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论土地资源评价的研究内容
论土地资源评价的研究内容摘要土地资源评价是对土地资源的综合质量进行鉴定,揭示不同类型土地资源针对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的综合效应。简单来说就是对土地资源用于某种用途时的性能的评定,包括对土地资源组成要素和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等方面的调查分析,以及按评价目的比较土地资源质量的优劣或确定可持续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利用方式。论文第一章绪论,探讨了土地资源评价的重要意义,并阐述了本文主要的研究思路。第二章概述了土地资源评价的相关定义及其重要内容,第三章描述了土地资源评价程序,第四章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评价进行了分析。关键词:土地资源评价、土地资源现状、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1绪论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是土地资源学研究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研究区域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的方法过程。土地资源评价是对土地资源质量的综合鉴定,通过土地资源评价揭示土地资源的质量状况,如土地的适宜性(包括适宜利用方式及其适宜程度)、限制性(包括限制因素的类型及限制程度)、生产潜力大小以及可能取得的利用效益等,从而为合理地开发、利用、治理、改造、保护和管理土地资源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由于土壤因素在土地系统中的特殊作用,对土壤资源的性状和肥力评价是农业土地资源评价的核心。此外,对土地资源利用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利益的评价也是土地资源评价的重要内容;根据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评价也日益受到重视。2土地资源评价相关概念及其重要内容2.1土地资源评价基本概念2.1.1土地资源评价的概念土地资源评价又可称为土地评价,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特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也包括对土地的各种自然构成要素以及与土地利用有关的社会经济状况的综合评定。根据《土地评价纲要》【1】的表述,土地评价是“当地作为特定的用途时,对土地的1特性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将土地资源评价定义为“在特定目的下对土地的性能进行质量鉴定的过程”。虽然土和土地资源的概念有所区别,但在许多文献中,“土地资源评价”和“土地评价”【2】这两个名词常常被混用,其含义也基本相同。2.2土地资源评价的其他概述2.1.1土地资源评价的特点2.1.2土地评价的目的及作用1)必须具有特定的目的2)必须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3)必须针对一定的时期4)评价的结果应该能够直接应用于实践5)评价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因素的分析土地评价是一项古老的工作,大多数史料上记载的土地评价都是服务于土地税收或土地租金评定的。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在资源调查与评价中的广泛应用,土地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改进和完善。概括起来,土地评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服务与土地利用规划2)服务于土地交易3)服务于土地税收4)服务于土地管理5)估计土地利用和经营好坏2.2.3土地评价的基本原理:多样性原理、综合性原理、系统分析、相对性原理、可比性原理、限制性原理。2.2.4土地评价的类型根据土地评价的目的、目标、对象、方法等的不同,可以将土地评价分成各种类型。1)根据评价目的不同,可划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土地对不同的土地用途的适宜程度的综合分析与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是指针对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地生产力水平的估算。土地经济评价是指在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下对土地经济效益或经济价值的综合评估。2)根据评价方法和精确程度不同,可划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定性评价是指在评价过程中采用定性的术语进行描述,进行逻辑判断和推理,其结论也是用定性的术语表示;一般用于较小比例尺的土地评价。定量评价是指在评价过程中采用定量的数据,用数学方法进行估算,其结论可以用量化数值表示,一般用于大比例尺的土2地评价。定性评价通常用于总体规划项目的而做的概查中,二定量评价则用于比较具体的研究中。3)根据土地评价目标的不同,可划分为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单项评价也叫单目标评价,是根据某一具体目标和土地利用的具体要求开展土地评价。综合评价也叫多目标评价,一般是根据农、林、牧业生产的综合要求或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合理分配土地资源的利用要求来开展多目标的土地评价。4)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可划分为不同种类的土地评价。用于农林牧副渔评价。5)根据评价所预测的时间尺度不同,可划分为现状土地评价和潜在土地评价。现状土地评价是指在无大规模的土地改良措施而对处于当前状况下的土地对某种用途的适宜或生产力的评价。潜在土地评价是指假设在实施各种土地改良措施之后土地对某种用途的可能适宜性或生产潜力。3土地资源评价程序3.1土地资源评价基本程序一般工作程序包括三个阶段:土地评价的准备阶段、土地评价的中间阶段、土地评价的资料管理和成果汇报阶段。图1土地资源评价的程序Ⅰ:准备阶段Ⅱ:中间阶段确定土地利用类型确定用途要求划分评价单元选择评价因子评价计算Ⅲ:成果汇报阶段编制土地评价报告书绘制土地评价成果图制定计划收集资料项目立项初步商讨确定目标33.1.1土地评价准备阶段(1)土地评价出初步商讨(2)土地评价目标的确定(3)评价所需的数据和资料(4)制定土地评价的计划3.1.2土地评价的中间阶段(1)土地利用类型及其要求(2)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3)土地形状的描述(4)评价因子的选择3.1.3土地评价成果报告内容(1)土地评价报告书以文本的形式体现,它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土地评价的目的;②土地评价的过程和方法;③土地评价的结论;(2)土地评价成果图土地评价成果图应科学地确定制图比例尺,它是反映土地评价精度和制图内容的详细程度的主要标志。比例尺越大,其内容就越详细,精密度也就越高,在生产实践上的针对性也就越强;比例尺越小,内容就越概括,在一个很小的图斑内,可以包括土地评价系统中若干个等级的土地类型。3.2土地资源评价3.2.1土地资源自然适宜性评价土地资源自然适宜性是指某种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对一定地区土地的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土壤、地貌、水文等条件)的综合适宜程度。土地自然适宜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根据不同的用途划分为宜农、宜林、宜牧、宜渔等;另一类是根据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分为适宜、较适宜、勉强适宜、不适宜等。其土地自然适宜性分类系统采用土地适宜性纲(order)、土地适宜性级(class)、土地适宜性亚级(subclass)、土地适宜性单元(unit)四级分类制。