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论辛弃疾山水词的爱国情怀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论辛弃疾山水词的爱国情怀学院:文学学院班级:汉八班姓名:李欢欢指导教师:支利峰职称:助教完成日期:2013年5月19日I论辛弃疾山水词的爱国情怀摘要:辛弃疾是南宋词坛上成就最高的词人,“乐府以来,东坡第一,以后便到稼轩。”这是金元词人元好问对稼轩词的评价,可见其成就之高。辛氏的山水词作为其词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超越了前代山水文学的藩篱,不再只是借山水来逃避现实,表达超脱之感,而是运用具有时代感的笔触体现历史现实,抒发强烈的爱国情怀,并对当时苟且偷安的南宋王朝进行了理性的批判。关键词:辛弃疾;山水词;爱国情怀II目录一、英雄情结的展现..................................................2(一)英雄个性的体现............................................2(二)英雄永不衰息的抗争精神....................................2二、对国家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责任感..................................3(一)倾诉壮志未酬的悲愤与无奈..................错误!未定义书签。(二)对国家的忧患意识..........................................3(三)闲居之后仍对国家念念不忘..................................4三、对南宋朝廷的强烈不满............................................4(一)对朝廷苟且偷安的谴责......................................5(二)对投降派的抨击和失望......................................5(三)对自己不为朝廷所重用的不满................................6四、结语............................................................7参考文献:..........................................................71序言山水词以其独有的魅力在词史上占据着一定的地位。所谓山水词,无疑是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词作,气势磅礴的名山大川,秀丽宁静的园林山水,乃至寻常的青山溪流,时常会以独立的审美形象成为词人笔下的描摹对象。这些山水景物往往会经过词人的精心创造,超越其原有形象,更具审美情趣。然而,一部山水文学作品之所以历来为人们所称赞,不仅是因为作家对自然山水之景的刻画,更在于作品中以其山水形貌与作家的主观情感相融合而传达出来的强烈意志,而词本就是一种长于抒情的文体,这就更使得山水词充满了浓郁的抒情气息。在山水词中,作家将自己的情意赋予山水,山水作为情感抒发的载体充溢着满满的人情味,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此时,山水已不再只是单纯意义上的自然之物,而是作家独特个性和情怀的体现,沾染了作家所特有的精神气魄。纵观稼轩所作之词,数量之多,内容之广,成就之高,令我们叹为观止。当然,辛氏山水词的成就之高也是后人难以企及的。在辛弃疾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中,山水词大约有六十多首,占其所有词作的六分之一的比重,但是这些词作却极少是纯粹的山水之作,词人总是将自己浓郁强烈的主观感情融入进山水创作之中,将山水作为自己情感抒发的媒介,通过铺垫、渲染、用典等方式将满腔爱国情感喷发而出,体现了词人独特的气质和审美情趣。可以说,山水只是词人情感的外在寄托,但也正因为有了这一外在寄托,才使得词人汹涌的情感有了妥善的安放之所。辛弃疾作为南宋词坛上最伟大的词人,同时,也是一位英勇的爱国将领。他一生致力于收复中原、恢复故土的事业,向往着能够披甲杀敌、纵横疆场。