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论友爱的种类蔡琳(哲社学院04级硕逻辑学040600010513)摘要:人的本质是孤独的,每个生命都渴望友爱,友爱不仅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人的价值的体现与印证。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导致了友爱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多样的友爱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关键词:友爱;善;快乐;有用;德性浩瀚宇宙中,人是孤独的,但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人群与社会,人需要在人群中寻找慰藉。任何人都会需要朋友,没有人愿意过没有朋友的生活。人们常说,友爱是分亲疏远近的,与这个人的友爱跟另一个人的友爱就不一样,一个人可能会有很多的朋友,但是产生友爱的原因不同导致不同友爱的性质并不一样。一、友爱产生的条件正是由于人的身上有可爱的东西才会产生友爱,但并不是人身上所有的东西都是可爱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人身上有三种东西是可爱的:善的、令人愉悦的和有用的事物。但这只是人的属性的问题,仅仅有这些也不一定能有友爱。每个人都似乎喜欢对他而言是善的事物,尽管本身即善的事物在总体上是可爱的,但只有对他而言是某种善的事物才对那个人而言是可爱的。而且往往人们所爱的不是真正对于他是善的东西,而是对于他显得是善的东西。其实很多时候人也搞不明白什么是对自己而言善的事物,经常自以为善的事物实际上并不是,就象很多漂亮女孩找男友,往往受表象迷惑,跟了坏人在一起,而那些坏人往往在一开始装的可好了,她以为他是对自己是善的事物实际上却害了自己。有了对自己而言是可爱的事物还不能构成友爱,友爱不是指对无生物的爱,因为在这里没有回报的爱,我们也不会对无生物产生善的希望,希望一个无生物好的希望是滑稽的。而朋友就是抱有希望他是善的愿望,但是仅有一方有了善意而对方没有回报还不是友爱,只有双方都抱有善意而且这种友爱为双方所知才是友爱。而那些很快就显得友善的人是希望交朋友,但还不是朋友。交朋友的希望可以来得很快,友爱却不行。善意是友善的,是友爱的起点,它并不包含倾向与欲求,而这两者总是伴随着爱的,而爱之中还包含着形成共同的道德。没有善意两个人就不会成为朋友,但有了善意也不一定因此就是朋友。善意继续发展,形成共同的道德,达到亲密状态,就成为友爱。二、三种友爱既然友爱是基于可爱的事物的,所以相应于三种可爱的事物,就产生了三种友爱:即善的友爱,快乐的友爱和有用的友爱。相互的友爱可以基于三种可爱中任何一种而发生,并相互为对方所知晓。(一)快乐的友爱因有用或者快乐而产生的友爱比比皆是,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俱乐部什么的,都是一群群因共同的爱好而走在一起的,她们会玩的很开心,让身心很放松,不用象往常在职场中那样时刻保持警惕,总以审视的眼光看别人,大家在一起会非常轻松,即使有什么不快乐的也会在这里得到释放与消解。一般说的酒肉朋友实际上也就是快乐的友爱,这样的朋友一般出现在青年之间,他们时常聚在一起吃吃喝喝,排遣寂寞。青年人喜欢过共同生活,他们常常白天晚上都聚了一起,他们能在共同生活中得到他们期望于友爱的快乐。青年人往往凭感情生活,他们追求当下的快乐,不会考虑太多后果之类的事情,也许今天就爱的死去活来,明天就成为陌路人,这是基于快乐而在一起的人。愉悦的事物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生改变。他们很容易成为朋友,又很快不是朋友。他们的友爱随着他们觉得令他们愉悦的事物而变化,而这种快乐上的变化是很快的。很多少年时代的友爱实际上就是一种快乐的友爱,他们因玩的来就在一起,又因玩不来而分开。我小时候就喜欢跟一群男孩玩枪战,他们都是我的好朋友,但后来上学读书,兴趣爱好发生很大的变化,曾经在一起玩枪战的朋友们也都有了各自的追求,我们不再是朋友。青年人很容易相爱,而爱主要是受感情驱使、以快乐为基础的。肉体的快乐最不容易长久,快乐也是偶性的,转瞬即逝的。所以少年时代的恋情很容易会失败。真正的爱情一定是两个人基于善而在一起的,灵魂交流的程度越深在两人的感情就会更加稳固。越有激情的人越是喜欢寻找快乐的友爱,好像他们的精力总是很旺盛,需要找到一起快乐的朋友来消遣掉。而老年人一般就不怎么追求快乐的友爱了,他们身体渐衰,精力也不再旺盛,不象青年人那样高亢,他们总是怕麻烦,怕吵闹,只要安安静静走完自己的人生就好了。(二)有用的友爱而有用的朋友也是,一般说的“朋友多了路好走”这是偏向于朋友的有用性的。有用的人不会缺少友爱,一般来说,一个人用处越大,他周围的朋友会越多。这也体现一个人的价值,一个人的价值不是通过自己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别人,一个人的成就与地位在得到大家认可与尊重的情况下才会显得真正有价值。一个无用之人,比如一个疯子傻子,几乎不会交到什么朋友。既然朋友是相互的,如果要交上出色的有用的朋友当然自己的水平也该比较高了,否则的话,他从自己这里得不到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友爱就维持不下去。也许很多人认为,有用的友爱非常肤浅,很不值得不提,但是我觉得非常重要。