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科学家发现全球最古老原始动物化石时间:2015-03-1011:06来源:新华网作者:王珏玢字号:TT10日发表于国际学术刊物的一项研究披露:中国科学家在贵州瓮安生物群中发现一枚6亿年前的原始海绵动物化石“贵州始杯海绵”。这一体积只有2-3立方毫米的微小化石保存了精美的细胞结构和完好的水沟系统,是迄今为止全球发现的最古老的可靠海绵化石。该发现不仅将原始动物在地球上出现的实证记录从寒武纪向前推进了6千万年,还意味着动物共同祖先的起源时间可能远远早于古生物学家的传统推测。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介绍,该院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朱茂炎课题组完成了上述发现。该研究于3月10日以长文形式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上。该研究第一完成人殷宗军博士介绍,这枚海绵化石以磷酸盐化的形式保存在白云质磷块岩中,标本体积微小、仅为2-3立方毫米。研究发现,这一生物是一种与现代海绵动物非常相似的原始动物。据介绍,海绵动物是整个动物界中最原始的类群,虽然前人也曾报道过一些前寒武纪地层中疑似的海绵化石,但由于没有细胞结构和满足水动力学需求的水沟系统等典型特征,因而不被学界认可。殷宗军说,“贵州始杯海绵”化石精美保存了细胞结构和完整的水沟系统,它的发现将海绵动物的化石记录向寒武纪之前推进了6千万年。结合现有的动物谱系树和分子钟推断,所有动物共同祖先的出现还远在6亿年之前。瓮安生物群产自贵州瓮安县境内瓮福磷矿采区的磷矿地层内,距今约6亿年。其中的动物胚胎化石作为迄今最古老的后生动物化石记录,为研究动物在“寒武纪大爆发”之前的起源和早期演化历程提供实证材料。距今6亿年前后的前寒武纪-寒武纪转换期是地质历史上最关键的时期之一。而破解动物起源之谜,需要在研究6亿年前后地球环境背景的同时,寻找前寒武纪动物化石记录。“贵州始杯海绵”标本为前寒武纪时期多细胞动物的化石记录提供了新的重要例证,对了解动物起源和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解密彗星着陆器“菲莱”在罗塞塔肚子里“憋屈”了10年的十大科学仪器,终于跟着“菲莱”降落彗星得以“重见天日”!大约100公斤重的“菲莱”,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在彗核表面着陆并开展科学考察的探测器。“菲莱”着陆器包含一个基座,一个设备平台和一个多边形夹层结构,所用材料全部是碳纤维,所携带的仪器和子系统都在引擎盖下面,这个引擎盖被太阳能电池覆盖,还有一根天线负责通过罗塞塔轨道飞行器把数据从彗星表面传到地球。现在,请宇宙公民们举起双手,随时为这个长着三只脚的“明星”鼓掌。快听!这颗彗星会“唱歌”在八月份罗塞塔下降到距离彗星100公里以内的地方,罗塞塔所携5个等离子测量设备组成的“等离子联盟系统”第一次发现,来自“67P”彗星面向太空唱出的神秘“歌声”。科学家用罗塞塔携带的系列设备清楚地“听”到它,这个彗星正在用环境中的磁场变换在“唱歌”,歌声频率达到40—50毫赫兹,远低于人类能听到的20赫兹—20千赫兹。为了让人类听到这美妙的“乐声”,罗塞塔科学家将频率提高了10000倍。(音频请用手机扫描“二维码”)“这太让人兴奋了,对我们来说,这是个全新的、出乎意料的收获。”“等离子联盟系统”项目首席科学家卡尔-海因茨·格莱米尔说,作为德国布伦瑞克技术大学的太空物理学家和太空传感专家,他提供了更多信息——“等离子体”是物质的第四种形态,是一种携带磁场和电流的导体;“等离子联盟系统”可以提供有关彗星周围等离子环境的丰富信息;可进一步研究一系列现象,包括彗星和太阳风之间的相互作用、太阳射出的连续等离子束、彗星的变化行为、彗发的结构和动态,以及彗核及其表面的物理属性等。给力!无处不在的“磁场”追踪“菲莱”着陆的功劳,要给无处不在的“磁场”和“菲莱”所携“磁强计和等离子监视器”同时记上一笔。由于飞行器包含了各种电子线路,着陆器和轨道飞行器都会产生微弱的磁场,这些磁场会产生“扰动”,通常科学家会清除这些干扰,以分析发自彗星和太阳风的纯粹的自然磁场。然而,在“菲莱”降落的过程中,分析这些干扰数据反而有助于确定着陆器的实时状态——轨道飞行器附近的磁场“扰动”会随着“菲莱”的释放而减弱;之后,当“菲莱”的放下携带“磁强计和等离子监视器”的那个支架时,会引起一个简短的磁场“扰动”;“菲莱”开工时,“磁强计和等离子监视器”将记录变大变强的磁场。