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试论辛弃疾的爱国情感
试论辛弃疾的爱国情感苏武乡中心学校赵星〔内容提示〕靖康之难,北宋灭亡,赵勾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建立南宋政权。软弱无能的南宋朝廷在金兵铁蹄的蹂躏下,不得不迁都偏安于江南半壁江山的临安,并连年向金称臣,纳币进贡,割地求和,沉溺于苟且偷安的豪奢生活。恢复中原,人心所向,民族的屈辱,山河的破碎,民众的苦难,促使一大批以辛弃疾为主的辛派词人为救亡图泰而呐喊呼号。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的辛弃疾,以“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才情将略和“醉里挑灯看剑”的军人豪情壮志,谱写了一曲曲不朽的爱国篇章,鼓舞着一批批仁人志士的爱国斗志。本文拟从战斗经历、政治生涯和文学创作等方面浅论贯穿于辛弃疾一生的爱国情感,以使人们更进一步地了解辛弃疾,学习辛弃疾,振奋民族精神,操守民族气节。〔关键词〕战斗经历政治生涯文学创作爱国情感〔正文〕靖康之变,北宋灭亡,赵勾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建立南宋政权。金兵继续南侵,南宋小朝廷节节败退,最后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向金政权纳币称臣,偏安于江南半壁江山。形势的遽变导致民族矛盾迅速上升,统治阶层内部的政治斗争也由党派之争转化为和战之争。南宋朝廷中高宗、秦桧这些统治者,执行妥协投降政策,主张抗战的将相受到排斥,甚至遭到杀身之祸。但这时的广大人民,特别是沦陷区的人民,反对侵略、维护国家统一的抗战活动则轰轰烈烈,士大夫中的抗敌救国呼声也日益高涨。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南宋时期的词风很快就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表现爱国思想的词大量出现,形成了影响很大的爱国词派,涌现出了大量的爱国词人,如李清照、张元干、张孝祥、陈亮、刘过、刘克庄、辛弃疾等,而尤以辛弃疾最为著名。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他生在南宋中叶,正是宋金对峙,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中原人民抗金要求不断高涨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形势是:北方的女真贵族一方面残酷地压迫剥削中原人民,一方面通过和、战两种策略,积极南侵;而江南的南宋朝廷统治集团中,则分为主和、主战两派。主和派苟且偷安,妥协投降,主战派要求恢复失地,统一中原。辛弃疾是主战派人物之一,他一生都为收复失地、统一中国进行着不懈的斗争。他是著名的爱国志士,又是著名的爱国词人,爱国情感贯穿于他的战斗经历、政治生涯和文学起创作的始终。一、战斗经历、政治生涯彰显爱国情感辛弃疾的一生,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起义南归时期(23岁以前)辛弃疾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占领,宋室南渡已十三年。他父亲早死,他由祖父辛赞抚养长大。辛赞富有民族气节,辛弃疾的青少年时代,受其爱国思想很深。辛弃疾为收复失地,报效国家,于一一五四年和一一五七年曾经两次到燕山察看北方地势,探听金军虚实,为军事起事作准备。一一六一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北方人民乘机奋起抗金,济南农民狄京聚众二十多万,声势浩大,威震一时。辛弃疾也组织了一支两千多人的起义队伍,加入狄京军队。他在狄京军中掌书记,与狄京共同谋划军事。为使义军取得官军支持,狄京派辛弃疾同南宋政权联系,不料就在辛弃疾南下联络时,义军的叛徒张安国杀了狄京,投降金兵。辛弃疾得知消息,领着五十骑突入金营,擒获张安国,将他押回南宋朝廷斩首。辛弃疾这一英雄行为,得到了高宗的称赞。辛弃疾从此成为南宋朝廷一抗战将领,这年他二十三岁。转辗任职时期(24岁-42岁)辛弃疾南归以后,从二十四岁到四十二岁,在江淮两湖间辗转任职,消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他相继做过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滁州知州、江西提点刑狱、京西转运判官、湖南转运副使等地方官,也曾做过司农主簿、仓部郎官、密阁修撰与大理少卿等中央官吏。职务的频繁调动,使他不能久于职守而有所建树。但辛弃疾报国之情炽烈,他在职权范围内,为统一中原,收复失地时时作者努力。“;隆兴和议”后,一一六八年在建康通判任上的辛弃疾,曾作《美芹十论》,分析宋金形势,反对“南北有定势,吴楚之脆弱,不足争衡于中原”的论调,提出自治图强、恢复中原的治国方略。可惜没有得到朝廷重视。虞允文为相时,他又上呈《九议》北伐计划,但虞允文置而不用。