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会议纪要 > 胡志强在中共榆林市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胡志强在中共榆林市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1年12月26日)各位代表、同志们: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榆林市第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中国共产党榆林市第三次代表大会,是在我市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强力推进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回顾总结市二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研究部署今后五年发展的总体思路、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选举产生新一届市委和市纪委,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加快大转型,实现新跨越,为建设幸福榆林而努力奋斗。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2006年以来,二届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经济强市、西部文化大市、塞上生态名市三大目标,大力实施“科教引领、创新转型”战略,扎实推进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开拓奋进,真抓实干,提前两年完成市二次党代会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谱写了我市科学发展的崭新篇章。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经济跨越发展,预计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00亿元,是2006年的3.7倍,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经济总量跃居西部地级市第三位;财政总收入51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65亿元,分别较2006年翻两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362亿元,超过改革开放以来至2006年的总和。县域经济发展强劲,神木、靖边、府谷先后跻身全国百强县,定边进入西部百强县。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现代特色农业强势崛起,特色产业规模覆盖面达到80%,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70%,粮食产量年均增加10万吨,六大类作物创39项全国高产纪录;能源化工基地形成“两区多园”发展格局和以煤炭、石油、天然气、岩盐采掘为基础,电力、化工、建材为主导的产业体系,一大批采用先进技术和示范装置的能源转化项目落地,新能源、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蓬勃兴起,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白云山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我市获得“中华旅游文化国际旅游目的地”“国家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等称号。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壮大,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9%提高到36%。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预计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近6000元,分别是2006年的3倍和2.8倍。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彻底消灭了无电村,55%的建制村通油路、水泥路,167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和2万多户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得到解决,全市50.6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保障面不断扩大,保障标准不断提高,就业稳步增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政策性全覆盖,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65岁以上老人、农村已婚育龄妇女免费体检,70岁以上老人免费乘坐公交车,榆林获首批“中国爱心城市”称号。教育事业加快发展,义务教育政策全面落实,“蛋奶工程”普遍实施,“普九”通过国家验收,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基层医疗机构药品实行“三统一”,公立医院综合医改试点工作进展顺利,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6%,神木、府谷医改走在全国前列。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文化精品不断涌现,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获得多项大奖,府谷县建成全国文明县城。计生、体育、慈善、残疾人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进步。平安榆林建设扎实推进,和谐村矿建设全面展开,一大批信访积案基本得到解决,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机制初步形成,公众安全感和社会治安满意率持续上升,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城乡区域互动并进。城乡规划布局不断优化,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规划体系,三个副中心城市和县城建设稳步推进,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小城镇迅速壮大,城镇吸纳集聚能力不断增强,城镇化率由2006年的35%提高到45%。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区面积由28平方公里扩展到52平方公里,人口由30万增加到50万,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完成了榆溪河综合整治工程,打通了富康路等8条“断头路”,建设了阳光广场、科技馆、档案馆、新闻大厦等一批标志性建筑,建成省级卫生城市。榆横一体化全面启动,城乡户籍实行统一管理,农村居民进城落户有序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形成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民营企业回报社会的“榆林现象”,农村基础设施和群众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扶南工程扎实推进,南部六县经济社会发展显著加快,经济总量是2006年的3倍。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持续改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西包铁路复线、太中银铁路和青银、包茂高速榆林段建成通车,榆阳4C级机场建成投运,高速公路总里程居全省首位,铁路总里程达到776公里,开通了至北京、乌鲁木齐等城市的列车和上海、昆明等9条航线,制约榆林发展的交通瓶颈问题有效缓解;全市电力装机容量达到800万千瓦,各类水利工程供水能力由6.3亿立方提高到9亿立方,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等网络覆盖全市。生态环境呈现整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的态势,累计完成水土保持治理面积2.17万平方公里,林木保存面积达到2007万亩,覆盖率达到30.7%。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市县和两个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基本建成,节能减排降耗控制目标全面完成,榆林被确定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改革创新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组建榆神、榆横两个工业区管委会,批准设立22个县级产业园区。国企改制任务全面完成,煤炭、电力、化工企业整合重组并购取得阶段性成果。财税改革走在全省前列,通过“破五难、查三漏”行动加强了税源监管。投融资体系不断完善,组建了6家农村商业、合作银行,成立长安银行榆林分行,引进交通、招商、兴业等多家金融机构,批准小额贷款公司66家;打造了创投公司、城投公司融资平台,成功发行了14亿元企业债券,采取BOT、BT、TOT等融资模式建设了榆神高速、210国道榆林城区过境公路、王圪堵水库和县区环保工程等项目。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组建了煤业、镁业等一批民营企业集团,神木化工、北元化工等企业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榆林海关正式批准设立,电子口岸开通运行,进出口总额累计完成3亿美元,招商引资1200亿元,法液空等6户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我市,榆林正在成为西部地区最具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开放开发战略新高地。