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论新常态下商业银行的大额授信风险防范与化解
-1-新常态下商业银行大额授信风险防范与化解——以山东莱芜为例摘要:近年来,银行业贷款授信过度集中引发的大额授信风险问题较为突出。对此,本文以山东莱芜为例,介绍大额授信风险的基本情况;从企业、银行、社会监督等方面分析大额授信风险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化解措施。关键词:商业银行;大额授信风险;成因分析一、引言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在新常态下,我国GDP增速增速不断放缓,从2010年的10.45%降至2014年底的7.4%,粗放式的扩张已不适合当前形势,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正在成为新的增长导向,银行业金融机构正面临巨大的改革转型压力。近年来,莱芜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为追求规模效益,往往将集团客户、大客户作为营销工作的重点,争相为大额客户贷款授信与投放贷款,“垒大户”现象十分普遍。大额授信客户虽在经济上行期对银行利润做出较大贡献,但在经济转型期,其隐藏的风险正在逐步显现,严重影响着银行业资产质量,目前大额授信风险防控已成为经济新常态下当地商业银行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二、莱芜辖内大额授信风险现状莱芜市因钢立市、以钢兴市,产业结构单一,长期以来以钢铁为主导产业,辅之以姜蒜等种植业,银行业授信集中度较高,近年来,各银行机构对莱芜市压缩授信部分大额授信企业资金链断裂风险累积,涉及众多关联及担保企业,莱芜市泰丰纺织、东方彩印、御鼎冷弯等多家企业、担保圈已先后出现资金风险,大额授信风险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不良贷款高位运行,信用风险防控压力较大。截至2015年4月-2-末,莱芜市银行业各项贷款647.46亿元;不良贷款余额65.52亿元,不良率为10.1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19个百分点,高居山东省第1位,且关注类贷款余额高达41.5亿,其中部分贷款存在劣变为不良贷款的可能。今年,企业经营困难,资金链紧张情况仍未得到有效缓解,承受市场风险的能力仍然较弱,银行业化解压力和防控压力依然较大,可能存在不良贷款前清后增,质量仍在继续下迁的可能。(二)银行“垒大户”现象明显,贷款集中度高。受地域经济特点影响,莱芜市经济结构调整难度较大,辖区行业和客户的信贷集中一直是银行业的突出问题。截至4月末,辖区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贷款分别占全部贷款的42.28%和26.83%。莱芜市内授信余额20亿元以上的客户4家,分别为莱钢(2户)、泰钢、九羊三家钢厂,余额5亿元以上的客户11家。5亿元客户贷款余额235.385亿元,占全市贷款余额的36.36%;三大钢厂贷款余额181.2亿元,占全市贷款余额的27.99%。客户结构单一,授信风险过于集中,加大了金融机构对授信风险的整体控制难度,贷款集中度风险依然较突出。(三)关联企业担保圈风险聚集,担保效能减弱。据初步统计,莱芜市共明确担保圈23个,涉及企业181户,授信总额89亿,其中圈内担保74亿;授信5亿元以上担保圈5个,授信总额56亿元,其中最大担保圈涉及客户11个,授信总额21.5亿元。担保圈内企业多为关联企业互保,由于担保圈内经营行业高度相似,群内互保的担保方式在抵御系统性风险时较为脆弱,一旦发生行业性危机,作为第二还款来源的担保效能大幅降低,整个链条的偿付能力都将大大削弱,可能会出现大面积不良贷款。此外,担保圈与担保圈之间又通过“节点”企业重复关联,导致环环相扣,放大了风险的倍数,一旦某一环节失控,很可能引发多米诺效应。(四)经济转型期行业调整力度加大,风险不断加剧。目前,莱芜市长期发展积累的以资源型、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矛盾未得到根本解决,传统发展模式的惯性还很大,部分企业经营持续困难。特别是随着中央和地方出台淘汰落后产能、节能环保、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等一系列政策的影响,实体经济风险逐步向银行业体系传递,面临的结构性风险持续集聚。在经济转型和经济下行双重因素影响之下,产业政策调整、产能过剩、有效需求不足、环保要求提高等导致莱芜市主要行业风险不断-3-加剧,当地行业性风险形势依然严峻。三、大额授信风险成因分析(一)大额授信客户经营结构复杂。