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跨国经营的价值链设计研究
摘要经济全球化已成为现实。企业如何实现经营的国际化并在国际化竞争中保持较强的垄断优势,已成为许多企业考虑的问题。从价值链理论的角度分析企业如何抓住关键战略环节及价值链的国际分工等问题,以实现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竞争优势。当前,跨国公司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和战略栽体。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潮流,我国企业要想在全球性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必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走跨国经营的道路。本文讨论了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特征、前景,分析了我国企业跨国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研究对策和建议。关键词:跨国经营价值链设计对策目录第一章绪论.........................................1第二章企业跨国经营理论概述.........................32.1发达国家的跨国经营理论.................................32.2发展中国家的跨国经营理论...............................5第三章全球价值链理论的设计.........................73.1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提出...................................73.2全球价值链的动力机制...................................83.3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83.4全球价值链的产业升级...................................9第四章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与特点.................114.1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114.2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特征.................................11第五章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战略研究...............135.1加快政府管理体制改革...................................135.2熟悉国际规划加强海外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135.3大力培养跨国经营所需的专门人才.........................135.4建立企业金融系统来解决资金短缺的瓶颈...................145.5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养竞争优势...........................155.6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15结论................................................17致谢................................................19参考文献............................................21第一章绪论1第一章绪论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出现了加速发展趋势。表现为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生产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加深,使双边的、区域的、多边的经济技术合作向纵深领域发展。贸易、投资自由化已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一个开放的全球市场体系正在形成。跨国公司是推动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实施跨国经营[1]。中国自加入WTO以后,企业海外投资发展更为迅猛,跨国经营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企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作为一门新兴理论学科,全球价值链理论从提出到现在,在短短几十年内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受到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它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前沿科学,其发展不仅仅意味着理论的创新,更重要的是现实经济的指导作用。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全球价值链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初步展示了其对现代化生产的影响。跨国经营的价值链设计研究2第二章企业跨国经营理论概述3第二章企业跨国经营理论概述企业跨国经营理论随着世界企业跨国经营的实践活动的逐步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因企业跨国经营活动的高级阶段固定在跨国公司的形成与发展上,由此我们又称其为跨国公司研究理论(TransnationalCorporationsTheory),简称为TNC理论。1960年海默(StephenHerbertHymer)在麻省理工学院(MIT)完成了他的博士学位论文(TheInternationalOperationFirms:AStudyofDirectForeignInvestment),西方学术界认为这标志着跨国公司问题从传统的贸易、金融理论中分离了出来,开始成为一个单独的研究领域。从海默以来的数十年间,TNC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所有的这些理论始终都围绕着对外直接投资这条主线,且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的大部分的理论以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的先行者们为研究对象,诸如著名的主流跨国公司理论有巴克莱和卡森的内部化理论、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从7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势头渐劲,发展中国家为什么要向海外投资?后发展型跨国公司有哪些竞争优势?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如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所有这些问题使得一批学者逐渐关注对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理论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与观点,诸如刘易斯•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拉奥的技术地方化理论、坎特维尔与托兰惕诺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等;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国跨国公司的研究学者们在中国入世的后过渡期中,针对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也尝试提出一些新的观点[2]。2.1发达国家的跨国经营理论2.1.1垄断优势理论垄断优势理论把跨国公司从事对外直接投资所凭借的垄断优势分为以下几类:(1)来自产品市场不完全的垄断优势。如来自跨国公司拥有的产品差异化能力、商标、销售技术和渠道、其他市场特殊技能以及包括价格联盟在内的各种操纵价格的条件。(2)来自要素市场不完全的垄断优势。