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1936年邹韬奋、史良等七位爱国民主人士因宣传抗日救国被国民党当局逮捕,是为轰动全国的“七君子事件”。国民党当局以他们与共产党和张学良有公开电信来往为据,强加给他们一个“联合共产党反对政府”的罪名。在法庭上,邹韬奋在辩护演讲中义正辞严地反驳了国民党当局强加的罪名:我们电请张学良抗日,起诉书说我们勾结张、杨叛变;我们发了同样的电报给国民政府,为什么不说我们勾结国民政府?共产党给我们写公开信,起诉书说我们勾结共产党;共产党也给蒋委员长发公开信,是不是蒋委员长也勾结共产党?法官们无言以对,最终只好宣判七君子无罪。请问:邹韬奋在辩护中运用了何种反驳方法?这种方法的逻辑学原理什么?邹韬奋在辩护中反驳的对象是对方的论证方式,运用的反驳方法是形式归谬法。形式归谬法就是以一些明显为真的前提(论据),按照与对方完全相同的推论方式,推出对方显然不能接受的结论来,以此证明对方的论证方式是错误的。这种方法的逻辑学原理是:如果一个演绎推理前提为真而结论为假,那么它的推理形式必然无效。在论证中,如果按照对方相同的论证方式由真实的论据(如“我们发了同样的电报给国民政府”、“共产党也给蒋委员长发公开信”)得出对方不能接受的结论(如“我们勾结国民政府”、“蒋委员长也勾结共产党”等),就足以证明对方的论证方式不合逻辑。2.甲、乙、丙在讨论“不劳动者不得食”这一原则。甲说:“不劳动者不得食,意味着得食者可以不劳动。”乙说:“不劳动者不得食,意味着得食者是劳动者。”丙说:“不劳动者不得食,意味着不得食者是不劳动者。”请问谁的理解最确切?说明理由。乙的理解最准确。不劳动者不得食,换位推理是:得食者不是不劳动者;再进行换质推理可得:得食者是劳动者。3.A、B、C、D、E、F六支篮球队正在进行比赛。哪一支球队会取得冠军?黎民、京华、崔凡作了如下猜测:黎民认为,冠军不是D,就是E。京华认为,冠军不可能是F队。崔凡认为,A、B、C都不可能获得冠军。比赛的结果证明,这三个人的猜测只有一个人的看法是正确的,请问:哪个队是冠军?写出你的推理思路。本题可以运用不矛盾律,通过选言推理的方法进行淘汰推得。由于只有一个人的猜测是正确的,因而只有崔凡的话是正确的,即冠军是F队。4、在意大利都灵大教堂的圣坛上,终年展示着一件稀世圣物——耶稣遇难后的裹尸布。这块长4.3米、宽3米,沾有斑斑血迹的细亚麻织品自1357年首次展出后的六百多年里,它的真伪问题一直引起信徒们的激烈争论,一些信徒把它奉为至高无上的圣物而顶礼膜拜;另一些人则认为它是某些好事者伪造出来的赝品。某年,一个神学院的A、B、C、D四个学生旅行来到都灵,在亲眼看到这块裹尸布以后,每人对它的真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A说:我认为这件圣物是真的。如果它是假的话,那么它就不可能在六百多年里被我们的教友虔诚地敬奉;事实上,我们的教友们几百年来都一直在虔诚地敬奉它;可见它是真的。B说:我也相信这件圣物是真的。大家想想耶稣受难时的情景吧:耶稣是钉死在十字架上的,那时手腕上、大腿上一定流了大量的血。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分析:如果它是真的,那么它上面必定有许多血迹,现在我们看到它上面确实有斑斑血迹;这说明它确确实实是真的。C说:我同意B的分析。此外我还要补充一点理由:只有这块布上有血迹,它才可能是真………………………………………………………………………………………………………………………………………………………………装订线内不要答题………………………………………………………………………………………………………………………………………………………………的;正如刚才B所指出的,布上的血迹是有目共睹的,可见它是真的无疑了。D说:我认为它不是圣物,这道理是再简单不过了。纺织史的研究告诉我们,世界上最早的细亚麻织品,是到公元2世纪才出现的。这就是说,如果这块细亚麻织品真的是耶稣受难时的裹尸布,那么耶稣就是在公元2世纪以后才受难的,可是圣经上说他是公元1世纪受难的呀!由此可见它根本不可能是圣物。