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授课人:向昌竹【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掌握文章生字词,关键句子的含义。2、理清文章思路,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清正义与邪恶。3、探索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分析作者对词语的妙用,从而了解作者语言特色。4、明确人物形象,用历史和现实的眼光学习及借鉴刘和珍为正义而斗争的精神。【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句子含义。2、理解记叙文中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对表现人物、表达中心的意义。【教学难点】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教学方法】1、讲授法,探究法与点拨法相结合。2、朗读法,讨论法,翻阅资料。【教学设想】本设计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熟读感知课文,透过对人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的言,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体现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两个课时【预习指导】1、预习课文,把不懂的字词标上记号,上课讨论并得到正确答案。2、透过对人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的心里,言行,领悟时代精神和时代意义。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写作背景,明确字词读音,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形成对作品的整体感知,整体把握,并且分析刘和珍的形象。【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3分钟,PPT出示美国作家斯诺写的挽联)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对联的分类:春联,婚联,赠联,挽联,简要分析)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对,就是鲁迅,以前我们也学过很多鲁迅的文章,比如说《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一件小事》《拿来主义》等等。那么,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来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板书)。解题:题目《记念刘和珍君》,这里为什么是“记念”而不是“纪念”呢?其实这与当时鲁迅所处的时代有关,那时候白话文兴起不久,人们对字词的使用还没有很规范。刘和珍:本文的纪念对象。在“三一八”惨案中壮烈牺牲,时年22岁。君:对刘和珍的尊称。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称他为君,是鲁迅先生怀着一种尊敬的态度纪念刘和珍的。(君的理解,如他写的其他文章《忆刘半农君》君的意思一样)二、写作背景:(5分钟,PPT展示)1、作者简介: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2,背景简介(PPT展示一些三一八惨案的图片)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在这一惨案中,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遇难了!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是位爱国的热血青年,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大的悲哀,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爱国青年进行污蔑、中伤,致使鲁迅先生悲愤之极,同年四月,写下了这篇纪念文章。三、朗读课文,检查预习(8分钟)1、分组,女生读第二节,男生读第四节,师生共同点评。(字音是否正确,停顿是否恰当,是否有感情)。2、再列出本课高考高频词汇(PPT放映,叫同学齐读,便于记忆)徘徊(páihuái)长歌当哭(dàng)菲薄(fěibó)踌躇(chóuchú)桀骜(jiéào)黯然(ànrán)噩耗(èhào)洗涤(dí)肆无忌惮(dàn)喋血(dié)攒射(cuán)杀戮(lù)浸渍(zì)绯红(fēi)殒身不恤(yǔn)(xù)四、整体把握,理清结构(5分钟)解读课文之前提几个问题:1第一个问题:三一八惨案后,全国震惊,鲁迅先生当天晚上就写《如花的蔷薇之二》《死地》《可惨可笑》,四月一号写《记》,所以这篇文章它不是当当的从师生情谊出发,为纪念刘和珍君一个人而写的,实际上是通过纪念刘和珍来评述三一八惨案,鲁迅的文章散文诗歌也好,他都不是孤立的一件事来写一个人,是和当时的背景,历史状况,息息相关的。所以这片文章文笔所涉及的有三类人,一个是反动势力(包括当时的执政者和当时的文人——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第二类是爱国青年(刘,杨等被害青年以及请愿的青年)一个是庸人、无恶意的闲人,请同学们分析一下鲁迅先生对这三种人的态度是什么?案发后,这三种人的动态如何?2第二个问题,这篇文章的标题是《记》,纪念中心人物是刘和珍,课文一共七小节,哪几小节是集中写纪念刘和珍的,其他几小节都写了什么?3第三个问题:二四小节要求背诵,你能不能分析这两小节的思路?4第四个问题:结合上下文,思考书后加点词语的含义?第五个问题,在阅读当中,你有哪些不懂的句子和地方,把他划下来。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板书1从文章的题目看,“记念”说明本文是一篇记人叙事类的文章,“刘和珍君”是本文叙述的主体。那么本文7节中哪几节写了刘和珍?明确:(3、4、5节)2、那么1、2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交代写作缘由)3、6、7节又起什么作用?明确:(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教师小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五、精读课文,讨论探究(师生互动,15分钟)1,快速浏览课文,归纳出每一节的主要内容。(分组讨论,请学生站起来回答)精度文章,分三部分讲解第一部分:交代写作缘由,分析作者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分析第一部分的几个必要和文章中难理解的句子。