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西方史学史一.希罗多德和《历史》1.希罗多德,古希腊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著有《历史》,被誉为西方史学上第一部名副其实的历史著作,同时被称作“史学之父”。开创了西方历史编纂学上的一种体裁,历史叙述体。同时也开创了一种以社会文化为中心的史学传统,本人也已高度的人本意识和世界史眼界,对西方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主要著作:《历史》a内容:希波战争,9卷,涉及到了西亚北非和希腊等地各种情况。b取材:所得各种文字史料和实地采访调查所得c体例:历史叙述体d史料价值:①西方史学的第一本历史著作,详细的记述了希波战争,保存了大量历史资料;②开创了历史叙述体,并确定了以社会文化为中心的西方史学范式;③对史料采取了一定的鉴别和判断,采取客观主义态度,体现了严格的史学求真精神;④颇具文学价值,叙事简洁,文笔优美,精于战争描述,将历史真实性和文学艺术性结合;3历史观:①希罗多德推崇希腊,民主政治,而没有一概否定波斯,并且试图从历史本身去解释历史,标志着古希腊历史思想的转折,从记神事发展到记人事,具有了初步的人本意识。②治史视野宽广,将眼光投向了希腊以外的世界,具有较少的种族偏见,重视东方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③最先对史料采取了一定程度的分析批判态度,而不是盲目相信一切传闻。他创造了叙述历史的新方法,把记载史实和加以阐释有机地结合起来。二.修昔底德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1.修昔底德,古希腊历史学家,著有《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将人类历史从天神之外独立,从人事活动的角度出发,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认识到经济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对史料大胆批判,开创了“范例历史学”先河,追求史学的垂训作用。开创了西方政治军事史的传统,被誉为“政治史之父”。2.主要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8卷a特点:专叙一事,不及其余,资料详细,文笔精炼,结构严谨。b写作态度:重视第一手原始材料,严格批判史料,强调辨伪。3.历史观:A.尽力将人类历史从天神之外独立,试图用科学方法说明自然,解释历史。重视人在历史上所起的伟大作用,是建立科学历史观的基础。B.致力于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探讨。解释历史事件时,不简单归结为某种因素而是努力寻找历史事件的因果联系和深刻的具体原因,显示出类似近代理性主义者的思想。C.试图从经济角度解释历史发展的原因,论证了经济对政治和军事的重要作用。4.评价:从史学发展看,《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开创了一种以政治军事为传统的新的史学传统,确立了一种新的史学范型,对后世西方史学产生深刻影响。从历史观看,对史料提出了大胆批判的原则,重视史料的辨伪和收集;并以求真精神探求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被后世史家所继承。2三.塔西陀罗马帝国执政官、雄辩家、元老,著名的历史学家与文体家,主要著作是《历史》和《编年史》。作品中包含着其反对暴政,歌颂共和,痛恨暴君的史学思想,毫不留情地揭露罗马专制君主、高官显贵的昏暴。写作态度严肃认真,并认真筛选史料,坚持史家良心,秉笔直书,摈除个人好恶。显示了古罗马史学所具有的个性特征,即政治色彩,在塔西陀身上就反映了强烈的反对专制暴君的共和思想,体现了罗马文化坚忍不拔的品质。四.波里比阿古希腊史学家,代表作《历史》,被后人称为“历史学家中的历史学家”。他的主要特点是历史眼界的开阔,历史思想的深化(历史任务:记录事情的真相,对事实作出解释),历史方法的进步。他认识到,秋征乃史家之第一要务,史家必须抛弃一切个人的成见和党同伐异的情绪,以公正的态度,从大量的史实中得出正确的结论。他通过亲眼去“看”,亲耳去“听”,实地考察,获得了大量第一手的确凿的史料,他认为这才是信史。五.奥古斯丁和《上帝之城》1.奥古斯丁,古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罗马天主教系统,他被封为圣人和圣师,并且是奥斯定会的发起人。对于新教教会,特别是加尔文主义,他的理论是宗教改革的救赎和恩典思想的源头。