如果说快乐的友爱是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感,那么有用的友爱会对人的物质生活产生重大影响。这样的爱一般存在于以获利为目的的中年人和青年人之中。他们为了获得财富、名誉、地位,占有社会稀缺资源,仅仅靠自己当然是不行的,必须寻求依靠与帮助。商业中的往来而产生的友爱,大多都是基于这样的原因而在一起的。现实生活到处都涉及利益关系,所以有用的朋友实在是不可或缺,有用的朋友维系这自己乃至社会的各种关系。以小球带动大球,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是有用的友爱的人们之间很少有亲密关系,他们一般不喜欢共同生活,相反,很可能会提防对方,怕对方知道关于自己过多事情而影响有用性的实现。以上这两种友爱都出于偶性,因为快乐与有用这种属性不是永久性的,也许这个人原来很快乐,人家都喜欢跟他在一起,但是后来变得郁郁寡欢,长期郁闷,那些基于他的快乐而在一起的朋友就会散去。有用的友爱也是,自古以来,人们尝尽了世态炎凉,大多都基于此。因为可能当这人有权势的时候,大家认为他有用,都趋之若骛,以跟他交往为荣。但可能哪一天他由于一些变故变成一般的人了,他的周围马上由原来的门庭若市变得门可罗雀。他会为此大大感叹。这种基于偶性的友爱一般是不会长久的,一旦哪一方有所变化,这样的友爱就容易破裂。相互间不再使人愉悦或有用,他们也就不再互爱。他们友爱是基于有用的目的而在一起的,所以有用不是一种持久的属性,会随着时间的迁移而变化。如果友爱的原因没有了,友爱也就消失了。(三)善的友爱那到底怎样的朋友会持久?就是善的友爱!在善的友爱中一个人是因为对方自身的原因而希望他好,它是两个人因彼此的优点或善而相互吸引,而不是因为别的原因。所以这样的友爱是持久的,不容易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有这样的友爱的两个人之间相互信任,不容易受到离间。但是,这不是说善的友爱不带来快乐,也对人没有用处。相反,一个好人既令人愉快,又对别人有帮助,所以善的友爱具有所有这样的优点,它是完善的友爱!小时候交的朋友往往出于单纯的喜欢与欣赏,知根知底并相互非常信任,很多小时候的朋友到老都很好,因为那种善意已经深深驻扎在彼此心灵里了,俗话说的好:老酒好喝,老朋友最可靠!善的友爱只会发生在有德性的人之间,要想得到善的友爱,自己首先必须是善的,否则,不会有真正的友爱,伟大的友爱往往发生在都具有很高的德性的两个人之间。同一个德性上低一些的人做朋友,便只能以低一些的德性与之相处,但如果时间久了,会伤害到自己原本比较高的德性,不同德性的人可以维系友谊的话也只能说明他们两者的德性相距不远。如果一个人德性过高,而自己与之相距太远,同他也不适合做朋友。因为,即使自己竭尽努力,也与他相差太远,他从你这里将没有任何优点可以汲取。亚里士多德说:你的上司如果不是在德性上更高,便不适合同他做德性上的朋友。三、三种友爱的关系总而言之,这几种友爱是可以转化的,也许最初是出于快乐在一起的,但是相处时间久了喜欢上了对方的善,成为真正的长久的好朋友。有用的友爱也一样。亚里士多德认为,在这两种低一等的友爱中,快乐的友善距善的友爱要更近一些。在快乐的友爱中,双方有很大的相似性,他们都从相处中得到快乐。在快乐的友爱中也存在较大的慷慨,快乐的朋友之间一般不会斤斤计较。而有用的朋友之间不是,他们往往基于利益而在一起,当然会存在着斤斤计较,而且经常伴随着抱怨与指责。因他们都想从中获得较大份额的好处。而这样的情况一般不会在快乐的友爱中出现。而善的友爱是少见的,它不仅存在于有德性的人之间,而且需要这两个人通过长时间的共同生活而形成共同的道德。可以看出,这三种不同性质的友爱是存在于不同的关系中的:善的友爱只能存在于好人之间,快乐的友爱与有用的友爱则可能存在于一个好人与一个坏人之间、一个好人同一个不好不坏的人之间、两个坏人之间、两个不好不坏的人之间或者一个坏人同一个不好不坏的人之间。友爱存在于共同的活动,而共同的活动就要花费时间精力金钱,所以即使是有德性的人,他们也不可能结交很多有德性的朋友,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同很多人分享自己的思想感情。但是在交往日益紧密的现代社会,人们之间都很重视人际交往,俗话说,关系就是资本,也许并不好听,但却是现实。中国自古以来就是非常重视人际关系,重视和谐的国度,重视人际关系成为国家的传统,这样,在很多时候阻碍了法治社会的建立,延缓了我们国家从人治到法治的真正转型。每个人都期望与有德性的人交上好朋友,那些精力旺盛,性格开朗的人往往朋友比较多,人际关系广的人在社会中就比较活跃。做很多事都显得很从容所以很多人都追求这样的状态。我认为朋友之间的共同语言是非常重要的,也许随着时间的流逝,曾经很有共同语言的朋友变得相对无语,这样的友爱也很难再维持下去。所以人都要不断的提升自己,一直进步。我觉得人自己首先要做一个对人而言是有价值的人,这是获得友爱的基本条件。一个人没有知识,不能有益于人,便得不到信任,便不会有友爱,就只能处处受限。朋友之间必须相互保持平衡,付出与收获对等,这样的友爱才能长久。参考文献:1.《尼各马克伦理学》亚里士多德著商务出版社2003年2.《尼各马克伦理学导读》廖申白著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
本文标题:论友爱的种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190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