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专题讲座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研究周京昱(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高中语文教研员)一、什么是议论文[示例一——赏析文]尾巴的功能冯骥才许多年前,一部电影讥笑一位老教授研究“马尾巴的功能”,那时人人都相信“尾巴的功能”是个毫无用途的课题。后来,在对这部荒谬无知的电影进行说理批评时,世人方知动物的尾巴绝非虚设——而且不单单是豹尾当鞭,鱼尾做舵,孔雀尾巴招徕异性,牛尾巴轰赶蝇虫兼为人间筵席备一道佳肴——动物尾巴的功能差不多能构成一门学问。那么小说的尾巴呢?小说的尾巴也非寻常之物。结尾,看上去是一种结局,但不是结束和结果,不是终结与了结,好的结尾甚至可以成为一种绝妙的开头。契诃夫那篇名作《万卡》的全部魅力就是在这样一种结尾上。圣诞之夜,在城里鞋匠家受尽欺负的小学徒万卡,孤苦难熬时,他想出一个跳出苦海的办法,即给乡下的爷爷写封信,哀求爷爷把他接回去。整篇小说通过信的内容,充分表现万卡那种“他们全打我”的苦难生活。于是万卡把他一切的希望全压到这封信的下落上了。契诃夫把这信的下落写得十分意外又真实!这个九岁的乡下孩子完全不知道怎样写信封,也弄不清他的家乡究竟在哪里,只在信封上写了一行字“乡下,我的祖父亲收”。他把这信封投进街上的邮筒里,然后满怀希望地甜睡入梦……故事结束了,小万卡的苦难并没有结束。契诃夫通过一个乡下孩子的天真和无知,不仅加重了小说的悲剧性和感人力量,而且把一个悬念像个难题那样摆在结尾,迫使读者必须予以关切,为困境中的万卡着想下去。这小说告诉我们,好的结尾对于小说有一种延伸的功能。蒲松龄的小说《鸽异》却是另一种结尾。嗜鸽如命的张公子感动了上苍。神仙送给他一对神异美丽的小白鸽;这对鸽子精灵奇妙,天下称绝。然而张公子进见一位高官时,为了使礼物的分量与那高官的身份匹配,便忍疼割爱,将神奇的小白鸽献了出来。过后再去一问,那高官竟连称“肥美”,原来给烹饪后吃掉了!最后这一笔可谓精彩之极。整个故事似乎都为了这一笔,这一笔力透纸背,穿透世态,剥见了权贵们的平庸,从而对于张公子一类的人还有警示的作用。这种结尾,发人深省,不是延伸故事,而是深化题旨。看来好的结尾又有一种深化小说的功能。与前两种小说一样,人人皆知的莫泊桑的《项链》,也是在结尾中大放异彩的小说名篇。当那个为一时虚荣,弄丢了借来的贵重项链而付出十年劳苦的玛蒂尔特,听到项链的主人孚莱斯夫人说:“哎哟,我可怜的玛蒂尔特!我那串项链是假的呀,顶多也就值上五百法郎……”读者用不着沿着故事再往下联想,而会掉过头来回味一下整个故事。重新去体会可怜的玛蒂尔特当初无钱的尴尬,富有的渴望,虚荣满足时的快感,失物后的惊恐,以及负债十年中种种艰辛。每一个细节的回味都加深对故事结尾深入的感受。虽然作家没有直说他的思想,读者反而理解得更多。这是回味的效应。而能够使人回味的小说最难写。这么说,小说结尾还有一种回味的功能。当然,小说尾巴的功能不仅于此,无论哪一种功能,共同的本质都是为了把有限变为无限。在读者随同小说情节到走到终点时,决不是和读者挥手告别,而是设法拉住读者。或是在情感上纠缠不休,或是欲言又止而意味难尽,或者把读者推进一个更深远的联想天地里。即便是像《项链》这样的直到最后一句话才完成全篇的小说,其结尾也决不是公布谜底,不是解开谜团,不是真相大白和曲终人散,而是在最后一刻把读者放到故事和思想的核心中去,这样读者才能感到意蕴无穷,余味不已。对于小说,余味是最大的审美效应;对于写小说的,结尾远远比开头更重要得多,也难写得多。虽然不是所有好小说都必定有一个精彩的结尾,但长着一个令人拍案叫绝的尾巴的小说,必定是一篇好小说。(节选自《小说的尾巴》)(说明)议论文,是以议论说理为主要目的的文章。议论,是一种表达方式,在很多文章中需要这种表达方式来讲道理,最终使人信服。议论文,不是一个空洞、抽象的概念,它可以有多种呈现形式,评论文便是其中之一,包括乐评、影评、书评、艺评等具体内容。