第二部分:写刘和珍生前的事迹和她遇难的经过以及作者的态度。第三部分:总结这次的经验教训和死难意义。以及难句的理解。2,归纳作者笔下的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明确:文章没有详细介绍刘的事迹,只是记叙了几次印象。(1)生前爱看鲁迅先生的文章,“然而在这样……就有她”。“然而”强调了她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很大的决心。“毅然”则进一步强调她的勇气。生活虽艰,预定《莽原》——向往革命,渴求真理。(2)、“能够不为……反抗……”。不屈势力,反抗校长——富于斗争精神。(3)、虑及前途,黯然泪下——有思想,有远见,富有责任感。(4)、始终微笑,态度温和——和蔼善良。(5)、欣然请愿——敢于斗争,是一位热血青年。(6)中弹牺牲的细节描写:与张静淑,杨德群作比较,看出刘和珍的坚韧顽强。六、总结课文(2分钟)本节课主要是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写作背景,体会当时作者的写作心情,也明确了刘和珍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先叫学生起来回答,老师补充)七、作业布置(1分钟)课后背诵第二部分,下节课检查。第二课时【教学重点】理清文章局部的思路,分析重难点句子,掌握作者写作特色。【教学步骤】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2分钟)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有谁知道我们上节课具体学习了些什么内容呢?(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回答着)好的,同学们回答得非常正确,看样子同学们对文章整体结构把握得不错,那么,现在我们进入本堂课的学习,细读文本,对文章的内容作个具体分析,及对个别重点难点句子进行分析。二,检查预习(3分钟)首先,同学们把第二部分齐读一次,然后请个别学生背诵。及时肯定完成背诵任务的学生,并鼓励未完成背诵的同学加倍努力。三、理清文章局部思路(12分钟,讨论法,问答法)1、理清第二节的思路我们知道局部思路不仅包括各层次之间的思路,也包括各个层次段落中句子之间的思路。请大家齐读第二节,思考这两个自然段以及每个自然段中的思路。明确:第一自然段共5个句子,第一句表明纪念死难者应采取的态度,这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奋斗者理想的人格。第二句紧承第一句,是作者的评价和认识;第三、四两句是写庸人的态度,将其与“真的猛士”比照,这样“真的猛士”就成了立在庸人面前的一面镜子;第五句是作者的感叹。第二段是写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所以这两节的整个思路就应该定位在:面对惨案:“真的猛士”的态度——庸人的态度——我们的态度。2、明确六、七小节的思想内容问题设计:A、请同学们齐声朗读六节,说说鲁迅先生对于进步青年徒手请愿的行为的态度态度,你对于这种行为又有何看法呢?——明确:鲁迅是不支持这种行为的。学生自己的看法既要尊重也要及时评价,主要是帮助学生树立理智的行为准则:做事情要量力而为,任何行动之前都要尽可能地考虑事情的意义和结果。B、阅读第七小节,这一节,鲁迅是在鼓励有志青年要继续前进。这与前面对请愿的不支持是否矛盾。——明确:不矛盾。前面是希望青年们不要做无谓的牺牲,而这里是在鼓励青年们为了正义和革命勇敢前进的精神。鲁迅当年在群众斗争面前,确实是一位导师。他既不单纯地肯定和颂扬,也不过多地否定,把惨案当做无谓的牺牲而大泼冷水。C文章最后的苟活者怎样理解?(答案在书上)四、重点语句分析(13分钟)1、作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类似的话还有一些,请找出来,结合全文认真体会,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发展脉络?——明确:第一节:“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开篇提及程君劝鲁迅为刘和珍写文章,接着提及刘和珍爱读鲁迅的文章,并订阅《莽原》杂志,因此说了这话,表现出作者对刘和珍这样的进步青年的爱护。“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第3段以这话为引子,述说反动派制造流血惨案、流言家在惨案后制造“阴险的论调”,给作者带来的哀痛和愤怒,已经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心意了。第二节:“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在“庸人”世界里,时间会冲淡烈士流血的印迹,而作者觉得有必要撰文纪念烈士,以抗拒遗忘,警醒“庸人”世界保持记性,这话表达了作者的痛苦感和责任感。“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话重复上一句“必要”的话,同义反复,表达同样的心情,感情似乎更加重了。第四节:“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这一部分描述了惨案发生的经过,面对惨案过后的沉默无声的社会现实,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表达作者的愤懑之情。第五节:“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紧接着上面“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作者还是忍不住说话了,接下来是揭露事实真相。由不说到说,是欲扬先抑的写法,这话表达了作者揭露黑暗、记录历史的勇气和责任感。第七节:“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文章结尾,哀痛到了极点。综观全文,作者对学生有爱,对段政府有恨,对流言家也有恨,对大众庸人有失望,这些感情混杂在一起,也就是哀痛的、悲愤的、激昂的、仇恨的、失望的复杂感情,但表达时处于要说又说不出话来之间。他说不出话来,也许是因为太痛苦、太愤怒,有太多的话,不知从何说起,说出来的话只能表达这种心情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但最终还是要说的,责任感、正义感和复仇意识充塞于作者心胸,情不自禁要张口说出。所以“不说”是假,“说”是真。2,“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明确:从思路上看,这里说的是记念死难者应取的态度,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奋斗者理想的人格。A)“淋漓的鲜血”就是“四十多个青年的血”,从“艰于呼吸视听”到“敢于直面”“敢于正视”,是思想感情的一次飞跃。上文,已经写了这种感情的发展变化。追悼会时独
本文标题:记念刘和珍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177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