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西峡县石界河乡冬青树村建设与人居环境治理规划说明书1.规划背景与规划指导思想1.1规划背景1.1.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其“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5句话20个字的要求,不仅包含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包含了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综合概念。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它直接关系到新时期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村经济持续繁荣,关系到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关系到全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全面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问题。1.1.2.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是要对农村人居环境进行治理。农村人居环境会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有所好转,但是农民庭院建设参差不齐,排水排污设施不畅,人畜居住混杂,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不齐备等仍然是目前农民急需改善的主要方面。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与检验标准,就是有规划和有政策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即要努力促使农村从根本上克服脏乱差状况,使其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形成社会秩序稳定、村容村貌整洁的新面貌。1.2规划指导思想1.2.1.明确农村人居环境特征体现农村人居环境特征是与农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各要素,最主要包括了宅基地、责任田、农民的社会保障等要素。农村宅基地是指农村居民用于建设住宅和厨房、厕所等设施的土地及庭院用地。目前农村宅基地往往以占地较多的独户房为主,且前有庭后有菜地,客观上也造成土地的浪费。农村宅基地属于村庄居住建筑用地的组成部分,承载着农村居民的生活和生产,是关系农村居民的切实需要。农村人均宅基地面积和宅基地布置方式不仅能够反映出农村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也影响着村庄其他用地的布局和利用方式,是体现农村土地是否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方面。人均耕地面积、耕地地均产值则可以反映出耕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情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农民责任田条块分割、零散,田埂、垄背、地头增多,土地利用率日趋下降。农地产出效益的降低,也使得农民种田积极性下降,耕作粗放、荒废地增多。这些都造成农地资源的严重浪费,也影响了村集体组织作用的发挥。人的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标。因此体现农村人居环境特征一个重要的要素就是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应该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来保障广大农民利益,这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新的农村保障体系,真正做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靠。要在农村逐步推行养老保障制度和优抚安置制度,让失地的农民能够实现老有所养。1.2.2.确定村庄建设与人居环境治理规划的重点制定和实施村庄建设与人居环境治理规划,既充分考虑后续的村庄发展规划与管理的需要,又注重解决当前村庄人居环境治理的重点问题,突出乡村特色和可持续发展。村庄建设与人居环境治理规划的重点之一就是要使政府把重点转向单凭农民和村集体的力量做不成的公益设施,这包含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包括村庄内部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在加大帮扶力度的同时,通过村民自治组织引导农民参与村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是一条可行的路径。要将村庄建设与人居环境治理规划试点纳入各级财政的支持范围,安排资金支持编制村庄规划,以实物形式为主向村庄人居环境治理提供水泥、钢材、墙体材料及其他新型建材。通过实物帮扶,把握村庄人居环境治理的正确方向与重点,从政策上加以指导,从技术上提供服务。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明确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最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需要什么,农民应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主体和主要推动力。因此,村庄建设与人居环境治理规划另一个重点就是要提出相应政策确立村民参与规划的主体作用,调动村民广泛参与和实行自主。首先应该建立完善的村集体组织,让群众做群众的工作,真正让农民群众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其次是加强村集体组织对村庄规划的实施组织和管理,畅通上情下达与下情上达渠道,决策和管理更加透明、民主,村民表达意见与诉求更加便捷,调动村民参与村庄治理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三是要为村民维护合法权益提供制度保障,为落实群众监督提供有效途径,为村庄公共设施的长效管理提供组织基础。1.2.3.编制切实可行的村庄规划村庄建设与人居环境治理规划是指导和规范村庄人居环境建设与治理的一项重要公共政策。可行的农村规划应该具备三个基本特点:2一是规划应与产业发展结合。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以农业产业化为依托,大力发展农村的经济,这样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才有内在动力,才能得到扎实有序的推进。村庄建设与人居环境治理规划就是要强化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产业支撑,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可行的规划应该提出农村产业化的政策措施,确保农业产业化有序、健康发展,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实现农业产业的链条向深度延伸。