2.主要作品:《上帝之城》和《忏悔录》《上帝之城》《上帝之城》是奥古斯丁最有影响力的一部著作,它确立了基督教的世界史理论。奥古斯丁怀着和异教徒辩论的目的,论及上帝之城和地上之城的存在,并认为教会是两者之间的桥梁,为教会统治取代世俗统治予以解释,在这种框架下,基督教一定程度上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于是,奥古斯丁通过这本书对基督教进行强力维护,并反驳了异教和罗马爱国主义,从而确立了基督教的世界史理论,显示出奥古斯丁不仅是哲学家,神学家,更是政治思想家和历史学家。3.评价首先,发展了中世纪的历史时间观念,决定了中世纪历史写作的基本形式。其次,进一步提出了历史分期,历史分期的观念逐渐深入史学家的意识中最后,有了论史的目的,从而对史学写作起到了促进作用。六.人文主义时期①勒卢阿:将世界历史的范围不断扩大,并将整个世界历史视为一个整体。②让•波丹:认为历史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从整体上认为历史是进步的,并且指出了地理环境对于历史的影响,《易于理解历史的方法》被誉为近代以来第一部真正的史学理论著作。七.理性主义史学维柯:意大利文学、史学、哲学、法学家。代表作《新科学》。维柯被看作西方历史哲学的开创者与史学理论的奠基人。他将历史也看作是一门科学,并且提出了历史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维柯的成就代表了西方18世纪理性主义史学的极端,是理性方法运用于历史的一次尝试。3孔多塞:法国哲学,史学家,代表作《人类精神史表纲要》,他认为历史也是一门科学,并且试着寻找人类历史的理性起源,他认为科学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推动了社会发展,并寻找揭示历史发展之间的联系与规律的历史哲学。赫尔德:代表作《人类历史哲学思想》,他认为史家应该发挥诗性,反对极端理性代替个性,提倡个人激情对于历史的理解和论叙,被看作是浪漫主义史学先驱。评价:一方面,理性主义史学在反对宗教神学,推翻专制政权的斗争中曾起过巨大的进步作用,但另一方面也有过分夸大理性,强调历史发展进程的必然性和共性,轻视偶然性和个性,否定中世纪等种种非历史主义的弊端。八.美国边疆学派1.背景:美国历史上的西进运动在史学上的反应。2.代表:特纳3.思想主张:①美国西部存在着一条不断向西移动的边疆,把边疆的扩张视作文明的扩张,是文明对野蛮的讨伐,把美国历史看作是一部不断向西拓殖的历史。②西部自由土地是支配美国社会发展的力量。③这条不断向西移动的边疆的存在,是产生民主主义,个人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因素,是美国有别于西欧国家的特点之所在。④美国文明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边疆消失后,地域间的冲突仍然存在。4.评价:首先,边疆理论受到了经济史观的影响,片面强调了地理环境的决定性作用,抹杀了人的作用,理论存在许多缺陷,不能对美国历史做出完整的缺陷。突出西进运动的重要性却贬低东部和欧洲的影响,有狭隘的地方主义偏见。但是,边疆学派的理论是美国本土生长的一个流派,从特纳开始,美国史学摆脱了欧洲史学的附庸地位,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此外,边疆理论的提出,恰巧反映了美国历史上的西进运动,对研究当时社会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理论素材。九.兰克和客观主义史学1.背景(历史学独立地位的确立条件):①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各国政府对档案机构的建立和加强;②重大政治军事和外交档案材料的公开;③以学术交流为目的的历史学协会等学术组织的成立和学术刊物的创立④在大量史学研究实践的基础上,史学理论与方法也形成了初步规模⑤大学设立独立的历史系,建立历史专业博士生制度,历史学开始有计划培养专业人才2、兰克史学的特点研究对象:以民族国家为研究单位的政治史历史著作:《拉丁和条顿民族史》主要思想:①认识论:主张历史的作用是评判过去,教导现在,以利未来。坚信史学家通过对档案资料的考证与鉴别便可以再现真实的历史。强调史学家的任务是据事直书,不偏不倚,如实客观,认为史学家必须不掺杂任何主观因素,做到绝对客观。并且研究中心偏重于政治史。②方法论:重视对史料的考证,第一次明确史料运用原则,区分出原始资料和间接资料,力求应用原始资料。不仅如此,还发展出一套史料批判方法,采用“外证”和“内证”相结合甄别史料。此外,高度重视档案资料的重要性,改变了近代历史研究的取材范围。