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蔡伦墓祠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大家来蔡伦墓祠参观游览。中国古代有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蔡伦就是四大发明居首位造纸术的伟大发明者。造纸术的发明,对我国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千百年来,人们一直都在追思蔡伦的丰功伟绩。位于洋县城东十公里的龙亭镇,就是这位伟大发明家的封地和葬地。始建于东汉桓帝元嘉元年(151)的蔡伦墓(祠),厉千年沧桑而不毁,成为人们追思这位先贤的圣地。如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迈进大门,首先看到蔡侯祠的拜殿,这是历代人们祭拜蔡伦的地方。蔡伦是东汉桂阳郡(现湖南省耒阳市)人,生于公元62年。公元75年,他十三岁时,到当时东汉的京城河南洛阳宫廷做了宦官,由此可以推测蔡伦出生于寒门。入宫后五年,担任了宦官中的一名小头目小黄门;公元87年兼任尚方令;公元89年,汉和帝刘肇即位后升为中常侍。这些职位与现在的职位很难一一对应,但我们知道他兼任尚方令时主要负责皇家作坊,这就为他发明造纸术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在经过18年的刻苦研究和反复的实践后,终于发明了以树皮、麻头、破布和鱼网等为原料的植物纤维纸。作为全新的书写材料,代替了笨重的竹筒、木牍和昂贵的缣帛。公元105年,蔡伦将他发明的这种纸献给朝廷,得到使用和推广,并被誉为“蔡侯纸”。由于他发明造纸有功,又历侍了五代皇帝,所以公元114年。邓太后封他为“龙亭侯”,食邑三百户。不幸到公元121年,邓太后去世,汉安帝亲政后在追查他祖母宋贵人之死一案时,使蔡伦受到了宫廷斗争的牵连。安帝敕令蔡伦到庭尉受审,蔡伦耻于受辱,就在他的封地龙亭服毒自尽了,终年59岁。直到他死后三十年,到公元151年,他的冤案终于得以平反昭雪。当时正是蔡伦纸在全国各地被普遍推广使用的时候,于是汉桓帝就下诏为蔡伦修建了占地四十多亩的陵墓和祠宇,并号召天下人祭拜。所以蔡伦墓祠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公元151年。除了洋县龙亭的蔡伦墓祠之外,在山西运城,还建有纪念蔡伦的衣冠冢碑楼。湖南萱州和他的故乡耒阳,也分别建有蔡侯祠和蔡伦的衣冠冢。但这些仅仅都只是人们追思和凭吊他的地方,而他真正的葬墓在这里。造纸术发明后180年,开始向周边国家传播。首先传到了朝鲜和日本,8世纪时传入中亚的阿拉伯等国,继而传进欧洲,最后传遍各国。正是由于造纸术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整个人类文化的传播,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全世界很多造纸专家和历史学家都对蔡伦发明造纸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前苏联著名学者苏赫曼在《造纸学》一书中说:“中国蔡伦在一千八百多年前发明了纸。其他任何发明,对文化发展的促进,都不能和纸相提并论。”法国安贝尔市郊的蔡伦馆在展出文字中说:“蔡伦杰出的贡献和中国古代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文明揭开了新的篇章。”美国历史学家米查尔•哈特在《对历史最有影响的100个人物》一书中,将蔡伦排在第七位。书中说:“如果没有蔡伦就没有纸,我们很难想象今天的世界将会是什么状况。”由此可见蔡伦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和影响力。在几大文明古国中,埃及曾有纸草文化,巴伦有泥板文化,印度有贝叶文化,欧洲有羊皮文化,但他们却终未找到一种更方便、更兼美的传播载体而被尘封;唯独中华民族文化,因纸的发明而源远流长,永无间断。很难设想,假若没有纸作载体传播文明,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如今会是什么样子。蔡伦发明造纸的伟大意义无论怎样评价也不过分。1987年,在北京召开了纪念蔡伦发明造纸术1882周年的大会,原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周培源老先生作了重要讲话。他充分肯定了蔡伦发明造纸术的伟大贡献和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其原因是:上个世纪的七十大八十年代,在我国先后出土了被新闻媒体称为蔡伦之前的纸,有:罗布淖尔纸、马圈湾纸、甘肃居延纸、陕西扶凤纸及霸桥纸等。