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校园心理危机及应对研究(吴锡改-胡聪聪)
1校园心理危机及应对研究吴锡改胡聪聪(长江大学教育科学系湖北荆州434023)[摘要]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压力不断增加,心理危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校园中的心理危机也日益增多和普遍,已成为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重大“隐患”。本文探讨了我国校园心理危机及产生原因,考察和分析了常见心理危机的几种主要类型,并根据我国学校实际,对预防和干预心理危机的相关措施进行了提炼和总结。[关键词]校园;心理危机;常见类型;应对措施一、校园心理危机及产生原因(一)心理危机的界定正常情况下,个体和环境总是处在一种动态平衡中,当个体面临沉重打击或突如其来的变故,却又无法逃避,也无法应用个人的心理资源和以往的应对策略进行调节时,个体就会陷入紧张,焦虑,烦躁,抑郁甚至不能自控的心理失衡状态。如果这种失衡状态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缓解,个体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就会出现功能性失调,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时就会产生心理危机,即出现自我失控、精神失常、行为错乱,随时可能发生危险、产生危难的心理状态。青少年时期是个体生理和心理发生急剧变化的特殊时期,他们的身体发育进入一生中发展最快的阶段,伴随生理的急剧变化心理方面也发生着显著的改变。这个时期的青少年不断打破自身的心理平衡,并寻找新的行为标准以满足自己真正成为成人的需要。但是由于他们的心理水平有限,加上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让他们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危机,从而导致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功能严重失调,影响他们的学习与生活,更为甚者会出现自杀、他杀以及侵害他人的暴力行为,从而给家庭和社会带来难以磨灭的伤痛。据有关权威部门调查,自杀已成为我国人口的第5位致死原因,同时是15-34岁人口的第一死亡原因,其比例为相应人群死亡人数的19%,统计资料显示自杀行为日趋低龄化【1】。近年来,我国各级各类校园自杀、他杀行为以及侵害他人的暴力行为日渐增多,已成为影响校园和谐、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心理危机的日益增多和普遍,已成为不可忽视的严重校园问题和社会问题,因此,加强对校园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已成为当今各级各类学校突显重要的工作。―――――――――――[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立项课题《学校心理健康普及教育研究》阶段性成果(鄂教办【2008】22号,项目编号2008B103。)[作者简介]吴锡改(1953—),男,湖北松滋人,长江大学教育科学系教授,荆州市心理学会会长,主要从事教育与管理心理研究,联系电话:13114319643;胡聪聪(1985—),男,湖北孝南人,长江大学教育科学系硕士研究生。2(二)校园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校园产生心理危机的原因是很复杂的,既有遗传和先天因素的影响,也有家庭、学校教育环境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包括个体的人格特征等许多内在因素的影响。校园心理危机可能是由突发事件引起,也可能是由一系列事件的日积月累所造成。其中引起校园心理危机的主要事件或直接原因有:突然失去亲人或朋友;与朋友关系破裂;恋爱关系破裂或者求爱遭拒;失去爱物;重要考试失败;成绩、奖励等重要需要的疏远、丧失;家庭经济条件差造成的较大心理压力;不能及时疏泄心理压力而造成的极度惶恐与压抑;现实与理想的冲突而产生的巨大落差;对教学、管理的极度不满;急性伤残或严重疾病;升学受阻或进重点班不成,或遭遇其他失败;严重的自然灾害,如火灾,洪水,地震等等。(三)校园心理危机的具体表现具有心理危机倾向或处在心理危机中的青少年学生,一般表现为情绪剧烈波动,躯体、认知和行为等方面出现较大的不适应,一时不能应对或无法应对正常的生活模式。