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油气田勘探课程设计班级:资工11204班姓名:肖汉文组员:组长:肖汉文组员:周萌宇,李鸿双,闫宏宇,周诗宇,秦卷卷,胡莹莹,王奥义,王元庆,王东青小组任务:研究区储层研究日期:2016年1月10日目录前言《油气田勘探课程设计》适合于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生的学习,本设计是二OO一年十月第一次印刷,从九八级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开始使用以来,使学生加强油田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能熟悉现场工作内容与方法,及时投入到生产工作中去,以适应常规地质研究工作,尽快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一、设计目的使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生加强油田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能尽快熟悉现场生产工作,及时投入到生产工作中去,以适应常规地质研究工作,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研究内容涉及沉积岩及沉积微相的研究与划分、储集层的宏观与微观分析与研究、测井多井评价、圈闭特征及油藏特征研究、储量计算及油藏评价与勘探部署等大部分研究内容,各部分的具体任务及安排详见第二、三、四、五、六、七部分的内容说明。说明:以下各项内容除特别注明外,研究目的层均为长61油层组。三、必备工具1、计算机、数字化桌、打印机、扫描仪等2、透明纸、方格纸、直尺、铅笔、透图台等3、相应绘图软件(平面等值线图、剖面图)四、学生安排第一组沉积相组8人/班第二组储集层组8人/班第三组测井组8人/班第四组油藏组8人/班第五组储量组8人/班第六组部署组8人/班以上各小组任命组长一人,由老师和组长负责考勤及统计任务完成情况,每个学生把自己组的任务或内容全部按时完成,并最终以文字形式(附全部图表)汇报给负责老师。五、设计要求1、每个人必须按时完成自己的任务,对本组完成的内容要非常熟练,对其他组的内容应当会做,注意老师每天都要去辅导作图与制表。2、每个人必须上交一份完整地文字报告,并附有全部(全组与公共)的图件7张。不准复印,图件用黑色签字笔清绘。(公共图件7张:构造图,累计砂体等值线图,渗透砂体等值线图,两张储层对比剖面图(A40-A28-A39、A20-A8-A19-A10-A17),两张油藏剖面图(A40-A28-A39、A20-A8-A19-A10-A17))3、最后全部完成任务后,分组由老师逐个同学进行当面抽查,内容以本组为主,其他组内容为副。4、成绩评定标准:考勤占30%,抽查占30%,报告占40%,总分100分。六、时间安排1、第1~8天:具体分析、地质综合研究、编程2、第9天:老师审查基本图件及成果3、第10~11天:编写报告,每份报告文字及图表不少于12页。4、第11天上午:上交报告及附图、附表。5、第11天下午:抽查。工区概况及本组主要任务一)影响孔隙演化的主要成岩作用1.压实压溶作用机械压实作用导致刚性颗粒位移,柔性颗粒塑性变形,层状矿物裂开,杂基充填孔隙,从而使砂岩孔隙体积减小,原生孔隙迅速降低,随着埋深增加,压实作用逐渐转化为化学压实作用,即压溶作用,致使一些砂岩颗粒紧密镶嵌,进一步降低原生孔隙及喉道。2.绿泥石薄膜胶结泥岩在颗粒表面呈定向排列,组成连续薄膜贴附在颗粒表面,它发育于同生期或压实作用之后,同生期形成的薄膜围绕颗粒构成包壳,成岩期经压实作用后的薄膜多在孔隙内形成内衬。当粒间孔隙小或薄膜发育时,绿泥石可将孔隙全部堵塞。绿泥石薄膜胶结是继压实作用后又一普遍降低孔喉的主要成岩作用,甚至可使部分砂岩成为低渗透层,但绿泥石胶结增加砂岩骨架颗粒强度,保存了粒间孔。该胶结在长6,长4+5中多见;长6样品中绿石胶结物平均含量5%,一般在3~8.5%,最高A5井为8.5%。3.石英长石胶结常见于绿泥石薄膜不发育或石英含量略高的砂岩中,在研究工区内,均发育该类胶结物,平均含量为1.2—3.1%。具两种胶结形式,一是以自生加大形式再生长,可构成石英、长石加大后粒间孔,当长英质含量大于6.5%时,构成加大镶嵌,进而堵塞孔喉,以致减为致密砂岩:二是在粒间孔或溶蚀孔壁附着生长晶粒石英及晶粒状钠长石并充填孔隙。经石英质胶结,砂体固结成岩,不再受压实作用影响。4.碳酸盐胶结与交代碳酸盐胶结物主要是铁方解石,少量方解石,是成岩晚期有机质达到成熟阶段的产物。