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词四首教案新人教版
112词四首◇教材分析◇本课所选的四首词都蕴含了词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北宋词人范仲淹创作的《渔家傲·秋思》词,抒发了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江城子·密州出猎》表达了苏轼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作者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通过对作者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满江红·小住京华》是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所写的一首词,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四首词。2.品味语言,体味词的韵律美、意境美。3.理解作品内涵,把握作者在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4.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掌握节奏、停顿和语气,感受词的音韵美。2.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3.抓住重点词句,赏析本文的语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作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教学重难点◇1.重点:(1)从整体上把握词的内容,感受其中的意蕴。(2)体会作者的情感。2.难点:提高学生对词的鉴赏能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九年级上册时,我们一起学习了《岳阳楼记》,我们从中了解了范仲淹作为政治家的忧国忧民之情。其实,他还是一名武将,曾驻守边塞多年。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渔家傲·秋思》来领略他的边塞情怀。二、学习新课(一)学习《渔家傲·秋思》步骤一:了解作者,把握写作背景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人,北宋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他幼年丧父,生活贫苦,但刻苦读书,年少有志,26岁中进士,但因直言进谏而不受重用。范仲淹一生的诗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步骤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课文诵读,让学生把握诵读的节奏、停顿和语气。提问:朗读时的情感是怎样的?明确:低沉、忧郁、哀伤。2.读准字音,记准字形。2塞.(sài)下浊.酒(zhuó)燕.然(yān)未勒.(lè)羌.管(qiāng)寐.(mèi)3.学生合作疏通文义,分别概括词的上下阕的内容及表达方式。明确:上阕重在写景,描写塞下凄凉的秋景;下阕重在抒情,集中抒发身处边塞的征人忧国思乡之情。4.用散文的笔法改写上阕内容。(提示:紧扣“异”字。然后教师展示自己改写的内容。)明确:每当秋天来临,边塞的景物就与中原迥然不同:边塞没有江南的风景宜人,有的只是一片凄凉:大雁向衡阳飞去,无半点留恋。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边塞独特的声音。重重叠叠、形势高险的山峰中耸立着一座孤城,夕阳西下,烟雾缭绕,城门因战事吃紧而早已关闭,戒备森严,虽有王维“大漠孤烟直”的开阔,但已没有了那种壮美。此景怎一个“凄凉”了得。步骤三:精读课文,赏析语言1.这首词不仅写景雄浑、开阔,抒情深沉、真挚,而且语言简洁含蓄,比如“异”字,统领上阕内容,准确含蓄。请合作赏析本首词的精彩词句。明确:“衡阳雁去无留意”从侧面写出了边塞秋景的凄凉;“长烟落日”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让人想起“长河落日圆”的壮美景象,极具边塞的特色;“浊酒”写出了边塞生活条件艰苦;“燕然未勒”引用窦宪的典故,使语言精当典雅;“羌管悠悠”运用叠音词,写出了羌管之音的悠扬、哀伤,更能衬托守边将士的思乡情结。教师小结:整首词通过描写艰苦的守卫边疆的生活,表现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作者忧国与思乡之情相互交织,矛盾纠缠,最终爱国战胜了思乡。2.请赏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明确:这一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描写将军和征夫都已满头白发,表现出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以及渴望建功立业,报国壮志的情怀。(二)学习《江城子·密州出猎》步骤一:了解作者,把握写作背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在诗、词、文、书、画上均为卓然大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在词学上,为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之一。苏轼在熙宁七年(1074)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宋神宗熙宁八年,是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他在这年十月中,祭常山回来,与同僚猎于铁沟、黄茅冈,作下此词。步骤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发(fā)骑(jì)为(wèi)2.应以怎样的语调和气势读这首词?明确:昂扬的语调,奔放的气势。3.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读出高亢激昂,豪迈奔放之情)4.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步骤三:精读课文,体会情感1.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内容?你知道词中哪个字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明确:词的上阕描绘了出猎时的盛大场面。词中的“狂”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狂”在装备齐全,随从众多;“狂”在百姓倾城而出,观看狩猎;“狂”在他自比孙郎,乘马射虎。32.上阕描绘这样盛大的出猎,目的是什么?明确:上阕写出猎时的盛大场面,表现了他英武的身姿,进而将自己与孙权相比,表达了词人意气风发的气概。同时也为下阕的抒情做铺垫。3.下阕哪个词集中抒发了他的情怀?这一情怀又具体表现在哪些词句上?明确:词:“开张”——豪放。词句:“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步骤四:品读课文,赏析手法1.苏轼的这首豪放词作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他在这首词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①衬托。“鬓微霜,又何妨!”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②用典。“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以少年孙权自比,显示作者的狂劲和豪兴;“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表明苏轼渴望像魏尚一样得到朝廷的信任,表现出他要为国立功的壮志。③隐喻。词中以“天狼”隐喻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④寓情于景。