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跨文化交际(学习心得)
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即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本学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让我学会了一下三点:一、如何正确的审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二、如何提高跨文化适应能力,三、如何提高跨文化的交流技能。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接触和交流的机会,这对于我们加深对的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这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陌生的国家和文化,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这时在跨文化交际课堂中学到的东西便起了大用!我总结了一下中西方的差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一、在客观主体方面,西方人向外探索客观世界,强调真善美、爱智,注重理性科学,注重求异,科学和逻辑发现。中国人向内探索个人世界,强调真善美、崇善,注重情感、伦理,注重求同,经验、感情。二、在处理问题方面,西方人采取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态度,中国人采取不可中直取,只可曲终求的态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套用自身所在社会的行为规范来判定对方行为的合理性,由于双方的行为规范存在差异,常常会产生误解、不快甚至更坏的结果。比如说中国人轻拍小孩子的头部表示一种友好,而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会对此非常愤怒。所以说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否能够正确地识别和运用行为规范是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要保障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就必须理解对方的行为规范,尤其是什么行为是被禁止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遵循入乡随俗的原则。三、在发表个人看法时,西方人直言、直去,中国人谨言、拐弯。四、在民族性格方面,西方人偏重功利,好走极端,与其他民族存在斗争,强调以力争天下。中国人偏重道义,以“中庸和谐”为贵,强调协和万邦。五、在建筑物方面,西方建筑物主要为高大、雄伟、外展的建筑风格,而中国建筑物主要是小巧、玲珑、精致。六、在个人观点问题上,西方人以个人为单位,注重人个,以个体为本体,性格外向,亲情观淡漠,对待友情重视实际情况,强调人人平等,积极面对现实。中国人以集体、组织为重,性格内向,对待亲情非常重视,对朋友两肋插刀,强调孩子所属是于家长,处理事物通常全盘考虑。人们的交际能力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必然与价值观念联系在一起。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体系,这套体系能够帮助人们区分美与丑、善良与邪恶,这就是人们的处世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但是它不能脱离具体的文化而存在,每一种文化的判断标准是不同的,就像是这种文化认为是好的,另一种文化可能认为不好,但是它们在自己的文化体系内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绝不可以理解为一种价值标准先进,而另一种价值标准落后。以中西文化为例,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知礼,追求随遇而安,不喜欢争强好胜,同时社会风气也往往封杀过于突出的个人,正所谓“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在中国文化中,集体取向占据主导地位,追求个人发展被视为是一种严重的个人主义,必然会受到谴责。而西方文化则非常崇尚个人主义,“随遇而安”被看作是缺乏进取精神的表现,是懒惰、无能的同义语,为社会和个人所不取。人本位的思想根植于他们心中,人们崇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并且认为个人利益至高无上。在行为规范的具体含义就是指被社会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简单的说,就是告诉人们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一种规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套用自身所在社会的行为规范来判定对方行为的合理性,由于双方的行为规范存在差异,常常会产生误解、不快甚至更坏的结果。比如说中国人轻拍小孩子的头部表示一种友好,而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会对此非常愤怒。所以说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否能够正确地识别和运用行为规范是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要保障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就必须理解对方的行为规范,尤其是什么行为是被禁止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遵循入乡随俗的原则。除了思想差异,还有地理形态差异,宗教差异、饮食差异、建筑差异、服装差异、礼仪差异。像是地理形态差异:西方主要是海洋文明,而中国主要是黄土文明。宗教差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有四种分类:原始宗教、国家宗教、民间宗教和世界宗教。主要以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这三大世界性宗教为主体。西方人绝大多数信仰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中国人主要信仰佛教。基督教是信仰耶稣为救世主的神论宗教,起源于巴勒斯坦,并有著作《圣经》以及21.4亿信徒,信徒之间互称对方为教友,每周至少做一次礼拜。伊斯兰教是有穆罕默德创立,其名字原意为“顺从”与“和平”,指顺从和信仰创造宇宙的独一无二的主宰安拉及其意志,以求得两世的和平和安宁,共有57个伊斯兰国家,其标志为新月,教徒统称为“穆斯林”,并有著作《古兰经》,信徒14余亿人,日常穿着主要体现在妇女戴盖头,男子带礼拜帽。佛教由释迦牟尼创立,发源于古印度,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有四谛:苦、集、灭、道。苦为生老病死、喜怒哀乐,集为受苦原因为业惑,灭为如何消灭造成烦恼的原因以及如果消灭欲望,道为如何消灭苦因。教规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听歌舞、不睡高床,不着彩衣,不着财,过午不食等。并在中国境内有四大名山,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观音菩萨道场—普陀山,地藏王菩萨道场—九华山,普贤菩萨道场—峨眉山。中国作为一个泱泱大国,也孕育了自己土生土长的宗教,那就是道教。道教成立至今1800多年,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为原始道教,并且有着特殊的风俗习惯,入教要先交五斗米。二、理论阶段化,以葛洪为主体的部分人开始气功、炼制丹药。、三、金代全真道,以《道德经》、《孝经》和《般若经》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强调万物之母为道,长生不老可肉身成仙,并有老子经典著作《道德真经》,标志为八卦图。宗教的信仰不同,教义不同也会影响人们思维观念的不同。饮食:常言道“民以食为天”,各国当然也都不会例外。