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西农三农政策考试资料总结
外部不经济:如果经济行为造成社会效益低于私人利益,社会成本高于私人成本的情况。受害者得不到赔偿,产生市场失灵,须政策工具介入运作。(钢铁企业排放的烟雾及含硫气体损害当地人的财产和健康,但受害者并不能得到补偿,这种污染就是一种“外部不经济”)。信息不对称性:指消费者没有足够的信息与专业知识,判断产品所接受的数量和质量是否合理,因此消费者在议价的过程中,与生产者相比,处于不公平、不合理的地位。(生产者收费过高,产品或服务低劣,要求政府适度介入。上市公司年报准确性、高管经理报酬合理与否)。自由经济学派:一个社会中财货或服务的生产者与消费者间的自愿供求关系,可以构成完全的市场竞争,生产者利益最大化,消费者效益最大化。帕果拖效率:没有任何人的效用和利益受到损失,资源分配达到最佳效率,价格像一只看见的手主导市场内的经济活动。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指政府机关为解决某项公共问题或满足某项公众要求,决定作为或不作为,以及如何作为的相关活动。(公共交通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环境保护问题、能源问题等等)。公共问题:公共问题是社会上绝大多数人或者相当一部分人所遇到的共同问题。它使社会上绝大多数人或者相当一部分人的共同期望无法转化为现实。(自然灾祸,如地震、风灾、火灾、水灾等;意外的人为事件,如重大交通事故;科技进步带来的副作用,如网络游戏;资源分配不均带来的问题,如东西部差距、城乡差距;生态环境变迁的结果,引发环保问题)公共政策问题:基于特定的社会公共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政府行为希望实现或者解决的问题。1一号文件:2009年: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2010年:进一步提出“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继续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将牧区、林区、垦区纳入补贴范围;2011年:主题是“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强调“强化水文气象和水利科技支撑”。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2012年:主题是“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2013年:强调要增加农业补贴资金规模,新增补贴向优势产区和新型经营主体倾斜。2014年: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改善乡村治理机制。2015年: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加大惠农政策力度,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围绕增添农村发展活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围绕做好“三农”工作,加强农村法治建设。2公共问题发生的原因: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市场失灵:由于市场机制本身的某些缺陷和外部环境的某些限制,是单纯的市场机制无法把资源配置到最佳状态。市场失灵的原因(1)公共物品的提供问题(2)外部性造成的问题(3)自然垄断造成的问题: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行业,规模越大,平均成本越低,通过竞争逼迫小厂离开该行业,最后形成自然垄断;扭曲了资源分配效率,政策必须干预。(4)信息不对称性造成的问题:信息不对称性;生产者收费过高,产品或服务低劣,要求政府适度介入。上市公司年报准确性、高管经理报酬合理与否政府失灵的具体原因:(1)直接民主(2)代议政府所造成的问题(3)机关供给财货所造成的问题(4)分权政府所造成的问题3政策制定的原则1符合人民根本、整体利益的原则A全盘考虑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地区人民利益B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C弱势阶层、弱势群体、落后地区的利益。2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3政府部门和政府官员的利益要始终服从和服务于人民的利益4与法律及上一级政策相一致的原则5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原则(1)政府的公共政策的重点是公平:A、从干预目标的实现来看,具有多元性但公平是基础B、市场的诸多缺陷必须从公平出发才能加以解决C、政府干预的诸多失败,也表现在有失公平上D、从公共政策的本质看;(2)公平的主要内容:公平的竞争环境、公平的市场环境、公平的社会分配机制与原则6考虑人性需要的原则7经济性的原则4“三农”问题的实质(一)农业分工程度低,存在严重隐性失业1.