具体表现为:抑郁、焦虑、烦躁,很难集中注意力思考、推理和判断问题,否认出现各种分离感觉,身心疾病反应强烈,高度敏感,退缩性行为,非意愿、无法控制的回想,情绪疲劳或身心疲劳,情绪依赖,感到自责和羞耻,饮食困难,消化不良,耐挫能力降低,睡眠困难,学习工作生活能力降低,逃避现实,强迫观念、强迫行为,对自己常喜欢活动的兴趣大减等等。男性青少年学生甚至容易一反常态,变得孤僻古怪、不合群、脾气暴躁或出现暴力行为、常常顶撞老师和父母、甚至逃学拒读,离家、离校出走。女性青少年则大多会出现食欲不振、抑郁焦虑、头晕头痛,严重的还会出现悲观、厌世和自杀意念等。除了这些生理方面的应激反应障碍外,还会出现一些冲突性、偏激性行为,如轻生自杀、暴力攻击或杀人、肢体自残、离家出走、以及酗酒、吸毒、性意识及性行为错乱等。(四)校园心理危机的特点校园中的主要人群是青少年,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心理危机也表现出独特性,具体特点表现如下:1.危机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危机的普遍性是指每一青少年都有可能遭遇到心理危机,绝对幸免心理危机的人是极少的。危机的特殊性是指面对同样的情境,有些人能够自我战胜危机,而另有一些人则不能自我战胜,需要通过他人的救助或干预方能战胜危机。2.危机的累加性。很多时候青少年的心理危机不是突然就出现的,都不是“一朝突变”的结果,而是往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累积,在“渐进”的基础上有层次地逐步劣变的,都有一个由“简单”起因经“频繁”而累积,由不断量变而引致质变的“趋进”过程。3.危机的复杂性。青少年的心理危机是复杂的心态表现,它就像一张网,往往是个体微观生活小环境与社会生活大环境相互交错的产物。青少年极容易形成困扰性或逆反性心理冲突,一旦受到外来不良刺激的重创,埋藏在他们灵魂深处3的迷惘、误解、困惑等就会突显出来,演化成为危机。一旦危机出现,对于心智还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又会滋生出更多相关复杂的心理问题。4.危机解决的困难性。当青少年处于危机状态时,其可供利用的心理能量和社会资源会降到最低点,有些深陷危机的青少年往往会拒绝帮助,甚至拒绝生存与成长。危机干预者要帮助处于危机中的个体迅速建立起新的平衡,恢复常态而免于精神崩溃、行为失常,难度很大。尽管可用的心理学方法很多,但无论哪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很难在短期内产生显效。5.危机与转机的并存性。危机可能导致青少年严重的病态或过激行为;同时危机中又潜伏着一个人发展的机会。正所谓: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心理危机带来的痛苦和焦虑,如妙于开窍,引导得法往往能迫使青少年积极寻求帮助、努力应对并战胜危机,这个过程就增强了他们应对危机和处理危机的能力,从而危机就转化成为了个体成长的契机。二、校园心理危机的常见类型(一)重要考试失利的心理危机青少年时期正处于初、高中学习阶段,他们面临着各种大小不一的考试,一旦这些考试失利就可能引起痛苦的情绪体验,通常表现为愤懑、退缩、自卑、愧疚、不愿与人接触,自怨自艾、抑郁或出现自杀行为。据报道,每年的中、高考成绩刚出来后的几天,是青少年学生自杀现象显增的一个多发时期。(二)人际问题导致的心理危机青少年时期正是发展交往、友谊等人际关系的重要时期,但他们多为独生子女,习惯以自我为中心,这就难免导致一些人际隔阂或冲突。比如遭人误会、好友反目,遭同学欺辱等,会导致他们产生自卑、逃避、焦虑、对人不信任、悲愤等不良情绪,调整不好就很容易出现心理危机,如攻击、自杀等行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青少年性成熟的提前,青少年恋爱的行为已是司空见惯。但由于他们心智尚未成熟,难免出现很多麻烦和问题,如求爱遭拒或失恋会使他们感到自卑、消沉、愤懑、不思进取、甚至因爱而恨出现攻击性行为,如攻击爱恋对象或所谓的第三者,甚至是攻击自己即自杀或自残。湖北某高中就曾经发生过一起男生因为不满女友与其分手而杀害其女友的恶性事件。(三)校园暴力引起的心理危机青少年时期正处于道德伦理、法律意识、自控力等等各方面还不完善的“犯罪行为高峰期”。他们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叛逆,导致许多校园里充斥着一定的威胁和暴力。一方面,那些受到威胁的学生充满不安全感、焦虑、羞愤、厌学等情绪,容易引发自杀或报复行为;另一方面那些行为不良的青少年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如担心被父母老师责罚,担心遭受报复等,也很容易出现过激反应,2006年12月,湖北天门市一位名叫徐超的高三学生,因怀疑班主任说了他的坏话,竟然挥刀将班主任刺死。