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贵州省委党校研究生招生考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
12013年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考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资料考试题型(试卷总分为150分):1、单项选择题(30个,30分)。2、辨析题(10个,50分)。3、计算题(1个20分,)。4、论述题(2个,50分)。考试知识要点: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研究对象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代表了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是为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服务和诉求的经济学。由于无产阶级的经济地位和阶级利益的要求同社会发展的方向完全一致,因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客观经济运动规律的经济理论,具有严格的、高度的科学性。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3、一切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简单要素: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在这三个简单要素中,人的劳动是生产中能动的主体要素;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称为生产资料,它是生产中的客观要素,是物质生产必备的物质资料。4、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人们要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人和人之间也要发生一定的关系。前者表现为生产力,后者表现为生产关系。所以,任何社会的生产都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表示人们适应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水平,反映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生产关系是在一定社会中,人们结合起来进行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5、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以及与这四个环节相联系的其他方面的关系。6、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结合方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从根本方面决定着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是生产关系性质的首要标志。7、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或者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2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最普遍的经济规律。这具体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经常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它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第二,评判生产关系先进和落后的根本标准,归根到底是看其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8、生产力标准和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是否有利于”的标准,是判断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一切经济工作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9、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的革命,创造性地运用了科学的方法论,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政治经济学,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有: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科学抽象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及其他。辩证唯物主义是建立在唯物论基础上的辩证方法,因而亦称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把辩证唯物论原理应用于研究社会经济问题。科学的抽象法是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的统一,它是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进行的。逻辑方法,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按照经济范畴的逻辑关系,从比较简单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逐步上升到比较复杂的具体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阐明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逻辑发展过程。历史方法,则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时,按照它的历史发展的真实进程来把握其规律。第二章商品与货币11、商品就是为进行市场交换而生产的对他人或社会有用的劳动产品。2、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统称。商品经济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3、前资本主义时期的三次社会大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人类社会到了原始社会野蛮时代的中级阶段,由于农业耕作技术和动物驯养技术进步,在满足自身需要之外有了剩余产品。这时,发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游牧部落与其他部落分离开来,农业部落与游牧部落之间的产品交换随之发生。人类社会发展到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青铜器和铁的冶炼技术的相继发明以及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在使农业生产较以前有很大发展的同时,还使得原来附属于农业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大大改进,手工业产品也日益多样化。这时,原来与农业结合在一起的手工业分离出来,形3成与农业相区别的独立生产行业。这就是所谓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人类社会进入文明阶段之后,在商品交换日益频繁、交换地区不断扩大的形势下,出现了不事生产而专门从事商品交换业务的商人,发生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人的经营活动便利了商品交换,缩短了商品买卖的时间,扩大了商品的销路,拓展了商品交换的空间,又一次推进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由于商人的作用,远距离异地贸易以至于海外贸易出现来了。4、商品的二因素是指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物品的有用性。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同一商品两个性质不同的因素,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体现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在一切社会形态中,使用价值都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某种物品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并不随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物品的使用价值是不体现特定社会关系的。作为交换对象的使用价值是商品交换价值的承担者。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价值决定交换价值。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因素的统一体。缺少这两个因素中的任何一个,物品都不可能成为商品。但是,在这两个因素中,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的属性。商品的二因素虽然统一在一个商品之中,但二者又是矛盾的。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是为了交换,获得价值;但他必须生产使用价值,把使用价值让渡给购买者。而购买者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可要获得使用价值,必须支付商品的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这种矛盾,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解决。