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教学设计第9课诗歌与小说授课年级:高二授课班级:13、14、15、16班一、课标规定: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熟记各个时代代表性的诗歌及其代表人物;2.了解它们各自的文学特点;3.培养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1.阅读教材完成学案;2.运用历史知识赏析诗歌,并从诗歌中获取历史信息,认识诗歌是时代的窗口。3.注重与他人的合作讨论,可以互相监督完成对课程的消化。1.感悟《诗经》中对美的憧憬和追求,认识屈原的爱国主义;感悟唐诗反映的唐朝历史的兴衰与沧桑;体会宋元文人在作品中表达出的忧国忧民的情愫;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增强他们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2.通过学习古代中国诗歌发展的历程,初步感受这一文学形式所承载的历史内涵,以及它所展现的特有的东方文化魅力,建立对中国诗歌反映的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既体现的文化功能的认同感。三、学情分析:1、高二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基本的历史思维能力,他们思维活跃,较少受到思维教条的束缚,而且求知欲旺盛,参与积极性高,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并获得情感体验。2、但高二学生在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灵活性等方面还不够成熟,容易情绪化、简单化和偏执化,教师在教学中应提供正确的评价方法并加强引导。四、教材分析:本节是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二单元第9课的内容。本节主要学习中国的诗歌在各个不同时代存在的不同形式,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教学内容,也是本单元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新课程标准中把本节知识列为理解并掌握的内容。中国的诗歌在各个不同时代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从春秋时期的《诗经》,战国时期的《楚辞》,到唐朝的诗歌、宋朝的词、元朝的散曲,各有特点,具有渊源的历史。文学、艺术的发展都是以经济、政治等为基础的,文学、艺术反映的是社会生活,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民族和外交关系密切相关。本节知识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注意理解好代表作品、特点和经济背景。学好本课内容,使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体会诗歌来源于现实,同时反映现实的特点,培养学生从文学题材中看到历史现象的能力,使学生感受诗人的高尚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本课主要从三个大方面来讲:《诗经》、楚辞与汉赋;唐诗、宋词与元曲;明清小说。教学重点:诗歌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及代表人物、著作。教学难点:诗歌所反映的时代特征五、教学方法:本节采用探究讲授为主,讨论为辅式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演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引导为主线。通过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问题设置,点拨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思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应用计算机、大屏幕投影等现代化手段,既节约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意图备注(预案、时长)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在PPT上展示一首诗,请同学们朗读。带有感情色彩的朗读诗歌;凝神起兴点题朗读诗歌需要2分钟时间;导入新课,学生准备进入课堂需要2分钟时间;总共4分钟引导同学们了解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是人类心灵的窗口,带领学生走进诗歌的海洋,体验古人的喜怒哀乐,感悟不同时代多姿多彩的风情。认真听讲,积极回应;出示PPT,引出本节课的课程内容。打开课本,准备学习新的内容。讲授新课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自觉完成学案,做好预习工作;阅读课本,完成学案;课前预习,事半功倍。新课讲授部分用时35分钟的时间:自主预习3分钟;诗歌不同时期的特征部分25分钟;诗歌阅读5分钟;两分钟用来阅读课本讨论。使用PPT课件和板书结合,带动同学们一起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诗经》部分:1.用多媒体展示《诗经》的相关内容,以《诗经》插图切入。2.情景导入:通过大屏幕打出《关雎》的经典诗句供学生们欣赏并提问归纳诗经的特点和相关内容。详细阅读与《诗经》有关的内容;积极思考问题,自己归纳总结。对《诗经》形成感性认识;楚辞部分:幻灯片打出屈原的简介和代表作《离骚》。让学生归纳楚辞的特点。了解屈原的生平和新的体裁“骚体”;自觉总结楚辞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思维,激发学习兴趣;汉赋部分:展示PPT内容,直接总结要点。认真做好课堂笔记;凝聚注意力唐诗部分:分为唐前期诗歌和唐后期诗歌,展示诗歌,不同流派的诗歌总结不同的风格及其主要代表人物;阅读诗歌,总结各个流派的诗歌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比较意识;宋词部分:用情景导入,用多媒体分别展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李清照的《声声慢》让学生感受豪放派和婉约派的词风。仔细读宋词,感受不同的词风;明白诗词反映现实生活元曲部分:学生自己阅读,总结要点;独立完成要点勾画;提高阅读水平和总结能力;明清小说部分:阅读课本,小组讨论归纳小说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其代表著作,PPT展示;阅读课本;小组讨论;提高团队意识;对知识能够形成体系。课堂小结用板书总结本节课的内容;看板书做好课堂笔记;形成体系6分钟,如果讲课时间占用太多留为课后作业。PPT出示练习题结束本节课内容。做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七、板书设计:(一)诗歌、楚辞与汉赋1.《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特点,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内容古朴,现实感强。地位: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2.楚辞: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创作的一种新诗歌体裁,亦称“骚体”。特点: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具有浪漫主义风格。地位:人们称楚辞体为“骚体”,文学史上常以“风”(《诗经》),“骚”并称。3.汉赋:特点: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二)唐诗、宋词与元曲1.唐诗:代表人物及特点:代表人物时代特点作品风格李白(诗仙)盛唐豪迈奔放、想像丰富、手法夸张杜甫(诗圣)由盛转衰浑厚深沉,忧国忧民,凝重精炼白居易晚唐通俗流畅、平易近人田园诗大量出现:追求宁静平和的自然之趣,如诗人孟浩然、常建等。2.宋词:宋代词繁盛的原因:①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增加;②适应市民生活需要;③两宋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代表人物:婉约派: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苏轼、辛弃疾。3.元曲特点: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长,比词更为生动活泼。代表人物: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散曲:《秋思》)。(三)明清小说1、社会背景(1)商业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对文学需求增多(2)印刷术发展,新兴社会群体的追求(3)市井文人从事小说创作2.短片小说:三言二拍(1)三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2)二拍:《初刻拍案惊奇》、《续刻拍案惊奇》3.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著作:(1)曹雪芹《红楼梦》:深刻反映现实的百科全书巨著(2)蒲松龄《聊斋志异》孤愤之书(3)吴敬梓《儒林外史》讽刺小说(四)教学小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八:教学反思:对于本节课的内容整体上看比较好把握,因为在之前的语文教学中学生会接触到一些关于本课的知识,关键在于学生能够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外去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能够体会到诗歌来源于现实,同时反映现实的特点。诗歌是最早产生的体裁。它的起源与人类生活有关。古人在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的时候,为了减轻疲劳或为协调彼此的动作,便依照劳动动作作出一种呼声,这种呼声具有一定的高低和间歇,因而形成一定的节奏,这种节奏就是诗歌韵律的起源。另外诗歌的产生也与宗教和娱乐有关系。在没有产生文字的时候,原始歌谣只能口头创作和口耳相传,只在先秦典籍中记载了几首,现存数量较少。原始歌谣节奏简单明快,在语言上是二言体或四言体的作品,体裁上的最大特点是乐舞诗三者紧密结合,在内容上多反映原始难的劳动生活和思想感情,已初现我国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萌芽。
本文标题:诗歌与小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282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