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试论校园暴力犯罪的成因及防治
1论文提纲教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学生是社会未来的栋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问题摆在人们眼前。从已曝光的各式各样的校园暴力犯罪事件到2015年震惊中美的洛杉矶中国留学生酷刑绑架案,让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校园问题,到底是什么导致了校园暴力犯罪,对待校园暴力犯罪我们都有哪些防治对策一、校园暴力犯罪的概述(一)校园暴力犯罪的概念(二)我国校园暴力的现状(三)校园暴力犯罪的特征(四)校园暴力犯罪的发展趋势二、校园暴力犯罪的影响(一)对受害者的影响(二)对施暴者的影响(三)对双方家庭的影响(四)对校园以及社会的影响三、校园暴力犯罪的成因(一)法律原因(二)个人原因(三)家庭原因(四)教育的缺失(五)社会环境的影响2四、防治校园暴力犯罪的对策(一)完善法律制度,建立健全的法律环境(二)建立相关机构完善防控体系(三)教育者层面(四)关心每个学生,注重人性教育(五)对家庭制定相应机制(六)鼓励正统和健康的信仰结论有效防治校园暴力犯罪,就应该从政府到普通民众,从法律到道德约束,全民全方位的进行工作,扎扎实实的保证学生的安全快乐校园时代。从各国都有相应措施来看,校园暴力是一项重大课题,是全民必须重视的问题,随着国家的发展,法治的建设,民族的进步,校园暴力必将得到有效的遏制。3内容摘要教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学生是社会未来的栋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问题摆在人们眼前。从已曝光的各式各样的校园暴力犯罪事件到2015年震惊中美的洛杉矶中国留学生酷刑绑架案,让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校园问题,什么是校园暴力犯罪,校园暴力犯罪的成因是有哪些,对待校园暴力犯罪我们有什么样的防治对策,社会对校园暴力犯罪应该持有什么样的态度。关键词:校园暴力犯罪犯罪成因防治对策AbstractEducationisthecornerstoneofthedevelopmentofhumancivilization,studentsarethepillarsofthesocietyinthefuture.Butwiththedevelopmentofsociety,moreandmoreproblemsinpeople'seyes.Fromalreadyexposedavarietyofcampusviolencecrimeto2015shockusLosAngelesChinesestudentstorture,kidnappingcase,sothatpeoplehavetore-examinethecampus,whatisthecampusviolencecrime,thecausesofcampusviolencecrimeiswhichtreatthecampusviolencecrimewehavewhatkindofcountermeasures,societyofcampusviolencecrimeshouldholdwhatkindofattitudeKeywords:campusViolentcrimeCausesofcrimePreventionandcurecountermeasure4试论校园暴力犯罪的成因及防治教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学生是社会未来的栋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问题摆在人们眼前。从已曝光的各式各样的校园暴力犯罪事件到2015年震惊中美的洛杉矶中国留学生酷刑绑架案,让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校园问题,到底是什么导致了校园暴力犯罪,对待校园暴力犯罪我们都有哪些防治对策一、校园暴力犯罪的概述(一)校园暴力犯罪的概念校园暴力犯罪是暴力犯罪的一种,指行为人针对师生实施的身体上和心理上的暴力行为,对学校财物或师生财物实施的暴力行为,以及师生对社会人士实施的暴力行为。(二)我国校园暴力的现状校园,本该是一方净土,文明的殿堂,然而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据统计,2014年至2015年,媒体曝光的国内校园暴力犯罪事件共43起。其中,2015年3月以来就有26起,发生地从大型城市北京、上海,到欠发达的广西、云南,从东北辽宁,到南端省份海南。