学校老师的粗暴教育也是青少年形成危机的重要原因,2003年重庆出现的的“师德官司”就是因为学生不堪老师的体罚与责骂,后跳楼自杀而引起的。4(四)家庭问题导致的心理危机父母经常吵架、闹离婚、对待子女不公正、管理专制、疏于对孩子的心理支持、家庭暴力等,都会使原本应该是温暖港湾的家变成了孩子噩梦的魔窟,从而产生各种心理危机。其中以家庭暴力对青少年的伤害最大。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一方对另一方实施的身体暴力、精神暴力和性暴力。无论家庭暴力的对象是否是孩子,都会给孩子带来直接或间接的伤害。这些孩子更容易表现出自卑、恐惧、抑郁、焦虑、仇恨,情绪不稳定、情感淡漠等情绪问题;行为退缩、流浪、吸毒、酗酒等行为问题;严重的导致或诱发精神疾病,如抑郁症、强迫症等;他们可能因为不能忍受而自杀或杀人。我国就曾经发生过一起青少年因不堪忍受其父对其母施暴而将其父砍死的过激性危机。(五)躯体疾病或亲人病亡导致的心理危机躯体疾病也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心理危机,往往表现为:高度焦虑、极度紧张、眩晕、心悸、惊颤、恶心;病人对自身的疾病,轻者感到担心和疑虑,重者惶恐不安,抑郁、情绪低落、悲观绝望,严重者甚至出现自杀想法或行为。亲人病亡等重大家庭变故也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心理危机。当病亡者与青少年关系越密切,它所带来的悲伤反应就越严重。如果亲人是意外身亡,如交通事故,引起的悲伤反应将更大。这种反应表现为:在听到噩耗后会感到极度痛苦,严重者会出现情感麻木或昏厥;在居丧期出现抑郁、焦虑、罪恶或自责、妄想、惊恐、冷漠、脑子里常出现死者的形象或出现幻觉,不能坚持日常活动和学习,常伴有疲乏、食欲减退、惊颤等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出现自杀企图或行为。三、校园心理危机的应对措施(一)确立危机干预意识当个体深陷危机时,仿佛陷入一个难以自拔的泥潭,其可以利用的自身心理能量难以满足他们应对危机的需要,这个时候就需要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介入以帮助其重建新的平衡。校园是人群高度密集的地方,心理危机无处不在,校园危机干预工作者以及学校广大教育工作者,要警钟长鸣,时刻确立起明确的危机干预意识。所谓危机干预就是时刻为处于困境、遭遇挫折而自身又无力解决,或者已出现过激行为的个体提供支持和帮助,使他们恢复到危机前的心理平衡状态。阿德勒瑞等人认为危机干预的最低目标是在心理上帮助当事人解决危机,使其功能恢复到危机前水平;最高目标是提高当事人的心理平衡水平,使其高于危机前的平衡水平【2】。心理危机的成功解决有三个重要的意义:1)个体可以得到对现状的自控和理智把握;2)对经历的危机能进行重新的认识;3)学到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危机有更好的应对策略和手段【3】。心理危机干预与心理咨询又有所不同,心理咨询的重点在于人格的重塑,而危机干预的主要目标是使人恢复到危机前的心理平衡状态。(二)建立危机预案干预系统只有比较完备的预案干预系统,才能做到有备无患,才能有条不紊的处理危5机【4】。一个完整的预案干预系统,不仅包括危机的一般预案,而且还应当有危机的预防教育。通过学校的的培训和普及可以使老师、学生,甚至家长深化对心理危机的认识;树立危机干预的意识;增强危机干预的鉴别能力;提高学生的危机应对技巧、危机耐受力和危机免疫力等,这对于避免危机的发生作用重大。建立心理危机预案干预系统,需要预先关注的人群主要有:家庭经济特困的学生;长期患有严重生理或者心理疾病的学生;家族中有自杀史或有自杀倾向的学生;性格内向孤僻,缺乏社会支持的学生;经常出现情绪困扰,行为异常的学生;长期学习压力过大,学习困难很多的学生;失恋后长期不能摆脱失落情绪的学生;人际关系失调后出现心理与行为异常的学生等,并注意在平时多给予他们心理支持和必要的物质性帮助。(三)构建危机干预实施体系学校可以通过心理学知识讲座,团体辅导活动和图文宣传等来帮助老师、家长和学生,增强对心理危机的了解与认识,提高他们的危机意识和甄别危机以及处理危机的能力,使他们在无助时能及时想到向心理老师师求助,以及增加他们对那些易感个体的保护意识;同时学校要开展生
本文标题:校园心理危机及应对研究(吴锡改-胡聪聪)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297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