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论幼儿文学教育与阅读能力培养
论幼儿文学教育与阅读能力培养张燕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幼儿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灵活多样。幼儿文学作为幼儿阅读的主要精神食量,它与培养幼儿阅读能力有着天然的联系。首先掌握幼儿文学的语言符号,可提升幼儿认知分析能力,其次,感受幼儿文学的文学形象,可提高幼儿的审美鉴赏能力;最终把握幼儿文学的文学蕴含,可发展幼儿的思维拓展能力。本文从以上几个方面,阐述幼儿文学教育与阅读能力的培养。关键词:幼儿文学,阅读能力,培养幼儿文学教育是主要培养幼儿的识字、作文、口语交流与阅读能力,它是幼儿语文素养的重要方面。幼儿文学教育是幼儿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取信息、形成审美的主要渠道和方式。良好的幼儿教育可以帮助幼儿发展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联想能力、审美能力、逻辑能力。为孩子未来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无限的潜力。据统计,现在小学课本80%的文学内容均为幼儿文学,这些幼儿文学的设置,为幼儿文学教育和阅读能力培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幼儿的阅读能力是幼儿文学教育的主体,它是承载学生、教师和课本三者之间的连接节点,是幼儿写作和文学素养的主要体现。我们要想发展幼儿的阅读能力,加强幼儿文学教育,提高课程质量就必须从语言符号、文学形象和文学蕴含三个维度进行探求。让教学不仅仅是停留在字、词、句的理解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上,而是自觉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美学特质和审美能力。下面我们就从这三个维度来对幼儿对文学教育和阅读能力培养进行阐述。一、幼儿文学中的语言符号对于阅读能力的认知分析力的培养从符号学的角度讲。符号学将文学看成由一个符号构造的精神世界。文学的读解上要寻绎文本的意义和价值,也就是说要寻绎文学符号的意义和价值,因为文学符号是文学意义的价值和载体。一般认为语言是表达思想的符号系统,其中词是符号,句子是符号链,由词和句子组成的讲话或文章是符号的集合体。英国学者特伦斯·霍克斯阐述关于语言的功能时认为:“当语言用来传达信息时,它的认知或指称功能就发生作用;当语言用来表明说话人或作家的情感态度时,它的表达情感的功能就显示出来。”[1]中国的汉字符号兼有表形与表意的特点,从汉字的符号上,可以看出外指的“物象”和内指的“意向”,两个因素的有机统一。也就是说,索绪尔所推崇的——能指的感性与所指的抽象性的结合,在汉字中达到了高层次的完美实现。可是,书面语言是文字符号,本身不具有形象性。要想办法把它变成形象,这样才能使幼儿获得一种切实的审美体验。就如法国作家法郎士在《乐园之花》中说的一样:“书是什么,主要是一连串小的印成的符号而[1][英]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M]。上海。上海出版社社,1987.74已,它要读者自己添补形式、色彩和情感。才好使那些记号相应地活跃起来。”[2]换句话说,语言符号的抽象性,使它所创造的形象和表达的情感失去了直接可感性。因此要把语言符号形象化。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幼儿的认知过程是从环境中接受信息,存储信息和提取信息的过程。信息加工的过程是感性和理性认识的过程,它包含了其感、知觉部分。幼儿和成人的认知方式是有些差别的,成人是将认识转化为已有的阅历和经验进行存储,幼儿对于内涵则很难把握,因此需要教师一对一地唤起他们的审美体验,激发他们的想象能力。将语言符号转化为三维或者二维的画面。这样就可以将符号和现实产生连接,帮助他们理解符号意义和适用场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所有文学都是社会的缩影,他们要么选择截取这个社会的部分,要么直接纪录这个社会,要么就是全面反应这个社会,这些作品涵盖在社会学中。语言符号作为一种通用或者说是公用的意义代表,我们不能把它直接脱离社会,而是要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这样我们才能让幼儿从实践中得到语言的确切意义,我们将这样的教育方式叫做体验式教育,是一种先行后知的方式。它让文本直接与生活的经验进行连接,让幼儿走向社会化。综上所述的三个角度可以反应幼儿文学教育是以符号为基础的,以培养幼儿与社会产生连接过程的,以阅读能力作为表现形式的社会化的过程。