当然,这类“强大”的仪器主要目标仍是搞科学研究。科学家认为,彗星应该保留了46亿年前地球和其他行星形成过程中的附近磁场的记忆。比如,一些有关恒星和行星形成的理论认为,太阳系膨胀加速需要一个这样的磁场,另一些则认为并不需要。因此“磁场化石”能帮科学家搞清楚,在这个重要阶段究竟发生了什么。在“菲莱”下降的最后几百米,检测设备会立刻发现是否存在这种“磁场化石”。“有还是没有,这是个简单的问题。我们只需稍等几天,就会知道这个答案。”德国布伦瑞克技术大学的汉斯-乌力希·奥斯特说。成功着陆后,“磁强计和等离子监视器”还会扮演一个操作者的角色,它能帮助科学家确定“菲莱”朝向,好让更多的阳光落在它的太阳能板上。集合!10大“金刚”得令开拔在德国宇航研究机构的领导下,包括欧洲空间管理局和法国国家太空研究中心在内的“欧洲联合组”负责“菲莱”着陆器的一切,成员单位还包括来自澳大利亚、芬兰、法国、匈牙利、爱尔兰、意大利和英国的相关机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时候到了!点名——射线光谱仪,到!全景和显微成像系统,到!无线电探空和彗核断层扫描仪,到!气体元素和分子分析仪,到!气体同位素分析仪,到!地表和低下属性测量仪,到!成像仪,到!磁强计和等离子监视器,到!样本钻探设备,到!表面电场探测和声学监测设备,到!命令——“主攻方向”是彗核组成和结构:一,测量彗核表面和表面以下的元素、分子和同位素构成;二,对彗核进行近地表面强度、密度、纹理、孔隙度、冰质阶段和热性能测量研究。希望惊喜不断,期待颠覆“三观”。开工吧!“菲莱”!建筑地下渗漏危害有多大?本报记者蒋秀娟与建筑过程中出现垮塌等建筑事故相比,地下渗漏对建筑工程侵蚀是缓慢的,由于具有隐蔽性,因此对百姓生命及财产安全的潜在威胁更大。请关注——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大力开发地下空间,但是建筑却不同程度地受到地下渗漏的威胁。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我国建筑地下渗漏率高达80%。2014年7月4日,中国建筑防水协会和北京零点市场调查与分析公司联合发布《2013年全国建筑渗漏状况调查项目报告》指出,全国建筑地下渗漏率达到57.51%,个别城市重庆、无锡渗透率达到百分之百。近日,“关注地下渗漏,提升建筑工程质量”主题座谈会在京召开。与会专家指出,建筑工程质量问题是系统工程,也是社会工程,关系百姓安危。要高度重视地下渗漏和建筑工程质量问题,探寻从根源阻断地下渗漏的解决路径,从根本扭转建筑地下乱象,有效提升建筑工程质量,保障建筑安全。我国建筑地下渗漏率偏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长、住建部原副部长郭允冲介绍,按照有关统计资料,2013年我国的城市供水自来水渗漏率达15.49%,仅比2001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此外,在我国,地区之间的渗漏率差别很大,2013年渗漏率最高的是吉林省,达32.14%,其次是辽宁和黑龙江,分别达28.17%和22.30%。还有三个城市的渗漏率超过50%,渗漏率达30%—40%的城市有46个。“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地下建筑渗漏率一般都在8%到10%,德国的渗漏率甚至小于5%,美国是8%左右,日本也是10%左右。”郭允冲说。“建筑地下渗漏其实是地下结构质量的一面镜子。就像X光机,反映是地下结构中我们肉眼看不见的深层问题。因为地下结构混凝土存在‘先天缺陷’,地下有害物质通过水的渗入,侵蚀地下结构,使钢筋锈胀,进而破坏混凝土结构,对建筑地下工程造成后天伤害。如果一条缝隙出现泄露我们不认真对待它,它的结构之间的钢筋就会逐渐锈断,加快混凝土的劣化,最终造成坍塌,从而成为灾难性的事故。”北京龙阳伟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伟指出,建筑地下渗漏最终的结果是:一方面,会缩短建筑寿命,另一方面,会直接威胁建筑安全。社会对渗漏危害认识不足“现在在施工过程中很多人简单凑合地把防水做完,费用压的很低,漏了再堵,这是普遍的观点。另外还有一种现象,反正是漏水,干脆就不做防水,漏了以后再去堵、再去修。实际上大家只是把防水作为功能问题,漏了去修、堵,没有把防水的渗漏问题上升到质量安全的问题上。”北京城建科技促进会常务副理事长王建明表示,“强调一下,这一定是结构安全质量问题,而管理问题是最主要的。”