借出猎表达了自己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2.带着热情、豪放的感情朗诵课文。朗诵指导:上阕:描写场面,朗读节奏要稍快,声音要洪亮。下阕:抒发豪情,朗读声调要高亢,气势豪迈。教师小结: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时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渴望报效国家、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作者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生活中总有许多磕磕绊绊,我们应该学习苏轼以乐观的心态,豁达的胸怀勇敢地去面对。三、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附:板书设计渔家傲·秋思{风景异{雁去边声角声千嶂长烟孤城归无计{燕然未勒白发泪}守边御敌思家爱国江城子·密州出猎狂{牵黄擎苍姿态信心亲射虎锦帽貂裘着装忠心遣冯唐倾城千骑行为决心射天狼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一位英雄带骑兵五十人直闯五万人的金兵大营活捉叛徒,这一故事荡气回肠,令人心驰神往。这位青年将军便是当时年仅23岁的辛弃疾。他不仅是一位驰骋沙场的爱国战将,还是一位杰出的词人。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位爱国战将的词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4二、学习新课(一)学习《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步骤一:了解作者,把握写作背景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与苏轼合称“苏辛”。辛弃疾一生以收复中原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辛弃疾作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中原的理想。步骤二:诵读课文,把握大意1.听录音,借助注解把词读通、读顺,并划出节奏。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点评。3.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小组内交流解决疑难词句。步骤三:细读课文,深入探究1.“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字改为“弹”字好不好?为什么?明确:不好,“翻”字写出了战歌嘹亮、乐器轰鸣的热烈场面;如用“弹”字代之,就表现不出这种气氛。2.“沙场秋点兵”的“秋”仅仅表示这时是秋天吗?明确:不仅点明了战争爆发的季节,也为战士出征渲染了肃杀的气氛。3.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明确: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沉醉后在梦中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起壮志难酬的悲情。4.作者写这首词有什么用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明确:这首词托名为安慰朋友,实则是抒发词人自己坚决恢复中原,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以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教师小结:全词从想象着笔,描绘了梦中和抗金队伍战斗的场景。全词在感情基调上是雄壮高昂的,而结句又是悲凉低沉的,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抑扬法赋予了本词特有的艺术魅力,有力地表现了词人满怀壮志而志不得伸的苦痛之情。(二)学习《满江红》精忠爱国的民族英雄岳飞首创气壮山河的《满江红》一词,成为了千古不朽的杰作,历代文人志士莫不仿效学作。鉴湖女侠的这首《满江红》,颇有一些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秋瑾的《满江红》。步骤一:了解作者,把握写作背景秋瑾(1875—1907),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原名秋闺瑾,字璿卿,号旦吾,乳名玉姑,自号鉴湖女侠。中国民主革命烈士。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秋瑾不幸生于一个封建家庭,自幼父亲就将她许配给湘潭富家公子王廷钧为妻,两人志趣不合,婚后情同冰炭。1903年春,王廷钧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词中“小住京华”指的就是此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发生冲突,她不愿在贵夫人的脂粉堆里虚度一生,正如词中所说:“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是他们夫妻之间的矛盾,以致后来发展到使她终于写下这首《满江红》而远走高飞,踏上自费留学日本的道路。秋瑾在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5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7月15日就义于绍兴轩亭口。步骤二:诵读课文,疏通文义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范读。2.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小组内交流解决疑难问题。3.齐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步骤三:分析探究,理解内容1.内容分析。明确:词的上片写与王子芳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际上活得“奴仆不如”,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这八年的辛酸坎坷。“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上片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心情,别具匠心。词的下片写作者虽是女子,但却有凌云壮志,“心却比,男儿烈”,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平日她虽然真诚恳切地待人,但仍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现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何处去找知音?如果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到怎样的折磨?想到这一点,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2.明确主旨。明确:秋瑾的这篇《满江红》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言志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的心情和即使有所顾虑,也要坚定地摆脱世俗,走向革命道路的决心。表达了秋瑾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和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教师小结:秋瑾的这首《满江红》,一方面
本文标题: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词四首教案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442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