上文是一篇文艺随笔,带有明显的赏析、评论的味道,给人启发,富有情趣。[示例二——演说文]某电视剧里有句台词:“实在没办法了,就去当作家。”剧作者可能有一点调侃作家的意思。但这句话之所以让我不忘,不因其调侃,因其正确。丰衣足食、移山填海、航空航天,总之属于经济和科学的一切事,都证明人类“确实有办法”。但是,比如痛苦不灭,比如战争不停,比如命运无常,证明人类也常常处于“实在没办法”的地位。这时我们肯定会问:我们原来是想到哪儿去?我们压根儿为什么要活着?——这样的问题是穷人也是富人的问题,是古人也是今人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比科学还悠久比经济还长远,我想,这样的发问即是文学的发源和方向。但这样的发问,仍是“实在没办法”得到一个终极答案。否则这个发问就会有一天停止,向哪儿去和为什么活的问题一旦消失,文学或者人学就都要消失,或者沦为插科打诨式的一点笑闹技巧。有终极发问,但无终极答案,这算什么事?这可能算一个悖论:答案不在发问的终点,而在发问的过程之中,发问即是答案。因为,这发问的过程,能够使我们获得一种不同于以往的与世界的关系和对生命的态度。但千万不要指望作家是什么工程师或者保险公司,他们可能只是“实在没有办法”时的一群探险者。我想这就是作家应该有一碗饭吃,以及有时候可以接受一点奖励的理由。(史铁生《获“庄重文文学奖”时的书面发言》)(说明)除了赏析评论文,议论文还可以表现为其它形式,比如演说辞。因其有观点,有认识,有阐释分析,故带有明显的说理意味。这是著名作家史铁生对“为什么要从事文学创作?”这一问题做出的回答。作者的观点来源于一句调侃性质的台词:“实在没办法了,就去当作家。”作者认为这句话恰恰说出了事实的真相,就以此作为自己的观点,对这一说法进行深层次的剖析。一篇好的议论文字正是从这个不凡的观点开始的。第二段作者分析“文学的起源和方向”,即解决人们永恒的难题。第三段论及文学创作的严肃性,即虽然永恒的问题也许永远无法得到答案,但严肃的作家总是试图“获得一种不同于以往的与世界的关系和对生命的态度”。最后将作家定位为“‘实在没有办法’时的一群探险者”,重申自己的观点,坚定自己的信念,令人肃然起敬。对问题深入的挖掘、观照,提出鲜明、深刻而富于新意的认识,再加上缜密、扎实、合理的分析论证,这篇短文显示出作者过人的理性思辨力。二、为何写议论文1.对生活的发现(填补)2.对众说的定夺(辨析)3.对前说的补充(完善)4.对歪说的纠正(批判)5.对问题的建言(解决)[示例一——对生活的发现(填补)]爱莲说〔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选自《四库全书》本《周元公集》(参考译文)水中陆上草本木本各种鲜花,值得人们喜爱的实在繁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唐代以来,世人非常喜爱牡丹;可是我唯独喜爱莲花的生长于污泥之中而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而不显妖媚,中心贯通,外表笔直,不蔓延,无枝节,香气远播越觉得清幽,俊直地挺立在水面上,只可以远远地观赏而不可以肆意地玩弄。我总以为,菊花,是众花中的隐逸之士;牡丹,是众花中的富豪贵人;而莲花,则可以说是众花中的有德君子。唉!爱菊的人,陶渊明以后就不大听到了;对莲花的喜爱,像我这样的又有谁呢?而爱牡丹的人,倒确是多得很哪!(说明)“为何写议论文”,这个问题的提出,是从写作心理需求上给学生一个写议论文的理由。“我有话要说”“我有理要论”……这种由内而外的动机激发,将使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更加主动。议论文写作动机之一,是“对生活的发现”——当学生确信有些道理值得向他人说一说,换言之,他能够向他人展现自己在品味生活上的聪明才智,甚至相信自己能够填补一些空白——讲出一个有价值的道理,他便有写作的冲动。如同前人在“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中发现了莲花独有的价值一样,立论的主动将会使学生对写作充满感情。