一旦交换失败,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都无法实现,商品内在的矛盾就完全暴露出来。5、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两个方面的特性,它一方面是在特定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即具体劳动。另一方面,不管劳动的具体形式怎样,它们都是人类脑力和体力的支出。这种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或一般劳动。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它是与其他劳动不同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它又是与其他劳动相同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46、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因而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是由它所包含的抽象劳动的多少决定。而计量劳动量大小的自然尺度是劳动时间,所以价值量便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衡量的。事实上,一种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各类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的平均数决定的。这个平均数又被称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严格定义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随着社会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劳动生产率即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一是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显然,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越多,则生产单位产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从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亦然。这就是说,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效率成反比。7、从“1头羊=30斤谷子”这样的价值形式的两极可以看出,在价值形式中,一种商品只是作为使用价值存在,另一种商品则只是作为价值存在。在“1头羊=30斤谷子”这一简单的价值关系中,羊作为2使用价值存在,而谷子作为价值存在。在“1头羊=30斤谷子或=2把斧子或=18尺布或=5斤茶叶或=一定量的其它商品”这样的扩大的价值形式中,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将自己的价值表现在无数的其他商品上。这样,一种商品的价值才真正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8、货币的职能包括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货币首先是作为这两项职能的统一而存在的。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是指货币作为尺度衡量和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的职能。货币是以想象的或观念的形式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是指它作为买和卖之间媒介的职能。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必须是实在的货币。9、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买卖,就是商品流通。我们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商品流通过程:W—G—W,其中W代表商品,G代表货币。流通过程的第一个阶段W—G,即商品转化为货币,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具有关乎命运的重要意义。马克思将W—G这一形式变换称为“商品的惊险跳跃”。这个跳跃不成功,摔坏的不一定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至于商品流通的第二个阶段或形式变换G—W,即货币5转化为商品,与第一个变换相比,一般来说不那么“惊险”。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货币不断在卖主和买主之间转手。这种连续不断的货币转手,形成一个与商品流通W—G—W相伴随的货币流通G—W—G。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货币流通由商品流通引发并为商品流通服务。决定货币流通量的因素有两个,一是一定时期的商品价格总额,即各种商品的价格与商品量的乘积的总和;一是货币流通速度,即同一时期内货币在买主和卖主之间转手的次数。显然,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或货币需求,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这是货币流通的一般规律。如果用M代表货币需求,P代表商品价格,Q代表流通的商品数量,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货币需求量的公式就是:M=(P·Q)/V。这个公式表明了货币需求量变动的基本规律。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货币需求量取决于商品价格、流通的商品数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三个因素。10、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不同商品的交换按照等价原则来进行。可见,价值规律既是价值决定的规律,又是价值实现的规律。也可以说,它既是调节商品生产的规律,又是调节商品交换的规律。这个规律是商品经济中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就会发生作用。11、商品的价值是由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表现商品价值的货币,也就是商品的价格。也可以说,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规律作为商品经济中的必然规律,当然要通过价格运动来表现。从根本上说,价格水平的高低反映了商品价值的大小,在其他条件既定的情况下,价格水平的变动反映商品价值量的变化。但是,除了商品价值量及其变化之外,价格水平的高低和涨跌,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左右。第一,金属货币自身的价值量的变动,或纸币等符号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变动,是影响商品价格的重要因素。价格水平与商品价值量的变化成正比,与货币价值量的变化成反比。(第一,流通中的货币量变动,也是影响价格的重要因素。在一定时期内,如果流通中的货币量大于其实际需要量时,就会引起物价的普遍上涨;反之,流通中的货币量小于其实际需要量时,商品的价格普遍下跌。)第二,价格还会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当供过于求时,生产者被迫降价促销,结果是商品价格低于其价值;而供不应求时,生产者乘机提价,结果是商品价格高于其价值。612、由供求决定的价格的波动所带来的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的相背离,并不意味着违背了价值规律,更不表明价值规律失去作用。这是因为:第一,从孤立的一次商品交换来看,商品的价格可能高于或低于价值,但从商品交换的总体来看,或从长期来看,价格的上涨部分和下跌部分可以相互抵销。因而,长期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与价值是相等的、价格与价值是趋于一致的。第二,从不同商品各自的价格变动来看,商品的价格无论怎样波动,都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而变动的。因此,在商品交换中,商品价格由于受供求关系、流通中货币量的变动的影响,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它既不是无限地上涨,也不是无限地下跌,既有涨,又有跌。这正说明了商品的价格归根到底是以商品的价值为基础的。所以它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反而是价值规律其作用的表现形式。13、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有两个基本作用:一是择优汰劣,激励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二是分配社会劳动,调节资源配置。价值规律的作用,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市场机制包括供求机制、竞争3机制和价格机制。第三章剩余价值的生产、分配与资本积累1、商品流通依靠货币做媒介而流行。货币又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
本文标题:贵州省委党校研究生招生考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386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