同时要积极引导农户加入农业产业化链条,指导农民积极发展新的主导产业。二是规划要尊重农村长期形成的现状,要因地制宜,突出农村特点和地方特色。每个村庄都有其特殊的人文地理、风土民情与建筑景观,这些都是除了农产品之外的附加价值。可行的规划应尽量以具有当地特色的建材与手法,营造地方风格建筑,配合当地人的生活形态并融入环保与绿色建筑的概念,使农村的发展具有地域性与独特性。如此不但能达到服务农村社区村民活动的功能,也能使当地村民对自己的家乡更具认同感与使命感。三是规划要注重农村资源利用的循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农村人居环境。农村生活和农业发展必须通过有系统、有方法的整合,以生态节能和自然保育的方法利用农村各种资源,使其取之于自然而回归于自然,使农村呈现一永续且生生不息的良性循环,也才能使以土地维生的农民在这块土地上安居乐业,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农村人居环境。2.现状及特征分析2.1基本概况2.1.1.地理位置冬青树村位于西峡县西北部,距石界河乡驻地约2.5公里,距县城约67公里,位于省道边。2.1.2.自然条件冬青树村地区属于亚热带大陆性季风型半湿润气候,气候温和。村域面积约13.3平方公里,耕地470亩;位于灌河旁边,周围多山地丘陵,山上有林木资源,境内有石灰石矿。2.2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2.2.1.产业本村产业以农业为主,另外食用菌有一定的规模,村内有石灰石加工工厂。2.2.2.人口与劳动力冬青树村现状有8个村小组,人口1283人(新农村试点区约142户),劳动力450人,外出打工人员约120左右,总人口呈现下降趋势。2.2.3.农民收入2006年冬青树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100元左右。2.3村庄建设情况2.3.1.整体布局试点区主要沿省道展一侧发展,有大小两个组团,大组团的建筑较为整齐,小组团的建筑相对凌乱。四面环山、一水河畔,环境良好。2.3.2.宅基地冬青树的宅基地现状比较混乱,各户不尽相同。普通宅基地单元内部功能主要分为房屋建设用地、禽畜饲养棚、沼气池、柴草或杂物堆放场地等,有的住户有围墙,有的没有,空间界定和权属不甚名确。2.3.3.设施配套情况公共服务设施现状目前有村委会1处,小学1处(5班140人左右),卫生所1处。体育活动利用小学运动场或在村委内举行,路边有健身器械。文化活动一般在村委内举行。基础设施现状道路设施现状硬化道路:多为水泥路面,目前约10条,全长约1.5里;主路宽6米,支路宽3米。部分有排水设施。小组团内部没有硬化道路。给、排水设施现状给水:大组团以山泉水为主,山上设蓄水池,有配水管网,比例约100%;小组团使用井水,计划以后逐步使用泉水。排水:下水道排往灌河;就近倾倒。电力、电信设施现状通电率100%,大组团东南部有在建小型水电站。小组团内有变电站一处,位于组团入口处。3燃气设施现状大部分村民则采用简陋地灶,主要燃烧原料为秸秆或柴草,少部分使用燃气或沼气。环卫设施现状冬青树现状共有四处公共厕所,但大多比较简陋,并有计划在小组团内增设一至两处。全村现无垃圾收集点,生活垃圾多被农户倾倒于道路边,影响了村庄的整体环境。2.3.4.村庄建筑农房建筑质量分析冬青树村农房大部分为1层建筑,还有部分是二层住宅。总体上看,大组团内农房建筑质量普遍较新,多为砖混结构。少数农房为土木结构,质量较差。按3类建筑标准对现有农房进行分类:一类建筑:质量较好、与整体风貌协调,多为新建砖混结构,予以保留。二类建筑:质量尚可,但是位置不合适,或者与整体环不协调的建筑,建议分期拆除。三类建筑:质量较差,多为土木结构住宅,建议近期拆除。建筑分类的意义并非仅仅局限与房屋质量的评价,而是要从多个角度权衡分析:比如,有的沿省道建设的住宅质量并不差,但是仍然被评为2类或3类建筑,究其原因,是因为侵占了规划省道用地红线的范围。同时,在分类的时候要兼顾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其它建筑情况除农宅以外,冬青树村内公共建筑主要包括小学、村委会等,其中,村委会的建筑起到了一定的社区服务的功能。2.3.5.存在问题1)道路质量不够高,硬化绝对数量还不够,而且功能性不强。2)缺少公共活动空间和绿地,缺少乔木、灌木、花卉等造景植被;缺少铺地和半公共的庭院,部分居住空间显得过于拥挤。3)沿省道的住宅与省道的交通互相干扰。4)村庄的整体布局需要协调规划。3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3、《村镇规划标准》(GB90188-93);4、《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建设部[2000]36号);5、《村镇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39-90);6、《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8);7、《关于村庄整治规划与行动计划的有关要求》(讨论稿)(村镇建设办公室,2005);8、《村庄整治技术导则》(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小城镇发展研究中心);9、《南阳市村庄建设规划技术导则(试行)》;4规划主要思路1、规划的主导方向:针对冬青树村的发展现状,本次规划以旧居整治为主、新建为辅,而整治的重点在于完善村庄道路系统和人居环境的重塑。在经济合理的基础上,在充分尊重本地风土人情的前提下,分步骤有计划地改善村庄整体风貌,增加更多的活动和交往空间,塑造和谐有序的新农村社区。2、本村位于省道与灌河之间,在用地功能布局上主要考虑与省道红线与灌河蓝线的关系,明确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并充分利用外围环境提高本村的人居水平。3、现状宅基地的划分规格非常混乱,各家各户的实际宅基地面积、开间和进深都各不相同,规划须打破宅基地混乱的格局,将按照统一的的规格和模式进行宅基地建设。5、冬青树在未来的发展中可能较多地受到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影响,村庄人口逐年有所减少,但户数的减少幅度可能小于人口的减少幅度。具体来说,当劳动人口从村庄转移至各级城镇后,其中一部分会携带其父母或子女一同进城,因而农村总户数会一定程度上随之减少。而另一部分人则不会携带亲属一同转移。因此农村家庭总数的减少速度会小于人口减少的速度,即农村户均人口呈下降趋势。45村庄建设规划5.1功能布局首先要对原有的的功能用地进行归类和整合,并按照规划原理的基本要求增加新的功能用地。规划用地主要分为七类(未计入道路广场用地)。1)保留住宅用地:亦为旧村风貌整治区,其特点在于保留和整治为主,新建为辅,或禁止,其目的在于严格控制建筑的无序建设,并可利用拆除的建筑用地设置公共活动空间和绿化。通过对原有村庄住区的整治,提高现有的人居环境水平,是本村规划的重中之重。2)新建住宅用地:主要亦新建住宅为主,主要利用周围的空地、菜地等进行新居建设,一方面,通过合理规划防止了乱见乱造的现象,同时也为宅基地被改为他用的住户提供一个建设新房的场所,此外,新建住宅还可以起到一个样板和模范的作用,鼓励存们支持和参与本村的规划实施与管理当中。3)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公建用地):主要包括行政、办公、文教、卫生、娱乐等设施的用地。公共设施与居住用地既相互依赖(服务与被服务)又相互冲突(如噪声干扰等),要和类设置二者的空间关系,加强联系的同时避免相互的干扰。4)市政基础设
本文标题:说明书_冬青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303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