我们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就是要培养幼儿的语言符号的意义辨别能力,就是要培养幼儿与社会产生连接。[2]龙协涛.文学阅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0二、幼儿文学中的文学形象对于阅读能力的审美感受力培养幼儿读者在语言符号的感染下,经过想象和联想,便可在头脑中产生一系列的相应的文学形象,构成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这样就形成了文学作品的第二阶段——文学形象,它对于幼儿文学教育和阅读理解能力培养至关重要。关于文学形象,卢卡契在《艺术与客观真实》中指出:“每一个伟大艺术,它的目标都是提供一副现实的画像。在这里现象与本质、个别与普遍、直线性与概念性等对立消除,以至于两者在艺术作品的直接印象中融合成一个自发的统一体,对接受者来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3]这里所说的“现实的画像”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文学形象。这种文学形象包含两个方面,首先是作家自己的情感和生活形象的体现,如冰心先生的《寄小读者》,就包含了她个人的思念、向往、欣赏、同情等各种情愫在其中;其次是文学形象并非实体形象所构成,而是接受主体心理机制在一系列语言符号的刺激下幻化、再造而成。例如:《丑小鸭》这篇作品,作者在再造想象的过程中,为我们表现出《丑小鸭》的文学形象。它不仅是安徒生的个人反应,也是整个欧洲的社会现实的反应。写出这个社会的普遍性片段,以及心理过程。让我们领略到文学形象的独特魅力,从而在情感上打动幼儿,感染幼儿,是他们间接地获得审美愉悦,间接地认识历史,认识社会,认识[3][匈牙利]卢卡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第二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429.人生,接受教育和熏陶。具体地讲,幼儿的审美鉴赏力由以下几个方面表现:首先,提高幼儿的审美感受力,审美感受力是指审美主体对于审美对象所传递的信息作出的反映能力。在这里,既有单纯的生理感觉因素,又有积淀理性内容的感觉因素。[4]从生理感觉因素上说,指的是审美主体的感觉能力,表现为事物主体的感性特征怀有浓厚的兴趣,能够在审美实践中保持高度的敏感。例如,幼儿听到节奏韵律鲜明的儿歌、看到富有幼儿色彩的语言,就可能引起他们情绪上的舒适感,从而会更有兴趣地投入到阅读中。从积淀理性内容的感觉因素上来说,是指审美主体在获得生理愉悦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调动起各种心理机能,并参照以往的审美心理积极沉淀和感觉经验而作出的审美反映。例如:当幼儿阅读了一定数量的幼儿文学作品时,由于审美感觉中积淀阅读经验,使幼儿对接触到的文学形象的外在特征,象征符号中迅速领会它所对应的内涵,所以看到狐狸,大灰狼、小白兔、老牛、猴子,他们会产生狡猾、活波、善良、聪明等相应的审美感受。其次,培养幼儿的审美判断力。审美判断是对审美对象的美的特性进行分析、综合之后所得出的审美评定和审美审美断定,而审美判断力则是指在这种审美评判和审美断定中所体现出的审美的水平与能力。如果结合幼儿的审美心理特点,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幼儿阅读幼儿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他们会调动主体的审美经验展开丰富自由的联想,将幼儿文学作品的审美特性与幼儿主体的知、情、意、行对应[4]黄健.文学与人生[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起来,从而产生丰富的审美想象和营造意蕴深厚的审美境界。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说过,幼儿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需要一颗点燃的火种,于是我们需要通过幼儿文学作品去点燃幼儿心灵的火种,让幼儿对应作家的审美创造的审美意向进行不断的审美判断练习。这将有效地培养幼儿阅读审美判断能力。例如:德国当代幼儿文学作家甘特·斯本的短篇童话《向日葵大街的房子》,老房子与主人伯姆泼利先生一家世代相居,因此感情深厚,几次从危难中解救和保护了主人一家,对主人始终忠心耿耿。然而伯姆泼利先生嫌老房子旧了,要卖掉它,买栋新房子。老房子不愿意离开主人,想尽一切办法来阻止主人出售它。它的种种鬼把戏吓走了一个又一个买主,然而引起了一对喜爱新奇事物的新婚夫妇的极大兴趣,非要买下老房子不可。