中建总工程师、住建部科技委委员毛志兵认为,地下工程渗漏问题严重,一是由于长期以来社会的重视程度不够,人们对于地下工程防水技术复杂性、综合性认识不足。因此在设计和施工上对防水工程按程序简单化处理,缺乏有效的防水方案设计和选材,特别是设计过程当中的施工裂缝问题,由于设计和施工不当,经常是造成渗漏的根源。其次,由于防水和管道线路没有很好配合,往往是造成渗漏主要的通道。再一个就是施工的问题,混凝土中搀入一些杂物,混凝土和砂浆的养护时间不足,都可能引起裂缝和渗漏问题。另外还有市场与材料性能问题,防水材料自身耐久性不够长,施工性不够高。在一些工程当中很多人都是挑选一些所谓的低价中标者,技术先进性和技术合理性都相当弱。“鉴于地下防水是隐蔽性工程,可逆性非常低,一旦渗漏后修和查找特别困难,因此我们把地下防渗漏提到很高的地位。把建筑结构质量和建筑地下防水质量两个并列为建筑施工和建筑质量重要把控的头两项重要事情。”万科集团高级副总裁毛大庆指出,“加强对容易出现渗漏问题关键节点的防水构造,做到防排结合,真正实现以自防为主,材料防水为辅。我们认为结构防水特别是混凝土的自防水,是结构自防水的重中之重。亟须加强监管和延长工程质保“城市管网建设也好,自来水渗透率管理也好,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提高我国的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质量标准。包括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全面提高城市道路房屋建设的设计标准。”郭允冲指出,“西方国家的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管的很严,而我国目前的现状都是随便改、随便建、随便拆。只有提高立法和执法,才能大规模提高工程质量和城市建设质量。”毛大庆建议,要防止建筑渗漏,一是对于新型建材,特别是防水重大建材专项技术和专有材料的设计,加强专利保护和指定发明人。另一个就是结合住建部《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方案》,加大对违规违法的惩处力度,对混凝土质量特别是地下工程结构质量,必须实行终身负责制。延长地下防水工程保修期,促使相关单位加强对地下结构和防水质量的管控和重视,可以适度在重大工程引入独立的第三方检查机制。王伟认为,由于地下工程具有不可逆性,通过延长地下防水工程保修期,会促使相关单位加强对地下结构质量的管理和重视。所以延长保修期,也能起到使相关方,不再过度依赖其他防水层,从而重视地下结构质量的作用。“关于设计的可行性问题、施工的规范性问题,建筑材料的保障性等等,都是具体要落实的问题。”毛志兵指出。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赖明建议:“标准是反映技术进步的一个最重要手段,我们很多好的技术要及时的从企标变成行标变成国标;第二就是要加大新技术、新工艺推广;第三是要推动建筑产业大发展,这也是技术进步改善工程质量的一个方法;第四就是检验检测方法要进一步改善;第五要对市场环境加强建设,第六是加强技术进步的同时加强对工人的培训,加强设备的研究。”我国科学家发明纤维状聚合物发光电化学池时间:2015-03-2713:59来源:科技日报作者:王春王琳琳字号:TT科技日报讯(王琳琳记者王春)可穿戴电子设备不仅能发光,而且还能改变颜色?这种更酷的时尚发光可穿戴电子设备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记者了解到,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彭慧胜课题组现已研制出一种新型纤维状聚合物发光电化学池,该项突破性研究为可穿戴纤维状发光器件的发展带来“曙光”。相关研究成果已于3月23日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光子学》。近年来,可穿戴电子设备被广泛应用于微电子、生物医药、运输和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随着可穿戴纤维状能源器件的不断发展,柔性、轻质、便捷已不能
本文标题:说明文选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304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