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谈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
谈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内容摘要:音乐人才的培养,应该作到“三基”:基本文化智能、基本音乐智能,基本教育智能;“五多”:多听、多练、多演、多思、多创。音乐的学习要建立在人才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作到“三基”“五多”,只有如此才能学好音乐,才能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的音乐教育人才。笔者从小学习音乐,长大后又在音乐院校教授音乐,教学相长。然而,音乐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学了半辈子,到头来,还觉得没有学好,不能适应社会对自己的要求。到底怎样才能学好音乐呢?怎样才能培养好音乐人才呢?这是一个大问题。作为一名音乐院校的教师,应该研究这个问题,设法回答好这个问题。关键词:音乐教育;三基;五多;人才;培养学好音乐,培养好音乐教育人才,可以建立在“三基”和“五多”的基础上进行,“三基”是指:基本文化智能、基本音乐智能、基本教育智能;“五多”是指多学、多练、多演、多思、多创。其中每“一多”又可分为三项,总共“十五多”。一、“三基”“三基”是指基本文化智能、基本音乐智能、基本教育智能。“基本智能”可认为是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具有“基础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所谓“基础性”,是作为一个现代中国人的“基础”,也是一个人终身不断学习的“基础”。所谓“综合性”,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指现代人在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各项重要智能。(一)基本文化智能很多人之所以不重视“基本文化智能”,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基本文化职能的意义。对于大学生来说,学好基础文化智能,就是要学好学校所开设的全部文化基础课程。在此,笔者特别提出文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艺术概论三门课程的重要性。文学,是一切艺术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有了正确的世界观,在学习和研究中才可能辨别出或得出正确的结论;有了正确的、多种多样的方法,才能在生活和工作中选用适当的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艺术概论,是指艺术起源和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只有科学地认识到艺术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严格按照科学的规律办事,我们的工作才可能做好。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人们的行动就是“盲动”,就很难达到实践的目的。上述三门课程,是我们从事艺术工作的必备基础,一定要学好。(二)基本音乐智能基本音乐智能,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音乐本体的智能,二是音乐与社会各方关系的智能。音乐本体智能,可以规划为“创作——作品(乐谱和音响)——表演——听众(社会)——(创作)”的循环体系。音乐教育人才要掌握四个环节的基本智能,掌握它们的组织结构、性能、功用、相互关系及其基本理论和实践。说更加具体和通俗一点,就是要学好学校所安排的所有音乐课程。当然,这些音乐课程应该是科学、合理、有序的,且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的,是与时俱进的。笔者认为,要特别重视循环体系中的“音乐创作”,尤其是歌词、歌曲的创作。音乐创作是音乐的基础,只有学会了音乐创作,能够独立进行音乐创作,才真正理解音乐和掌握音乐的本质。同时,音乐创作又是音乐实践中最具有实用价值的一项智能,因此音乐创作应该是所有音乐人和学习音乐的人必须掌握的智能。(三)基本教育智能教育是人类文化传播和继承的主要方法和手段,在人类文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育是一个民族振兴的重要基石,教育的实施者——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任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每一个人才的诞生都离不开科学严谨的教育制度。教育智能可分为三大内容: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思想是教育工作的思想和理论指导,作为教师。应该具备正确的、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是教育目标实现的渠道和手段。作为教师,应该掌握科学的、有效的现代化教育手段。