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西方史学史复习资料第一章一、简述希腊史学产生的原因和古典史学的特征。希腊史学产生的原因:1、民主政治及学术自由是希腊文化和史学产生的基础。古风时代出现的希腊城邦大多是共和政体,分别以斯巴达的贵族共和政体和雅典的民主共和政体为典型,伯利克里时代则是希腊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主要表现在:a、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b、五百人会议是最高行政机关;c、陪审法庭为最高司法机关,同时实行了公职津贴制度和陶片放逐法。在这种民主制度下,学术非常自由,著书立说广泛,形成了希腊的“百鸟争鸣”,促进了史学的发展。2、东方文化的影响。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都比古希腊先于进入文明,在天文、数学、几何等方面发达,古风时代的希腊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在黑海等地建立的殖民地,通过贸易、战争、民族迁徙促成了文化的交流。另外,铁器和农耕技术从小亚细亚传入希腊,促使了希腊氏族制度的瓦解;1世纪左右,金属铸币传入希腊,货币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之过渡到商业社会,改变了希腊社会的面貌和民族特征,成为了商业民族。除此之外还吸收了大量的思想文明、材料,促进了古典史学的产生和发展。古典史学的特征1、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2、人文主义观念;3、宽宏的历史眼光;4、注重力是对现实的借鉴作用;5、注重史学的文字表达和史家的自身修养。名词解释:希罗多德(约BC484—BC425)希罗多德,公元前484年生于小亚细亚南部一个富有的奴隶主家庭,从小受过良好教育,酷爱史诗,成年后随叔父参与推翻僭主政治的斗争,失败被流放。公元前447年来到雅典,与文化名流交往密切。公元前444年来到意大利南部的一个新城邦,并获得公民权,长居于此。其代表作是《希腊波斯战争历史》。主要论述波希战争前地中海世界各地的民族及波希战争。在史学思想上,《希腊波斯战争历史》视野广阔,有通史的规模,材料丰富,有较强的客观主义态度和求实主义批判精神,歌颂民主自由和道德,文笔华美,是世界上第一部文化史著作。希罗多德是西方文化史学的奠基者,对后世西方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修昔底德(BC455—BC395)约公元前455年出生于雅典一个显贵家庭,父亲是富有的农民。修昔底德在希腊先进文化中长大,学习过哲学、修辞学。公元前424年被选为十将军委员会成员,后因通敌嫌疑被放逐在外达20年,战争结束后归国。其代表作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共8卷。分别记录了战争进行的各个年头,一直写到雅典海军远征西西里岛全军覆没以及后来的战况。修昔底德秉持理智科学的态度,歌颂民主制度和法治精神,较为深刻地揭示了历史事件的因果联系,文笔简洁,开创了西方传统史学—政治军事史的先河。他求真的精神和记载政治史为主要内容的编写体例,成为西方史学家长期效法的传统,对后世影响深远。色诺芬(BC430—BC350)公元前430年出生于雅典富豪家庭,是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的同学。在政治上反对雅典的民主制度,推崇斯巴达的贵族体制。后来投向斯巴达与雅典为敌,公元前394年被公民大会审判终身放逐,后被解除。色诺芬是一位多产作家,作品有《希腊史》,共7卷,记载了公元前411年到363年的希腊历史;《远征记》介绍了远征军路途上的风土人情,是早年军事冒险回忆录。《居鲁士的教育》是为居鲁士歌功颂德的作品,他认为统治者应该正直、聪明,应该培养哲人王者;《斯巴达政体论》极力颂扬斯巴达的寡头政治;还有《回忆苏格拉底》、《经济论》、《论税收》等。色诺芬与修昔底德、希罗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史家”他富有文采,对史实的叙述简洁典雅,描写人物逼真动人,颇具感染力,不失为著名的历史学家。蒂特·李维(BC59—AD17)公元前59年生于意大利北部帕多瓦一个贵族家庭,系统学习过哲学、文学等。公元前29年,他来到罗马,通过阅读前人的历史著作来获得历史知识。