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西方文化概论资料整理1.两希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与古希伯来文明2.爱琴文明: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3.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与《奥德赛》4.《神谱》:4.1内容:整个希腊神话中神族的谱系4.2意义:A.赫西俄德将流散在民间的神的故事加以谱系,使得希腊神话更加系统化,而具有整体传播的可能性。B.将神的故事与英雄、人的主题相互串联起来,深化了古希腊人心中的悲剧观。并强调了“命运观念”,推动了古希腊人和古希腊社会的精神气质的形成。C.通过神话性的思维为当时的人们解释了许多后世哲学、科学等才能解释的现象,为人们提供了朴实的宇宙起源论和自然演变史。5.古罗马三大文学家及其代表作:维吉尔《埃涅阿斯纪》奥维德《变形记》贺拉斯《诗艺》6.布匿战争:罗马共和国与西地中海的迦太基之间进行的三次战争。迦太基方的杰出将领:汉尼拔7.奥古斯都:原指罗马帝国第一任皇帝奥古斯都·屋大维,屋大维死后为了纪念他,把他去世的这个月份称为August(八月),亦作为罗马皇帝的头衔。8.克里特文明:8.1发源:约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450年,起源于地中海北部(爱琴海最南端)的克里特岛,也称为米诺斯文明8.2特点:克里特属于地中海区域,其文明特征精致而轻巧,艺术表现手段也是细腻而精巧。9.荷马史诗:内涵与精神:两部史诗带有明显的阿凯亚人的民族自豪感,荷马将散乱的神话传说以叙事文体的形式结合在了一起,成为以文学方式传播文化精髓的一个典型,同时也是对古希腊神话的一次全方位的整合。包含了壮怀激烈的英雄主义诗情与推崇严谨求知的实证自觉。《伊利亚特》中对于英雄行为以及其价值观的赞扬(荣誉—优秀、公正、荣耀)折射出人类“野蛮时代”的气息和特征而《奥德赛》则通过描写人与自然、社会的斗争,奥德赛自己的身份认同以及其对于世界,自我,他人的探索过程中体现出的“逻各斯—理性”精神,最终自然主义,现实主义与理性主义代替了人类野蛮时期的浪漫主义与英雄主义。10.皮洛士式的胜利:皮洛士与罗马人展开的一场势均力敌的战斗。在战斗中皮洛士动用大象参与斗争,但无奈被罗马人引入峡谷,精锐大减,皮洛士虽然赢得了胜利,但大叹“如若再有一次这样的胜利,我就完了。”后人于是称这种得不偿失的胜利为“皮洛士式胜利。11.卡夫丁之辱:萨姆尼特人在古罗马卡夫丁城附近的卡夫丁峡谷击败了罗马军队,并迫使罗马战俘从峡谷中用长矛架起的形似城门的“牛轭”下通过,借以羞辱战败军队。后来,人们就以“卡夫丁峡谷”来比喻灾难性的历史经历,并且卡夫丁峡谷成为了“耻辱之谷”的代名词,并可以引申为人们在谋求发展时所遇到的极大的困难和挑战。12.棒喝主义:来源于古罗马共和制时期的执政官制度,在特殊战争时期,两个执政官就变成一个独裁官。独裁者身边围着二十四个手拿大棒的人,遇到不同意见者直接就地处死。这也成了后世法西斯主义的起源。“法西斯”一词在意大利语和拉丁语中与古罗马的“束棒”有关,故又称为棒喝主义。13.十二铜表法:平民和贵族之间的矛盾是罗马早期共和国的主要矛盾,而《十二铜表法》正是这一矛盾的产物。它是平民与贵族斗争胜利的产物,反映了平民在政治、经济、法律地位上的要求。《十二铜表法》之后罗马法系的立法依然体现着这一要求,每颁布一个成文法典,平民的政治、经济、法律地位便提高了一步。正是在《十二铜表法》建立的基础上,贵族和平民的斗争宣告阶段性的结束。这也成为举世闻名的《罗马法》的重要来源。14.伊壁鸠鲁主义:伊壁鸠鲁主义指的是走向纵欲,以求得幸福快乐的最大化。伊壁鸠鲁的伦理学说认为快乐是生活的目的,是天生的最高的善。解除对神灵和死亡的恐惧,节制欲望,远离政事,审慎地计量和取舍快乐与痛苦的事物,以达到身体健康和心灵的平静,这才是生活的目的。所以伊壁鸠鲁强调,在我们考量一个行动是否有趣时,我们必须同时考虑它所带来的副作用。在追求短暂快乐的同时,也必须考虑是否可能获得更大、更持久、更强烈的快乐。15.