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外科学 >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中西医治疗(骨三科孙小东主打稿件)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常规治疗骨三科孙小东股骨粗隆间骨折是指股骨颈基底部至小粗隆水平之间的骨折,多发于老年人,约占全身骨折的3-4%,约占髋部骨折的50﹪,其中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占50﹪-60﹪。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发病率逐年上升,发病年龄逐渐增高,女性多于男性。股骨粗隆部血运丰富,骨折少见不愈合。近年内固定器械迅速发展,粗隆间骨折术后的早期功能康复已趋于普遍,治疗效果明显提高,但髋内翻、下肢短缩畸形及长期卧床并发症发生率仍然较高。粗隆间骨折治疗的目的是恢复骨折部位的解剖,尽早恢复肢体功能,减少并发症及死亡率。临床表现与诊断外伤后局部疼痛、肿胀、压痛和功能障碍均较明显,有时髋外侧可见皮下瘀血斑,远侧骨折段处于极度外旋位,严重者可达90°外旋。病人多为老年人,伤后髋部疼痛,不能站立或行走。下肢短缩及外旋畸形明显,无移位的嵌插骨折或移位较少的稳定骨折,上述症状比较轻微。检查时可见患侧粗隆升高,局部可见肿胀及瘀斑,局部压痛明显。扣击足跟部常引起患处剧烈疼痛。往往需经X线检查后,才能确定诊断,并根据X线片进行分型。常规治疗20世纪50-70年代以前,粗隆间骨折主要以骨牵引保守治疗为主。长期卧床牵引易引起褥疮、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心血管病等并发证,死亡率较高。保守治疗复位不稳固,髋内翻及内收、外旋、下肢短缩畸形发生率高,肢体功能恢复困难,因此目前手术治疗为首选。保守治疗仅用于术前制动和辅助治疗以及某些特殊情况,如长期卧床不能活动、全身严重感染、罹患严重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1、保守手法整复牵引固定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股骨粗隆间骨折,一般行股骨髁上或胫骨结节牵引。维持屈髋屈膝各15-30°,外展30°,足部旋中位牵引,牵引重量要足够大,复位后维持牵引量不得少于体重的1/10,如果牵引后复位欠佳,则可用股骨颈骨折整复办法(顺粗隆间骨折)或端提、挤按方法(反粗隆间骨折)整复,尔后维持骨牵引固定,直至骨折愈合,牵引一般维持8-10周。2、手术治疗随着骨科医学技术不断提高,手术治疗粗隆间骨折已经成为首选。手术治疗方法包括外固定支架固定、复位内固定和髋关节人工假体置换。内固定器材包括髓外钉板系统、髓内钉系统。髓外钉板系统有Jewett钉板、动力髋螺钉(DHS)、Medoff滑动加压钢板(MSP)、动力髁螺钉(DCS)、股骨近端解剖钢板﹙AP﹚,股骨近端锁定解剖钢板(LPFP)等。髓内固定系统包括Ender钉、Gamma钉、股骨近端交锁髓内钉(PFN)、股骨重建钉(RN),股骨近端防旋交锁髓内钉(PFNA)等。3、中药按骨折三期辨证用药:早期可选用桃仁、红花、当归、赤芍、柴胡、丹参、川断、枳壳、延胡索等;中期可选用当归、赤芍、川断、牛膝、木瓜、木香、骨碎补等;晚期可选用杜仲、枸杞子、山茱萸、黄芪、骨碎补、续断、当归等;因患者多为高龄老人,故不宜较多使用桃仁、红花、大黄等破血之品,可用三七参、丹参、当归等使之活血而不伤正。并注意早期应用养气血、补肝肾之品。4、中医特色疗法:1)按摩:主要适用于骨折部和骨折部远端有肿胀的肢体,其作用为消除肿胀、驱散瘀血,促进循环,解除粘连。操作时手法要轻柔而有力,不使骨折移位和加重局部损伤,不增加病人痛苦。2)舒筋:主要是帮助病人活动关节,早期防治关节囊挛缩,肌腱粘连,晚期松解挛缩及粘连。操作时动作要慢,活动的范围由小逐渐加大,不能增加病人痛苦,不能加重局部损伤,不能影响骨折愈合。3)早中期用本院自制双柏散、骨洗散外敷,口服壮筋活络胶囊,消肿止痛后期服用补肾壮骨口服液,促进骨折愈合。4)后期熏洗药:用于骨折后期疼痛和关节功能障碍。方用:美活、防风、桂枝、伸筋草、丹参、木瓜、艾叶适量水煎先熏后洗。5、功能锻炼1)复位后即可行股四头肌舒缩及踝关节伸屈活动。2)行手术治疗者,若骨折稳定,1周后可扶双拐下床不负重,并保持下肢外展位活动,4周后轻负重活动,6-8周扶双拐逐渐负重;行牵引治疗者待骨折愈合,牵引拔除后扶双拐轻负重活动。3)半年后始可扶单拐逐步负重。总之,治疗粗隆间骨折的方法较多,但每种治疗方法都有其优缺点,保守牵引治疗主要用于不能耐受麻醉及手术的患者,适用于所有类型的骨折;外固定治疗创伤小,可早期活动,但易于针道感染,固定松动、退针,不适宜不稳定骨折的治疗;内固定方法种类较多,具体的治疗方案需要临床医生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如骨质情况、骨折类型、复位难易程度及复位后稳定性、患者年龄、经济状况和全身情况以及所在医院的医疗水平等,综合考虑,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本文标题: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中西医治疗(骨三科孙小东主打稿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480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