饮食是人们生存的根本,中西方都不例外。饮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21世纪全球化进程,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其中饮食文化成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最基本内容。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的不同,中西方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饮食文化。主要差距在以下三点。一、饮食观念的差别:西方对于饮食有着一种理性饮食的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障,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的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而中国人从始至终都很重视饮食文化,在中国的烹饪术中,对美味的追求几乎达到了极致,以至于中国人到海外谋生都以开餐馆为业,成了我们在全世界安生立命的根本,而对于美味的追求倒使我们反而忽略的吃饭的真正意义。二、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门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表现出了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大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三、饮食方式的不同中国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中国的宴会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有一种形式,那就是圆桌,这从形式上就造成一种团结、礼貌的气氛。而在西方饮宴上,尽管食物和酒都非常重要,但是核心在于友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总而言之,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的不同是中西民族文化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西方文化是畜牧文化和海洋文化,而中国是农耕文化和陆地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反映出人们生活方式的差异,其中餐桌礼仪文化的差异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方面,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区的人民都在饮食中自觉不自觉地表露着其自身深刻的文化背景。如:中国,吃的形式后面蕴藏着一种丰富的心理和文化的意义以及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这一转化成对社会心理的一种调节,有许多学者将中国人的这种特有的“民以食为天”的观念称之为“泛食主义”的文化倾向,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餐饮文化及餐桌礼仪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这种价值理念的差别形成了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注重菜的种类和数量,很少考虑饭菜的营养性。饮食的美性追求虽然压倒了理性。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交流的加快,中西餐桌礼仪文化将在碰撞中不断融合,在融合中相互补充。所以现在的中餐已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健康性和烹饪的科学性,餐桌礼仪也趋向文明性,科学性。两种文化间也不存在谁先进谁落后,未来的世界里,两种文化也将不断融合,贯通。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万里不同食”,个个国家因为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风土人情和独特的历史发展经历形成了不同的饮食文化和习惯。作为以英语为第二语言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也要多去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习俗,不但对英语语言学习本身有巨大的帮助,而且在和国外友人的接触中能更好的了解对方,不至于闹出笑话。饮食是人类生存之本,生命的源泉。社交称谓中沉淀着本民族的价值观、价值取向、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是约定俗成的传承性符号系统。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区域性。变异性和时代性,与其社会结构和文化思维模式密不可分。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反观历史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中西餐桌礼仪的差异,餐桌礼仪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生活习惯的反映,而生活习惯的形成又不是短时间内可得到了。它其实也是一种历史文化的沉淀和延伸。建筑差异:西方人在建筑上着重追求向空间扩展规模,注重个体美、人工美,讲究刚直、求实,中国人却主要致力于在平面上拓展,注重整体美、天然成趣,讲究曲柔,追求意境。西方主要的建筑风格有五种。一为和谐、完美、崇高、“柱式”风格的古希腊风格建筑。二为以圆形为主,继承和发扬古希腊建筑风格的古罗马风格建筑。三为“苍穹顶”屋顶,中间突出,穹顶支撑在独立方柱上的拜占庭风格建筑。四为空灵、纤瘦、高耸、尖峭的哥特式建筑风格。五为奇形怪状,各种元素胡乱结合的巴洛克风格建筑。中国建筑长采取抬梁式结构、穿斗式结构、井干式结构。并且中国主要以木材为主,西方以石料为主。服装差异:服饰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素质的物化,是内在精神的外观,是社会风貌的显示。首先中西方服饰用料不同,中国服饰主要用料是丝绸、棉等,西方服饰用料主要是麻。其次中西方服饰造型结构不同,中国传统服饰往往给人朦朦胧胧,藏而不露,隐含寓意,给人以审美的感受。这种含蓄有时通过款式展现,有时也可以通过造型、布局、色彩、线条等手段给人以整体和谐之美。而西方服饰比较开放大胆,这已经作为一种人体艺术了,不仅仅赋予服装保暖的作用,更多的是上升到了艺术品的高度。再而中国服饰外形强调纵向感觉,西方服饰外形注重横向感觉,中国人对服装的穿着价值的认知,不是直接显示人体之美,而是在于服装本身之美来代替和掩饰人体之美,而且通过服装来显示人社会价值。而在西方,则认为服装必须为人体服务,通过着装使人显长掩短,装点的更美,完美的反映人体体态的美。礼仪差异: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方面的内容。礼仪,是整个社会最直接最全面的表达方式。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是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中国的礼仪文化特点是:以“礼”服人;以亲情至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和”为贵,西方的礼仪文化特点:直呼其名,讲究效率,女士优先,重视消费等。中国的传统礼仪文化强调谦虚谨慎而西方则是在得体的基础上强调个体和个人价值。如何能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际?除了了解于中国与西方的思想差异,还有地理形态差异,宗教差异、饮食差异、建筑差异、服装差异、礼仪差异等。更应该以审慎的态度正确面对不同文化之间差异、学会提高跨文化
本文标题:跨文化交际(学习心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445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