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豆瓣酱的制做方法材料;黄豆、盐、水。材料比例:10斤黄豆、1斤小麦面粉、5斤盐(4斤盐有点淡)、25斤水具体的做法是:春节过后的正月里,或者二月初将大豆黄豆精选,剔除坏的、变质的豆粒和其它杂质,先将黄豆在清水中洗净,浸上一夜使之泡透捞出,放进锅里加水煮熟,待汤焅净,切不可焦糊,豆粒用手一捻极酥烂,熄火焖至次日上午出锅(豆焖成褐红色)。出锅前准备好一只竹筐或箩筐,牛皮纸1张或几张(以包住出锅的大豆即可,以防止生虫、臭败),然后将面粉用量的1/2拌匀出锅的黄豆中(整粒,不用捣碎),将牛皮纸铺在箩筐和四周,在铺好的牛皮纸张用剩下1/2的面粉一部分撒在筐底一小层,剩下的边往筐内装豆边往筐四周撒面粉,装好后在上面撒上一小层(将剩余面粉全部撒完),封严放在阴凉的地方通风处正常发酵。发酵到一定的程度,待之农历四月十八或二十八开始下酱。去掉外包装纸后将发酵好酱豆刷去外皮一切不洁物;酱块发酵好了,里面会有油泛出,掰开成一小块一小块的。要在太阳下暴晒,这为了消毒杀菌。这时就是准备要下酱了。把酱缸在院子里或园子里固定好,刷洗干净。缸要安置在窗前阳光充分照射之处,为避免地气过于阴凉,一般要将酱缸安置于砖石之上。在下午四五点钟时候,先把“酱耙”洗干净,放到缸底,倒进酱块,随即将大粒海盐按2斤豆料(生豆加面粉)、1斤盐、5斤水的比例(用清净的井水)充分融化,去掉沉淀再把融化好的咸盐水倒进缸里。然后用洁净白布蒙住缸口。三天以后开始打耙。这里介绍一下“酱耙”,是用椴木或者杨木做的,一个直杆比酱缸略高一点,另一端按上一个边长十公分的正方形木板就成了。记住,一定要做成“卯榫”的,切不可用钉子钉的,因为铁钉子在盐里会生锈。哪为什么强调一定用椴木或者杨木做的呢,因为这两种木料本身没有异味儿(最好用椴木,杨木有点发苦)。切不可用松木做,那会有松木的怪味儿,将来酱不好吃。下好酱后,用一块白布蒙上酱缸,用绳子绑好了。白布上要订上一个红布条。据说是为了保护酱缸里的酱不生虫,有避邪的作用。上面再盖上一个“酱帽子”,一般都是铁皮做的圆锥形的。下酱之后三天之内不动酱缸。为的是让酱块里充分融进盐水,将来更容易碎。三天之后开始打耙,就是打开“酱帽子”开始用手拿着酱耙在酱缸里按一定的方向搅动酱。这是为了,让酱块充分的溶解,融碎。同时,也会把酱块里的杂质,发酵时长的一些白毛,漂浮在上面,好用饭勺子把那些沫子撇出来扔掉。这活儿,要有耐心,一次都要打一百次左右的耙。由老太太或年轻的小媳妇大姑娘来做。过一周左右,酱开始发酵了。这时,再打酱缸,会飘出阵阵酱香。有的人家的酱会飘出很远,惹得左右四邻都称赞。这时,酱的颜色也会发生变化,会呈现出诱人的黄红色。一般,发酵后一周或十天,就可以食用了。但此时,只能生吃。切不可用来炸酱或者爆锅儿。据说,那样就会把酱缸里的酱颜色改变,会黑缸头。其实我想这本没道理,只是人们的一种习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没过月的酱,一定要从门进屋里,不可从窗户进屋,为什么,至今我也不知道,只是记得,小时候老辈儿人不让那样做。问为什么,老辈儿人只是说那样不好,想必她们也说不出为什么,也只是从老辈儿人那里继承来的规矩吧。本也没什么道理。还有,没过月的酱缸,是不许别人家的生人来看的,由其女人。大家似乎都懂,一般都很自觉。打酱缸,撇酱沫,这活儿每日一次一直做一个月,一个月后,就不必天天打酱缸了。三两天一次,就可以了。还有,每次到酱缸里盛酱时(东北叫刀酱),人们也是习惯的打俩下酱耙。以后的日子里,每天好天气时,一定要揭开酱帽子,让阳光晒着酱缸,保持酱缸通风透气。这样酱缸就不会出现“捂了酱头”——酱液发酵过劲儿而产生异味的问题。
本文标题:豆瓣酱的做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344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