“富人的苦恼”(希腊化时期):指的是人们不再现实的缺斤短两而忧愁,而是在精神中陷入了极大的虚无当中。找寻不到意义,遁入虚无。这背后其实折射出,希腊人精神世界看似丰富,其实空空如也,生活上虽然不穷,但已经不堪一击。16.达摩克利斯之剑:用来表示时刻存在的危险。源自古希腊传说:迪奥尼修斯国王请他的大臣达摩克利斯赴宴,命其坐在用一根马鬃悬挂的一把寒光闪闪的利剑下,由此而产生的这个外国典故,意指令人处于一种危机状态,“临绝地而不衰”。或者随时有危机意识,心中敲起警钟等。17.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差异与联系:17.1联系:罗马文化中对希腊文化有一个继承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是关于希腊古典哲学的继承,同时,由于在古希腊自然科学的那一部分东西都包含在古希腊哲学之中,因此,罗马文化也把自然科学这一部分也继承下来了。另一个方面就是全盘继承了古希腊的宗教,古希腊的宗教是多神教,因此,在基督教出现以前,罗马也是一种多神教的宗教。17.2差异:经济发展模式;政治制度A.经济发展模式:希腊是海上自由贸易,罗马是不断进行侵略和扩张B.政治制度:希腊是民主城邦,而罗马特别是罗马帝国时期是高度的君主专制,这是最为根本的区别。18.罗马兵制与罗马帝国的灭亡:能够掠夺财富和巩固财富的公民兵制度是罗马共和国得以发展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后期由于帝国扩张版图的需要,战争变得越来越频繁,随之而来的是大量涌入的奴隶,导致了公民丧失了战斗的斗志,再加上富豪和平民的矛盾越来越激烈,最终导致了兵源短缺,士兵战斗力大大削弱。之后做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又将公民兵制度改革为无产者的军队,罗马士兵不再把战斗看作是与自己相关的一次掠夺,也失去了忠于罗马共和国的想法,雇佣主才是他们需要效忠的对象,共和国的内部开始瓦解。帝国时期,外族人充当了雇佣军。而且由于政局的腐败,只要花钱就可以替代兵役。再加上外战转为连年的内战,战斗进一步失去了意义,外族人刚好乘机报复罗马。罗马人的军队实力一减再减,根本无法再与外族对抗,最终失去了国土。19.雅典与斯巴达体现出的不同文化:斯巴达作为一个独立的城邦,并没有和其他希腊城邦那样实行民主制度,它的政治制度的核心是寡头统治。由二十八名元老和两位国王组成国家权利的中心,并建立公民大会,对元老院提出的议案进行表决。在斯巴达,尚武之风盛行,有着严酷的军事训练与森严的社会等级。而古希腊实行的具有民主性质的城邦制,主张所有公民都能参政议政,由公民大会,五百人大会以及陪审团组成了较为系统的民主制度,这也是。西方政治制度中三权分立的来源。20.罗马帝国的崛起:王政时代(公元前753-前509)库里亚,元老院,国王;七个王朝后被拉丁人推翻共和时代(公元前509-前30年)统一意大利;征服地中海(三次布匿战争);奴隶起义(斯巴达克起义);平民与富豪的矛盾(改革);前三巨头的矛盾(凯撒,庞培,克拉苏)前期帝国时代(公元前30-公元284年)屋大维的崛起;暴君时代(提比略,卡里古拉,克劳狄,尼禄);安东尼王朝(涅尔瓦,图拉真,哈德良,庇乌斯,奥勒留)后期帝国时代(284-476年)康茂德21.犬儒主义体现出的希腊化时期的文化特征:文明呈现颓势随着城邦政治生活的结束,在亚历山大曾经征服的土地上,政治体制都是君主专制,古典的民主政治思想被专制主义所代替,希腊人的理性精神和人本主义日趋黯淡,城邦公民的自信和进取精神转为了被征服后的屈辱感和消极情绪,面对无法掌握的个人命运,以及无力改变的社会现状,人们开始逃避公共生活而转向个人的安身立命。因此,有学者认为“希腊化时代的哲学逐渐放弃了古典时代哲学对纯粹知识的追求”而“成为一门生活的艺术,越来越个人化了,伦理化了”。希腊人再也不是孔武有力,追求哲学,思考命运的人了,成了堕落的人。公民陷入了集体享乐之中,无人敢于担当城邦的命运,所有人追求快乐,追求欲望,体现出了极高的个人主义,城邦精神涣散。随着生活模式的转变,希腊人开始只关注自己的生活,因此他们思考的核心就成了如何妥协,如何在无聊的生活中追求快乐的最大化,因此他们的哲学也从探索终极问题,探索终极价值的方面堕落成了一些有关世俗的哲学。