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1页论规则意识教育【摘要】:一个人人遵守规则的社会才是一个平等自由的社会。当然,规则意识是不可能自动形成的,要依靠后天的教育和培养。本文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几个特点,总结出培养学生形成规则意识的几个渠道:①通过德育课教学,开展规则意识教育;②班主任正确引导,促进规则意识的形成;③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加强规则意识教育的效果。【关键词】:规则意识教育德育引导校园文化瑞士人遵守各种各样的规则、条文且一丝不苟,比如去邮局,规定2点开门,1点45时,邮局内的人已各就各位,每个人都在自己座位旁直直站着,而外面的人在门口静静地排队,钟声“铛”敲响了2点,大门准时拉开。瑞士人大多习惯早睡早起,住公寓的人一过晚上8点就不再淋浴,怕哗哗的水声影响左邻右舍。再比如瑞士环保意识很强,对旧报纸等可回收的废品,每个居住社区规定在不同的日期定时来收,到了收旧报纸的日子,家家户户门前整整齐齐码放着旧报纸。遵守规则,是瑞士人的一种价值观念,没人越过规矩办事,时间久了,你会觉得在那种环境中很舒适,这种舒适的生活环境就是规则意识给人们带来的。那么我们呢?在抱怨环境脏乱的时候,想想自己是否也随手扔过垃圾?在抱怨办事不公平的时候,想想自己是否也曾有过不按规则办事?所以说,有一个哲学家曾经说过:“一个时时处处讲秩序的民族,永远都是一个强大的民族!”那么什么是规则意识?所谓规则意识,是指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比如说遵守校规校纪、遵守法纪、遵守社会公德、遵守游戏规则的意识。拿排队作个比方:排队的次序是法治,每个人都可以排队是民主,那么每个人都愿意排队就是规则意识。没有这个意识,民主和法制都是空的。这个最基本的意识和人性与良心有关,和道德与信仰有关。规则意识是现代每个公民都必备的一种意识。规则意识有三个层次:它首先是指关于规则的知识,比如说不偷不盗、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爱护环境、讲究卫生、遵守学校纪律、尊敬师长等。但仅有规则知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有遵守规则的愿望和习惯,此即是规则意识的第二个层次。谁都知道偷车是不应该的是违法行为。但是为什么偷车事件还会屡屡发生呢?这是因为社会上有些人并第2页没有一个遵守法律与规则的良好习惯。因此重要的不是知道规则,而是愿意和习惯于遵守规则。这尤其表现在没有强制性力量阻止违反规则的时候,也自觉予以遵守。车子未加锁,周围又没有人,怎么办?是顺手牵羊,还是帮其看管?古人说的好:君子慎独。君子在独自一人的时候是很慎重的,因为没有人监督你,人性中不好的一面就会跳出来,千方百计地诱惑你。如果没有遵守规则的意识和习惯,在四周无人的情况下,顺手牵羊不是没有可能的。而在一念之间,你可能铸成大错,后悔莫及。规则意识的最后一个层次是遵守规则成为人的内在需要。在这种意识境界中,遵循规则已成为人的第二天性,外在规则成为人的内在素质。从规范到素质的转变,对于个人来说,意味着规则不再仅仅是一种外在强制,从而在某种意义上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按孔夫子的话来说,这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释: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即随心行事也可以不逾越规矩)。从西方启蒙思想的角度看,人人均认可的规则意味着最大限度地实现和保障了人们的自由。当然,规则意识是不可能自动形成的,要依靠后天的教育和培养。而学校教育是诸多教育途径中重要的一环,自然也就成为规则意识教育的主渠道。那么这个主渠道教育效果如何呢?长期以来,我们注重于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强调奉献与牺牲。而规则意识则由于其目标层次“太低”常常不被人们放在眼里,其结果是学生思想政治理论上一套,但实际中却是另一套,随地吐痰、口出脏话、排队加塞......。以致于中国人在国外成为不守规则、不文明的代名词。许多教育界人士大声疾呼:我们的德育怎么了?规则教育成了我们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一个盲点。而这一教育盲点对中等职业学校而言往往更加严重,归纳其原因为三:第一.中职生生源特点。这十多年来,中职校的生源水平大幅度下滑,大多数都是勉强初中毕业即使上了高中将来考大学也无望的学生。其中有一定比例的文化基础与行为习惯“双弱势”学生。甚至有一个些学生价值取向扭曲,自由散漫不守纪律,屡犯校规校纪甚至出现犯罪行为。可以说,规则意识的缺失在这一人群中非常突出。第二.中职生年龄特点。第3页中职生在校时年龄段一般在16~19岁。这是从未成年人到成年人,从学生角色到社会角色的转换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叛逆、茫然困惑无所适从,许多学生遵守的是他们所谓的“规则”而非主流群体的规则。一个最简单、最有效的适应方式就是遵守群体的规则,由此才能赢得群体的承认和接纳。第三.中职生的就业特点。中职生毕业后多数从事一线操作型的工作,企业对他们的要求主要是操作水平。因为长期面对的是机器设备,对规则意识逐渐淡化。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规则意识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它关系到中职生今后的发展。关系到中职教育在整个社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学校的规则教育是全方位的,包括:班级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德育教学等各方面的努力。那么,我们如何利用这些渠道,培养中职生的规则意识呢?一.通过德育课教学,开展规则意识教育1.依据德育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开展规则意识教育目前被教育部正式列入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德育课程是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法律基础知识、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和哲学基础知识。这几门学科中都有大量的教学内容是与规则意识教育要求相符合的。尤其是法律基础知识课程,因为法律本身就是一种刚性很强的规则。我们应该通过该学科的教学,让学生们了解宪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刑法和诉讼法中与学生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有关条文知识。当然认知教育只是规则意识教育的一个起点,在条文知识讲解的同时,必须让学生明白法律在治理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和公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初步形成对法律的认同感和信任感,产生法律至上、乐于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尊严的思想倾向。在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的教学中我们要抓住职业道德教育与规则意识教育之间的结合点,使学生懂得遵守职业规范的重要性,形成以遵守职业规范为荣的价值导向。众所周知,许多职业道德的要求,例如,“客观公正”、“廉洁奉公”、“诚实守信”等,同时也就是法律规范的要求,违反职业道德的同时也就触犯了法律法规。我们要善于寻找职业规范与学生目前行为养成之间的关联点,例如,第4页职业首先中“廉洁奉公”的要求,相对应的,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在校期间养成“不占同学小便宜”,“借同学的钱物能按时归还”,“捡到东西要交公”,“生活中不互相攀比,不乱花钱”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教学中我们应该将规则意识教育同经济政治素质教育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切不可喧宾夺主,把经济与政治常识课变成法律常识课。