经过国家权威机构进行的物化鉴定证实:它们只是纸的前期雏形,并非采用漂絮法造出的真正植物纤维纸。轰动一时的“霸桥纸”,不过只是一团堆积而成的废麻絮。所有这些所谓蔡伦之前的古纸,都只是一些絮状物质在一种特殊的情况下,经自然堆积,然后脱水干燥形成的一种形似于纸的片状物,根本无法用作书写材料,也未进行过批量生产。是蔡伦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张可以用作书写材料的植物纤维纸,并且进行了批量生产,使其产生了社会化价值。所以他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发明造纸第一人。由于当时新闻媒体的报导及学术界对“蔡伦纸”的争议,曾一度造成了外国人竟相争夺造纸术发明权的闹剧。针对这个谬误,国家科协才专门在北京召开了纪念蔡伦发明造纸术1882周年的大会。周培源先生说道:“我们必须尊重历史,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在没有取得确切的考古实物、科学的鉴定与可靠的历史文献根据之前,绝不可轻率地贬低蔡伦和修改历史。”出了拜殿,看到的是两株挺拔茁壮的柏树。它们有一个非常奇异的特点,虽然长在同一条直线上,但是树纹旋转却既没有朝着同一个方向,也没有朝着相反的方向,而是都由根部开始由外向内相向而旋。看起来就像是一对意欲依偎的“恋人”,因此被人们戏称为“鸳鸯树”,或者“夫妻树”。拜殿后边是献殿,本为人们祭拜蔡伦是敬献供品的地方,现在陈列着从古遗址发掘出土的一些造纸工具。当中的一口大铁锅是造纸过程中用来蒸煮树皮的,是造纸流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在祠区和墓区翻修过程中发掘出土的一些汉砖、晋砖和汉瓦、明瓦及陶灶。汉代的砖瓦线条粗犷古朴,而晋砖已有了较为精美的花纹。步入桂花院,最吸引人的是院中这株古老而茂盛的汉桂。它每年秋季开花,花开两次。其花色泽金黄,芳香四溢,属汉桂中的金桂。树龄已经一千七百多年了。但不幸在清代初期被路过龙亭、驻扎在此的吴三桂叛军纵火烧掉了半边树干,所以看起来不那么粗壮。三百多年来,这株靠半边树干存活的桂树依旧枝叶繁茂、郁郁葱葱。桂花院西侧,是馆藏石刻展室。展示的洋县历代文化遗产,有体现道家风格的书法作品《葛洪狂草》、《吕纯阳狂草》,唐代著名画家韩幹的《牧马图》,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洋州三十景》及清代《石珩行书座石箴》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韩幹是唐代著名宫廷画家,尤其擅长画马,可谓画马第一人,开创了画马之先河。他画的马姿态万千,栩栩如生,体态健壮丰满。人们戏称,他不愧生活在唐代,画的马体态也跟“唐人”如此相像。《吕纯阳狂草》是“八仙之一”吕纯阳(即吕洞宾)的作品。因为吕洞宾是道人,所以作品表现的是那种悠闲自得。超然物外的境界,因此才有“道人醉卧岩石上,不管人间万古愁”的超脱。和《吕纯阳狂草》同属一脉的,还有道家功能书法最高境界体现的《葛洪狂草》。道人都会气功,道家功能书法,是道人在喝醉酒后,运足气,处于气功的状态下,抛却尘俗杂念,达到心神合一的境界,挥毫一气呵成的。它龙飞凤舞,浪激涛涌,大气磅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堪称狂草一绝。作品的点睛之笔是一个声音的“声”字。它飘逸得如同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状态一样,所以常常让人误认为是一个“风”字。这真是有“声”之风,有风使“声”啊!《洋州三十景》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书法作品。洋县古称洋州。苏轼的表兄、北宋著名画家和文学家文同在洋州任过三年知州。他曾邀他的表兄苏轼做客洋州。苏轼面对洋州胜景,心生感慨,诗兴大发,挥毫书就了洋州三十景。其中最脍炙人口的是一首咏竹的《筼筜谷》:“汉川修竹贱如篷,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谗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文同酷爱画竹,当年在洋州以北的筼筜谷、谷有一片青翠欲滴的竹林,他在筼筜谷中建有屋舍,每当休息日,就来到筼筜谷观摩那些修长挺拔的竹子。等脑子里有了完整的竹子形象后,挥毫泼墨,一气呵成,将竹子画下来。除了爱画竹,文同还非常喜爱吃竹笋。苏轼就调侃他的表哥文同:“河岸的竹子虽然长得想蓬草一样的茂密,但是你无情的刀斧,何曾放过那些鲜嫩的竹笋。你这个清贫而又嘴谗的太守啊,河岸的千亩竹笋以后都会被你吃进肚子里去的。”把千亩竹笋都吃进肚子,的确有点太夸张了。实际上“渭滨千亩在胸中”是苏轼对文同画竹艺术的激赏。