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投融资/租赁 > 论转基因种子监管失控
《合作社经营管理》课程论文1/6如何解决我国转基因种子监管失控摘要: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大量的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已进入商业化阶段,转基因生物在为人类社会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其安全性已成为人类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对转基因生物安全依法管理是世界各国控制和应对生物技术风险的重要,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建立了完善的管理条例和法规等管理体系,以保障人类和环境的安全,但就目前中国转基因种子管理来看,出现了严重失控的现象。本文客观地阐述了转基因种子安全管理的现状,分析了转基因种子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强转基因种子安全管理的对策措施。关键词:转基因种子安全管理对策2013年10月25日,甘肃省张掖市出台了一则《关于建设农产品安全大市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中表示,将“严禁任何企业和个人在张掖落地从事繁育、销售和使用转基因种子的经营活动。”,甘肃张掖市出台转基因种子“禁令”,该市成为了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明令禁止转基因种子的地级市①。这无疑将现在愈演愈烈的转基因安全之争推向了另一个高峰。无论张掖市出台的《意见》是否为了炒作,转基因种子的管理都是现实的问题。现我国多地出现转基因种子管理失控现象,如湖南、安徽、吉林等地,转基因种子科学管理亟待解决。一、转基因作物定义与现状将某种生物中具有特殊功能(如抗病虫害、增加营养成分)的基因片段加到受体生物中,改造受体生物的遗传物质,从而使其农业性状、营养品质和其他品质发生转变,这种基因改造过的生物就是转基因生物。自1983年世界上首例转基因烟草试种成功以来,在短短20多年里,转基因生物已达120种。在转基因生物中大部分为转基因作物,2006年种植面积已接近9000万hm2,主要为玉米、棉花、①中国新闻网,《甘肃张掖明令禁止转基因书记:无力辨别只能禁止》,2013年11月6日《合作社经营管理》课程论文2/6大豆、油菜、小麦等,主要分布在美国、阿根廷、加拿大、巴西和我国。我国的转基因研究启动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并列入国家“863”高科技发展计划,经过20年的②迅速发展,转基因作物面积已居世界第五位。目前产业化程度最高的是转基因抗虫棉,由于大大减少了杀虫剂的使用,1999年至2006年间,全国累计推广国产转基因抗虫0.104亿hm2,经济效益显著③。(一)转基因种子管理现状在中国,一方面法律明文禁止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种植和进口,另一方面有些机构和地方政府又对转基因技术遮遮掩掩,某些商家还被曝违规混售转基因大米,这反倒频频引发不必要的恐慌。比转基因信息公开不透明、不规范更令人困惑的,是有关部门“内外有别”的管理思路。据媒体报道,在欧盟食品和饲料类快速预警系统2013年的通报里,中国出口欧盟的大米制品中,有25次被查出含有转基因成分,中国随后加强了对转基因成分的监测。但对国内的转基因争议,某些职能部门似乎置若罔闻。转基因无疑是当前最具争议的话题之一,每隔一段时间,媒体上都会掀起关于转基因的口水战。继赵薇为某食用油代言的风波后,武汉日前再度遭遇转基因质疑——央视记者在武汉超市随机购买5种大米,送检结果显示其中3种含转基因成分;据称转基因水稻种子在武汉很受欢迎,不少农民都偷种植转基因水稻。(二)发展转基因作物的利与弊1.目前,多种优良品质的转基因植物进入了商业化进程。根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机构的统计和预测,全球范围内,1998年转基因农作物的销售额为12亿-15亿美元,2000年达到30亿美元,预计2005年可达80亿美元,2010年将达到250亿美元。在美国,转基因作物现已成为农作物的主流。据美国农业部估计,2002年,转基因玉米占美国玉米总播种面积的32%,转基因大豆占大豆总播种面积的74%,而转基因棉花已占棉花总播种面积的71%。这些转基因作物给农民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好处,美国农民每年用于控制杂草的费用减少了216③《江苏农业科学》,韩梅,《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现状及对策》,2007年第6期《合作社经营管理》课程论文3/6亿美元,每年减少除草剂用量84.5%万公斤。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产品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已有12个抗虫棉品种通过审定,累计推广面积达2000万亩,减少农药用量达30%,增加皮棉,1亿公斤,创造经济效益50亿元人民币。2.解决粮食危机:从社会需求讲,虽然传统育种掀起的第一次“绿色革命”极大地缓解了全球的粮食供应问题,但世界人口增长十分迅速,粮食需求与粮食供应的矛盾仍然日益突出。以我国为例,据测算,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而全国年需粮食将达到7200亿-8000亿公斤。按目前的增长速度,届时我国粮食的需求和生产能力之间将存在着,1700亿-2000亿公斤的巨大缺口,科学家们普遍认为:依赖传统农业育种技术很难满足本世纪世界人口增长对粮食和农产品的需求。而应用转基因技术能够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农作物,能大大增加粮食产量,从而使粮食短缺危机得到缓解。3.减少农药使用量,保护环境:从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角度分析,传统育种技术难以解决抗虫抗病等问题,目前控制病虫害的主要办法还是喷洒有机农药。由于害虫不断产生抗性,施用农药的剂量和毒性也不断增加。残留在作物中的农药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而农药对相关食物链其他物种的毒杀以及对土壤、河流的污染又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转基因技术则可以赋予作物抵抗病虫害的体能,从而避免或减少农药的使用,极大地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和环境生态。据统计,2000年由于种植不用除草剂的转基因大豆、油菜籽、棉花、玉米及耐虫害转基因棉花,使全球减少农药使用量2230万公斤。4.