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六单元《道法自然》题目一、《老子五章》(选择题10题,判断题5题,共15题)1.下列加点词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B)☆☆A.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抱:怀抱B.道可道,非常道常:永恒的C.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文:文字D.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居:居住2.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无,名天地之.始B.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C.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涉D.生而不有,为.而不恃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3.下列句子句式不同的一组是:(C)☆☆A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无,名天地之始B天下莫柔弱于水仕宦于台阁C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天下莫不知,莫能行D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4.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A.《老子》第一章提到的“道”是指一切存在的根源,具有不可说性,不可以概念化,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和根源。B.第二章强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反映了一种消极的人生观C.第七十八章说”受国之垢,是社稷之主”,只要能够蒙受国家的屈辱,就可以做君主.D.第八十章里.老子认为,让百姓不用各种器具,不去冒险,只要满足他们的温饱需要,就可以使国家太平发展.5.下列名字不是指陈老子的是(C)☆A.李耳B.重耳C.李子D.李聃6.下列有关老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D)☆A.老子是春秋时期楚国人B.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C.老子是中国最早的古儒D.《老子》是法家思想的经典7.老子的人生论包含深邃的哲理,下列论述不是表达事物之间辩证关系的是(C)☆☆A.大成若缺B.大直若屈C.大辩若拙D.大盈若冲8.老子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道”论较早地提出了天地万物的起源。下列论述不是反映这一思想的是(D)☆☆☆A.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B.有物混成,先天地生C.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D.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9.有关老子所论之“道”不准确的解说是(C)☆☆A.“道”是“无”,是一切存在的根源。B.“道”永远存在,运行不息。C.“道”是“无”,“无”是“空”,是“零”。D.“道法自然”指出“自然”是万事万物运行应该遵循的最高法则。10.有关老子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D)☆☆☆A.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B.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C.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D.老子主张圣人应力求遵循人之道,力求“损不足以奉有余”。判断题1.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起源与存在的哲学家。(对)☆2.孔子的“道”是纳仁入礼的道德思想,属于社会伦理范畴;老子的“道”是万物存在的哲学体系的核心。(错)☆☆3.“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表明老子主张清静以修为的主张。(错)☆☆4.老子《道德经》中提到的“无”应该理解为“空无”、“什么都没有”的意思。(错)☆5.老子有句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说明对立的东西是相互转化的,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老子学说的思想精华。(对)☆☆二、《饮酒》(选择题10题,判断题5题,共15题)1.晋代弃官归田,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的诗人是(C)☆A.孟浩然B.王维C.陶渊明D.谢灵运2.诗作着力表现田园生活的怡然自得之乐,则有情意真切,格调清解,简洁储蓄,富有韵味的风格特点的诗人是(D)☆☆A.孟浩然B.孟郊C.谢灵运D.陶渊明3.陶渊明《饮酒》中,最富有哲理意味的诗句是(B)☆☆A、飞鸟相与还B、心远地自偏C、结庐在人境D、悠然见南山4、对陶渊明的《饮酒》(其五)赏析有误的一项:(C)☆☆☆A、诗歌表现了诗人不慕功名利禄的高尚节操以及在自然景物中寻找乐趣的恬适心情。B、本诗平淡自然而诗意隽永,情与景相应成趣。C、本诗的主旨句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D、诗中的“菊”、“山”、“气”、“日”、“鸟”这些极富诗情画意的景物都点出了“真意”的所在。5、对陶渊明的《饮酒》(其五)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A、诗的前四句道出了作者的体验:要拥有心灵的宁静,就应该脱离喧嚣的环境,投身到大自然中,尽情体会生活的快乐。B、“山气日夕佳”中的“佳”字,写出了作者对山气缭绕、夕阳西下一景象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惬意情怀。C、“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D、本诗描写了恬静、闲适的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亲相融的境界。6.下列对对陶渊明的《饮酒》(其五)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A、这首五言古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反映出作者厌恶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的人生追求。B、第一、二句直接道出作者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喜爱,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生活的厌倦。C、第三、四句自问自答,表现了作者对自由自在、超凡脱俗境界的追求。D、第五---八句将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作者完全陶醉在悠闲自得之中。7.