请问:A、B、C、D四人的言论是否正确?为什么?(请指出他们的言论中包含的推理,并分析该推理是否存在缺陷)5.三国时,吴国人张举在任句章县令时,有一妇杀夫焚尸,谎称“火烧夫死”。张举令人要来两头猪,一头当场杀死,另一头用绳索捆绑,将两头猪同时放进干柴堆里点火焚烧,结果发现:活猪烧死后嘴里有灰,而死后焚烧的猪嘴里无灰。然后检验那男人的尸体,发现死者口中无灰,再来审问,妇人只好低头认罪。请问:张举破案运用了什么推理方法,写出其结构形式。类比推理。形式结构是:A事物具有属性a、b、c、d,B事物具有属性a、b、c,————————————————B事物具有属性d。6.在一次干部会上,甲说:“我们部门的工作不受重视,什么事老是低人一头!”乙听了反驳说:“你不想低人一头,难道想高人一头吗?”甲马上辩解说:“我们既不想低人一头,也不想高人一头,能对我们一视同仁就满足了。”请问:甲、乙两人的对话中,有没有逻辑错误,谁违反了逻辑,犯的是什么错误?乙的话中有逻辑错误。违反了充足理由律。因为,从甲“不想低人一头”,推不出“想高人一头”的结论。7.鲁迅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一位旅行者走进了下野的有钱的大官的书斋,看见许多许多很贵的砚石,便说中国是‘文雅的国度’;一个观察者到上海来一下,买了几种猥亵的”的书和图画,再去寻寻奇怪的观览事物,便说中国是‘色情的国度’”。请运用所学逻辑知识,分析这位旅行者所犯的逻辑错误。这个旅行者犯了以偏概全、轻率概括的逻辑错误。这几个推理都是错误的,犯有“以偏概全(轻率概括)”的逻辑错误。他所应用的都是简单枚举归纳推理,但仅根据为数极少的个别的事例就得出普遍的一般性认识,本来是不可靠的,而宣传者却把这些结论当成可靠的观点来宣传,既不做任何科学的分析,又无视大量反例的存在,违反了逻辑学对不完全归纳推理的逻辑要求。8.某地发生了一起案件。民警掌握了如下情况:(1)如果E在现场,A和C不可能都不在现场。(2)如果B不在现场,A也不可能在现场。(3)或者C不在现场,或者B在现场。(4)只有E在现场,D才在现场。(5)D在现场。民警根据上述情况断定B在现场。请运用已学的推理知识,确认民警的推断能否成立。民警的推断能够成立。其推理过程是:(1)E→A∨CA1(2)﹃B→﹃AA2(3)﹃C∨BA3(4)D→EA4(5)DA5(6)E(4)(5)M.P.(7)A∨C(1)(6)M.P.(8)AH1(9)B(2)(8)M.T.(10)CH2(11)B(3)(10)∨-(12)BH1,H2,消去。9.设下列A、B、C三句话中一句为真,两句为假,请列出真值表并回答甲是不是工人,乙是不是营业员。(6分)A、如果甲是工人,那么乙是营业员。B、如果乙是营业员,那么甲是工人。C、乙不是营业员。PqP→qq→p-q++++-+--++-++----+++10.A、如果甲和乙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则丙没有通过英语四级考试;B、有人说:“丙没有通过英语四级考试或者丁没有通过英语六级考试,”事实正好相反;C、如果丁通过英语六级考试,那么甲通过英语四级考试。问:甲、乙和丙各自有没有通过英语四级考试,请写出推理过程。A、甲并且乙→-丙B、-(-丙∨-丁)C、丁→甲由B推出丁和丙通过考试,由丁据C推出甲通过考试,由丙据A推出甲并且乙为假,又知甲通过,所以乙为假。结论:甲、丙通过英语四级考试,乙没有通过英语四级考试。11.一条鳄鱼从一个母亲手中抢走她的孩子。鳄鱼:我可以把孩子还给你,但有一个条件,你必须猜一猜,我会不会吃掉你的孩子?猜对了,我就把孩子不加伤害地还给你。母亲:……你会吃掉我的孩子。鳄鱼:啊?!……怎么回事?我应该怎样做才好?请用所学逻辑知识进行分析鳄鱼该怎么办?鳄鱼陷入二难境地:如果说母亲猜对了,按照约定,他要把孩子不加伤害地还给母亲;如果说母亲猜错了,那他就不会吃掉孩子;或者猜对了或者猜错了总之,鳄鱼或者把孩子不加伤害地还给母亲,或者不会吃掉孩子。12.有个法院审理一起盗窃案件,某村的A、B、C三人作为嫌疑犯被押上法庭。这个法院的法官是这样想的:初审的时候,在没有威迫的情况下,假如不是盗窃犯就不会说假话;相反,真正的盗窃犯是一定会为了掩盖罪行而编造借口的。