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题目论苏轼的词体革新姓名王腾飞教育层次本科学号1461001208856省级电大陕西专业汉语言文学分校榆林指导教师艾利教学点米脂写作提纲题目:论苏轼的词体革新中心论点:作为一代词豪,苏轼继承了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的疏隽之风,他“以诗为词”,拓展了词的题材,改变了词的写法和语言,提高和扩大了词的境界,使词作的风格由一元化朝多元化方向发展,为诗词联袂成为文苑奇葩,进而大放异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而打开了宋词创作的新局面,并在深层次上影响着金、元词人。结构提纲:一、唐五代词简述二、以诗的内容和题材入词三、以诗的风格和意境入词四、苏轼词风转变的原因结论:苏轼在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方和重大的贡献。他扩大了词镜,改变了词风,开创了词作的新阶段,特别是开创了有别于传统的“婉约”词而自成一家的“豪放”词,使宋词展现出全新的面貌,而影响了以后许多词人的创作。论苏轼的词体革新内容摘要:苏轼词作的出现,使得中国诗歌史上有了“婉约”和“豪放”两种词风。唐五代乃至宋初,词被视为“小技”,而苏轼在“以诗为词”的泛文学观念引导下,完成了在词前添加小序、以词人性情为始归、冲破词须协律的限制,使词具备了创作主体特殊的情感特征。作为一代词豪,苏轼继承了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的疏隽之风,他“以诗为词”,拓展了词的题材,改变了词的写法和语言,提高和扩大了词的境界,从而打开了宋词创作的新局面,并在深层次上影响着金、元词人,进而大放异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关键词:苏轼词境“以诗为词”豪放清雄旷达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怪杰”,他的“天才最高,文与诗词都好”,特别是他的词,在整个词史都有种旋乾转坤之功。南宋胡寅说:“(词)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逸怀壮气,超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南宋刘辰翁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都较准确地说出了苏词革新的划时代意义。本文拟从苏轼对词的题材拓展,写法创新,词境提高和扩大诸方面,探讨一下苏词的革新。一、唐五代词简述词是一种配合音乐的文学。它原名“曲子词”,后简称为“词”。隋唐之际萌芽,唐末五代发展,两宋走向鼎盛。它最早流行于民间,文人较少涉足。中唐后,一些与社会下层接触较多、文学观念比较开放的上层文人,陆续对词发生兴趣,并尝试着创作,如张志和的《渔歌子》、白居易的《忆江南》等,就是此时重要作品。唐末五代时,文人开始大量创作词,词自此由巷陌新声向文人士大夫之雅曲转变。后蜀赵崇祚编辑的西蜀词人的词作《花间集》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花间词人”大都有“狭邪狂游”的生活经历,“花间词”内容上多采用代言体,以下层歌妓为抒情主人公,是“南朝宫体”与“北里倡风”的结合。其风格轻靡浮艳,堂堂的文人士大夫之作,竟一堕而为伶人乐工之词。而到了南唐一班文人手中,词多少表达一些士大夫的思想感情。王国维《人间词话》:“冯正中堂庑特大,与中、后二主词,皆在《花间》范围之外。”三人中尤其是李后主,他经历了国破家亡的惨痛变故,于是便以其纯真任纵之心灵,体悟且沉湎于整个人世间的无常之悲慨,洗净宫体与倡风,将词引入歌咏人生的宽广途径,其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也远胜冯延巳和中主,成为南唐词坛之空谷足音。宋初晏殊、欧阳修等词人大都高官厚禄,生活舒适,没有唐末五代文人的家国濒临困境之压抑和绝望。所以,其所写小令别具一种雍容富贵的气度,而内容也大都是写儿女情愁。虽然一些文人亦偶有慷慨抒怀之作,但总体未脱离“花间”窠臼。二、以诗的内容和题材入词在两宋词坛,苏轼是第一位对词的内容题材做大面积改变的词作家。