但是,词人所生活的时代,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苟且偷安,嫉贤妒能,使得词人的胆识才略毫无用武之地,于是他不得不把自己英雄失志的满腔悲慨诉诸于笔端,将自己平生念念不忘的收复中原的信念完全寄托于创作之中,用英雄豪杰式的气概为山水词的创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辛氏的山水词作“是一位渴望驰骋疆场、投身恢复斗争的爱国志士,一位有过戎马生涯的将军,以他那宏伟的抱负和崇高的品格,以他那非凡的军人的眼光,对奇丽的山川所进行的一层审美观照”(巩本栋《辛弃疾评传》)。辛弃疾写词,总是以其全身心力投注而为之的,渗透着词人深沉的情感,尤其在他的山水词中,山水作为词人主观情感的观照,化身为词人情感交流的对象和载体,以雄奇飞动的山水意象,雄伟壮阔的宏大境界,展现2了词人雄豪激烈的爱国情怀。一、英雄情结的展现辛弃疾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诩,他渴望做一位可以统领千军的将军,渴望在战场上一展抱负、建立丰功伟业。但是词人抗战复国的政治主张与他所处的时代格格不入,懦弱的南宋朝廷无法为他提供施展抱负的平台和机会,而词人本身所具有的刚正不阿的个性更使他常常遭人嫉恨谗害和排挤,因此他的一生“三仕三已”,即便如此,词人心中立志建功立业的抱负并没有因此而磨灭,他的词中始终充溢着一种根深蒂固的英雄情结。(一)英雄个性的体现辛弃疾自有一股英雄的狂傲之气,在他看来,要成就一番事业,就要像历史英雄一样具有豪气和霸气,因此词人时常引历史英雄入词,如“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更觉元龙百尺,湖海平生豪气”(《念奴娇》)。词人的狂放在其山水词中也得以体现,辛弃疾笔下的山水总是沾染着一股英雄节气,气势汹涌,跌宕起伏,如“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写巍峨的青山像万马奔腾而来,如同战场上冲锋陷阵的铁骑,词人渴望挥戈驰骋疆场的形象便跃然纸上;“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满江红·题冷泉亭》)词人将自己身上的那股英雄豪气赋予千丈青峰,气势逼人;“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沁园春》)写千峰万壑的雄伟景象,就如同词人心中时刻激荡着的那股爱国情怀,无法抑制。辛弃疾心中装着整个国家和民族,怀抱着英雄的壮志,所以他笔下的山水才总是那么的不平凡,仿佛具有着鲜活的生命,跟随着词人的英雄情怀而律动。(二)英雄永不衰息的抗争精神词人具有着英雄的历史使命,不论面对何等残酷的现实,遭受何种打击,身经多少磨难坎坷,他也依然保持着积极地进取精神,顽强的与现实斗争着。如《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急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濛濛。3这首词作于辛弃疾退居上饶期间,词的开头便气势汹涌而来,灵山群峰仿佛被写活了,再写直泻而下的飞瀑,高大葱郁的松树林,灵山的雄伟景象便赫然如在眼前。但此人并不满足于此,他将群峰比喻成奔腾的战马,将松树喻为冲锋的战士,实是词人永不衰息的斗争精神的写照。再如《临江仙》:莫笑吾家苍壁小,棱层势欲摩空。相知唯有主人翁,有心雄泰华,无意巧玲珑。天作高山谁得料,《解嘲》试倩杨雄。君看当日仲尼穷,从人贤于贡,自欲学周公。此词作于词人闲居瓢湖期间,世人都认为苍壁只不过是一块高耸的石壁罢了,而作者却认为苍壁虽小,但其却具有“势欲摩空”的壮志,气慨非凡,它不求小巧玲珑之美,意与泰华争雄;下片写孔子生时不得意,却依旧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其终生奋斗,词中写出了作者不同于人的审美观和不甘人后的奇志壮怀,又借孔夫子自喻表示一定会将自己的毕生理想坚持下去,整首词托物寄意,借石明志,体现了词人虽“苍壁小”但依旧“势欲摩空”的英雄壮志。