在表述上进行如实的、个别化的描述,反对根据各种理论或抽象原则概括历史。强调对历史过程和现象的“领悟”。43.兰克学派:兰克,魏茨,莫诺,吉泽布雷希。4.评价:一方面,客观主义史学参与培养了西方人的科学理性精神,其内证外证结合的方法也为近现代史考证提供了较好的模式,发展了史学批判方法。此外,以兰克为代表的大批史家完全将历史学当作一门科学来对待,并以这种精神为史学研究培养出无数接触的继承人,显示了历史学家们追求真理的理念。另一方面,随着其他学科的发展,兰克史学在研究内容和方法论方面也不断遭到挑战。首先,兰克不能证明自己可以做到“如实直书”,不能实现“绝对客观”,过于绝对地看待历史的客观性,否认史家对史料及史著的渗入,更无法达到所主张的史学功用价值。其次,兰克热衷于档案资料,但这些使他的研究范围局限于政治领域,很难延展到古代史和其他社会史领域,使得研究领域过于狭窄,方法较单一。十.汤因比①简介: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②代表:《历史研究》③内容:文化形态学说汤因比对文化形态的基本看法:历史研究单位。抛弃了传统史学的国别史与断代史概念,而代之以一个个文明(或社会)。文明的数量。扩大了文明考察的视界,从斯宾格勒的八种发展到二十六种。认为在这些文明之间,存在着某种亲属关系。承认西方文明也只是文明之一,疏离了“西欧中心论”。文明的可比性。文明尽管时间有先有后,但都是可以进行比较的。文明起源于“挑战与应战”。文明生长的尺度。文明生长的尺度应当是,挑战和应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决能力”。文明生成的过程最终归结为这个社会内“自决能力”。文明衰落的原因。汤因比认为,文明衰落的原因是“自决能力”的丧失。文明的解体。四阶段论“大一统帝国—间歇时期—大一统教会—民族大迁移。”西方文明的前景。汤因比反对斯宾格勒对西方文明的发展前途所持的悲观论调。④评价:汤因比史学的一个卓越贡献就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作出了整体性与综合性的考察。对历史有其独到的眼光,反映了西方史学的整体型、分析型趋势,并充分重视到了非西欧地区的社会历史。在对西方前途的解释上,以比较乐观和现实的态度,看待事关西方文明生存的各种问题。此外,一生著述很多,其中《历史研究》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历史著作,本人也被称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十一.斯宾格勒斯宾格勒,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历史哲学家,历史形态学的开创人。1918年,发表著作《西方的没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一方面,其反映了文化形态学的基本构想理论,将文化或文明视为一个高度自律的有机体,并试图通过比较各个文化的兴衰来解释不同点。另一方面,作为20世纪以来西方文化研究中出现的新模式,斯宾格勒正是这一学说的首倡者。5十二.新史学的演进——年鉴学派的兴衰年鉴学派,是法国自1929年以来主持、编纂《经济与社会史年鉴》的几代历史学家。这些历史学家反对以兰克为代表的旧的史学传统,主张把新的观念和新的方法引人历史研究领域。他们的理论不仅震撼了法国的史学界,而且深刻影响了整个现代西方史学的发展。A.年鉴学派产生的原因:针对兰克学派的理论,提出四项责难:其一,只注意文献资料,而不重视非文献;其二,着重于事件、特殊事实及短期的现象,忽视长时段的、平凡的社会现象;其三,偏重于政治、外交及军事史,忽略了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其四,很少做诠释性的论说,预先放弃综合性的历史。布洛赫和费弗尔1929年创办了《经济与社会史年鉴》则希望打破学科围墙,把历史学与社会学联系起来;在研究方法上反对空谈理论而是通过具体研究来显示理论;希望打破既存的分类方式,不以时代为划分标准,而以“问题”为分类标准;B.年鉴学派之发展历程及主要史学观念年鉴学派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创建阶段(1929-1945)、发展阶段(1946-1956)、转型阶段(1968后)。1、创建阶段(1929——1945年)奠定年鉴学派的基本理论:代表:布洛赫,费弗尔和1929《经济与社会史年鉴》史学观念:
本文标题:西方史学史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369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