教师应该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始终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具备三重能力:鉴别和创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的能力;能“好多快省”地完成教育内容的能力;教书育人、培养德才兼备优秀人才的能力。每一位音乐教师必须重视“三基”内容的重要性,能够正确教导学生掌握这些基础智能。正确是前提,只有正确,学生今后才能在此基础上继续良好地向前发展;如果基础智能不正确,将有害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熟练,是全面而细致,既宏观又微观,对事物的组织结构、性能、功用、相互关系等,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掌握,作到“得心应手”。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本职工作。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自然是要掌握好音乐智能和音乐教学的基本智能;但是仅此,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现代文明的基本文化智能。笔者认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对我们的需求。二、“五多”“五多”包括多学、多练、多演、多思、多创,下面我们一一来解释。(一)多学——多听、多看、多背音乐是一门学科,是认识世界的一个工具,是运用美的音调、音响来表现思想感情的工具;音乐也是一种文化,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要想学好音乐,应该始终把自己当做一块海绵,在音乐的海洋不断吮吸,将自己“泡大”“泡胀”,不断武装、充实自己的头脑,打好学习音乐的基础。头脑里没有丰富的音乐储备,没有音乐文化的积淀,就无法建立科学合理的学习梯构,更不会具备高水准的音乐素质,更不用谈正确的、先进、丰富、巧妙的表现智能。音乐知识掌握不了,音乐教育工作更是无法开展。这里特别要提出的是,要多听、多看、多背本国的民族民间音乐。音乐是一门民族性很强的艺术,继承和发扬本国、本民族的音乐文化,是每一位音乐工作者的天职。继承本国、本民族的音乐文化,既是对本国、本民族的贡献,又是对世界人民的贡献。“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若要继承世界上一切优秀文化成果,首先要肯定和继承本国、本民族的音乐文化,无论是从思想上、形式上还是方法上,都要对本国、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予以通透的学习与传承,并在此基础上,能够创新和创造。与此同时,在世界文化丰富多彩、共同发展的今天,还要充分认识到音乐文化的多元性。这就要求不仅仅要停留在对本国、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上,更要及时建立多元音乐文化的观念,集世界之大成,树民族之一帜。(二)多练——多唱、多奏、多舞多练是指音乐技能的基本训练,包括多唱、多奏、多舞三个方面,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都应熟悉和掌握。目前,中国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倡讲究“五项全能”,即能唱、能奏(主要是钢琴)、能自弹自唱、能舞、能讲。“多练”包含的“三多”实际上已包括了“五项全能”中的“四项”。多唱、多奏,一般都比较重视。多唱,要尽可能地涉及到多风格、多类型的演唱作品,多奏,除自奏外,还应包括“伴奏”。伴奏既是技能训练,也是艺术实践,能锻炼学生的“团队观念”和协作能力。多舞,一般除了舞蹈系,其他系都不太重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音乐学校——周代的大司乐①,学习内容有三项:乐徳、乐语、乐舞,其中“乐舞”就是音乐舞蹈教育,大司乐的培养对象皆为男性,可能在今人看来,男性习舞的必要性较女性弱,但是周代统治者认为学习舞蹈能够培养贵族子弟美的习性,健全品格、陶冶性情;更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进而能发现美、创造美。习舞,对于学习音乐的人来说,能够提高音乐学习的有效性,增强节奏感、音乐感,提高音乐素质;对从事音乐工作的人来说,也是经常需要的。现代的音乐表演,多与舞蹈相结合,像舞蹈、歌舞,都是音乐与舞蹈的结合体,即便是演唱、演奏,也多有舞蹈相伴。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也是一种时间艺术;而舞蹈是一种视觉艺术、表情艺术和时间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舞蹈相结合,既能满足人们的听觉享受又能满足视觉享受,非常适应人们感官的欣赏习性,正所谓“喜闻(听)乐见(看)”。多演——多合乐、多组织、多表演(三)音乐是一门表演艺术,也是一门集体性艺术。学习音乐除了自奏、自唱外,还应当多组织与参加合唱、合奏以及合伴奏。这既是技能训练,又是艺术实践,还能锻炼自身的“团队观念”和音乐技能协作能力。一个班级或一个年级就是一个合唱团、一个演出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自行组织多种形式的音乐表演单位,如重唱、重奏、小合唱、小合奏等。