南宋朝廷不让辛弃疾在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斗争中施展才能,却让他到地方镇压农民起义。一一七五年茶民赖文政在湖北起义,浪潮波及到湖南、江西,这时辛弃疾被任命为江西提点刑狱进行讨捕。辛弃疾不能致力于抗金事业,却被派遣去镇压人起义。这是南宋投降派的罪恶,也是辛弃疾政治生涯中一幕悲剧。但是辛弃疾出任地方官时,还做了许多好事。任滁州知州时,他实行“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宋史·本传》)等一系列措施,使遭受战争严重破坏的滁州得到恢复和发展。他在湖南安抚使任上,曾“以官米募工浚筑陂塘”(《宋会要》一五二卷),赈济灾民,兴修水利;为防止金兵南犯并为北伐作准备,他还创建以支飞虎军。他任江西安抚使时,旱灾严重,百姓粮荒,富商大贾乘机渔利。他一到任即发布“闭粜者配,强籴者斩”的文告,稳定了市场,“民赖以安”。并在后来给皇帝上书中指出“民者国之根本,而贪浊之吏迫使为盗”(《论盗贼札子》)。他希望朝廷改革吏治以减轻人民负担。辛弃疾怀着收复中原的大志南归,他有政治、军事才能,可是南宋朝廷执行的是一条妥协投降路线,对他终不能重用。二十年来他虽为恢复中原与改革地方弊政作了许多努力,但终得不到支持,甚至遭受打击,处境十分孤立。被贬家居和反复起用时期(43-68岁)辛弃疾在做地方官时,关心民疾,改革弊政。纠弹贪官污吏,引起了一些朝臣的忌恨。于是地方贪官污吏与朝中奸臣勾结多次制造罪名,对他加以贬斥。四十二岁任江西安抚使时,因他曾禁止耕牛战马出疆,惩治通敌分子,赈济灾民,新修水利与创建地方武装事,被指控为“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宋史本传》)落职,家居十年。五十三岁被起用为福建提点刑狱,他为政威严,惩治豪强,置建军用物资仓库,以备恢复之用。兴办州学,又侵犯豪强利益五十五岁在路安抚使任上,又被弹劾为“残酷贪饕,奸赃狼籍”罢官,家居九年。六十四岁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辛弃疾又制造了万领红衲,准备招募壮丁建军,不料在“疏奏州县害民六事”时得罪权贵,又被扣上“好色贪财,淫刑聚敛”罪名罢官。直至宋金局势迅速逆转,金兵以侵入淮南时,宋朝廷才加封辛弃疾为枢密院都承旨,让他力挽颓局,可是这时的辛弃疾以老病在床,不久就与世长辞了。从四十三岁到六十八岁之间,辛弃疾多次被贬又多次被起用,他的仕途道路坎坷不平。但是,统一中原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他的一生是在坚持抗金,反对妥协投降中度过的。即使在多次罢官家居,闲散弃置的境遇下,他也一刻没有忘怀分裂的祖国,爱国激情何等枳烈。二、抒发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之篇靖康之变使中原沦陷,山河破碎,目睹中原人民遭受种族歧视和蹂躏,辛弃疾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他的这种志向不仅贯穿着他一生的政治事业,同时在他的诗词创作中也有深刻的反映。他早年即投身抗金事业,“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燕兵夜捉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鹧鸪天》),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恢复中原献身;到晚年,他仍是“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有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他既正面描写抗金战争,“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血污,风雨拂狸愁”(《水调歌头》),以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也通过送友、祝寿来劝勉友人奋力抗敌,侧面反映自己的心志。他在《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中,希望韩元吉能够肩负起恢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历史重任,这虽是勉人,实为自励。“整顿乾坤”,正是辛弃疾萦绕心头的愿望,正如陆游以塞上长城自许一样,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感,一种崇高的献身精神。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鱼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相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拂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首词是作者六十六岁时所作。