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读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读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关于读书的心得(一)高进勇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说:“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它揭示了读书是人类对知识的一种应有的进取探求之心的行为体现。从古到今,在我国民间,有不少父母要在小孩周岁生日时,进行“抓周”活动,他们把书籍、算盘、毛笔、果品、骰子、银币等物件一起放到婴孩的面前,看他最先主动抓取什么,以卜其未来前程。如果抓到的是书籍的话,则预示着他将来会读书求进,成为一个知书达理、富有学问的“秀才”。这将是使其父母长久感到欣慰的事情。于是,“辛苦莫忘晨夜读,买书钱是绩麻钱”。实际上,有许多父母也正是基于婴儿“抓周”时偶尔抓取了书卷这一事实,而含辛茹苦、百折不挠地开创条件,让他读书识字。我们常州武进地区有“脱裤去当,也要供孩子念书”的俗语。最终为国家为民族抚育出了一个“读书人”。在《颜氏家训》中有“积财千万,无过读书”的教诲。这是千百年来中国传统家庭所恪守不移的信条。他们敬惜字纸,勤耕苦读,追求的是一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在他们的心目中,太平盛世,耕读传家,是人生在世的至高境界。所以谚语说:“家有万金,不如藏书万卷”。“家有书声家必兴,家有歌声家必倾”。在中国,读书问题曾经倍受历朝历代的重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自隋代初创科举制度以后,历时1300余年,科举制度不知造就了多少由童试而秀才、由分试而举人、由会试而贡士、由殿试而进士。而进士的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更是在十年寒窗苦读之后,一举成名天下知,入品晋阶,衣锦还乡,报一时之荣辱。为此,宋代的真宗皇帝赵恒还作了《劝学诗》云: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有着悠远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是一个重古训、尊先法的民族,对前人圣贤的大道理看得特别重。在这样一种民族心理结构之中,结晶着先贤圣哲思想的书籍,就不仅具有一种纯粹的学术价值,而且在政治、思想、文化、行为诸多层面,归结一句话,对人生都发生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作用。就拿孔子的《论语》来说,它是孔子的语录,几乎一问世,就受到人们的尊崇。汉代以后,《论语》几乎是每个读书人必读之书。可以说,《论语》自行世以来的两千余年间,对中国政治、思想、教育、伦理等多方面无不产生极其广泛的影响。其实,又何止《论语》如此,在中华民族那辉煌灿烂的文化殿堂里,号称“先民的歌唱”《诗经》;“哲学的天籁”《庄子》;“湖畔的悲歌”《楚辞》;“儒者的良心”《孟子》;还有“帝王的镜子”《资治通鉴》……每一部鸿篇巨著,都构成了这一古老文化的精神实体,并垒起了这一厚重国体的思想基础,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灵魂与性格。当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无情地震惊了我们这个东方的泱泱大国,把中华民族古雅博大的文化推向了新的时代,直面世界潮流。于是中国需要改变,文化需要转型,一批呼吁要革新旧有文化、重塑民族精神的书籍应运而生。魏源的《海国图志》、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孙中山的《建国方略》、鲁迅的《阿Q正传》、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等一批倡导新思想、新学说的书籍先后问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甚至进而改造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走向。诚然,各个时代的代表著作也深刻影响着先民的人生。苏东坡的诗句:“富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喜欢读书的人,知书则达理,内慧外秀,因而不管他们长相丑俊,眉宇间总有一种洗尽尘俗的迷人气质。大文豪苏东坡在这里告诫我们:你要气质好,就要多读书!在旧社会,有知识的男人为什么要娶淑女为妻?因为淑女喜欢读书,由于自身的教养,淑女不会和男人玩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把戏;如果让淑女当众骂人,她们宁可挨别人骂。故谚语说:“家有贤妻,如国有良相”。这是千正万确的。中国人历来崇尚“诗书传家远”。读书之乐,乐在“知”、“行”、“悟”三个字上。“知”者,就是“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靠的是读书,古今中外,五洲风雷,世态炎凉,尽收眼底。偏听则暗,兼听则明,广“读”薄收,兼蓄并容。“行”者,就是书中说的人生要义,你能做的,尽管着手去做,要在有勇气的实践中,去开拓自己的才华、力量和好运。哪怕是那些烹饪、保健的工具书,莫要纸上谈兵,实际操作一番更易乐在其中。“悟”者,就是不能“读死书,死读书”少了悟性,要举一反三,独立思考,接近“功夫在诗外”的境界。尤其当我们在读书时揣摩到作者的心思后,仿佛与作者又亲近了一层,于是被他们的文字带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世界。读书之乐,畅想之乐,感悟之乐,真是妙不可言呀!
本文标题:读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310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