二、对国家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责任感(一)对国家的忧患意识辛弃疾山水词中总是充溢着满腔的爱国热忱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他总是将民族大义放在第一位,时刻铭记着自己身上所肩负的复国之任,即使屡次被奸臣所陷害免职,他也依然不忘自己英雄的历史使命,为国担忧。现实与理想的落差使得词人不得不将自己满腹的情怀寄托于山水之中,借山水将自己的情感喷发出来。如《菩萨蛮·题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造口”据说是宋高宗的伯母隆佑太后在受金军追打逃跑之时的一处登岸之地。金人在追击隆佑的过程中,大肆骚扰赣西一带,辛弃疾作此词就是为了表达对金人南侵给人民带来的深厚灾难的愤慨之情,他面对山河破碎的局面,抒发了自己难以言说的胸中隐痛。词的首句即由清江水而想到了当年的这段国耻民辱的史实,接着写词人北望历代国都长安,却被重重叠叠的山峰所遮挡。下片山水合写,就算是那无数的江山也阻挡不了东流而去的江水,这里一方面以江水东逝比喻国势衰微、难以收拾,传达了作家得到悲痛之感,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词人无可阻挡的终身为国奋斗的志愿。词作的最后更添悲愁,面对江上苍茫的暮色,想着北望长安的愿望是何其渺茫,而深山里不住悲啼的鹧鸪声传入耳中,更使词人痛苦不4堪、柔肠寸断。清人周济大赞该词是“借山怨水”,同时该词又以小令而写悲壮之音,传达了作家忧国爱民、为国担忧的深沉感情。在这短小的词作中词人既书写历史,又抒发感情,让人不得不赞叹稼轩词的伟大。(二)闲居之后仍对国家念念不忘词人的一生宦途坎坷,屡次遭到奸臣弹劾而退居,但是退居期间,词人仍然不忘自己的理想抱负,心系国家和百姓,依然写了很多表现爱国情感的山水词。如《生查子·独游西岩》: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来。这首词作于词人闲居带湖期间,词人独自夜游西岩,与青山明月为伴,读《离骚》来排遣时光。初看此词,青山溪流,山头明月,一派宁静的夜景,这样的生活是多么闲适。然而,细品此词,词人被迫免职,理想抱负无法施展,爱国之情无人倾诉,以致深夜无眠,只有夜读《离骚》来抒发自己为奸人所害的愤懑,借《离骚》来传达自己与屈原一样有着一颗忠贞的爱国之心。再如《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此词亦作于词人闲居带湖时期。作者闲游博山,夜晚在山中一处茅屋投宿,上片词境凄凉,饥鼠绕床,蝙蝠翻舞,松风急雨,破纸自语,一片孤寂凄惨的景象,这也正与词人闲居无事,一腔热血无法抛洒的孤寂与无奈相映照。而此情此景却更勾起了词人对往事的追忆,一生走遍了塞北江南,如今却一事无成只能退居闲赋,在这凄凉的深夜里梦醒,眼前仿佛还是那梦中的江山,这里就将一位“华发苍颜”的词人时时不忘恢复故土的大业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跃然纸上,在万里江山的阔达背景之下赫然挺立着一位心念国家、心系苍生的高大的爱国者形象。三、对南宋朝廷的强烈不满作为一位心心念念致力于恢复事业的爱国志士,辛弃疾不仅怀抱着满腔的爱国热忱和民族忧患感,他对民族忧患的社会根源也有着深刻的认识。南宋朝廷不念国事,偏安一隅;士大夫士风颓废,苟且偷安;恢复之言无人肯言,无人愿听,而致力于恢复事业的有志之士反而成为了人人嫉恨的对象,在朝廷中处处遭人排挤。于是,在辛弃疾的词作中,我们总是会看到词人对朝廷苟且偷安的谴责和对5奸诈逆臣的嘲讽和抨击。(一)对朝廷苟且偷安的谴责面对着故土的沦陷,国家的衰败,南宋朝廷统治阶级内部却为了一己之利,贪图一时的安逸而置风雨飘摇的国家于不顾,一味的投降与求和,破坏统一事业,打击统一力量。因此,作为怀抱恢复志意信念的辛弃疾,他的理想抱负便无从实现,面对朝廷的软弱无能和自己的请缨无路,他的心中充满了对统治阶级的谴责和批判。在其山水词中,这一感情同样强烈,如: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水龙吟·为韩南涧尚书寿》)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
本文标题:论辛弃疾山水词的爱国情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220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