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急性脑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发病6h内)患者应用尿激酶治疗的疗效。方法:将急性脑梗死60例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对照组,溶栓组33例,对照组27例,溶栓组给予尿激酶静脉治疗,两组均给予脱水、抗凝、脑保护剂等治疗,2周后评价治疗结果。结果:溶栓组基本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39.39%和87.88%,对照组基本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是29.63%和70.37%,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早期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疗效肯定,安全、有效。【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ObservationoftherapeuticeffectoftreatmentofacutecerebralinfarctionbyintravenousthrombolysisWUQiang,WUDong,HAOYing-jun,etal(TheXinxiangCentralHospital,Xinxiang453000,China)【Abstract】Objective:Intheearlystages(≤6h)ofcerebralinfarction,theeffectsofurokinase(UK)treatmentwereobserved.Methods:60acutecerebralinfarctioncasesweredividedintothrombolyticgroup(33cases)andcontrolgroup(27cases)randomly.Excepttheinjectionofurokinase,thesameprocedurewasdoneinthetwogroups.Theeffectswereevaluatedafter2weekstreatment.Results:Inthethrombolyticgroupandcontrolgroup,thecurerateswere39.39%(thrombolyticgroup)and29.63%(controlgroup),totaleffectiverateswere87.88%and70.37%.Thedifferencewas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Patientswithacutecerebralinfarctionatanearlystageissafeandeffective.【Keywords】Acutecerebralinfarction;UK;Intravenousthrombolysis急性脑梗死是中老年常见疾病,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致残率极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脑梗死约占全部脑卒中的80%[1],近年来国内外医院均在开展应用溶栓制剂,已有很多临床报道,显示溶栓治疗可缩小梗死面积,改善预后。我科应用尿激酶治疗发病6h以内的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肯定,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随机抽取我科2002年7月~2005年6月经临床诊断及头颅CT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的住院病例60例,病程6h内,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溶栓组33例,其中,男17例、女16例,年龄53~74岁,平均年龄62.5岁。对照组27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9例,年龄46~75岁,平均年龄63.2岁。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1.2病例入选标准①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2];②头颅CT已排除颅内出血及低密度改变;③瘫痪肢体肌力0~3级;④病程在6h内;⑤年龄75岁;⑥血压180/100mmHg;⑦无出血性疾病、溃疡病、凝血功能障碍;⑧无心房纤颤,半年内无脑血管病或大手术史;⑨无严重肝肾功能障碍;⑩无严重意识障碍(昏睡或昏迷);患者或家属签字同意溶栓治疗。1.3方法①溶栓治疗前后有关检查:查血小板、出凝血时间、纤维蛋白原及凝血酶原时间。②治疗方法:溶栓组采用广州天普生物化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注射用尿激酶100万U加入生理盐水150ml,30min~2h内静脉滴注,在溶栓过程中全程心电监护,出现再灌注反应及时处理,严密观察皮肤、黏膜、消化道、泌尿系和颅脑是否有出血等并发症。对照组常规使用脱水、抗凝、脑保护剂、支持及对症治疗。溶栓组除用尿激酶外其它治疗与对照组相同。1.4疗效评定标准采用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功能缺损减少90%~100%为基本治愈;减少46%~89%为显著进步;减少18%~45%为进步;减少或增加在18%以内为无变化;增加18%以上者为恶化。治疗2周评价疗效。1.5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χ2检验。2结果两组患者治疗结果见表1。溶栓组中有6例溶栓后24h内症状完全消失,有2例出现皮肤、黏膜瘀斑,未经特殊处理数日后自行消退;无一例脑出血或内脏出血,无其他严重并发症。表1两组疗效比较[n,(略)]注: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2.845,P>0.05)。3讨论急性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发病率最高、难以治愈的一种疾病,传统应用活血化瘀、脱水、脑保护剂等药物难以消除已形成的梗死灶,往往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理想治疗方法应该是缺血的脑组织坏死之前使血管再通,恢复供血。溶栓治疗的临床应用给这一难题带来了可喜的成果。1997年美国FDA批准把溶栓治疗作为唯一的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方法[3],我国已把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作为“九五”攻关项目进行了大规模的样本研究。已有许多研究证明,及早地恢复脑血流可改善半暗带区的血液供应,缩少梗死面积,挽救未死亡的脑组织及其功能,从而改善神经系统症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减少功能障碍的发生[4]。关于溶栓时间,根据脑血栓形成机制,应该是越早越好。国内外均将溶栓时间窗界定为6h,实验证实缺血时间超过6h,缺血脑组织中心区即坏死,其周边处于“饥饿状态—缺血半暗带”,由于缺血半暗带存在的时间有限,多数学者研究认为发病3~6h溶栓是最佳治疗时间窗。