3.2.2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土地资源生产潜力是指在一定的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生产对人类有用的生物产品或经济产品的潜在能力。土地资源上产潜力评价可以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类。43.2.3土地经济评价在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学的标准,应用经济分析方法,评价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的过程,称为土地经济适宜性评价。选择有机质、土体构型、地下水埋深及土壤耕层含盐量为参评因素,制订了垦利县土地自然生产力评级标准;通过对农耕地经济指标能量形式及货币形式的聚类分析,制订了垦利县农耕地经济评价标准;针对大面积的未利用土地,根据各土地经济条件作出了垦利县土地经济评级标准。提出了垦利县土地开发治理的建议。3.3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在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单位面积土地所提供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是创造其他社会财富的主要源泉。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己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依托和核心内容,因而有必要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进行综合评价。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使得在城市化进程中合理使用土地显得尤为重要。而土地资源的效益是土地资源利用方式的前提条件。传统的土地价值分析主要侧重于土地的产出,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考虑土地的价值,使土地价值从根本上受制于利用方式,而不是效益决定利用方式。实际上,除经济效益外,土地的价值还有很多。如生态价值、存在价值、审美价值等。4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及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4.1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与主要问题我国实际耕地面积约1.33亿公顷,位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耕地只有0.11公顷,不及世界人均耕地0.25公顷的44%,有666个县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人均耕地0.05公顷的警界线。全国荒漠化工地面积仍以每年2460平方干米的速度在增长。长期以来,我国基本上走的是土地粗放型利用模式【3】,既存在土地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又出现土地资源破坏的问题,大量土地资源投入未能产生出应有的效益,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在土地实际利用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镇建设占地加剧。研究表明,城镇用地规模增长速度与城市常往人口增长速度之比即城镇用地系数1.12比较合理。然而我国1951年~1980年和1981年~1995年的城镇用地系数分别高达1.31和1.91。据对17个城市卫星监测数据表明,近十年来,城币城建区规模扩大都在60%以上,周边耕地蚕食半径不断延伸。52、土地闲置浪费严重。据统计,1997年全国闲置非农用地面积达1164.67平方干米,其中国家建设闲置土地占79.13%,集体用地闲置18.06%农村建房用地闲置占2.8%,而各类开发区闲置工地占35%。3、工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工地利用效率和效益水平低。据统计,我国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总量的比例高达26%,超过工业发达国家美国(7.3%)和香港地区(4.95%),而城市道路、广场、绿地等公共设施用地水平很低。目前,我国城镇建设用地中40%以上属于低效利用。在农业用地结构方面,土地资源集中投入粮食等种植业中,造成土地综合利用效益低。据测算,在我国现有耕地中,各类低产田合计0.36亿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27%,单位面积立地产出率水平低。4、生态环境恶化。由于工业生产上大量排放“三废对农业生产上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地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全国现有耕地中59%缺磷,23%缺钾,14%磷钾俱缺,中低产田占到耕地总量的61.9%。历年固体工业废渣和生活垃圾堆存量分别达80多亿干克、60多亿千克,占地约12万公顷;而全国每年3800亿立方米农业灌溉用水中,就有1/3是来自被工业“三废”严重污染的江河湖泊【5】。4.2针对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提出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1、控制人口增长,缓解人地矛盾在土地资源难以增加的情况下,控制人口增长是实现人地平衡的根本措施。国内关于土地承载力的研究表明,在高投入水平下,2025年以人均450kg粮食计,中国的土地资源可养活15.48亿人;以人均500kg粮食计,极限人口承载量为16.6亿人,这应是中国人口的控制的最后界标。由此可见,人口增长将成为持续发展最大的“瓶颈”。为此,我们必须继续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尤其是做好农村地区的人口控制工作。2、保护耕地,控制建设用地实行较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具体的有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耕地保护立法;划定耕地保护区;强化全民保护耕地意识。3、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耕地生产力农田基本建设主要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①农田水利建设。要兴建一批大型骨干调水灌溉工程,修复、更新和完善原有的水利设施,还要注重发展节水灌溉,缓解农田用水供需矛盾;②中低产田改造。改造中低产田应以提高耕地质量等级为主要目标,基本消除制约土地生产能力的限制因素,培肥地力,改善农业基本条件;③促进农田装备的现代化。要继续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大力推广适合于不同土地类型和经营方式的实用机械,加大管道系统和大棚温室等固定设施在农田装备中的比重。64、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布局在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方面急待进行的工作有:①城市建设用地结构调整。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城市规划进行城市用地结构调整,对城市的规模和用地面积进行重新核定【6】;②乡镇企业用地清理。要在制定乡镇企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通过产业调整,清理现有乡镇企业用地,清退不合理占地,走乡镇企业相对集中,集约用地,有序发展的道路;③农业生产的区域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区域化集中,专业化经营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形成良好用地结构的重要策略。5、改革土地制度,加强土地管理①强化中央
本文标题:论土地资源评价的研究内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192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