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现存125首,但是以下哪类诗不是他诗作的主要内容(C)☆A.饮酒诗B.咏怀诗C.讽喻诗D.田园诗8.下列名号哪个不是陶渊明的指陈(D)☆A.陶潜B.元亮C.五柳先生D.叔夜9.下列哪项不是陶渊明诗的总体艺术特征(B)☆A.自然B.深刻C.朴素D.真情10.下列哪项不是陶诗的艺术追求(D)☆☆A.发乎事,饮酒是其事。B.源乎景,采菊、南山是其景。C.缘乎情,心远尘世是其情。D.止乎礼,心远、忘言是其理。判断题1.陶渊明《饮酒》(其一)以邵平为例表达了从自然变化的盛衰更替现象,继而联想到人生的福祸无常,与其追名逐利,倒不如隐遁以远害饮酒以自乐这个观点。(对)☆☆2.苏轼《东坡诗话》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多索然矣。”此论正说明了“望”与“见”的差异在于“意与境会”和“境与意会”。(错)☆☆3.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涉及对隐居方式的评价,他认为“隐逸”只能蛰居山林、遁世索居。(错)☆☆4.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言不尽意”,我们需要“立象以尽意”,但又不能执著于言象,要做到“得意忘言”、“得意忘象”。(对)☆☆☆5.《五柳先生传》不是陶渊明的自传。(错)☆三、《游黄山后记》(选择题10题,判断题5题,共15题)1.下面哪个字在本文中是异体字。(B)☆A.胁B.岐C.阶D.级2.下面哪句中的名词活用作动词。(B)☆☆A.陡者级之B.断者架木通之C.四顾奇峰错列D.挟予以登3.下面哪句话中有名词作状语的用法(A)☆☆A.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B.惟瞰翠微之背C.石块丛起则历块D.石崖侧削则援崖4.“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是下面哪个作者之意(A)☆A.徐霞客B.陶渊明C.顾祖禹D.苏轼5.徐霞客对黄山最深刻的整体印象是(C)☆A.险B.峻C.奇D.绝6.下列有关徐霞客的表述不正确的是(C)☆☆A.古代杰出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B.著名学者钱谦益称赞说“徐霞客千古奇人”,这是对霞客评价的点睛之笔。C.他经10年考察撰成的60万字《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D.《徐霞客游记》是一部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7.《游黄山后记》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C)☆☆A.采用的是日记体。B.是徐霞客第二次游览黄山时的旅途记录。C.本次次序然地记叙了游历黄山前后三天的行程。D.这篇文章与其他山水游记重在借境抒情或托物喻理不同,准确、客观的描写是本文的主要写作目的。8.下列哪个不是《徐霞客游记》的主要写作特点(D)☆☆A.描绘大自然可以用真、细、活、热四个字来概括。B.他长于用工笔画的细腻手法,对大自然进行详尽的摹写。C.善用拟人拟物的手法,通过形象的比喻,使高山、怪石、幽洞、清风、流水都具有了生命,活生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D.徐霞客崇尚自然,受老庄哲学的影响颇深。9.黄山四绝是(A)☆A.松、泉、云、石B.松、泉、云、水C.松、泉、树、石D.松、雾、云、石10.下列哪个名字不是指称徐霞客(C)☆A.弘祖B.字振之C.元亮D.霞客判断题1.“溥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是徐霞客第一次游黄山后的感慨。(错)☆☆2.《游黄山后记》第一次向世人全面生动地描述了攀登天都峰的险难,以及站在峰顶所见的不同寻常的奇观。(对)☆3.徐霞客以自己的目测判断天都峰不是黄山最高峰,体现了他不迷信盲从、不随人短长的自主精神。(对)☆☆4.“踏遍峨嵋与九疑,无兹殊胜幻迷离。任他五岳归来客,一见天都也叫奇。”是徐霞客所作的名诗。(错)☆☆5.徐霞客是清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所著《徐霞客游记》是地理学和游记文学的名著。(对)☆四、《陶然亭的雪》(选择题10题,判断题5题,共15题)选择题1.下面哪篇散文不是俞平伯的作品(A)☆A.《故都的秋》B.《清河坊》C.《西湖的六月十八夜》D.《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2.下列选项中哪一项是对《陶然亭的雪》特点的描述(D)☆☆A.本文不仅是一种情绪的抒发,还寄托了作者的理想。B.文章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C.本文笔触细腻、文风清丽。D.文章语言既具口语化之自然,又形象雅致。3.以下都是古人描写雪景的诗句,不属于唐代作品的是(C)☆☆A.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C.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D.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4.下列有关俞平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D)☆☆☆A.俞平伯是我国著名的诗人、散文家、研究古典文学的学者。他原籍是浙江省德清县,生长在苏州。B.俞平伯出生书香家庭,取名铭衡,字平伯,以字行。在发表著述时,曾先后署过别名YP、环、平、援试、一公、屈斋、吾庐、槐居士、古槐居士平生、古槐居士。C.俞平伯是从写新诗起步,踏上了新文学的创作道路的,在现代文学史上,他最初以新诗人的姿态,活跃在新的诗坛上。D.俞平伯与郑振铎、沈雁冰等十人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集资出版书籍。5.在新诗的历史上,俞平伯也是较早地对新诗做出理论贡献的一个,概括起来说,下列哪个不是他的新诗理论(B)☆☆A.他认为新诗只有谋求自身健全的发展,才能战胜旧诗。B.为谋求新诗的发展,他主张提高新诗创作数量,新诗质量可以降低要求。C.他认为新诗不应以美为鹄的,而是应当表现人生,导人向善,有益于人群。D.对新诗的发展,他提出要推翻诗的王国,恢复诗的共和国,创造平民化诗歌的主张。6.有关俞平伯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A.俞平伯一生写作了多部有影响的小说。B.在新诗的历史上,俞平伯也是较早地对新诗做出理论贡献的一个。C.俞平伯在散文上的成就和影响,超过他的新诗。D.俞平伯主张用历史考证的方法、文学的眼光来研究《红楼梦》,比起旧红学的索隐派、评点派是要高出一筹的。7.俞平伯的《陶然亭的雪》行文篇章结构散漫,下列解释不合理的是(D)☆☆☆A.当时是对讲究“起承转合”的传统文章体例的勇敢挑战,有助于形成一种与旧散文之严整有序井然不同的崭新风气。B.俞平伯散文结构的松散还与其哲学思想有关,受其哲学思想中的禅宗思想影响较大。C.在其大跨度的飘忽不定的朦胧一片的思维中,“心”与“意”仍是唯一的主宰。D.行文结构的散漫是其思绪混乱的表现,是其思绪活动的一种抒发。8.有关俞平伯散文的语言特点表述不准确的是(D)☆☆A.文章语调自然亲切,具有谈话一般的平和。B.既具口语化之自然,又形象雅致。C.写景描绘传神,传达了自然之神韵。D.口语表达直白,欠缺生活情趣。9.《陶然亭的雪》表达出了作者的思想,下列表述不恰当的是
本文标题:道法自然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201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