持续缺血6h以上,脑肿胀明显,半暗带开始消失和显示不清,缺血脑组织成为不可逆性损害,任何治疗不再有效[5]。本组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脑梗死33例,都是在发病后6h内开始溶栓治疗。治疗2周后基本痊愈率39.39%,总有效率87.88%,而对照组基本痊愈率29.63%,总有效率70.37%,两组疗效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溶栓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溶栓组中有6例在溶栓后24h内症状完全消失,证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发病6h内)效果显著。关于给药途径,主要有静脉滴注溶栓和局部动脉内灌注溶栓两种。动脉内溶栓需要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设备及介入放射技术人员,费时多,拖延溶栓时间,花费昂贵,治疗有创,动脉溶栓在许多基层医院仍受限制,且疗效与静脉溶栓效果相差不大。静脉栓方便快捷,省时省钱,几乎无创,故静脉溶栓简单易行,便于推广。静脉滴注溶栓和局部动脉内灌注溶栓各有其优缺点,国内以静脉溶栓为主。国内外资料显示,尚无明确的结论显示哪种方法更有价值。关于副作用,最常见的是皮肤、黏膜瘀斑,严重者可出现消化道出血和脑出血,有报告脑出血发生率在6%左右[6]。溶栓治疗伴发颅内出血性改变的危险因素可能与溶栓时机、溶栓药物的选择及剂量、溶栓时合并用药、病例的选择、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的升高、脑水肿控制不佳等有关。但有报道,与脑卒中后出血性改变的自然发生率比较,似乎溶栓并未明显增加颅内出血的发生率。本文在治疗过程中严格掌握适应证及时机,各科室通力合作,力争在6h内给药,避免了脑出血的发生,仅3例出现皮肤、黏膜瘀斑。因此,采用尿激酶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发病6h内)是安全、有效的,适合在各级医院应用。【参考文献】[1]王维治,主编.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30.[2]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脑血管疾病分类[S].中华神经杂志,1996,29(6):376-378.[3]中华神经科杂志编辑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8,31(3):189.[4]程虹.急性脑梗死的溶栓及神经系统保护剂治疗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0,6(4):205.[5]韦冲.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现状和进展[J].海南医学,2006,17(2):141.[6]何世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临床分析[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1,1(14):48.急性脑梗死溶栓途径的比较和选择【关键词】动脉溶栓;静脉溶栓;脑梗死;尿激酶脑梗死溶栓治疗可经动脉或静脉给药,目前尚无大型临床试验报道两种给药方法在疗效上的差别,临床实践中对两种方法难以抉择,本文旨在探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最佳途径。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病例选择标准:参照脑血管病治疗指南,①年龄35~75岁;②发病6h以内;③神经系统体征符合颈内动脉供血区的脑梗死;④头颅CT平扫未见出血和低密度影像,但发现与入院时神经体征不相符的陈旧性病灶者仍可入选;⑤瘫痪肢体肌力为0~3级;⑥意识清楚或轻度嗜睡;⑦血压控制在180/100mmHg以下;⑧本人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病例排除标准:①有颅内出血史;②近3个月内有脑梗死和心肌梗死病史;③有出血性倾向的疾病病史;④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或严重糖尿病史;⑤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1;⑥妊娠。严格按照上述标准从起病6h内的急诊病人中筛选出68例颈内动脉系统梗死患者,按照病人或家属意愿动脉溶栓30例,平均61岁,其中男18例,女12例;静脉溶栓38例,平均65岁,其中男23例,女15例。两组病人年龄构成、性别、发病时间和NHISS评分基本相同。平均溶栓时间为病后(4.5±1.4)h。1.2影像学表现所有患者溶栓前均进行CT检查,未见出血及局灶性低密度灶,16例患者有与临床症状定位不一致的腔隙性脑梗死。1.3治疗方法1.3.1动脉溶栓对符合上述标准的患者,按脑血管造影术进行常规术前准备后即送入导管室进行动脉溶栓治疗。在穿刺股动脉成功后静脉注射5000U肝素,实现全身肝素化,首先行脑血管造影,造影导管首先选择插入根据临床表现初判的“责任血管”侧,行脑血管造影明确血管堵塞的部位。选用track微导管在微导丝的引导下送至血栓部位,然后通过微导管注入国产尿激酶。尿激酶使用方法是首先将70万U尿激酶溶于100ml生理盐水中,按每分钟1万U的速度注入,灌注过程中间断造影,以确定血管再通情况,一旦再通,停止注入尿激酶,如果未通追加尿激酶10万U,最多量为80万U。1.3.2静脉溶栓对符合上述标准的患者,将80~100万U尿激酶溶于100ml生理盐水中滴注,30min内滴完。1.3.3溶栓后管理动脉或静脉溶栓24h后常规复查头颅CT,如无颅内出血,即予5000IU低分子肝素钙日两次皮下注射,连用7d。1.4临床疗效评定分别在溶栓前、溶栓后1、2、6、12、24h、14、21d等时间点采用欧洲卒中量表(EuropeanStrokeScale,ESS)对神经功能恢复状态进行评价;于溶栓前、溶栓后14、21d采用Barthel指数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价。1.5不良反应及并发症记录各种不良反应如对药物过敏,各种并发症如颅内出血及皮肤、黏膜、消化道和泌尿道出血,并记录发生的时间、处理方法及结局。1.6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2结果2.1神经影像学检查溶栓前68例头颅CT均未见责任低密度灶。动脉溶栓后28例可见责任密度灶,其中3例低密度灶内可见少量高密度影,3例较多量高密度影;静脉溶栓后34例可见责任低低密度灶,其中5例少量高度密度影,2例较多量高密度影。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1)。2.2溶栓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无论是动脉或静脉给予尿激酶,ESS评分明显增加,其中动脉内给药1h后ESS评分明显增加,与溶栓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静脉内给药12h后ESS评分明显增加,与溶栓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
本文标题:脑梗死尿激酶溶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49993 .html