农业分工程度低2.技术对劳动的替代作用3.人口增长速度快,人地矛盾突出4.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阻碍了农村失业人员向城市的转移5.农民文化水平差就能力低6.加入WTO后,国际竞争加剧(二)农业生产本身的弱势性1.农产品是一种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小的商品2.农业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3.农业生产实现不了规模经济4.恩格尔系数法则的作用5.农业生产的长周期性和自然风险性(三)农村的市场失灵1.土地产权不清晰2.行政垄断的存在3.城乡信息不对称4.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重城轻乡5.来自工业的负外部性(四)农村的政府失灵1.城乡分治的二元经济、政治体制2.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称3.行政指令的决策失误4.政府管理者的寻租行为1.新农村建设目标、路径与政策的选择(焦建国):作者论述了新农村建设以“减少农村,减少农民”为出发点,以农村的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生态与环境保护化为目标与路径,也阐述了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生态与环境保护化的政策选择。突出说明政府要加大资源贫瘠、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最后作者论述了新农村建设是长期的历史任务,不能搞大跃进。要求生产发展,城乡统筹,调整政府现有职能,只有这样才能走向新农村预定的目标。评:作者紧扣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对具体问题进一步探讨,主要是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路径与政策的选择三方面论述,依照我国现有国情与政策进行全面的论述,我非常赞同作者关于城市化的政策选择。把新农村建设的中心定在了户口制度上。解决户口制度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否则就不能达到“减少农村,减少农民”的出发点。所以对于政策选择一定要对症下药。2.新三农问题(陈林):本文作者首先拿旧三农问题即“农民,农村,农业”而引出了新三农问题即“农民,农资,农官”。讨论了新农村建设的“为民服务”到底是为农民赚钱还是赚农民的钱。并提出要区分公共服务、市场服务和互助服务,以防有些政府背景的机构“一头吃财政,一头吃农民”,强调了社会化体系区分的重要性。最后作者阐述了合作体系与支农体系的关系以及财政支农资金的整合与合作组织的整合。评关于支农资金谈谈我的看法。1现在的农民都很胆小,你给他资金去让他发展,他不一定能抓住机会。相反,农民中的少数大户有胆量和意识去抓住机会,所以限制大户,当他们到达某一个水平线,就取消大户享受支农资金的权利,而其余的人可以模仿或者创新。2农官之所以贪,是因为他们在贫农中崛起,当然不想回到那一片贫农中,也是削尖脑袋想变成有钱人。但只要国家大力推行大学生村官编制,虽然他们刚进入农村时不了解办事流程,但是是怀着一腔热情去支持农村,带领农村发家致富。3资本家的本性就是无利不起早,所以支农资金可以对他们起到一个驱动作用,政府只是要制定相应的政策,让企业必须做到何种程度的成效才给予他相应的资金,如果做不到,要么返还资金,要么承担刑事责任,一定要有一个法治法律清晰的制度。3.论我国“三农”问题的特殊性邓大才认为我国三农问题有它的特殊性,首先其发生存在有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例如我国经历有长期的非农化发展战略,存在长期的抑商政策,并且存在农业人口多,人均资源少,农业先天性早熟,对外也出现较为特殊的外部环境,虽加入世贸组织,但也对于有效的解决三农问题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我国三农问题的特殊性还表现在特殊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特殊的意识形态中。评:作者从背景到现实,从内部因素到外部环境,从行政体制到意识形态都有较详细的介绍我国三农问题的特殊性,内容广泛充实,但是作者提到的长期的抑商政策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背景,不敢苟同,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士农工商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政策早已瓦解,也能从乡镇企业的发展看出商业在农村的发展还是较为迅速的,并且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抑商,轻商的观念也早已不存在或极大的减少了。4.