首先,他用词抒发了爱国的豪情壮志。北宋内忧外患交织,西夏、辽国的边患威胁,始终令北宋统治者寝食难安。苏轼活跃于政坛的年代,边塞矛盾集中在防御西夏的入侵方面。他的词就涉及到这方面内容,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冬。其时苏轼因与新党政见不合,自请外放,出任密州知州。作者身在东海一隅,心却时时关怀着祖国西北安全。这首词反映了作者维护祖国统一,反对西夏入侵的强烈愿望。词的爱国思想明显而强烈。词用典准确,比喻巧妙,善于烘托,加上音节急促,这一切都与射猎场面很好地结合起来,增强了词的豪迈奔放气势,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这首词的出现,奠定了苏轼的豪放词风,使豪放词和豪放词派有一个良好开端。其次,苏轼词揭示了复杂的内心世界。广义地说,任何文学作品都可算作作者内心世界的一种反映,而这里所说的“内心世界”,则主要指苏轼的词扩大了反映内心世界的范围。他的词已不再局限于伤春伤别与离情相思,而是抒写个人的政治理想、人生态度、内心的苦闷和思想上的矛盾。苏轼通过自己的创作,进一步发挥了词的抒情功能与社会功能。在苏轼以前,由于题材与内容的大同小异,形式、句法、口吻、声情差异有限,尽管词人们在艺术上有不同的贡献,但多数词人的艺术个性却表现的不够深刻,不甚鲜明。某些艺术风格相近的词人作品,竟互相混淆,至今无法辨明。苏轼的词则与此不同,即使把它混杂在别人的作品里,也能够把它识别出来。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时期,词前有一小序云:“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从序中的介绍来看,这首词写的不过是途中遇雨时所持的态度和所得的感受,然而,词人却借此表露自己的人生态度,展示自己的宽阔胸襟。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雨,由于“雨具先去”,同行者皆不堪,可以想象他们浑身湿透,急匆匆寻找避雨处所的“狼狈”相。而苏轼却是另一番风度:他在风雨之中“竹杖芒鞋”、“吟啸徐行”,另得一番乐趣。骤雨泼身,可以置之度外;“穿林打叶”之声,可以充耳不闻。自然界的风风雨雨是再正常不过了,遇上了只须坦然对待。仕途和人生途中也免不了有坎坎坷坷,有了这种坦然的态度就能安之若素。《定风波》表面上是写词人对待风雨的态度,实际上反映了词人在政治风雨中的坦然与放达。词人被贬期间,形同犯人,而他却能够把失意置之度外,寄希望与未来:“山头斜照却相迎”。这首词充分反映了作者的胸襟和气度,他能够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的情绪,解脱苦闷,表现出豪爽开朗的性格。再次,苏轼词多侧面地再现了农村生活。苏轼平生到很多地方任过职,每到一地,他总是勤政爱民,努力为当地百姓干一些实事好事,如疏浚西湖、赈济灾民、减免杂税等等。他把对这方面的关心表现在词中,于是出现了第一个把农村生活纳入词中的做法。如《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这首词以欢快的情绪为基调,很好地表现了这个季节农村的生活特点,质朴恬淡,引人入胜。在苏轼以前的文人词中,偶尔也出现过以农村片段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如张志和的《渔歌子》。但未有像苏轼这样,多方面描绘农村生活的画面,把农民、村姑作为主要描写对象。在扩展词的题材方面,苏轼无疑有着重要贡献。第四,苏轼词诉说了真挚的人伦之情。宋词因流行于花前月下、杯酒之间,所抒发的大都是文人士大夫与歌伎舞女之间的游戏之情,与家人、友人等比较真挚庄重的情感,几乎很少入词,苏轼之前只有欧阳修等词人才偶尔为之。到了苏轼笔下,却变得十分平常,处处可见。苏轼一生兄弟情笃,苏辙是他在词中经常抒发思念之情的一个对象。如《木兰花令》: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夜凉枕簟已知秋,更听寒蛩促机杼。梦中历历来时路,犹在江亭醉歌舞。尊前必有问君人,为道别来心与绪。这首词用传统的悲秋思人手法,传达对弟弟与友人的一片深情。第五,苏轼展现了清新秀丽的水光山色。每到一地,苏轼总兴致勃勃地游览山水,陶醉其间,物我两忘。