大额授信客户一般关联企业较多,关联企业之间经济往来多种多样,银行机构难以通过短时间的调查对企业的经营及财务状况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估,对大额授信客户了解不足。且在充足的信贷资金支持下,部分大额授信客户极易盲目进行规模扩张,甚至偏离主营业务,涉足一些陌生的行业,一旦融资环境发生变化,企业的资金链就会出现断裂。如莱芜某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取得银行信贷资金支持后,盲目扩张,于2008年7月份决定实施产业化项目,投资3.98亿元,建成年产2万套的微生物环保厕所,结果市场需求量小,产品滞销,企业资金链断裂,最终形成不良贷款。(二)银行授信信息不透明。商业银行未对彼此之间所拥有的信息进行充分沟通和交流,不能全面了解授信情况,在分散授信情况下,任何一家银行难以掌握企业全部情况,难以看到企业真实完整的合并报表,难以监控企业对外投融资及担保,导致商业银行授信总量远远超出企业的偿债能力。单一银行的盲目授信和过度授信,助推企业过度融资、扩张发展,从而大大降低信贷资产的安全性。(三)银行竞争同质同类化严重。从调查情况看,辖区银行业无论是国有大型银行、农村金融机构还是中小商业银行,其产品、信贷投向及金融服务上,同质同类化竞争激烈,相互之间争市场、争客户、争资源,产品创新能力低,发展粗放,靠规模扩张、存贷利差增加收益,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低,致使授信客户及行业高度集中,甚至带来盲目授信、过度授信问题。各类金融机构未形成自身鲜明的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加剧了“垒大户”现象的出现。(四)银行大额信贷管理粗放。大额授信贷款“三查”流于形式,由于大额授信贷企业具有规模大、营销成本低、市场份额占比大等特点,银行信贷人员往往忽视其经营及财务风险,贷前调查不审慎,过分依赖于客户提供的各类财务报表,未严格审核交易开具发票的真实性,给企业弄虚作假以可乘之机,降低了大额授信客户的准入条件。同时贷款发放后,客户经理往往不能对贷款资金流向进行动态监测,难-4-以掌握贷款的真实用途。(五)社会监督力量较弱。目前,莱芜市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以打击逃废债行为,但地方司法机关对法人虚假出资、抽逃资金等行为打击力度不够;社会部分中介机构不认真履行职业准则,提供虚假的验资报告和审验结果等,约束企业诚信守法经营的社会力量薄弱,助长了一些企业的不守信用行为。四、新常态下大额授信风险化解措施为有效防范信用风险的聚集和传染,维护辖区经济金融稳健运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防范大额授信风险。(一)强化组织领导。一是成立政府主导的大额授信风险防范处置工作领导小组,采取多种方式推动政银企沟通,畅通资金供求信息渠道,促进项目与资金的快速、有效对接,加快风险的应对和防范,实现政银企良性互动,合作共赢。发挥好区级政府化解银行授信风险的主动性,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沟通协商机制,提高合作层次,扩大合作范围。采取协调会、会商会、对接会以及项目推介会等形式,增进信息沟通,提高风险防范有效性和风险处置的针对性。二是建立信息共享交流机制。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单位各方之间要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相互提供相关信息数据,及时进行交流沟通,积极构建畅通高效的金融稳定信息网络。可创建以简报形式的内部信息刊物,不定期编发,作为信息汇报、沟通、共享的平台。(二)加强风险监测和预警。一是加大对企业风险的监测和预警。有针对性的加强对本市重点行业、企业运营资金状况的监测,筛选出区域性重点客户,并密切关注企业资金运用情况,实现动态监测。通过了解企业情况、分析经营财务数据等手段,摸清重点企业产、供、销及资金链维系情况,排查和发现可能发生的资金链断裂等苗头性、趋势性问题,及时预警,并及时将有关情况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二是加大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测和预警。督促银行依据企业真实资金需求,统一协调,合理设定企业授信额度、业务品种和贷款期限,防止企业因多头融资、过度举债、激进投资、盲目投资导致资金链风险。此外,严控单一银行对单一企业的授信规模,防-5-止银行跟风垒大户。三是加大对非金融机构的监测和预警。