铁方解石在储层中分布不均匀,多数为凝块状它形充填或零星粒状。平均含量3%,个别较高(A2井),可达19.9%,铁方解石交代对次生溶蚀孔隙有一定降低。在含油剖面中常分布数层由铁方解石连晶胶结导致的钙质砂岩致密层。这些钙质砂岩可作为含油剖面隔层。5.溶蚀作用本区砂岩的可溶组分主要是颗粒长石、云母、胶结物,绿泥石以及石英、硅质岩岩屑,石英次生加大边等。当粒间孔隙发育或有裂缝通过时,可使流体对流和溶解物质迁移,因此溶蚀作用强烈,形成长石、石英、云母、硅质岩粒内孔或边孔,绿泥石溶孔等次生孔隙。6.构造应力作用本区西倾大单斜上发育多排近东西或北东一南西向鼻状构造带与燕山一喜山期构造应力有密切关系,已固结的砂岩产生微裂缝,通过裂缝上覆地层孔隙水及大气水渗入,使砂岩又经过深部溶蚀改造,裂缝不仅提高砂岩渗流能力,而且成为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二)成岩阶段划分及孔隙演化1.成岩阶段划分根据成岩作用类型及胶结物的产状、含量,可确定长6、长2、延7-10砂岩的成岩作用序次,据统计,工区内长6,镜煤反射率Ro为0.76~1.11%,长2镜煤反射率为0.66~0.83%,平均为0.75%,延7-10镜煤反射率为0.63~0.92%,平均0.76%,其有机质均演化至成熟阶段,将成岩作用类型及成岩序次与有机质热演化阶段有机地结合,可将本区成岩作用划分为早成岩及晚成岩两大阶段。早成岩为A、B两期但已无明显岩石学标记;而晚期成岩仅至晚成岩A时期。2.孔隙演化模型在成岩阶段划分的基础上,根据Al、A3、A4、A5、A6、A7、A8井长61、长62砂岩在各个成岩阶段。A2、A7、新2井和新5井中的延N-10和长2段砂岩在各个成岩阶段原生孔除的降低与保存,次生孔隙产生与缩减定量数据的平均值。三)孔隙类型工区内各研究层段砂岩储层主要有以下四种孔隙类型:1.原生孔隙:原生粒间孔。有两种类型:一是由绿泥石薄膜胶结后的原生粒间孔,延长组储层中多见,另一种是石英长石次生加大后残余的原生孔,孔壁成直边。延长组分布最多,延安组也有分布。原生粒间孔具有几何形态,较好的油气储层多以原生粒间孔为主。2.次生孔隙:指次生溶蚀孔,按溶蚀组分的不同分为长石粒内溶孔、黑云母溶孔、粘土矿物溶孔、岩屑溶孔、铸模孔、粒间溶孔、晶间孔,后三种溶孔含量很少。3.微孔隙:多与粘土矿物伴生,对孔隙度的贡献值大,但却大大降低渗透率。4.微裂缝:主要是构造应力微裂缝及层间缝,缝宽不等,一般5μm,在A8等井的岩芯中可见到垂直裂缝。微裂缝不仅可提高砂岩渗透率,加速溶解作用形成次生孔隙,还可以成为油气渗流通道。四)储层分类与孔隙结构根据高压压汞曲线,物性、铸体薄片等分析资料,我们选用孔隙度、渗透率、毛管压力曲线的排驱压力,中值压力、中值半径,分选系数、平均喉道半径,图像分析及薄片鉴定中的面孔率,孔隙组合等多项参数做为储层分类的依据。对本区砂岩储层分类,考虑砂岩孔隙度一般在8~16%,这一孔隙度范围对油气的聚集是有一定储集能力的,但渗透率是决定储层优劣和采收率高低的主要参数,因此在物性资料中又以渗透率为主要依据。结合本区勘探工作的需要,将砂岩分为四类,毛管压力曲线形态见图。Ⅰ类为中高渗透的大孔大喉型,储层评价好;Ⅱ类为低渗透的中孔中喉型,储层评价中等;Ⅲ类为特低渗透的小孔小喉型,评价较差;Ⅳ类为致密砂岩,属微孔微喉型,评价差。Ⅰ类砂岩一般具有自然产能,为常规储层;Ⅱ、Ⅲ类砂岩需经压裂改造才能获工业油气流,因此为非常规储层;Ⅳ类砂岩为非储层,常成为致密隔层。据表3—3、4储层组分、孔隙物性结构特征变化如下:1.Ⅰ——Ⅳ类储层孔隙逐渐且局部变小交替,渗透率依次由高到低变化。2.面孔率、平均孔径逐渐由大到小。3.孔隙分选由差变好,分选系数由大到小。4.排驱压力、中值压力由小到大。5.喉道中值半径由大到小。据样品数统计分析,延8-10储层以Ⅰ类为主,Ⅱ类次之,长2以Ⅱ类为主,Ⅰ类次之,长6则以Ⅱ、Ⅲ类为主,含油性以Ⅰ、Ⅱ类为主,Ⅲ类含油性较差,干层以Ⅲ、Ⅳ类为主。提供主要资料:分层数据表二、主要内容1)作岩石成份三角图(Y9,Y10,长21,长61)。2)读取22口井的累计砂体厚度、渗透砂体厚度数据。3)画储层对比图〔两个纵剖面(A40-A28-A39、A20-A8-A19-A10-A17)、一个横剖面(A28-A16-A9-A10)〕。4)绘制平面等值线图(包括累计砂体厚度、渗透砂体厚度、渗透率、孔隙度、含水饱和度)。5)绘制孔隙演化图。6)列表分区块进行储层综合评价)。7)提交储层描述报告及附各种图表(包括剖面图、平面图、孔隙演化图等)。8)7张公共图件。本组任务成果及分析一)
本文标题:课设本小组模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324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