眼中之竹,成为胸中之竹;胸中有竹,笔下之竹才有神韵。这讲出了艺术创造的奥秘。成语“胸有成竹”就是从“渭滨千亩在胸中”的语句中提炼而成。清代的《石珩行书座右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翠羽而体分,象美牙而身丧。蚌怀珠而致剖,兰含香而遭焚。膏以明而自煎,桂以蠧而成疾。并求福而得祸,衣锦当褧,恶其文之著也。”它提醒人们对美的东西都应加以爱护,而不应该私心据为己有,若是每个人都将美据为己有,美肯定就会遭受到破坏所以“并求福而得祸”。意思是说,祸福从来都是相依的,一切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就好,不必太刻意追求什么,否则可能适得其反,求福反而得祸了。“衣锦当褧”的“褧”是指一种粗布的外套,意思是:即使你穿着绫罗锦缎,但仍需在外边罩一件粗布外套,不必太奢华外露。告戒人们:无论为人还是处事,皆应含蓄内敛,不可太过张扬,否则必遭人嫉妒而使自身受到损害。这便是《石珩行书》的深刻寓意,也是中国道家文化几千年的精髓所在。这几通碑均出自洋县旧县衙的夹墙之中。清代洋县有一为县令,非常真爱这些石刻,为了能够更好地保护,就把它们藏在了县衙的夹墙之中。直到七十年代末,拆除旧县衙,修建人民政府办公大楼时,才在墙缝中发掘出土了这些石碑。经历史学家考证鉴定后,都是真迹,价值非常高。这座最大的殿宇是蔡侯祠的正殿,上面高悬着唐德宗李适御书的“蔡侯祠”三个大字。公元784年,唐德宗为了避朱泚叛乱,由傥骆道逃来汉中时,途径此地,曾在蔡伦墓住了一夜,亲笔写下了“蔡侯祠”三个大字,表达了对蔡伦的怀念和推崇。进入蔡伦墓,我们看到高大的蔡伦塑像,正襟危坐,气宇轩昂。《后汉书》中曾这样记载:“伦有才学,尽心敦慎,数犯严颜,匡弼得失。”表明蔡伦既博学多才,做事又认真谨慎,遵守原则,不惜冒犯皇帝,直言进谏。他之所以能成为大发明家,除客观条件外,主要还在于他具备了各方位、高品质的知识装备、品德休养、创造精神。在西侧的墙上,有一幅壁画,描绘了公元114年,蔡伦被封为龙亭侯时的皇宫场景。画面正中央跪拜接旨的是蔡伦,朝堂上端坐着邓太后。邓太后旁边是年仅六岁的汉安帝刘祜。邓太后知书识礼,才貌双全,深通诗文,喜爱“纸墨”。当时所谓的“纸”,就是简牍和缣帛。简牍笨重,而缣帛又昂贵,都不是理想的书写材料,所以她对书写材料的改进尤为关切。因此她对蔡伦发明造纸给予了大力支持。清代诗人、书法家何绍基在《纸赋》中说:“岂云智者而巧述,无如上有好而下基焉。”说明了邓太后的“上好”为蔡伦的“下基”创造了条件。右墙的壁画,是根据《后汉书》的记载绘制的蔡伦造纸工艺流程图。它由最初的采集原料开始,在山上将树伐下来,先经过剥皮、沤制、清水蒸,去青皮。去掉青皮后,将纯的植物纤维“穰”进行浆灰,让它起到碱化腐蚀、脱掉树胶的作用,然后进行第二次蒸煮。到“穰”被完全蒸熟后,放入清水中漂洗干净,再进行切料、打料、捣料等工序,直到纤维成为“糊”妆的纸浆,然后用竹子做的捞纸工具“簾”,将纸一张张抄捞出来,再把多余的水分压干,贴在火墙上烘。最后是整理、运送。走出正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院子中央的一口明代的大石缸,上面雕刻着中国老百姓喜爱的八仙。八仙缸的珍贵不仅仅是八仙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还因为它是用一整块石头雕琢而成的。正殿的两侧分别是配殿和乐楼。东侧的配殿为书画展室,陈列着蔡伦书画研究会、汉中当代书画名家作品,都称颂了蔡伦造纸的功绩。西侧是乐楼,过去每逢清明或庙会之日,人们都会在这里搭高台、唱大戏。垂花门是祠区和墓区的分界。“蔡伦墓”的匾额是国民党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先生所书。迈进垂花门就进入墓区。据史料记载,蔡伦墓最鼎盛时占地四十余亩,曾经殿宇巍峨,气势恢宏。历经一千多年的风雨沧桑,蔡伦墓祠屡遭劫难。清代的三藩之乱和当代的文化大革命,对其毁坏最为严重。在文革时期,整个墓区一度变成骡马、木材交易市场,一些珍贵的古树名木枯死。石人、石马、石虎、石羊也多数被毁,现仅存东汉的石羊一对和北宋的石人一尊。墓区中央的祭亭重建于1995年。墓碑上的“蔡伦墓”三个字,是我国第一任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所书。祭亭四周残存着明清时代的六通石碑,其中有一通明代万历年间的石碑,上刻“汉龙亭侯蔡伦之墓”几个大字。碑座的形象是被称作“赑屃”的神物。据说他是龙王的九子,最擅于负重。其余几通分别是清代乾隆、道光和光绪年
本文标题:蔡伦墓祠导游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251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