学习音乐就要多上台表演,这是非常重要的艺术实践。有些学生初次登台“怯场”,但随着上台次数多,这种现象会逐渐改善,最终能正常或超常发挥。另外,要多参加深入民间、群众的艺术实践,像“三下乡”,就是一项很不错的民间艺术实践活动,既能贴近人民生活,又能达到实践锻炼的机会。在这种实践中可以学到很多智能,如编排智能、舞美智能、化妆智能、教学智能等,这些艺术实践非常符合大学教育的规律与理念:研究、育人、服务。(四)多思——多发问、多分析、多明理任何艺术实践都要重视理论的学习,没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就很难有正确的行动方向和目标。音乐人才除了学习一般的基础性音乐理论外,还应该学习音乐的哲理,积极了解、把握、借鉴中外音乐史的经验、特点、规律,像艺术概论、音乐美学、音乐源流学等学科都是此方面的专门课程。有时候静下心来反思自己走过的路,会发现生活、学习、工作,也经常走弯路、出偏差、也会劳而无功和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音乐界为什么会有不正确的现象产生?为什么我们不能世界领先?等等。这就在于我们不明理和理论水平不高。为什么许多音乐“现代派”朝起暮落、昙花一现,就因为他们不明理,不掌握音乐产生、发展的基本规律。所以,在学习研究与创作中,要多问“为什么”,多分析、多总结、多明理。要多分析音乐作品,多分析音乐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多分析事物的内外联系;多分析历史的经验教训;多分析发展、变化的特点规律;明理了,方向自然明确,工作自然顺利,成绩自然事半功倍,地位也就自然领先。教师在教授音乐的过程中,要教育学生多思考、多分析问题,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更加积极主动,深入而有创造性。(五)多创——多理论、多作品、多人才现代社会“以人为本”,人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主体。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爆炸的时代,是人才竞争的社会。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才可成为社会的第一生产力。每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都有机会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我们要培养有创造能力的人。高校音乐教育的培养人才方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顶尖的音乐专业人才,即具有一定创新力的人才,这部分学生只占少数;另一类是热爱音乐的普及型人才,这部分学生为数众多。但不能因此,就偏颇二者的教育程度。音乐是一种抒情艺术,学习音乐能够提高人们的情商;情商又可以促进智商的发展。科学与艺术是联姻的,我国科学界的先驱者——钱学森,人们常常把火箭、导弹、航空等词汇与他联系在一起。其实,对科学大师而言,常人看来与科学完全不搭界的音乐、绘画、摄影、文学等,却是如影相随,成了他的终身爱好且有较高造诣,只是鲜为人知而已。科学和艺术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成就了钱学森的事业、生活和人格。钱老常说:“我觉得艺术上的修养对我后来的科学工作很重要,它开拓了科学创新思维。现在,我要宣传这个观点。”他还说,他在科学上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就,得益于小时候不仅学习科学,也学习艺术,培养了全面的素质。这种例子在西方也不胜枚举,欧洲许多科学家都是热爱音乐的,他们常常谈到音乐对他们科学发现的促进作用。所以,我们要平衡第一类人才和第二类人才的培养,二者不能偏废。笔者把“多创”划分为三个方面:多理论、多作品、多人才。多理论,是要在音乐理论上不断创新。音乐理论是错综复杂的,既是宏观的又是微观的;既是综合的又是专业的;既有基本理论又有实用技法理论等。学习音乐理论要从多方面进行,理论指导实践,陈旧的理论阻碍艺术实践的实施,所以要不断加强理论创新。多作品,是指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音乐创作,不断创造优秀的音乐作品。既包括作曲家创作的作品,也包括表演家创作的作品。多人才,要培养大量的优秀音乐人才。教育的任务是教书育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三、落实“三基”“五多”(一)加强音乐欣赏课的教学音乐欣赏课对于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非常关键,在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音乐学府的音乐欣赏课称之为“音乐鉴赏课”。“欣赏”“鉴赏”仅一字之差,但意义截然不同。音乐欣赏课主要是以欣赏音乐为主,是建立在对作曲家作品基本风格的认识与理解基础上。而音乐鉴赏课包括三步:第一步是初步欣赏音乐作品;第二步是具体分析音乐作品(包括作曲家个人背景、作品风格、曲式结构等内容);第三步在把握音乐作品整体结构的基础上再完整欣赏音乐作品。对于大学生的培养
本文标题:谈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340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