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超声诊断学第一章超声波是指声波振动频率超过人耳听阈上限(20000Hz)的机械波。第二章超声波具有以下特性1、超声波可在气体、液体、固体等介质中传播。2、超声波具有较好的方向性,可以传递很强的能量。3、超声波在传播过程中会产生反射、折射、散射、绕射、干涉、共振等现象。4、当足够强的超声波在液体介质中传播时,会在界面产生冲击和空化现象。压电材料的压电效应具有两种可逆的能量转换形式1、由电能转换成声能的过程称为逆压电效应2、由声能转换成电能的过程称为正压电效应波长公式:c=f×λ(c为声速,f为频率,λ为声波波长)空间分辨力:(1)轴向分辨力(2)横向分辨力(3)侧向分辨力声阻抗:又被称为声特性阻抗(z),定义为平面自由波在介质中某一点处的声压(p)与质点速度(υ)的比值。公式:z=ρ×c(ρ介质的密度,c声速)界面:为两种具有不同声阻抗的介质的接触面。当界面尺寸大于超声波长时,该界面被称为大界面,反之为小界面。超声衰减的原因:(1)大界面的反射(2)小界面的散射(3)介质的吸收(4)声的扩散超声与生物组织的作用主要由三种物理机制产生:(1)热机制(2)机械机制(3)空化效应第三章时间增益补偿(TGC)有时也用深度增益补偿(DGC)来表示。混响效应:当声束扫查体内平滑大界面时,反射回波能量大部分被探头接收形成回声影像,小部分声能会在探头表面反射,二次进入体内。临床诊断中,混响效应常见于膀胱前壁、胆囊底部及大囊肿前壁,易被误认为壁的增厚、分泌物或肿瘤。振铃效应:当声束扫查到软组织与含气组织或液体与结晶体界面处时,由于声特性阻抗相差甚大,造成声束在软组织内往返振荡。每一次往返都使声能降低,最终在声像图上形成如彗星尾部的多层光亮回声,向深部方向延伸,逐渐变淡,为振铃效应。在临床诊断中,振铃效应常出现于胃肠道及肺部等含气部位的检查中。镜像效应:当声束遇到深部大而光滑的界面,且界面两边组织的声特性阻抗差别较大时,界面处的强发射声束又作为第二声源对界面上方的散射体进行照射,形成于光学镜像类似的虚像,该虚像位于界面下方低回声区,被称为镜像。在临床诊断中,镜像效应常见于横隔附近。侧壁失落效应:当扫查大曲率的界面时,如果声束入射角过大,则反射角也过大,使反射声束会发生偏离而不能被探头接收,导致两侧壁在声像图上不被显示,出现侧壁失落效应。侧壁失落现象多见于囊肿和血管的侧壁。后壁增强伪影常出现于囊腔、脓肿及其他液区的后壁,在某些小肿瘤的后壁亦可见后壁增强效应。声影:是指在TGC正补偿后,某一组织或病灶下方呈现的完全或部分无回声、低回声的暗区。声影的产生主要由三种原因:1、当声束遇到强反射体(如骨骼、气体、钙化物、金属植入物等)时,强反射体与周围组织的声特性阻抗差别很大,造成下方组织的“失照射”,形成“强反射型”声影。2、当声束遇到衰减较强且较厚的组织(如韧带、纤维组织等)时,由于声能被大量吸收而造成下方组织的照射很弱,不能产生回声影像,形成“衰减型”声影。3、当声束扫到圆型组织或病灶的边缘时,会因为入射角过大造成声束在组织内全反射,不能照到组织下方,形成“折射声影”或“侧后声影”旁瓣效应常出现在子宫、胆囊、横隔等的检查中。第四章多普勒效应:当波源与接收器相对固定时,接收器所接收的波的频率与波源发出的波的频率一致;当波源与接收器作相对运动时,接收的频率与波源发出的频率不再一致,其改变的程度与相对运动的速度有关,这一现象被称为多普勒效应。第六章肝内主要有4套管道:门静脉、肝动脉、肝管、肝静脉Glisson系统(格利森系统):肝门静脉、肝固有动脉和肝管在肝内逐级分支并始终走行在一起,外有Glisson鞘包绕,共同组成Glisson系统。第一肝门:亦称肝门,位于肝脏面横沟处,为门静脉、肝动脉、胆管、淋巴管及神经等的出入口。第二肝门:位于肝膈面下腔静脉沟,是三支肝静脉与下腔静脉的汇合处,人体直立时约高于第一肝门5cm。第三肝门:来自右半肝脏面的肝右后下静脉和尾状叶的一些小静脉在腔静脉沟的下段内汇入下腔静脉的部位肝的叶、段:尾状叶(S1)、左外叶上段(S2)、左外叶下段(S3)、方叶(S4)、右前下段(S5)、右前上段(S8)、右后下段(S6)、右后上段(S7)。脂肪肝:指肝内脂肪在组织细胞内贮积超过肝重量的5%,或在组织学上有30%的肝细胞出现脂肪变性。根据脂肪在肝内的分布情况,脂肪肝可分为弥漫性脂肪肝和局限性脂肪肝两类。