公元8年,担任奥古斯都大尉孙子克劳狄的家庭教师,代表作《罗马建城以来的历史》,共142卷,保留至今的有35卷,记载了从罗马诞生后的王政时代一直写到罗马共和国中后期的历史。《罗马史》首创了通史体例,较公允的评价了历史人物,宣扬爱国主义,重视历史垂训的作用,文辞华美。但李维迷信宗教,是民族沙文主义者,且过分注重文学描写。李维被称为最伟大的罗马帝国史学家,其著作史料价值很高,对罗马早期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塔西佗(AD55—120)塔西佗生于公元55年,其家族世代为官,它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学过法学、哲学,修辞学和演说术。因为婚姻关系,在政治上步步高升。代表作是《关于演说家的对话论》,讨论了罗马文风的演变,二是《历史》共12卷,叙述了公元68年到98年的罗马史,其三是《编年史》叙述了公元14年到68年的罗马史,共16卷;其四是为其岳父写成了《阿古利可拉传》,其五是《日耳曼尼亚志》,介绍了日耳曼人的起源及相关情况。其作品文笔简洁,逻辑性强,思想反对暴政而歌颂共和,并痛恨暴君。塔西佗在罗马史上的地位十分崇高,其著作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作为史学家的声誉和在史学上的成就都是不可动摇的。波里比阿(BC201—BC120)波里比阿,希腊中部麦加罗城人,生活在罗马军队东征西讨的年代。第三次马其顿战争时出任希腊联军骑兵长官。战争失利后被送往罗马当人质。公元前151年获赦,重返罗马。代表作是《通史》共40卷,保存至今的只有前十五卷。介绍了以布涅战争为线索的地中海各地区历史。波里比阿具有世界通史的眼光,一丝不苟的精神,强调独立思考,不轻信前人。提出史学家应具备拥有政治、外交、军事经验的人来写。因此称为“历史学家中的历史学家”,其合理的史学理论和方法,对后世影响很大。普鲁塔克公元46年生于希腊中部一个小城,曾任执政官,后为希腊财务使,熟悉罗马史和希腊史,是一位多产作家。作品相传有277种,但保存至今的只有作品目录没有内容。代表作是《道德论集》、《传记集》。其中《传记集》共写了50篇希腊罗马的名人传记,有四篇是一人一传,开创了西方史学上的历史传记体先河。他善于刻画历史人物,有妙笔传神的文采,令后世文学家倾慕,其作品对后世文学艺术影响很大。第二章一、简述中世纪西欧史学的特征:1、中世纪的史学家主要由教士和僧侣组成。基督教史学的真正奠基人是攸西比乌斯,一位多产的历史学家,凯撒里亚城的主教,最博学的基督主教之一。而中世纪著名史学家奥古斯丁也于公元389年皈依基督教,还担任希波城的主教;还有格雷戈里也是著名的史学家。2、神话、神迹和传说充斥于史学著作中。基督史学的初创者之一阿非加纳斯的代表作《编年史》主要叙述的是关于上帝的神话,耶稣的传说和教会的发展,格雷戈里的《法兰克人》也是从上帝创世开始写起的。3、历史著作的主要形式是“年代记”和“编年史”。从史学类型看,中世纪史学数量最大的无疑是年代记和编年史,对于历史事件按照年代顺序进行编排,而对于大事件没有详细的叙述,显得比较枯燥。比如阿非加纳斯的《编年史》。4、世俗史学虽然存在,但被笼罩上厚厚的神学色彩。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一切自然和社会科学成为神学的婢女,神学、教会、教学拥有至高地位,史家写作的唯一目的是为宗教服务,此时的史学只是“半历史”。名词解释:一、奥古斯丁(AD354—430)基督教史学的最高权威,生于北非,接受过罗马式的教育,先后学习过拉丁文,算术,文法,演说等,公元375年结束学业担任修辞学教师,389年正式皈依基督教,396年担任希波城的主教,直至逝世。他用柏拉图的唯心主义思想改造基督教,开创了基督教神学的“柏拉图—奥古斯丁主义”,是基督教神学的早期表现形式。他被称为“伟大的教父”、“上帝的圣者”。代表作是《忏悔录》和《上帝之城》,《上帝之城》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哲学类书籍。他的史学思想是:人类的一切存在形式都来自上帝,上帝主宰人类一切;善恶二元斗争论;采用两种人类历史分期法,即按照时间分和年龄分。奥古斯丁对中世纪宗教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上帝之城》和《忏悔录》中蕴含的史料价值和历史哲学思想对整个中世纪的史学都有很大作用。二、都尔主教格雷戈里(约AD539—594)中世纪著名的基督教史学家之一。生于一个富裕的罗马贵族家庭,曾任都尔城主教,学识渊博。格雷戈里遵循奥古斯丁的善恶二元论,将历史著作当做对恶势力的斗争,显示了他对基督的虔诚。