[相关链接]提灯有感法布尔半夜里,我带上一盏灯,出去看夜景。身体周围是一圈弱光带,可以约略看出一片模糊的影象,但景物怎么也看不清。昏暗的光线散开,几步之外就黑下来了。再往远,夜幕下漆黑一团。借着提灯,我只看到地面那天然马赛克铺层中的一块小方砖,而且还看得不真切。为了看到其他小方砖,我移动着自己的位置。每次移动后,周围仍旧是一圈狭窄的弱光带,仍然只能隐隐约约地看到眼前的些许景物。我察看到的这些孤零零的点,究竟是按照怎样的规律一个挨一个地组合成整体画面的?光线昏暗的灯无法让我看清。这时候,恐怕还是得靠太阳来照明。科学也是这样,它所做的也是用提灯照亮;它一点儿一点儿地察看小方砖,以此来探索由各种事物构成的永无穷尽的马赛克铺层。灯头总是供油不足,玻璃灯罩的透明度又如此之差。不过没有什么:捉灯人没有做徒劳无益的事,他毕竟是走在别人前面,发现了庞大的未知体系中的一个点,并且把这发现指给了他人。不管我们的照明灯能把光线投射到多远,照明圈四外依然死死围挡着黑暗。我们四周都是未知事物的深渊黑洞,但我们应为此而感到心安理得,因为我们已经注定要做的事情,就是使微不足道的已知领域再扩大一捧范围。我们都是求索之人,求知欲牵着我们的神魂,就让我们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地移动自己的提灯吧。随着一小片一小片的面目被认识清楚,人们最终也许能将整体画面的某个局部拼制出来。[示例二——对众说的定夺(辨析)]石钟山记〔宋〕苏轼《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馀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空空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选自《四部丛刊》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参考译文)《水经》上说:“彭蠡湖的入口处,有一座石钟山。”郦道元注解认为,“这里下临深潭,微风鼓动着波浪,湖水与山石相击,而发出洪钟般的声响。”这种解说,人们常有怀疑。现在拿钟或磬放在水中,即使是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响声,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朝的李渤,才开始查访这石山的旧迹,寻得两块石头在水潭边,他“敲敲石头,听听声音,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模糊厚重,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清脆悠远,停止敲击声音仍在散播,余音袅袅,久久才消失”,他自以为探得原由了。但是这种解说,我更加怀疑。石头铿然有声的到处都有,而单单这里的石头用“钟”来命名,这是什么原因呢?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郡乘船到临汝去,我的长子苏迈将到饶州德兴去做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此有机会看到李渤所说的“石钟”。寺庙里的和尚派一个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挑一两块去敲敲,石头空空作响,我当然讥笑而不信这种解释的。待到晚上月明的时候,我只与苏迈坐了小船,来到峭壁下面。看到有块大石斜立着有千尺之高,象猛兽奇鬼一般,阴森森地
本文标题:议论文写作初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175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