政府主导建立符合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担保公司及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监管要求和监测预警体系。做好各职责部门的协调工作,实现全面监测、有效管理。充分运用日常管理、定点监测等手段对其经营风险、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以及对银行业的渗透风险进行监测分析。四是规范异地银行授信行为。对异地金融机构在莱芜市的授信业务进行规范,引导其认真履行相关报备要求,主动参与本地债权银行联席会,合理确定对企业授信规模与授信结构,不率先抽贷、压贷,配合政府做好出险企业的处置工作。出于风险处置便利性的考虑,政府可适当向企业传导信号,尽可能的使用本地银行授信。(三)提升风险化解和处置能力。一是成立风险化解专项基金。可由政府牵头,联合商会和担保公司成立救助基金,企业面临风险状况时,应充分研判企业发展前景和风险程度,视情况帮助出险企业叙作信贷业务,防止企业向社会融资形成高额财务费用负担。二是破解担保圈及互联互保问题,防止风险蔓延。建议推动加大动产、股权、应收账款、知识产权等产权抵质押范围,提高房屋、土地残值抵押应用效率,相关部门加快土地、房产确权登记,提高企业抵质押贷款比例。如遇担保企业出现风险,由政府统一协调,积极推动相关银行、贷款企业、担保企业签订协议,引入其他有实力的企业或担保机构予以替换,切断担保传递风险。(四)着力提升银行业信贷管理水平。风险防控和化解的根本在于提高银行业信贷管理水平,各银行机构要做实“三查”,改进绩效考核办法,加强同业合作。积极推动银行业重塑健康、透明、互信的银企合作关系,发挥好银行业在结构调整、资源配置和风险防控中的积极作用。同时,监管部门要通过日常的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核查等工作,对因人为因素不主动、准确反映资产质量的,采取严格的监管措施,实施必要的问责,指导和督促机构制定完善有效管控不良贷款的制度安排,做实基础性工作,科学合理地配置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真正提升风险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水平,建立起完善有效的风险治理和防控体系。(五)提高银行业创新水平。金融创新一向是抵御风险,增强银行竞争力的有力手段。当地银行机构应积极开展金融创新,为直接融资提供各类服务,促进转型升级。重视提升中间业务收入的质量和比重,着力打造出业务多元化和盈利多渠道的-6-格局。应根据企业、客户要求的差别化、个性化,满足不同类型的客户需求;对风险类型不同的客户,实行不同的服务标准;根据不同区域和客户的实际情况,体现区域差异、客户差异、风险控制的差异,对不同的客户采用不同授信方案;创新担保形式或贷款方式,突破担保圈风险。(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一是加快现有不良资产的化解处置力度。对经营困难的企业,政府部门应视情况采取重组、兼并、注资、置换有效资产等措施转移化解风险;对救助无望的企业,坚持走依法破产的道路,司法部门应加快金融案件的审结速度,支持金融机构依法清收不良贷款。二是严厉打击逃废债务行为。充分发挥司法部门职能作用,严厉打击逃废银行债务、恶意骗贷、虚假担保以及非法集资等行为,对失信企业、失信高管等重点监测对象在银行、商业体系中限制其经营、消费等活动,全面打造信用金融环境。三是正确引导舆论宣传。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应加强对金融机构及相关企业的正面宣传、公正报道,防止不实报道和恶意炒作,努力营造良好的金融舆论环境。对于造谣滋事、诽谤中伤企业,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应由政府相关部门予以批评和教育;情节严重的,可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参考文献:[1]刘勤.大额授信企业:想说爱你不容易[J].一线传真,2008,(9).[2]郭毅飞.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与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10,(2).[3]朱广德、顾锦.适应新常态迎接新挑战.现代金融,2014(12).
本文标题:论新常态下商业银行的大额授信风险防范与化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209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