因此,法官得出这样的结论:说真话的肯定不是盗窃犯,说假话的肯定是盗窃犯。事后,事实也证明法官的这个想法是正确的。审问开始了。法官先问A:“你是怎样作案的?快快从实招来!”A回答了法官的问题。但是,A讲的是某地的方言,法官根本听不懂A讲的话是什么意思。于是,法官就问B和C:“刚才A是如何回答我的问题的?”B说:“禀告法官老爷,A的意思是说,他并不是盗窃犯。”C说:“禀告法官老爷,A刚才招供了,他承认自己就是盗窃犯。”B和C说的话法官是能听懂的。听罢B和C的话之后,这位法官马上作出判决:B无罪释放,C是盗窃犯应予逮捕入狱。请问:这位聪明的法官为什么能根据B和C的回答,作出这样的判决?试作逻辑分析。这位聪明的法官是这样分析的:B的回答只是如实转达A的回话,并没有为了掩盖罪行而编造说A是盗窃犯,所以B说的是真话;C的回答为了掩盖罪行而编造说A是盗窃犯,所以C说的是假话。所以法官作出B无罪释放,C有罪的判决是正确的。13.侦查人员掌握了如下情况:A:甲或乙杀害了丙,不会是别人干的。B:如果甲杀害丙,那么作案地点不会在办公室。C:如果秘书证词真实,则办公室里有枪声。D:仅当作案地点在办公室,秘书的证词才不真实。E:甲会使用手枪,但办公室里没有枪声。侦查人员根据上述情况推断凶手是乙而不是甲。问侦查人员的推断是否有效。14.某地发生一起凶杀案。经分析凶手是两个人。公安部门拘留了A、B、C、D、E五个犯罪嫌疑人,掌握了如下情况:A:如果B不是凶手,那么A也不是凶手。B:B只有和C在一起,才会参与作案。C:如果D是凶手,E一定是帮凶。D:A和D中至少有一个人是凶手。E:C没有参与这起凶杀案。问:谁是凶手?15、甲、乙、丙、丁四个队争冠军。已知下列A、B、C三种说法,有且只有一种说法正确。问:谁是冠军?A:冠军是甲或乙。B:如果冠军不是丙,则冠军也不是丁。C:冠军不是甲。16、以下是甲、乙、丙、丁四人的对话:甲:这事不是我做的。乙:这事是丁做的。丙:这事是乙做的。丁:不是我做的。其中只有一个人说了真话。请回答:第一,是谁说了真话;第二,这事是谁做的。17、华盛顿年青时,他家的马被盗。马被发现后,盗者却声称是他自己的,拒不还给。华盛顿将马的双眼捂住问:“如果这马是你的,你说它的哪一只眼是瞎子?”“右眼,”盗者说。华盛顿把手从右眼移开,马的右眼明亮。“啊,我弄错了,”盗者纠正说,“是左眼。”华盛顿把手从左眼移开,马的左眼也是明亮的。盗者为自己辩护说:“糟糕!我又弄错了。”随同的警官说:“这足以证明这马不是你的!”请分析该例的证明方法。18、在一件保险公司的赔偿案件中,原告在法庭上声称:“我的肩膀被掉下来升降机的轴打伤,至今右臂仍抬不起来。”被告的辩护律师说:“请给法官看看,你的右臂现在能够抬多高?”原告慢慢地将右臂抬举到齐耳的高度,并表现出非常吃力的样子,以示不能再举得更高了。被告的辩护律师又说:“那么你在未受伤前能够举多高呢?”原告不由自主地一下子将手臂举过了头,引得整个法庭上的人哄堂大笑起来。笑声宣告了原告的败诉。请分析该例的反驳方法。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中。1.“赵科长又戒烟了。”从这句话中不可能得出的结论是【】A、赵科长一直吸烟,且烟瘾很大。B、赵科长过去戒过烟,次数可能不止一次。C、赵科长过去戒烟都没有成功。D、赵科长这次戒烟可能又不成功。E、赵科长这次戒烟一定成功。2.土地增值税:指转让房地产,即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和地上建筑物及其附着物并取得收入的单位或个人征收的税。下列情况应征土地增值税的是【】A.房地产公司购买郊区一块闲置地皮,并盖起商品房。B小王由于家里住房紧张,将两居室隔成了三居室。C小王和小张协议将两人分别在A、B两地的房屋互换。D小刘继承父亲留下他的一所四合院。3.根据不同
本文标题:逻辑学案例与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195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