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16-2017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歌诵读练习及答案
1课文古诗诵读练习(满分:100分时间:45分钟)11、《竹里馆》(31分)(1)请你发挥想象和联想,描绘该诗所展示的画面。(4分)(2)诗中主要描写了诗人在竹林中独自、、与相伴的情景。(3分)(3)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问: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4分)(4)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5)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4分)(6)诗中第三、四句运用的修辞手法,“相照”与一二、句中的一词相照应。(2分)(7)“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说说“独”字好在哪里?(4分)(8)谈谈本诗的表现手法(6分)212、《春夜洛城闻笛》(24分)(1)首句中的“暗”有何妙处?全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4分)(2)古人离别常用相赠,表达依依不舍之意。《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1分)(3)本诗抒发了什么感情?(3分)(4)解释词语(4分)玉笛:折柳:故园:闻:(5)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的思想感情。(4分)(6)分析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4分)(7)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4分)13、《逢入京使》(25分)(1)有同学在赏析时将第三句理解为“立刻就会相见了,用不着再写信了”。①你觉得这种理解正确吗?为什么?(3分)②从诗歌赏析的角度看,那位同学的理解跟整首诗还有哪些方面不相符?(3分)(2)解释词语(5分)故园:漫漫:龙钟:凭:传语:(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3(4)“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3分)(5)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4分)(6)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4分)14、《晚春》(20分)(1)分析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3分)(2)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3分)(3)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4分)(4)请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4分)(5)诗中诗人巧妙的使用了的修辞手法,精妙地描绘出了一幅图。(2分)(6)历来人们对“杨花榆荚无才思”一句的理解颇有争议,请你结合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谈一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4分)4课文古诗诵读练习参考答案11【答案】(1)本诗描绘了月夜竹林的清新幽静,刻画了一个孤高自许、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2)弹琴、长啸、明月(3)表达了(或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词语:独坐、弹琴、长啸。(4)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高雅的生活情趣。(5)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声长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6)拟人独坐(7)“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8)①用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月夜竹林的清新幽静,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②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③通过“独坐幽篁、弹琴、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明月”这一高洁的物象,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12【答案】(1)①“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②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③一方面表达了喧嚣过后平静夜嘹亮笛声传来的突然性,像是悄然而无痕迹的;④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⑤游子思乡之苦。(2)柳(3)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眷恋之情。(方法:抓物象《折柳曲》+诗眼“故园情”)(4)玉笛:精美的笛子。折柳:《折杨柳》笛曲。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故园:指故乡,家乡。闻:听;听见(5)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思念家乡5(6)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折柳》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俗,一种情绪,《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诗人借笛中吹奏的《折杨柳》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7)①“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②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③一方面表达了喧嚣过后平静夜嘹亮笛声传来的突然性,像是悄然而无痕迹的;④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13【答案】(1)①不正确。这种理解,把“马上”本来的意思是“骑着马在路上”(或“骑在马上”)错误地理解为表示“立刻”的时间副词“马上”。把表示“没有”的“无”理解为表示“用不着”的“毋”。此诗后两句的意思是骑着马走在路上突然遇见了入京使者,身边没有纸和笔可以写信,于是就托入京使者带话给自己在京城的家人告诉他们诗人是平安的。(注意区分答案是否能从词和词性、词组等方面进行解说,酌情给分。)②这样的理解改变了诗歌表现的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首先不符合题意,“逢”的是入京使,而不是与家人相见。其次与诗歌前两句描写的伤心情感不合,既然马上就要与家人见面了,还伤心什么呢?(上述3点,答到1点给2分,答到2点及3点都给3分。)(2)指作者在长安的家;形容路途遥远;沾湿;托;捎口信(3)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4)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5)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6)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14【答案】(1)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2)如:同意,因为作者是以百般红紫斗芳菲反衬杨花榆荚的百首无成。6如:不同意,因为作者在诗中是在嘲笑杨榆荚没有红的花,不能为春天增光彩。如:不同意,本诗是在歌颂杨花榆荚尽管无才思还是敢于与红紫争鸣争放,为晚春增色。(3)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拟人1分,写出效果2分。)(详析: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不仅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4)示例一: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示例二:我不曾想,在这偏南的天地里,却也有幸看到了北方仲春时节也未必有的飘雪。但这确乎是南方一隅,这飘雪便也显得与北方相异,全然没有那冰冷的刺骨,倒也有着淡淡芳香,伸手接着,恍惚间这雪花化为了炀帝也不得的琼花,哦,是琼花,这漫天的是南方的雪。(写出“漫天”“作雪”基本意思得2分,语言生动流畅得1分。)(5)拟人、比喻生意盎然的晚春群芳(6)①“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自惭形秽,终凭自己的一技之长——作雪飞,积极参加到挽留春光的队伍之中,这种勇气实在值得钦佩。②“杨花榆荚”平淡无奇,就如同人无才华写不出华美的文章,只能化作漫天飞舞的雪花。与前两句形成强烈的对比,从反面衬托出春光的无限珍贵。
本文标题:2016-2017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歌诵读练习及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404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