22.希波战争对于古希腊文化的影响:君主专制对于城邦民主制的冲击古希腊城邦得以存在的重要前提就是分离主义。所谓分离主义指的是,每一个古希腊的城邦是小国寡民式的存在,生活在城邦中的居民缺少一个地大物博式的大帝国的理念,这种分离主义一直维系着希腊各个城邦的发展,直到公元前5世纪初的希波战争为止。希波战争大大打击了分离主义,使得古希腊各城邦存在的基础开始瓦解,波斯帝国的“帝国主义”,在战后开始影响希腊各城邦,城邦内部开始了争权夺利,城邦都想发展成帝国。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的惨败预示着希腊文化的没落。23.两希文明的纵横对比:希腊文化重视现世本位、人本位、肉的倾向、自然生活、自律、自立、理智等。希伯莱文化重视神本位、灵的倾向、理想生活、他律、服从、空想等。希腊文明用理性思考事物的本来面目,激励人们探求真理,它代表了科学与理性;而希伯莱文化则在思考生命的终极价值,关心“人如何被拯救”,它代表了道德与信仰。希伯来文化的理想的人是信仰的人,强调献身性,是人充满热情地投入他终有一死的存在(既包括肉体也包括精神),以及他的子孙、家庭、部落和上帝。就希腊文化来说,信仰的人是完整的具体的人,它所看到的总是具体、特定、个体的人。希伯莱传统中形成了追求绝对一神的精神,即具有“至高一神”的观念。这一至高“上帝”的观念,作为古希伯来信仰精神的重要遗产不仅被犹太民族所持守,而且也被基督宗教所继承。希伯来文化中所的罪感意识,谦卑精神,救赎精神,“神人立约”的契约精神以及“神性推动”与自强不息交织的先知精神都来自于希伯来文化中的宗教信仰。古希腊的宗教带有其哲学的理性与思辨的特色,有追寻万物之源的深度和领悟“形而上”的深度,是一种理性与科学的象征。24.“命运”在古希腊文化中的内涵与作用:命运是一种神秘力量,是古希腊悲剧的核心与精神内涵,同时也是将悲剧与哲学联系起来的枢纽。在古希腊悲剧中往往强调的是个人意志与命运之间的悲剧。悲剧家们通过对悲剧主人公对命运力量进行抗争过程的描绘想要凸显的不仅仅是一种宿命感—对于神秘力量的敬畏,正如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所提到“怜悯与恐惧”—净化心灵。更重要的是通过悲剧背后的“命运的力量”所引起的灵魂深处的颤栗去认识去思考自我与世界。而希腊神话和悲剧中这种感性直观而又神秘莫测的命运进入哲学领域后,被一些还原性或抽象的哲学范畴所取代即逻各斯,它引导哲学家们不断去探寻事物本源,认识万物之本。可以说,古希腊哲学的形而上学就由古希腊悲剧的命运观所孕育。25.如何看待苏格拉底之死:苏格拉底的《申辩篇》(后由柏拉图整理)中,针对审判他的罪行是亵渎神灵和蛊惑青年进行了申辩。主要是说要让人们“认识自己”不要沉浸于不确定的感觉经验,而是要从内心的反思中去获得真理。并且说是受了“神”的旨意,来帮助警醒世人。他所做的就是“精神助产术”。还留下了一句很经典的话:“我去死,你们去活。谁会得到幸福,只有神知道。”这些是苏格拉底人生思想和人格最后的闪耀。为柏拉图的理念论埋下伏笔,更是第一个“把哲学拉到人自我”的创始者。在他之后,他的弟子们开创了很多学派,著名的便是柏拉图的理念论,之后还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柏拉图学园。人们开始真正意识到智慧的重要性,并开始对形而上学开始有了更深入的研究。甚至提出了现代哲学也在研究的问题:什么是存在、什么是正义的、什么是美...等等。对后世的启示也不可小觑,有哲学家这样说过,西方哲学不是柏拉图派,就是亚里士多德派。明显的,这两位哲人都是和苏格拉底一脉相承的。在社会影响方面,古希腊也开始认识到民主制法律的弊端。加上战乱纷争,在亚里士多德那时就逐渐走向没落。苏格拉底主要留给人们的是开始思考的原始动力,和对自我反省的习惯。(哲学与思想的承上启下)
本文标题:西方文化概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371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