如技术要素、资本要素、管理技能和信息等方面。(3)来自规模经济的垄断优势。大企业为谋求规模经济而投入的巨额初始资本,对欲与之竞争的新企业来说不仅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而且伴随着很大的风险。另外,跨国公司可以利用国际专业化生产来合理配置生产经营的区位,避免母国和东道国对国内公司经营规模的限制,扩大市场份额。(4)来自政府干预的垄断优势。东道国和母国政府可以通过市场准入、关税、利率、跨国经营的价值链设计研究4税率、外汇及进出口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对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进行干预,跨国公司可以从政府提供的税收减免、补贴、优先贷款等方面的干预措施中获得某种垄断优势。2.1.2内部化理论70年代中期,以英国里丁大学学者巴克莱(P.J.Buckley)、卡森(M.Casson)与加拿大学者拉格曼(A.M.Rugman)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西方学者,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沿用了美国学者科斯(R.H.Coase)的新厂商理论和市场不完全的基本假定,建立了跨国公司的一般理论-内部化理论。该理论从国际分工不通过世界市场,而是通过跨国公司内部来进行这点出发,研究了世界市场的不完全性以及跨国公司的性质,并由此揭示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与决定因素,其中,市场不完全性及企业的性质是内部化理论的核心。该理论有助于说明各种类型跨国公司形成的基础。其后有些学者将技术优势及内部化概念进一步引申,以解释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该理论还揭示了跨国公司在出口、直接投资与许可证安排这三种方式之间选择的依据。内部化理论是西方学者跨国公司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转折。以前的理论主要是研究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动机与决定因素,而内部化理论则研究各国(主要是发达国家)企业之间的产品交换形式与企业国际分工与生产的组织形式,认为跨国公司正是企业国际分工的组织形式[3]。2.1.3国际生产折衷理论1977年,英国里丁大学教授J.H.邓宁(JohnH.Dunning)一方面采用国际经济活动实证分析方法,对美国、西欧、等国跨国公司的兴起与发展,导致的国际生产格局的变化进行实证分析。另一方面,采用逻辑综合方法,对国际生产理论的发展进行逻辑分析,并以战后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日益合流为起点,提出了他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迄今为止,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理解和解释企业跨国投资和战略经营的最好的理论之一。该理论的基本假定是:若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企业将从事对外直接投资:(1)所有权优势(OwnershipSpecificAdvantage,OSA):企业拥有高于其他国家企业的优势,这些优势主要采取技术等无形资产的形式,这类资产至少在一定时期内为该企业所垄断;(2)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Advantage,IA):企业使这些优势内部化必须比出售或出租给外国公司更有利;(3)区位特定优势(LocationSpecificAdvantage,LSA):企业在东道国结合当地要素投入来利用其优势时必须比利用本国要素投入更有利。该理论认为,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由企业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第二章企业跨国经营理论概述5这三组变量决定。这三组变量的不同组合决定跨国公司在出口贸易、直接投资与许可证安排之间的选择。同时这三组变量的结合也决定了各国跨国公司国际生产的类型、行业及地理分布。折衷理论不仅适用于发达国家,也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他在某种意义上被认为是一种“通论”,它的产生标志着主流学派的最终形成。2.2发展中国家的跨国经营理论2.2.1小规模技术理论小规模技术理论是由美国学者威尔斯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提出的。该理论注意到发展中投资母国对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特定优势”的影响,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技术优势具有十分特殊的性质,是投资母国市场环境的反映。具体来说,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具有如下三点优势:(1)小规模技术优势。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不得不将引进的技术加以改造,使其生产技术更具有灵活性,提供品种繁多的产品,以适应本国小规模、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从而具有小规模技术的特征。这些经过改造的小规模技术成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到类似市场开展直接投资的特殊优势之一。(2)当地采购和特殊产品优势。威尔斯发现,当发达国家的技术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后,往往需要对其加以改造,以便适应发展中国家的原料供应和零配件配套生产的能力,而这一优势同样成为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特殊优势之一。另外,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往往还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能够提供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特殊产品,在某些时候它甚至可以成为压倒性的经营优势。(3)物美价廉优势。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之所以有可能做到这一点,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成本普遍较低;二是发展国家跨国公司的广告支出较少。2.2.2技术地方化理论拉奥在对印度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和投资动机进行了深入研究之后,提出了关于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技术地方化理论。所谓技术地方化,是指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国技术进行消化、改进和创新,从而使得产品更适合自身的经济条件和需求。拉奥强调,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这种创新过程是企业技术引进的再生过程,而非单纯的被动模仿和复制。所产生的技术在小规模生产条件下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且效果会由于民族语言等因素而得到加强。另外,拉奥还认为,当发展中国家的国内市场较大,存在特殊的市场需求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有可能填补这些市场,从而使其产品具有一定的竞争力。2.2.3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跨国经营的价值链设计研究6英国学者坎特威尔和托兰惕诺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考察,提出了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强调技术创新是国家、产业、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与发达国家跨国
本文标题:跨国经营的价值链设计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445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