如《虞美人》: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且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这首词上片没有直接写景,而是通过叙述、议论侧面烘托。下片转入景色的具体描摹。写出了杭州城的秀美、繁华。这与苏轼描写杭州景色的诗作《饮湖上初晴雨后》(“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在题材、创作方法上异曲同工。“以诗为词”是苏轼革新词体的关键。胡适说:“词起于乐歌,正和诗起于歌谣一样,诗可以脱离音乐而独立,词也可以脱离音乐而独立。苏轼以前,词的范围很小,词的限制很多;到苏轼出来,不受词的严格限制,只当词是诗的一体;不必儿女离别,不必鸳衾雁字,凡是思想,都可以作诗,就都可以作词。从此以后,词可以咏史,可以吊古,可以说理,可以谈禅,可以用象征寄幽妙之思,可以借音节述悲壮或怨抑之怀,这是词的一大解放。”苏轼词扩大了反映生活的领域。在苏轼现存的三百首词里,诸如咏史、游仙、悼亡、惜别、登临、宴赏,此外,山河风貌、田园风光、参禅悟道、哲理探讨等,几乎无所不包。经过苏轼的创作,人们才真正看到词可以反映广阔的生活内容。也正是通过苏轼的创作,才开始摧毁“词为艳科”的狭小樊篱,改变了词为“诗余”、“诗尊词卑”的传统偏见。三、以诗的风格和意境入词苏轼在词史上的另一不可磨灭的功绩便是拓宽了词的意境,改变了词的风格,使词与诗气脉相通。前人曾多次总结苏轼这方面的功绩,称其创立了“豪放”词派。所谓“豪放”是针对“婉约”而言的。“婉约”、“豪放”之分,最早始自明人张綖。清人王又华在《古今词论》中说:“张世文(即张綖)曰:词体大略有二:一婉约,一豪放。盖词情蕴藉、气象恢弘之谓耳……如少游都婉约,东坡多豪放,东坡称少游为今之词手,大抵以婉约为正也。”宋人对苏轼词的新风貌早有敏锐的察觉。俞文豹《吹剑录》所载东坡“幕下士”之言柳永词须“十七八女孩儿”演唱,东坡词则须“关西大汉”高歌,便道出个中原由。苏轼词风的转变,首先是由于歌词抒情模式的转移。苏轼拓展词境之作,都是以自我为抒情主体的,彻底改变了前人“代言”的方式。苏轼奔放之情怀、雄伟之志向都能在词中一一表现。与苏轼的宽阔心胸、坦荡襟怀相映衬,词中出现的景物也都显得气象宏大、气魄非凡。由于苏轼个人独特的审美趣味,所取之景多为清新明丽者,于是,清雄旷达便成为苏轼豪放词的典型特征。其最能代表苏轼独特风貌的作品当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首词艺术上最大的成就,就是它第一次在词里成功刻画了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把登临怀古词推到一个新的水平。在此之前,词作为一种新兴的文体,主要是用来描写男女风情及羁旅闲愁的。苏轼在此基础上,把一般的吊古伤今提高为对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唱叹与赞美。此词之所以为高,原因正在这里。《念奴娇》艺术上的另一特点,便是发展了情景兼融这一传统艺术手法。作者从眼前的自然风光起笔,引出历史人物,抒写个人感慨,险奇壮丽的赤壁风光成为词人追慕古代英雄人物、抒发个人豪情的有力烘托,自然山水、历史人物、个人感慨三者交织在一起,并以抒写词人的理想抱负与老大无为的感慨为核心。词中描摹江山如画,渲染周瑜的功绩,都是为了使这一感慨表现的深沉、悠长而又具体。这首词的再一特点,便是语言精炼而有特色,用墨不多而形象异常鲜明。写景:“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滚滚长江,波涛汹涌,赤壁矶头,山势险峻。在此背景里出场的历史人物却是“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瑜,当年周郎何等风流儒雅,从容不迫,料敌如神。凡此种种,均有效地增强了这首词雄奇的境界与豪迈的风格。被后人叹为“千古绝唱”。同样,《水调歌头》在中秋之夜咏月兼怀念弟弟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
本文标题:论苏轼的词体革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217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