当时韩佗胄执政,想通过北伐建立个人威望,急于用兵。为借重辛弃疾的声誉,起用他为镇江知府。诗人虽是垂暮之年,但因为恢复有望,仍激流勇进,奋起筹划。他登临京口北固亭,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及其业绩,心潮激荡,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爱国诗章。诗人在诗中通过怀古,表达了坚决抗金的主张和强烈的战斗意识,含蓄地批评了韩佗胄轻率用兵的做法。词的上片歌颂了孙权和刘裕,一个打垮了北方入侵者,保卫了国家,一个北伐胜利,气吞万里如虎。诗人通过怀古,既赞颂了古代英雄,以表达自己壮志,又侧面批评了当今朝廷的苟安政策。下片以刘义隆好大喜功导致北伐惨败的史实,告戒当局要慎重备战;又以廉颇老将自喻,表示老当益壮,愿为北伐贡献力量。诗人在怀古中叹今,在使事中言志,全词英气勃勃而又沉郁苍劲。词中一连用了四个典故,既切地、切人,又切事、切情,意蕴丰富,很好地表现了主题。又如《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情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金兵分两路南下,一路由金兀术率领,沿健康、临安一线追击高宗;一路从湖北大冶偷袭洪州(今江西南昌),追踪裕隆太后。据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四谓:“南渡之初,虏人追隆裕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作者任江西提点刑官署设在赣州,当其经临造口时,想起几十年前这段沉痛往事,不禁心潮起伏,写下了这首词。词的上片,写作者俯视江水,眺望远山,既对当年逃亡中无数颠沛流离者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也为汴京如今任在敌手感到伤心。下片开头将江山合写,表现作者抗金之志如江水之东流,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住的。本句以鹧鸪作结,暗喻此志毕竟难以实现,尤觉无限悲凉。这首小词,抚今追昔,写景抒情兼而有之,内容丰富,意境苍凉悲壮。而尤以表现作者抗金之志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最为感人。再如《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阑却怕,风雷怒,鱼虾惨。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这首词借用雷焕的宝剑在双溪落水化龙,光射斗牛的传说,表现他要求统一祖国的壮志;又借用温峤在牛渚燃犀下照,看见水底怪物的传说,表现他对那些在黑暗中活动的人物的顾虑。这些神奇传说的灵活运用,赋予全诗以积极浪漫主义色彩。三、抒发壮志难酬、报国无路的愤慨之词辛弃疾有“平戎万里”、“整顿乾坤”的壮志,可是南归以后,他大量的岁月是在被贬谪闲置中度过。“大仇不报,大耻不雪,平生志愿百无一酬”(谢枋得《祭辛弃疾稼轩先生墓记》)。这种壮志不酬的悲愤,形成了辛弃疾词作的另一主题。“醉里重揩西望眼,惟有孤鸿明灭。万事从教,浮云来去,枉了冲冠发”(《念奴娇。瓢泉酒酣和东坡韵》);“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叹诗书万卷致君人,翻沉陆”(《满江红。倦客新丰》),都道出了诗人的愤慨情怀。因为久弃不用,投老空山,只好与鸥为盟,与松为友,“管竹管山管水”(《西江月》),“把相牛经,种鱼法,教儿孙”(《行香子》),“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何等凄凉,悲痛、愤懑!《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是他书写悲愤之情的代表作: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来?求田间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尤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温英雄泪。这首词写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上片以宽大苍茫的境界和落日楼头的情景,刻画出失意诗人的自我形象。用抽刀凝视、拍栏长叹的具体细节,表现诗人的爱国激情。“无人会,登临意”,是直抒胸怀、喊出满腔忧愤。下片用两个历史故事,从反面着笔,说明自己心存报国的积极志愿。诗人既不学忘国思乡的张翰,也不学图谋个人温饱的许汜,他要精忠报国。然而,现在却是坐视年华流逝,纵有万千报国之心也无从实现!一腔孤愤,沉郁悲凉。又如《破阵
本文标题:试论辛弃疾的爱国情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278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