校园暴力犯罪越演越烈,居高不下,后果之严重,影响之大,令人震惊。(三)校园暴力犯罪的特征纵观在校学生暴力犯罪的状况,一般来说具有如下特征:1、从作案性质上看,盗窃、抢劫、故意伤害等以侵犯财产和人身权利型犯罪比较突出。5在校学生没有独立的生活来源,加上家庭收入的两极化导致了学生消费差距的拉大,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禁不住金钱的诱惑,为了满足其虚荣心和吃穿的欲望,将非法获取钱财作为手段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2、从作案形式上看,团伙犯罪突出在校学生不论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处在生长发育期,对事物存在好奇心,喜欢凑热闹,但心理上对犯罪的惧怕感使得他们更多的是借助人多势众来共同实施暴力行为。3、校园暴力犯罪的实施具有突发性、效仿性和传染性由于在校学生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情感易冲动,个体攻击性强,往往因“看某人不顺眼”而一触即发,因琐事酿成激变,从产生犯罪意念到付诸实施,时间很短,往往缺乏先兆。再者,对于青少年而言,心理发育尚未成熟,认知水平低,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行为的效仿性和传染性极强,这个特点在团伙犯罪案件中尤为突出。4、从犯罪身份特征上看,多与社会闲散人员勾结校内青少年由于思想单纯,可塑性较大,这就使得校外不法分子有机可乘,他们往往以所谓的“讲义气”来拉拢校内青少年,使用暴力手段替校内青少年化解矛盾,这就在心理上对校内青少年产生了极其不利的诱导效应,使得校内青少年心理发生扭曲,遇到矛盾时与校外人员勾结,造成校园暴力犯罪的频频发生。(四)校园暴力犯罪的发展趋势1、犯罪趋向低龄化犯罪学生低龄化趋势日益明显,无论从犯罪数量和犯罪比率上均呈现6出上升趋势。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儿童入学的年龄相对较小,也就使得校园暴力犯罪主体年龄偏小化,在很多校园暴力犯罪中,大多数人员的年龄不满18周岁,14至16岁的涉案人员数量庞大,校园暴力犯罪的低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对社会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2、犯罪恶性程度加大校园暴力事件已经不再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摩擦打斗、小打小闹、彼此恐吓、对学校破坏等轻微犯案事件及对同学、教职工以及周边人员的辱骂行为,其以演变到对老师、学生的恶性殴打,性暴力以及故意杀害等严重犯罪,且手段越来越野蛮、越来越残忍。3、人格攻击越来越多相对于直接的身体伤害,间接的软暴力心理伤害也越来越多,施暴者施暴手法越显成熟老辣,从单纯的辱骂,演变到强有力的心理攻击,往往对受害者造成严重伤害,甚至一击毙命。二、校园暴力犯罪的影响校园暴力犯罪所带来的影响不仅仅停留在暴力事件双方,它也给全社会带来不同范围的影响(一)对受害者的影响对于受害者,他们受到的影响是最大的。施暴之后,在他们留下身上不同程度的轻重伤,永久性的后遗症,伤残,明显伤害,甚至死亡。在他们心理上带来恐惧、消沉抑郁、忧虑、头痛、胃痛、厌食等症状。并且在表象影响下会带来更恐怖的深层影响,如创伤后遗症、人格分裂、人格扭曲、价值观错乱、失去对人性的信任等,并可能引发吸毒、酗酒、自残、7自杀、厌学、逃课、成为施暴者、反社会行动、非法学生运动、故意杀人、缺席、旷课、退学、逃学、失去对教师的信任与尊重失去与同学间的和谐关系等恶劣行为。2012年元月,因为家庭条件差,被怀疑偷窃的山西师范大学大一女生,因忍受不了讽刺辱骂等软暴力,跳楼自杀。(二)对施暴者的影响对于施暴者,对他们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暴力发生之后的他们往往会被学校和社会驱逐,学业被迫终止,从此游荡社会,不再被主流社会所接纳。部分受害者会勾结社会闲散人员对施暴者进行报复,导致施暴者变成新的受害者。对于极其恶劣的施暴者,面临的就是法律的制裁。在中国的道德环境下,一旦犯法,就等于与工作,爱情无缘。洛杉矶留学生酷刑绑架案的犯罪嫌疑人被指控酷刑施虐,面临的将是5至10年的监禁以及刑满释放后的驱逐出境(美国)。(三)对双方家庭的影响对于双方家庭,同样是痛苦的。学生没有收入来源,经济赔偿就落在他们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身上,医疗、心理以及其他赔偿,其数目往往是巨大的。