老房子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得选择出走。最后,伯姆泼利先生千辛万苦才找回了老房子,并把塔装饰一新,决心永远与忠诚的老房子为伴。如果幼儿经常阅读这类作品,他们就会对老房子这个别出心裁的形象进行再现、体验与感悟的基础上,判断出作品的蕴含。作者借助童话这一文体,突出老房子忠心不二的精神品质,意在赞扬一种朋友之间的忠诚守信,哪怕遇到任何意外变故也不变心的为人的高尚品质。再次,提升幼儿审美理解力。审美理解是在审美判断的基础上,事物审美特征做进一步认识、分析把握的一个审美过程。审美理解也是对事物审美特性进行深入和强化的认识和把握过程,是审美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由个别性把握经由特殊性把握,再到普遍性把握的飞跃过程。从这一角度考虑,可以发觉幼儿再阅读幼儿文学作品时,往往时从作品中的各种事物外部联系的理解入手,然后对各种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偶然与必然、可能与现实的相互关系,以及事物内部的联系作深刻理解和认识,从而积累某类事物所具有的审美属性,不断提高审美理解力。例如:幼儿在阅读王子德的《快乐王子》时,他们发现这个童话描写的是“快乐王子”为了关心帮助穷人而献出了自己所有最珍惜的东西,最后又由于同情曾帮助过他的小燕子,悲痛得铅心爆裂而最后背毁,而其内涵却是“快乐王子”为爱而献身的崇高的精神境界。由这个文本作为范例,然后引导幼儿阅读更多的童话,幼儿会领悟到童话生动的形象与离奇情节的背后,常能引发人们思考更深刻的社会内容,如,人与人的相处,人与自然的关系、美与丑的辨别、正义与邪恶的根源等隐藏的蕴含。三、幼儿文学中文学蕴含对于阅读能力的培养席勒曾经指出:“审美的教养使一切事物服从美的法则,并且在它给予外部生命的形式中显现内在生命。”[5]由此可见如果在幼儿语文教学中,经常进行类似的阅读,那么幼儿会在文学形象的审美感受中渗透自己的审美体验,从而直接进入到文学作品的哲理性认识和本质性把握的层面。如果说审美体验能够让幼儿充分把握文学形象的美,那么阅读回[5]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117.味无疑是文学蕴含的升华的方式,阅读回味有助于幼儿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回味中包含着想象能力的培养。回味是解读的一种精神反刍形式,是一种回溯性的心理活动。幼儿文学中的某个情节、某个人物的典型性格,甚至它的一两句有意思的话,幼儿诗歌中的某种意境、某一佳句、某一关键字眼都可能给幼儿读者留下阅读回味。之所以产生阅读回味,是因为幼儿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够发达,他们对作品中的场景、情节、人物、内涵可能一时能以有豁然领悟的感受,需要在对作品的反顾中重新整理、逐渐体会。而回味过程,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有效地激发幼儿的情感,使幼儿在情感的触动下,牵引想象,进而在飞扬的想象中产生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用故事、音乐或者画面来渲染气氛,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往往充满激情、充满想象、充满灵感。它不仅有助于丰富幼儿的内心情感世界,培养想象力,使幼儿体悟到文学的情感美、形象美,而且直接关系到幼儿对于文学本身的理解与接受程度。同时阅读过程还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参考文献:[1][英]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M]。上海。上海出版社社,1987.74[2]龙协涛.文学阅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0[3][匈牙利]卢卡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第二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429.[4]黄健.文学与人生[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5]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117.
本文标题:论幼儿文学教育与阅读能力培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196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