著作《法兰克人史》,是中世纪最著名的史著,从上帝创世纪开始写起,历经法兰克人入侵高卢,到最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情况,其中第五到十卷因为作者亲身经历,所以最可靠。该作品材料丰富,内容详实,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因此可以对法兰克国家早期历史有更多地了解。为后世研究法兰克历史提供了条件。三、马可波罗1245年出生于意大利一个商人家庭,因为经商而到达中国,并长期居住。到访过东南亚各国,1295年回到威尼斯。在威尼斯与热那亚的战争中,马可波罗被俘,与其同监的罗斯蒂谦将马可波罗口述的东方之行携程《马可波罗行纪》,共4卷。记载了他从欧洲出发到中国沿途的见闻,以及元朝初年的各类情况,当时日本、印度和一些东非国家还有蒙古各王公发生的战争。用夸张的手法记叙了作者在东方看到的珍奇异兽、奇花异草;此书开拓了欧洲人的视野,为后来绘制航海图提供了依据,刺激了欧洲人对东方的贪欲,被称为“世界第一奇书”。马可波罗也成为世界第一个游遍东方有留下历史记载的人。四、普罗柯比普罗柯比,拜占庭历史学家,在查士丁尼皇帝时代。生于公元500年,青少年时代接受贵族文化教育和法律训练,通晓当时的多种西亚语言。527年以后的二十年名将追随贝利撒留而亲历了多次战争。6世纪50年代起长期寓居君士坦丁堡,在从政和从事律师职业的同时完成了数部历史著作的写作。主要著述《查士丁尼战争史》记述查士丁尼为恢复昔日伟大的罗马帝国疆域而发动的波斯战争、汪达尔战争和哥特战争。《论查士丁尼时代的建筑》颂扬查士丁尼在帝国各地进行的建筑工程。《秘史》揭露贝利撒留及其妻子的丑行,抨击皇帝查士丁尼和皇后塞奥多拉的专制统治。对后世影响深远。第三章一、简述文艺复兴的时代背景和人文主义的主要特征文艺复兴时代背景:社会条件: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先决条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反教会政治运动在社会领域的体现,意大利位于地中海,自古工商业发达,新兴资产阶级为自由发展和封建阶级产生矛盾,要求打破封建束缚。阶级条件:意大利最早具有产生人文主义的条件,当时的意大利有很多先进城市共和国,比如威尼斯、米兰等,十字军东征后,意大利商人完全排挤了拜占庭和阿拉伯商人在东方贸易中的作用,这就使这些共和国更具资产阶级专政性质,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开始反封建运动。文化条件:文艺复兴的出现和罗马有直接关系。1453年拜占庭帝国灭亡后,大量的罗马艺术文化作品运往意大利,大批学者逃到意大利,促进了对古罗马文化的研究。新兴资产阶级用古典文化改造资产阶级文化,正是打着文艺复兴的旗号反对封建主义;最后,当时的欧洲基督教会拥有大量的土地,是封建势力的总代表。他们垄断了文化、教育,还给封建制度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这一切都使得新兴资产阶级将矛头对准封建主义。人文主义主要特征:古典人本史观的复归。中世纪神本史观占据统治地位,以基督历史和教会历史为主,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史家将历史回归到人的本身,是一次质的飞跃。历史学研究世俗化。中世纪的历史学家基本是教会人士,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史家不再是僧侣,而是世俗人士。人文主义史学注重史学的民族性和地方性,意大利当时处于分裂时期,人文史著多以地方史出现,很少将意大利整体历史熔于一炉,多为民族史和地方史。对古典史著过分推崇,缺少分析和批判的态度,抄袭严重,缺少自己的观点。名词解释:一、马基雅维利(1469—1527)马基雅维利是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的奠基人,他的第一目标是政治,其他都是为政治服务。对罗马文化尤其是罗马政治兴趣很大,1494年起义推翻了美第奇家族的独裁统治,担任外交职务14年,其代表作《君主论》使其获得“政治学之父”的称号,是对意大利政治经验的总结,肯定共和制,希望有一位专制君主出现,统一意大利。另一代表作是《论蒂特·李维的统一前十书》,是其读李维作品的感悟;史学价值最大的是《佛罗伦萨史》,共8卷。是以政治史为主题的代表作,是文艺复兴的典范之作。马基雅维利认为君主维护统
本文标题:西方史学史复习考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369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