对人类及环境存在的潜在危险:由于转基因食品是把一种外来的基因转移到生物体中,所以可能有潜在的危险,即可能会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比如,转基因产品(如食品)是否存在过敏性、是否含有毒素、是否对人体会产生短期或长期的伤害等;转基因农作物在自然生长过程中其基因是否会发生变异或漂移,是否会改变自身或其他物种的遗传特性等等。有专家认为转基因的植物可能引起生物品种的紊乱,种植的转基因植物在花粉传递和其他形式中扩散无法控制,从而影响整个生态环境的平衡。丹麦科学家的研究表明,把耐除草剂的转基因油菜籽和杂草一起培育,结果产生了耐除草剂的杂草,这预示着通《合作社经营管理》课程论文4/6过转基因技术产生的基因可扩散到自然界中去从而存在着潜在危险④。二、转基因农作物安全评价原则(一)科学性原则对生物安全进行评价必须基于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应充分利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公认的生物安全评价方法,认真实施和进行评价。(二)熟悉原则在对转基因植物进行安全评价的过程中,必须对转基因受体、目的基因、转基因方法以及转基因植物的用途和其所要释放的环境条件等因素非常熟悉和了解,这样在生物安全评价的过程中才能对其可能带来的生物安全问题给予科学的判断。(三)预防原则为了确保转基因植物的环境安全,应广泛采用预先防范原则,即对于一些潜在的严重威胁或不可逆的危害,即使缺乏充分的科学证据来证明危害发生的可能性,也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止由于出现这种危害而对环境带来的灾难性的后果。(四)个案分析原则在对转基因植物进行安全评价的过程中,对不同的个案应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必须针对具体的外源基因、受体植物、转基因操作方式、转基因植物的特性及其释放的环境等进行具体的研究和评价,通过综合全面的考察得出准确的评价结果⑤。(五)逐步深入原则对转基因植物进行安全评价应当分阶段进行,并且对每一阶段设置具体的评价内容,逐步而深人的开展评价工作。通常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评价应该有如下4个步骤:①在完全可控的环境(如实验室和温室)下进行评价;②在小规模和可控的环境下进行评价;③在较大规模的环境条件下进行评价;④进行商品化之前的生产性试验。④王玉秋,钱茜,《我国转基因作物的发展现状及安全管理》,2006年12月4日⑤卢宝荣,《农业部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培训材料之四—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性评价》,2006年8月9日《合作社经营管理》课程论文5/6(六)实质等同原则该原则主要针对转基因植物的食品安全问题,以转基因植物的受体植物为对照,若转基因植物和非转基因对照植物在毒理学、抗营养因子、过敏因子等实验中没有表现显著差异,则认为转基因植物和非转基因植物在食品安全方面具有实质等同性⑥。三、解决转基因管理失控措施如果一再让管理不规范导致“转基因恐慌”,终将对相关研究工作不利。因此,有关部门不仅要严肃追查转基因种子流向市场的问题,要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同时,还要光明正大地开展科普和回应质疑。在目前转基因技术未成熟、检测技术不完善的情况下我们还是按照传统的耕作结构,不破坏作物多样性,暂时完全禁止转基因种子的使用。同时中国对转基因技术的钻研不应落后,进行自己的研究,自己的实验,得出一个适合我国的转基因使用方案,不可一味套用他国的经验结果。(一)建立健全法制,加强监管力度虽然我国十分重视DNA技术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但与急速发展的转基因技术的研制与普及而言,对其管理已显得有些滞后。我国应借鉴国外的通行做法,尽快把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纳入法制化轨道,加快生物技术安全管理立法工作的步伐,就转基因食品的管理制订专门的法规,由授权部门来具体负责这项工作。这方面的立法将和国际公约及国际惯例接轨,覆盖生物安全的各个方面,包括研发、生产到进出口贸易等各个环节。并且,政府要加大对生物安全工作的支持力度,把生物安全的研究列入国家相关计划中,以建立一套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且科学合理的生物安全评价和监控体系。(二)加大科学研究力度新的生物技术对环境、物种、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具有潜在的影响,其危险在于遗传工程对生物进程、生态进程和进化过程具有强大的干扰能力。转基因食品中的新成分是否有潜害,是否会降低人畜的免疫能力,转基因“外来物种”对原生物种基因多样性的入侵以及是否能造成生物多样性下降等环境释放的生态⑥卢宝荣,《农业部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培训材料之四—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性评价》,2006年5月6日《合作社经营管理》课程论文6/6风险研究,都是科学界一直争论的焦点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探讨。通过转基因方法培育的新品种,其安全性应该达到自然界中自然突变、化学物理诱变、有性杂交等方法培育的品种水平。在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上,我国不能“先发展后治理”,而应加大科学研究力度,探索出有自己特色的研究发展的路子。目前应该侧重应用基础研究,例如:新基因克隆,新方法发明,新系统创造,模拟传统育种方法重组基因的发生过程等,以确保转基因品种的安全性。(三)广泛宣传教育由于历史及教育模式等多种原因的影响,我们对于科学技术的宣传,往往是正面讲好的比较多,反面言弊的比较少。科学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允许怀疑和争论。对转基因技术这样一种其利弊远未能分辨清楚的新事物,要加强科学宣传,进行正确的引导,(四)推行对转基因产品的标识制度目前我国餐桌上有50%以上的大豆色拉油属于转基因食品,同时还有相当比例的其他进口转基因农产品。为了保障我国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应该尽快出台相关措施,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标签管理。同时要求进口的转基因产品必须贴上标签,以便消费者自行选择。十三小组成员:左皓陈伟胡泽涛侯坤徐诚
本文标题:论转基因种子监管失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220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