明亮肝:肝实质回声弥漫性增高,分布较均匀、细密,明显高于同侧肾皮质回声,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肝炎后肝硬化超声表现:(1)肝左右叶比例失调,即右叶萎缩、左叶增大,肝缘变钝(2)肝表面不光整或凹凸不平呈波浪状、锯齿状、驼峰状(3)肝实质回声呈短线状增粗和增强,分布不均匀,后方可衰减(4)胆囊壁增厚呈“双边影”,胆囊静脉回流受阻(5)肝静脉内径变细(6)脾大、腹水肝囊肿超声表现:(1)无回声区,透声性好(2)圆形或椭圆形(3)单房或多房(4)囊壁薄而清晰光整,厚度通常在1mm以下(5)后壁回声增高,后方回声增强明显原发性肝癌与肝血管瘤的超声鉴别诊断超声特征原发性肝癌肝血管瘤内部回声小者低回声多见小者高回声多见回声分布小者均匀,较大者不均匀细网络状,边缘裂开征边缘特征边界尚清,周围有声晕边界清,边缘回声增强后方回声可轻度增强增强彩色多普勒超声内部线状、分支状血流血流较少,周边部为主肝硬化基础常有少见肝血管瘤:超声特征:内部回声小者高回声多见,回声分布细网络状,边缘裂开征,边缘特征边界清,边缘回声增强,后方回声增强,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较少,周边部为主,肝硬化基础常有少见原发性肝癌超声表现1.典型的肝癌结节周围有极低回声的窄暗环为肿瘤结节推挤周围组织而形成2.肝癌回声结节内部复杂,体积较小时以低回声多见,中等大小的癌肿以高回声多见,体积较大时内部回声杂乱,出现坏死时呈混合性回声,后方回声常无明显变化,亦有少数出现后方轻度增强或衰减3.原发性肝癌易发生栓塞,最多出现于门静脉及其分支也可侵犯肝静脉或肝管,可发生肝内转移或肝外转移。常见肝外转移部位和途径为肝门部、腹主动脉旁和后腹膜的淋巴结转移,经下腔静脉转移至肺,肝表面癌肿可脱落至腹腔或盆腔形成癌结节,但超声除显示腹水外,较难检出微小的转移结节4.大多数肝癌为富血供肿瘤,肿瘤内多见线状、分支状彩色血流流入其中,多数可测及动脉流速曲线阻力系数较高(RI>0.60)较大的肝癌内有肝动脉-门静脉瘘,彩色多普勒可测及高速动脉低阻血流,少数肝癌为少血供型,肿瘤内部无血流信号第七章胆总管分为十二指肠上段,十二指肠后段,十二指肠下段,(胰腺段)和十二指肠壁内段四部分。长6-8cm,直径0.6-0.8cm胆囊结石的典型超声表现:胆囊内出现形态稳定,形状各异的强回声团,后方伴声影,强回声可随体位改变而移动当结石和慢性胆囊炎同时存在时,则增厚的胆囊壁包绕结石的强回声,后方伴声影,称为“囊壁,结石,声影”三合征,即“WES”征急性胆囊炎超声表现:1.胆囊增大。2.囊壁弥漫性增厚.模糊,其间可出现间断或连续的弱回声带,而形成胆囊的“双边征”或“多边征”表现。3.囊内透声性差。4.胆囊内有时可见结石现象。5.超声墨菲征阳性6.急性胆囊炎穿孔后表现为胆囊缩小,形态不规则,轮廓模糊不清,穿孔处周围组织回声杂乱,可出现无回声区。慢性胆囊炎超声表现:胆囊壁增厚,毛糙。胆囊癌声像图可分为厚壁型(表现为胆囊壁局限性或弥漫性不规则增厚),蕈伞型(隆起型),混合型,实块型(胆囊癌晚期)平行管征:阻塞左右胆管的管腔一旦扩张则与其伴行的门静脉形成平行管征双筒猎枪征:肝外胆管扩张,与其伴行的门静脉主干形成双筒猎枪征第八章正常成人脾长约10~12cm,宽约6~8cm,厚约3~4cm,重约100~200g。脾肿大程度了确定:轻度脾肿大,脾下缘约在左肋缘下2~3cm。中度脾肿大,脾下缘在左肋缘下超过3cm。脾重度肿大,脾实质回声增粗。脾门切迹消失,脾静脉内径明显增宽。脾破裂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真性脾破裂(2)中央型脾破裂(3)包膜下破裂。第九章急性胰腺炎超声表现:(一)水肿型1)胰腺形态饱满,多呈弥漫性肿大,超出正常值经线偶见局部肿大明显,常为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所致。2)胰腺边缘轮廓线一般较整齐,清楚。3)胰腺回声以减低为主,呈低回声,甚至后方回声可增强,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时,回声减低的程度较小。4)胰管多无纩张。5)胰腺后方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及下腔静脉受压变细。6)胰腺外周环绕欠规则细带样低回声或无回声,为胰腺周围渗出及水肿变化。7)可见胆系病变,胆石引起的急性胰腺炎占60%,胰腺炎患者常发现胆囊结石和胆道结石。8)可拌少量胸腹水。9)胰腺区胃肠气体反射现象明显。(二)出血坏死型1)胰腺肿大超出正常值经线。2)胰腺边缘轮廓线显示不规则,境界不清楚。3)由于水肿,坏死和出血同时存在,胰腺实质回声减低或伴以杂乱分布的不规则粗大强回声或中强回声斑块,斑点。4)由于渗出的血液和坏死皂化,胰腺表面和周围软组织回声强弱不均。5)胰管多无旷张。6)其他水肿型胰腺炎出现的间接征象均可在出血坏死型胰腺炎中出现。7)多伴发少量胸腹水。8)麻痹性肠梗阻导致胰腺区胃肠气体回声明显,肠袢扩张积气,积液伴蠕动差。9)胰腺内部及周围可出现局部积液,血肿及假性囊肿。
本文标题:超声诊断学材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424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