性便促使特定的声音与特定的意义发生了关系,表达特征相类似的符号,语音可能相同或相近,从而为因声求义创造了条件和前提,因此了解汉语语言系统的沿革,注重辨析字音中声韵调三种要素并研究其不同历史时期的分合异同整理古书中有关训诂实践的资料等是因声求义的必要条件。因声求义的轨道是通假借、明方言、寻语源。15、通假与与同源的区别?答:同字声音都相同或相近,字的形体不同异,通假字两个字的意义没有任何联系,同源字的数字意义相同。16、如何析词审议?答:析词审议是分析词的结构关系以审意义。①分清词与词组。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的合成词是由一些双音节的语言单位发展而来的,一旦短语凝结一些词意思则发生变化。②分清单纯词与合成词。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但也存在一定数量的双音节的单纯词,在考察词义时,不能把双音节词看成合成词。③分清合成词的含义与偏义。合成词的两个语素,他们之间有含义偏义两种关系。含义的合成词,两个词素意义相辅相成,如宾客、欣喜,弘大之类;偏义的合成词,两个词素意义相反或相对,而偏用其中一个词素意义,另一个词素意义只作陪衬,如寒暑、成败、缓急等。④分清词素结合的固定与自由。⑤分清词素组合的结构方式。⑥其他(缩略、用典、转化、连类而及)。17、连绵词的形式特点?答:①连绵词形体不固定(是单纯词)。②音节组合往往可以交并、倒易,具有双声或叠韵的关系。③连绵词是两个音及一个语素连缀成义,不能分开。18、有人把连绵词说成连语,如何看待?(上下同义,不可分训)答
本文标题:训诂学小抄最新(201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175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