三农改革要走出三大误区李昌平认为关于户籍制度改革要想成功,就要先实现待遇的平等,且在户籍制度改革只能由中央政府主导,不可以让地方政府胡乱的做。关于农村土地金融制度改革要想变得更加合理,就要搞合作金融,发展农民组织的内部金融,叫内置金融,这样我们才有好的金融平台作支持。关于农村基本组织制度、基本经营制度与基本治理制度改革应该由农民主导,三种制度成为一个整体,坚持土地的集体所有制不动摇。评:李昌平从三个制度方面的改革说起,说明了要想改革好户籍制度,就要做到待遇平等,并且由中央政府主导,要想把农村土地金融制度变得更好,就要实施合作金融,并且在制度改革中应由农民主导。提出的这些想法都是很有现实性的,值得政府考虑,在三农改革制度的过程中,要多从农民的角度考虑问题,从农民自身的情况出发,制定出合理的三农政策。5.农村发展不能依靠资本本文是李昌平和和讯网的对话所整理的。作为著名的三农学者李昌平对于农民未享受国民待遇,农民没有在改革开放30年分享好处,也从公司加农户模式,中国的乡镇企业和村民自治体制等这些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同时也认为扩大农民政治权利才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强制性逼农民进城的风险较高。评:李昌平认为公司加农户模式是对农民的剥削,真实在公司加农户这种模式下,确实存在公司拿到政府的补贴且还能获得商业上的收益,相对于农民所获利益更大,但是农民依靠公司的资源同时能提高收入,如果一旦缺少公司,农户就会缺少市场的判断所受损失更为巨大。6.韩俊解读土地流转政策:韩俊认为在土地流转中,必须把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作为基本遵循,要学会创新家庭经营方式,并充分利用家庭经营的优势,并不断积极探索新的农业经营方式。在进行土地流转时,应把尊重弄明的意愿作为前提,引导土地规范有序的流转。在集中土地方面,要做到适度规模经营,不断促进粮食增产与农民收入同步。评:在土地流转过程中,韩俊解毒的我完全同意,必须实现“三权分置”,在创新家庭经营的条件下,不断探索新的农业经营方式,土地流转主要是为了实现规模生产,但是规模一定要是适当,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生产特性,促进农民增收。7.赵树凯“体制性冲突”与乡村治理赵树凯认为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出现了“强发展和弱治理”的现象,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只关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忽略了服务的协调配合,因此出现了很多的集体性冲突。在体制方面也出现了体制性冲突,主要是预算管理、官员管理、政府绩效与问责和基层政府与基层自治等方面。评:在当今的乡村发展过程中,确实充斥着不少的冲突与对立,这些冲突在治理方面带来很大的困难,对于现实的分析很值得我们考虑。8.李非台湾土改启示30年前中国土改打开了中国改革的缺口,而30年后,土地改革成为诸多矛盾的重点,也是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而台湾的三次土改很成功,厦门大学李非教授就两岸经济关系,叙述了台湾问题的敏感。通过台湾经济问题引出了台湾的土改问题。台湾土改对于大陆的启示,李非认为三次土地改革的时代背景不一样,所以它的效果也不一样。李非教授认为,两岸国情不一样,土地制度不一样,所以台湾的土改不能搬到中国来,但是有一些具体的做法,可以拿来借鉴和套用。最后李非教授还谈论了一些关于18亿亩耕地红线、预测了若干年后两岸经贸发展的情况。评:土地改革通常是存在一些争议的安排改造,是国家的一种重要变革。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一个农业大国,土地的使用效率,公平性关系着国家的民生,关系到国家的稳定性。台湾的土改很成功,也是世界的典范土改。这就跟当年苏联的社会主义一样,很成功但是不一定适合我们。我们要立足自己当下的国情,走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的土改,才能更好的进行土地改造,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解决社会问题。并且根据不断变化的国情不断的调整我们的方向,是土改更效率。现有政策与描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但仍有部分贫困人口尚未解决温饱问题,需要政府给予必要的救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在此背景下,2007年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该政策的主体是我国中央政府以及各乡镇政府部门,其中乡镇扶贫办直接负责此项工作,客体是家庭年人均纯
本文标题:西农三农政策考试资料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344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