如果施暴者受到法律制裁,那么其监护人可能会在自己的亲友圈中受到冷落、排斥。对其生活带来巨大影响。对于受害者父母,他们往往面临着一个改变了的孩子,变得少言寡语,自闭,给他们带来心理创伤。如果施暴者家庭不好,受害者家庭就要付出经济代价。(四)对校园以及社会的影响对于校园以及社会,其影响也是不能忽视的。校园中发生暴力犯罪,则校园本身的公信力就会降低,有条件的家长会尽量为自己的孩子转移学8校或者要求学校做出相应解释措施。而一个施暴者走向社会,则会给施暴者周边社会带来一定的不稳定性三、校园暴力犯罪的成因校园暴力犯罪的成因错综复杂,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法律原因一项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法律对这种行为的惩罚力度太轻,让施暴者有恃无恐。根据我国刑法的有关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在我国的规定里14周岁以下的人,绝对不承担刑事责任。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对有本法规定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相互配合,采取措施严加管教,也可以送工读学校进行矫治和接受教育。也就是说相关父母只有管教之责。这一规定考虑的未成年人身心尚未成熟定型的特点,是从人性处罚而给予的宽宥,当然有其合理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具体年龄规定或许已经不再恰当。在很多案例中,造成了严重社会危害的人最后因为年龄的缘故逃脱了刑法的制裁,有悖于社会一般公众所理解的公平正义。甚至连《未成年人保护法》也因此躺枪被戏称为“未成年人犯罪保护法”。实际上,很多国家的刑事责任年龄远低于我国的规定,而我国《刑法》在颁布后对此长期没有修改过,完全可以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将刑事责任年龄略作降低,以符合社会实际。其次,是对暴力犯罪行为本身的社会危害性认识不足。在我国的刑法9中,对行为的危害性更多的是考虑身体上的损害后果,以轻微伤、轻伤、重伤等分级标准来衡量行为的危害程度,并直接决定了一个行为是不是犯罪、轻罪还是重罪。然而,对于校园暴力犯罪来说,其危害性实质上已经远远超过学校、教师能够控制的范畴,理应由司法机关介入处理。再者,即便进入审判程序,我国法律所规定的惩罚力度也较轻,产生不了足够的震慑力。(二)个人原因犯罪行为是个人的思想意识支配的,个人的主管因素是他们犯罪行为的直接原因。首先,特有的身心发展相矛盾。学生时期生理发育明显变化,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精力旺盛,热情过高,特别好动,办事鲁莽,缺乏理性思考,理性不足,甚至会去做一些力所不能及的或者富于冒险的事情,如果此时不加以管制约束,放任自流,就会使他们误入歧途。其次,学习压力较大。目前,学生普遍存在学业负担过重,心理压力过大的现象,教师课堂教育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学生一旦产生厌学情绪,据学,逃学,违法乱纪现象就不可避免。再次,道德水平低,法制观念淡薄。实施校园暴力未成年人大多大的水平低下,是非颠倒,美丑不分,法治观念淡薄。他们在实施校园暴力前缺乏法律常识,意识不到对自己的行为索要承担的法律责任。最后,表现欲强烈,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往往表现欲非常强烈,总以自我为中心,对周围不屑一顾,自顾自然。强烈的表现欲望,导致部分学生做一些暴力事情,只是为了表现自己或者宣誓自己的地位。(三)家庭原因单亲家庭,问题家庭,溺爱父母的出现,对孩子的心理有着非常大的10影响。这些家庭孕育出很多性格不健全的孩子,这些孩子上学后很容易成为暴力犯罪的主体。首先,一些家庭在教育子女特别是教育独生子女的观念和方法上存在误区,离异和残缺家庭破坏了家庭的完整与美满。不少子女缺少了家庭的关怀和温暖。其次,家庭暴力的产生也为校园暴力的产生埋下了隐患。家庭气氛紧张、不和谐。家庭战争,使子女缺少了父母的关爱和家庭安全感。他们感到无人关心,精神无处寄托,心情异常痛苦,思想感情上受到极大的创伤。这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使子女
本文标题:试论校园暴力犯罪的成因及防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277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