可以利用教材中现有的内容,例如第二章里“市场管理的法律包括哪些”,第八章中“想一想:我国公民有哪些民主权利”,第九章课后的阅读与思考“厦门特大走私案得到严肃查处”等。在哲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把立足点放在培养学生用理性思维去看待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用客观唯物的观点正确认识我国目前法制水平相对落后的现实状况;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法制建设过程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用矛盾的观点分析纪律与自由、公平与效率、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坚定法律信念。2.改进德育课的教学模式,增强规则意识教育的实效性实效性问题始终是困扰德育的一个难题,它与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有着直接的关系。传统的德育课教学方法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单向、简单、刻板,说教性太强,容易引起学生的排斥与逆反情绪,阻碍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和内化。近年来,不少教师积极致力于德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中,逐步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单一化现状。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主体活动模式、小组合作学习、问题探讨式学习等。教师选择、使用或创新教学模式时,要注意体现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交互性特点。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老师的教学要善于在民主开放的环境中激励学生通过自我教育,主动接收社会的规范要求,自我约束养成规范行为。例如我们在法律课上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基本案例,然后对案例中的条件加以多元化的拓展,层层设问,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彼此观点的碰撞中得出结论,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第二实践性特点。德育实效性的关键是做到知行统一。而要做到知行第5页统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实践参与机会的多少。老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教育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从而达到品德内化的最终目标。第三激励性特点。现代行为科学认为,一个人在没有受到激励的情况下,他的能力仅能发挥20%~30%;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能力就可能发挥到80%~90%,甚至更多。不少老师在小组合作式学习模式中采用了“比一比、赛一赛”的激励方式,通过对符合规则要求的个人或小组予以表扬和肯定来激励学生不断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增强抗拒诱惑的能力。第四生动性特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年龄特点要求我们的老师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应该生动活泼、充满情趣。老师应该选择最鲜活的教学素材、新颖的表现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欢快愉悦的情绪,在欢快愉悦的情绪中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总之,新型的德育课教学模式虽然在形式上丰富多彩,但是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却是相同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品德的内化,增强德育的实效性。3.改革德育课评价方式,促使遵规行为的养成德育评价本身是德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什么样的评价方式会对德育课教学目的的实现产生重大影响?反思我们过去的德育课评价方式存在着诸多弊端,例如评价主体的单一性,老师一人说了算,结果导致一些学生形成了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多重人格。同时,评价方式单一化,一张考卷定乾坤,只要条文背得好,内心信不信,实际做不做都无所谓。这种“重视静态结果、轻视过程评价”、“重视知识再现、轻视实践行为”的德育评价方式带来的后果是:知行脱节成为学生品德教育中的通病。面对传统德育课评价方式的种种缺陷,我们必须对评价方式进行重新的建构,变单一主体评价为多主体评价。也就是说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空间,汇集来自自身、同学、教师、家庭等各方面的信息,采用自我评价、同伴评议、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评定以及家长评价相结合的多主体评价,发挥各种评价的优势功能,这样做能够达到较为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目的,同时在这种全方位立体式的监督下,学生时刻注意自己良好规范行为的养成,日积月累,最终将遵守规则的行为转化第6页为自身的内在素养,也就是孔子所说的那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二.班主任正确引导,促进规则意识的形成班主任在学生规则意识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管理时要善于在民主开放的环境中激励学生通过自我教育,主动接受社会的规范要求,自我约束养成规范行为。在班级中可以讲一些社会上影响比较大的事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彼此观点的碰撞中得出结论。另外,班主任应适当采取激励的方法,对符合规则要求的个人或小组予以肯定,激励学生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逐步形成规则意识。三.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加强规则意识教育的效果仅对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各种规则意识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在校园中我们要通过营造遵守规则的氛围,让学生融入其中,自然而然地形成规则意识。简单地说,不允许学生吸烟,那么就应禁止学校的老师在公共场合吸烟;不允许学生迟到早退,老师也坚决不允许出现迟到早退的现象。学生如果身在一个有规则的环境中,会更容易形成规则意识。另外学校应多开展健康向上、寓教于乐的活动。不管下棋还是打球,都是有规则的,犯规将被罚下,这样,在文娱活动中体会规则,逐步加强规则意识。和谐社会的建立离不开规则意识,法治社会的美好愿景更是建立在人们对规则的尊重和对秩序的热爱上。当然,规则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我们深深地知道肩头的担子有多重,它是重塑文明中国的历史使命!
本文标题:论规则意识教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218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