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市委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凝聚了抓发展、促和谐的强大合力。思想政治建设不断加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解决了一批制约榆林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各级领导班子结构不断优化,圆满完成了市级人大、政府、政协、法检两院和县乡换届工作,风清气正,换出了干劲,凝聚了人心。选人用人的公信度进一步提高,探索了“两级三推”、差额票决等干部选用新办法,得到中组部充分肯定。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创先争优和“科学发展、升级晋档”活动扎实有效,“六联六创”城乡联动抓党建模式全面推开,一、二类村党组织比例扩大到60%。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推进,建立完善以反腐倡廉制度创新为重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开展“反六腐、扫三风”“五查四抓三降两禁止”活动,严肃查处了一批违法违纪案件。民主法制建设加快推进,人大和政协工作成效显著,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壮大,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充分发挥,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对台、“双拥”、老干部等工作都取得新成绩,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各级组织协调联动、各条战线团结奋斗的良好局面。各位代表、同志们,过去五年,是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积极探索科学发展的五年,市委认真贯彻中省部署和要求,不断深化市情认识,开展百年战略研究,指导制定“十二五”规划,形成了符合榆林实际的发展思路、战略定位和奋斗目标。过去五年,是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勇创辉煌的五年,面对各种困难,我们采取一系列科学务实、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沉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过去五年,也是我市经济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榆林整体形象得到提升,干部群众焕发出全新的精神风貌。五年改革发展的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要把榆林的事情办好,把榆林的事业发展好,必须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以超前意识、战略思维、创新举措去谋划发展、推动工作,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必须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多元化、集群化,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城乡、区域统筹发展,走出一条符合榆林实际的创新发展之路;必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勇于破解改革发展稳定的难题,下大气力突破瓶颈制约,不断为发展注入活力、创造条件;必须始终坚持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用发展的办法保护生态,用生态的要求引导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和建设好榆林的绿水青山;必须始终牢记富民为先、民生为本,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全力增加人民群众的福祉,不断满足全市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着力提高管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增强政权意识、发展意识、宗旨意识,打造勇于担当、务实为民、廉洁从政的干部队伍,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一任接着一任干,为建设幸福榆林不懈奋斗。五年的奋斗充满艰辛,五年的成绩令人振奋。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党中央和省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历届市委和老干部打下的良好基础,得益于四大班子的精诚团结和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共产党员、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得益于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驻榆部队、武警官兵、中省单位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二届市委,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榆林改革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二、今后五年发展思路和目标今后五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也是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综观国际国内发展大势,一方面,全球能源供应紧张的形势短期内不会改变,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重要时期,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和供求格局在短时期内不会改变,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陕甘宁革命老区、呼包银榆经济区和蒙陕甘宁能源“金三角”进入战略层面,为我们加快发展带来重大政策机遇;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复苏存在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为重点的新一轮区域竞争日趋激烈,也使我市持续跨越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审视榆林,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五年的快速发展,我市形成了较好的产业基础,发展后劲和协调性增强;基础设施的改善,延伸了发展半径,拉近了与发达地区的空间距离,为我市持续跨越提供了条件、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我们的经济总量仍然不大,产业层次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城乡、南北失衡问题较为突出,城镇化水平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水资源短缺、交通滞后、生态环境脆弱,资源开发带来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居民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社会保障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任务艰巨;社会矛盾日益增多,社会建设和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党的基层组织、民主法制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干部作风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准确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切实抓住用好机遇,努力迈出转型发展、持续跨越的更大步伐。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中国经济强市、西部文化大市、塞上生态名市三大目标不动摇,强力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着力提高统筹发展和创新社会管理能力,加快大转型,实现新跨越,建设幸福新榆林。主要奋斗目标是:到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00亿元,年均增长14%;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到1180亿元、380亿元,增长20%、19%;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完成1万亿元,年均增长20%;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4万元和1.22万元。——建设富裕榆林。坚持转型跨越,发展的内生动力显著增强,发展方式明显转变,经济结构不断
本文标题:胡志强在中共榆林市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491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